五四精神与青年发展_五四精神论文

五四精神与青年发展_五四精神论文

五四精神与青年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它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树立了一座历史的丰碑。五四运动也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1]提起五四,人们总把它同青年联系在一起,这是由于这场运动是以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五四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青年运动,开创了中国青年运动的新纪元。五四是中国青年永远不朽的精神符号,五四精神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深刻挖掘五四精神的时代内涵,并将之转化为当代青年发展的精神力量。

在五四运动中,青年以崭新的战斗姿态走在先头,主导了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行动。一批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热情地传播着新思想、新文化,推动着中国近代以来首次以思想解放为主题的新文化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的五四精神。青年是五四精神的创造者、承担者和传播者。90年来,五四精神薪火相传,熔铸在青年的血脉里,彰显于青年的实际行动中。五四运动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五四精神蕴含了深邃而丰富的历史内涵。

五四运动彰显了青年青春的主基调。20世纪伊始,有识之士就将中国的未来和希望寄托于青年。梁启超作《少年中国说》,深情瞩望年轻人,强调“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认为“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2]。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们对青年的情感之深、寄望之重、忧惧之切,更是空前的。他们期望青年不仅能够承担起拯救中国的使命,而且能够担当起文化革新的重任。陈独秀充满激情地呼吁“至爱至敬”的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精神上别构真实新鲜之信仰”,并为青年订立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3]等思想行为标准。青年则以实际行动证明,他们能够承担起救亡图存和思想革命的历史责任,能够将先进的思想文化传播到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是“新青年而非旧青年”、“真青年而非伪青年”。李大钊在《青春》一文中热情呼唤“青年可爱之学子”“任重而道远”,“致我为青春之我,我之家庭为青春之家庭,我之国家为青春之国家,我之民族为青春之民族”[4],充满了对青年的期望,更充满了对青春般生机与活力的国家民族未来的憧憬。

五四时期的先进青年立志“为未来社会之人,不为现在社会之人”,非常鲜明地表现出以振兴国家民族为己任的责任意识、新鲜活泼的自觉理念和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如果没有青年的担当、自觉和奋斗,新文化运动就难成气候,里程碑式的“五四事件”就难以爆发,五四精神就难以形成和发展。即使是对青年学生参加政治运动持保留态度的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胡适,也高度肯定正是学生的参与“使白话的传播遍于全国”,使“国内明白的人渐渐觉悟‘思想革命’的重要”。青年的光荣使命和实际行动、青春的激情和朝气成了五四精神代代传承的活力写照。

五四运动高扬了民主科学的旗帜。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受千百年来蒙昧主义思想的束缚,排斥科学,推行独裁,整个社会处于黑暗之中。在时代的召唤下,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一批青年知识分子率先觉醒,他们吸收了西方启蒙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以民主和科学作为有力的思想武器,猛烈抨击专制独裁的旧制度、旧文化,主张实现最广大人民的解放和民主、自由,探索指导中国人民根本改变受奴役、受压迫地位的科学真理和发展道路。首先揭橥民主和科学这两面旗帜的,是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领袖陈独秀。1915年9月,他在《敬告青年》中倡言国人“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1919年1月,他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提出要“拥护那德谟克拉西(民主)和赛因斯(科学)两位先生”,并且明确宣告:“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民主和科学这两个口号的提出,是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的。提倡民主,是为了反对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反对仍然在中国占支配地位的封建主义的专制思想、等级观念和伦理原则。提倡科学,是为了反对封建复古的潮流和迷信盲从的倾向。科学和民主的思想在当时封建落后的中国,对于渴望自由、追求科学与民主的民众来说是一种鼓舞,它指引人们走向光明之路。

历史上任何一次社会变革运动总是以思想革命为其先导的。五四运动倡导科学与民主思想,冲破了中国数千年来教条和习惯势力的束缚,是向封建专制政治、宗法家族制度和纲常礼教思想的宣战。可以说,没有科学和民主新思想的启蒙,就不会有后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就没有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五四运动开启了现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先河。五四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打开了思想解放的闸门,掀起了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的潮流。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由经济、政治、文化三部分组成。近代以来,中国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这三个方面不断探索自己的出路,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刚好完成了整个社会结构的一个循环。洋务运动注重经济意义上的科技层面的革新,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着重于政治制度的改良和革命,而五四新文化运动则从民族文化的反思及求新上来思考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命运。这个层层递进的循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5]。经过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人们普遍意识到,要救亡图存,要变革,就必须在思想上来一个解放,必须进行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它的到来是不可避免的。陈独秀写道:“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这腐旧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政治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陈独秀、胡适都相信欲救中国之积弱必须从文化上作根本的改造,他们要求重估一切传统价值,清除文化上的蒙昧主义。

