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遗传变异与选择的研究

樟树遗传变异与选择的研究

姚小华[1]2002年在《樟树遗传变异与选择的研究》文中认为针对我国亚热带地区常绿阔叶林树种遗传改良基础薄弱、主要阔叶树种良种化程度低、工程造林常绿阔叶树良种缺乏的现状,选择樟树这一种亚热带地区优势的多用途树种为对象开展研究。目的是通过研究,阐明樟树的生长、适应性性状等方面的地理变异规律,为樟树的良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樟树的长期遗传改良打下基础工作并为当前生产提供初级良种材料。本研究课题来源于“九五”科技攻关“长江中下游防护林植物材料选育与培育技术研究”专题(96-007-02-16)中的《樟树良种选育与培育技术研究》子专题、浙江省科委项目“绿化用樟树优良种源和物种筛选(991102297)和湖北省科委“湖北省南部丘陵平原区樟树优良种源选择”(99P1010)项目。本研究内容主要有樟树种源地理变异规律的研究和优良种源选择以及种源区的划分。通过对我国樟树自然分布区15个省区47个产地采集的樟树种子进行取样观测分析表明,樟树种子形态存在显着的产地差异,种子的大小存在明显的经向变异,种形指数(长宽比)与纬度呈显着的负相关。种形指数与苗期生长有密切的关系。根据樟树种子的大小、形状、百粒重等7个性状的产地平均数,采用欧氏距离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初步将樟树种子性状自然分布区划分为6个类群。苗期种源试验研究表明,苗木高、地径、分枝高和冻害在种源间有显着差异;苗期生物量种源间差异显着;包括苗高和地径在内的各性状之间存在着显着的表型和遗传相关;与苗期单株生物量相关最为紧密的性状是地径(r_P=O.847,r_G=0.802)。通过无约束指数选择法,评定了各种源的综合表现,并选出广东连州、江西井岗山、福建建瓯、浙江庆元、福建上杭5个苗期表现优良的种源。种源的苗期生长和冻害与地理纬度间和许多温度指标间有显着的相关关系,性状与纬向的相关程度比经向大得多,冻害是限制较大地理区种子调运的关键因素。樟树苗期种源/家系二水平试验研究表明,樟树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源和家系二个层次。樟树苗高、枝下高、冻害性状在种源层次的变异远大于家系层次的变异,地径则相反。方差分析表明,樟树苗期种源间在苗高、地径、枝下高、冻害性状上有极显着差异;家系之间在苗高、地径、冻害性状上有极显着差异,在枝下高性状上无显着差异。种源内大多数家系间在各性状的差异达不到显着水平。在苗高、地径、枝下高、冻害各性状,高于富阳种源(ck)的家系分别有125、95、88、108个,低于富阳种源(ck)的分别有56、86、93、73个。苗高与种源纬度负显着相关,与年均温、1月均温、绝对低温显着相关;冻害与纬度负极显着相关,与年均温、1月均温,绝对低温显着相关;枝下高与纬度显着相关,与年均温、1月均温、绝对低温负显着相关;苗高与冻害极显着相关,与地径显着相关。二水平试验中关于性状与地理相关的一些结论与种源试验的结果相似。同样樟树遂川试验点的种源/家系二水平物候试验研究表明,樟树的苗期萌芽率遗传变异存在于种源和家系二个层次。樟树早期萌芽百分率、中期萌芽百分率、晚期萌芽百分率在种源层次的变异远大于家系层次的变异。方差分析表明,樟树苗期种源间在早期萌芽百分率、中期萌芽百分率上有极显着差异,晚期萌芽百分率性状有显着差异;家系之间在早期萌芽百分率性状上有极显着差异。种源内大多数家系间在苗期萌芽率上达不到显着水平。早期萌芽百分率、中期萌芽百分率、晚期萌芽百分率各性状,高于遂川种源的家系分别有84、83、104个,低于遂川种源的分别有107、108、87个。早期萌芽百分率、中期萌芽百分率、晚期萌芽百分率与地理纬度均呈负相关,其中早期萌芽百分率、中期萌芽百分率与地理纬度呈负极显着相关;早期萌芽百分率、中期萌芽百分率与年均温、l月均温和绝对低温极显着相关,早期萌芽百分率与干季月数显着相关。早期萌芽百分率、中期萌芽百分率、晚期萌芽百分率之间呈极显着相关。对试验林研究表明,樟树叶色在种源间存在极显着差异,这表明在不同种源间进行叶色性状的选择具有较大的潜力。在叶色值小的种源上选择红色或紫红色单株有较大的可能性,数值越小的种源这种可能性就越大。相反在叶色值大的种源中进行偏绿色叶色的单株选择具有较大的可能性,数值越大偏绿单株比例越大,叶色值与种源所在地湿度有一定的关系。开花性状在种源间存在极显着差异,南京种源极显着高于樟树平均值和对照,铜仁、黄山、埔析显着高于樟树平均值和对照。开花率与种源纬度呈极显着相关而与多个温度指标呈负显着或极显着相关,开花率也和年雨量呈负极显着相关、与干燥指数呈显着相关。从叶色值和开花性状上,猴樟和黄樟均不同程度高于樟树对照种源和所有种源的平均值。试验林造林后4个试验点各选出优良种源6个。研究表明种源与地点交互作用达到极显着水平;在初步选出的优良种源中,生长优良且具较高稳定性的种源有福建邵武、广西全州、贵州铜仁、道真、湖南郴州、湖北埔沂。幼年期樟树树高、胸径生长与经度呈极显着负相关,冻害与纬度呈极显着负相关。樟树幼年期种源/家系二水平试验表明,余杭试验点和遂川试验点不同性状在家系间差异显着,种源层次的?