以《新青年》为代表的初期新文化运动对中华民族觉醒的重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随着《新青年》影响的不断扩大,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风起云涌般相继出版。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使运动触及的社会面远比辛亥革命更为广泛。这次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大讨伐,起了巨大的思想解放作用,使许多原来处在麻木不仁状态的人猛然惊醒过来。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批判,其尖锐彻底的程度、所向无前的声势,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它开启了现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先河。

五四运动体现了青年一代强烈的社会担当精神。在五四运动中崛起的青年群体,肩负的是民族存亡的神圣使命,承担的是建设新文化新道德的历史责任。救亡图存的呼声缘于青年群体对自己国家的深厚感情,对自己民族命运的严重关切,对自己作为此群体一员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救亡图存是为了挽救民族于危难,实现振兴中华的目的。“振兴中华”的口号是孙中山1894年在《兴中会宣言》中最早提出来的。从那之后,无数爱国志士无不以此为终生奋斗的最终目的。可以说,中国从此之后的一切革命斗争,无一不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所取得的一切进步和成就,无一不是由于它的催动和鼓舞。五四运动的发生,就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续。“振兴中华”与爱国主义是浑然一体的交响曲。爱国学生的奔走呼号,浴血奋斗,广大知识分子、市民、工人的积极响应和支援,“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唤醒同胞,一致救国”等口号响遍全国,这些都表明了当时在青年中形成的挽救民族危亡、重新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已迅速地为社会各阶层所认同和接受。五四运动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提出的爱国思想的深度和力度超过了此前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运动。

五四青年倡导的新文化运动,反映出他们强烈的启蒙关怀,同样表现出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思考和对民族命运的忧虑。他们认为,传统的伦理道德、儒家的纲常名教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已成为束缚中国人的思想枷锁,必须粉碎。他们倡导人格的独立和个性的解放,反专制、要民主、求自由、争独立,既是为了人的自由和解放,也是为了民族的自由和独立。这种启蒙精神始终交织着民族的危机意识。这种以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为己任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前赴后继、奋斗不息,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五四运动由新文化运动和爱国运动合流而成。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贯穿于五四运动的全过程,是五四精神之所系。研究五四运动,不仅要挖掘五四精神的精髓,而且还要把握五四精神的特征。五四精神具有开创性、求真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等内在特征。这些特征对此后几十年的青年运动有着车辙般的引导力和影响力。

五四运动表现出开创性的精神特征。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五四运动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开创性。如果说1919年5月4日爱国学生第一次走上街头,开启了政治上以反帝爱国为宗旨的救亡运动,那么,1915年《青年杂志》(第2卷始改为《新青年》)的创刊,则早已标志着文化上、思想上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启蒙运动的肇始。救亡和启蒙是中国现代史的两大主题。继爱国学生之后,工人等各方面爱国人士也纷纷加入了示威行列,形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爱国救亡运动。五四运动作为思想解放运动,是从几千年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的禁锢下解放出来,对旧思想进行猛烈冲击,给新思想的传播打开了闸门。五四期间,各种探寻新思想、新文化的青年社团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如北京的“少年中国学会”、“新潮日社”,湖南的“俄罗斯研究会”,湖北的“共存社”,广东的“新学生社”,天津的“觉悟社”等等。1919年,全国出版的期刊就猛地增至四百余种,开创了新思想新文化传播的空前繁荣的局面。五四时期,出现了第一篇白话文、第一部白话小说,第一次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无数领域的“第一”现象,汇成了五四精神的开创性特征。

回顾“五四”前后的历史,可以说,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全面启动就始于此,正是这场运动影响了20世纪中国发展的进程。在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这场运动,也就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政治思潮,差不多都是在五四时期传入或兴起的;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一些著名人物,都是在五四时期登上政治舞台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许多革命运动,如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等,追根溯源,都是从五四时期发端的。”[6]这场以青年为主体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推动中国人现代化的运动的起始,对于中国现代社会的革命运动和思想文化建设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关于青年在五四运动中发挥的作用,毛泽东指出:“‘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起了什么作用呢?起了某种先锋队的作用……什么叫做先锋队的作用?就是带头作用,就是站在革命队伍的前头。”中国青年率先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最前列。同时,他们以前所未有的规模组织起来,作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发挥了中坚作用。从此,中国青年开始成为一支有目标、有组织的重要社会力量,中国青年运动也逐步走上由自发运动到自觉运动的道路[7]。

五四运动蕴含了求真性的精神内涵。近代以来,为了救亡图存,许多志士仁人艰苦求索,寻找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真理和道路。五四时期,许多热爱祖国、追求进步的青年和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从对各种社会思潮、政治主张和政治力量的鉴别中认真思考。一大批有良知的热血青年勇敢地破除迷信,反对封建禁锢,追求科学真理,崇尚民主和自由。陈独秀在整个五四运动中,始终以巨大的勇气和满腔的热情,号召青年要大胆解放思想,冲破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不断鼓舞人们要敢于去怀疑那些从来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旧观念,用理性和科学来衡量一切。鲁迅则借狂人之口发问:“从来如此,便对么?”他以深刻的理性怀疑精神审视中国旧文明,寻找中国文化的新出路。李大钊在《新生命诞孕之努力》一文中表示,为追求真理,为促进社会进步,要“勇往奋进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瘅精瘁力以成之”[8]。这是他一生为真理而斗争并为之而英勇献身的真实写照。

在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教育下,一部分新青年开始看到西方种种社会弊端,怀疑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救国方案,从而在思想上逐步具备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有利因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显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一批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开始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系统地宣传和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他指出,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中国人民应当走十月革命的道路。经过历史的比较和实践的选择,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接受并积极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它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进一步推动和促进了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国青年的觉醒。这就为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中国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并使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五四青年从思想启蒙的探索到救国道路的选择,充满了寻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为以后一代代青年坚持理想信念、实现自身价值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五四运动显示了开放性的精神气度。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在开放的意识和眼界中进行的。五四青年思想极其活跃,将开放精神和思想文化革新结合起来,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冲破一切禁锢。他们深知,闭关自守,夜郎自大,是不可取的。因此,在对待外国的思想文化方面,不是不加区别地都斥之为“舶来品”而拒之门外,而是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充分吸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李大钊指出,东西方文明,必“以异派之所长补本身之所短,世界新文明始有焕扬光彩、发育完成之一日”[9]。正因为他们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有对西方精神文明的新觉悟,有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如饥似渴地涉猎各种崭新的社会和科学知识,广泛引入和传播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社会思潮,才出现了中国近代史上百说杂陈、主义竞流的活跃局面,于是也就有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兴盛。应该说,面向世界的开放精神,是思想得以彻底解放的原因所在。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开放的而非闭锁的,是革新的而非守旧的。批判传统、追寻西方思想得以与爱国主义精神并行而不悖,原因即在于此。

理解五四运动的精神内涵,需要深入到思想解放和精神开放的层面。思想的解放和精神的开放,才使人们特别是青年能够打破身上的旧枷锁而热情地拥抱民主与科学等进步思想,冒万死与旧思想旧势力和帝国主义强权抗争。如果说爱国主义是五四运动的思想动力和归宿,而正是经由五四运动才真正唤醒了现代的民族国家意识,那么就必须看到五四爱国主义精神所具有的开放性特质。在五四运动中所展现的世界眼光和开放性特质融为一体,丰富了五四精神的内涵。这是五四运动弥足珍贵的遗产。五四运动孕育了实践性的精神品质。五四青年担当着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使命,他们自觉地深入人民群众之中,与工农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正因为爱国青年在天安门前振臂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充分表达了维护国权的决心,他们的行动才使各界人民深受感动,也才得到了教育界以北大校长蔡元培为代表的各校校长及其他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工人阶级以罢工为斗争手段的积极响应,商人以罢市为主要形式的热切声援和农民以召开国民大会、国民救国大会、选派代表赴京请愿等为主要斗争方式的鼎力相助。五四青年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兴亡联系在了一起,把自己融入到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爱国洪流中去,在实践中展示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与广大人民群众联成一起的实践,铸就了五四精神。

五四青年在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过程中,既有对真理的孜孜以求,也有将真理进行运用、传播的实践。他们不是轻信于各种思潮,也不只是通过几番论战就确立其中的一种作为救亡图存的指导思想,而是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向他们传播,向他们求教,与广大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在传播和运用的实践中,最终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五四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舍身忘我、不懈奋斗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为国家民族事业前赴后继的青年。在五四之后的长期实践中,五四精神被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传承和发展,更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90年来,五四精神生生不息,五四火炬代代相传。五四精神及其特征对中国现代青年和青年运动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每一代青年都能从五四精神中汲取滋养,每一代青年都将五四精神与时代要求相结合而有所创造。五四运动之后,中华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中国共产党总是把青年看做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一代又一代青年以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为己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中,创造了不可磨灭的辉煌业绩。

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发生了三次伟大革命。第一次革命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第二次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第三次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10]。在这三次伟大革命中,中国青年都始终勇立时代潮头,满怀革命理想信念,积极投身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谱写了可歌可泣的青春乐章。在中华民族前途命运面临严重危机的历史紧要关头,先进青年以勇往直前的革命豪情和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积极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与工农群众一道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成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急先锋。新中国成立后,广大青年怀着对新中国的美好憧憬,把满腔爱国热情化作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行动,积极投身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实践,忘我劳动,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保卫和建设新中国建立了卓越的功勋。进入新时期以来,广大青年以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为己任,主动适应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转变,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坚定不移地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广大青年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奋勇争先,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热情,焕发出巨大的创造活力,以服务人民的竭诚奉献,汇聚成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澎湃洪流,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五四青年追求革命真理、探寻救国之路的伟大精神和实践与当代青年勇于担当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伟业的精神在不断发展的历史长河里相契合。五四精神已成为当代青年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思想动力。五四精神所蕴含的创造性、求真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等特征也已成为当代青年成长成才、发展进步的重要法宝。

当代青年弘扬五四精神,必须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坚定理想信念。五四及其以后的青年运动告诉我们,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引导伟大的实践。回顾90年的奋斗历史,可以看到,中国青年运动之所以能够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贡献,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着正确的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的方向。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中国青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人民紧密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才能大有作为。这是总结中国青年运动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当代中国青年运动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11]。新世纪新阶段,广大青年要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要自觉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自己,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领自己,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自己,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自己,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把个人的抱负与国家民族的前途紧密结合起来,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在不断奉献中传承、诠释、实践和发展五四精神。

当代青年弘扬五四精神,必须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断开拓进取。五四运动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救亡图存、振兴中华。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满怀振兴中华的宏大理想,以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前赴后继、艰苦奋斗,奋勇争先、开拓进取,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召唤着当代青年为之奋斗。广大青年要深刻地体验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同革命先驱奋斗的历史联系,切身感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脉搏,把远大理想落实到艰苦创业的行动中去,为传承五四青年爱国精神和振兴中华而不断开拓进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施展才华,在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

当代青年弘扬五四精神,必须以开放的眼光观察世界,始终走在创新的前沿。五四青年面向世界潮流的开放,创造了思想文化领域百舸争流的局面。当代青年正经历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变革,在这一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当代青年乐于接受新事物,紧跟时代潮流,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也随时进行着世界范围的交融。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信息传播手段和方式日益现代化和大众化,当代青年可以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和开阔的视野来观察世界和思考问题。五四时期的先进青年生活于闭塞的社会环境中而能有开放的心灵,当代青年成长于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里,更应当有兼容并包的气度和拿来主义的勇敢,积极借鉴吸收世界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广纳博览、会通创新。

当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对我们来说有不少过去没有遇到过或者没有完全遇到过的新挑战新考验,需要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开拓创新和奋发进取是不可能实现的。面对这样一项前无古人的全新事业,广大青年应该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敢于变革,“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一番新的事业。”[12]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是青年的特性。求发展、求开拓、求创新,是成功的必然。广大青年一定要以开放的心态、宽阔的眼界、创新的勇气,去开创伟大事业的美好未来,创造独特而卓越的成就。

收稿日期:2009-03-27

标签:;  ;  ;  ;  ;  ;  ;  ;  ;  ;  ;  ;  ;  ;  ;  

五四精神与青年发展_五四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