张国防[2]2006年在《樟树精油主成分变异与选择的研究》文中提出樟树属樟科樟属樟组植物,不仅是优良的绿化和用材树种,也是珍贵的香料树种。其根、茎、叶、枝和果均富含精油,精油的化学成分多达60多种,如芳樟醇、樟脑、黄樟油素、龙脑、柠檬醛、1,8-桉叶油素、橙花叔醛、异橙花叔醛、金合欢醇、甲基丁香酚和α-松油醇等,这些化学成分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被广泛应用于轻化、医药、食品、香料和烟草等工业,也是重要的出口物资。 我国对樟树的非木质开发利用历史悠久,但经营手段粗放原始,尚未形成产业化开发。究其原因主要是樟树精油含量和化学成分组成及其含量变化复杂,群体和群体内个体及个体内不同器官之间的精油含量和化学成分存在显着差异,这些差异除了受遗传物质控制外,还受到立地环境、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它们构成了樟树精油的遗传变异,而这方面的研究却还很薄弱。从而导致了樟树良种化水平低,精油产量不高,化学组成成分杂,精油品质差,价格不高,经济效益不如人意。 福建省是樟树主要分布区域之一,也是樟树开发基础较好的省份。结合福建省林业厅种苗攻关项目《珍贵树种樟树和楠木良种选育与快繁技术的研究》(200306),针对樟树产业化开发中基础研究薄弱问题,系统地研究樟树精油主成分的变异,并初步制定了不同生化型优良单株选择标准。 通过对福建省樟树自然分布区28个县(市)的樟树叶片;不同时间、树冠不同部位、不同立地条件、不同密度和不同繁殖后代的樟树叶片及樟树不同器官进行取样,测定精油含量,用气相色谱仪和GC/MS气质联用仪测定化学组成及其含量。并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生化型和种源樟树DNA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福建省樟树种质资源叶油含量相对比较丰富(平均得油率为1.084%),但变化较大,叶油中的化学成分复杂,不同个体差异大,主要化学成分较明朗,如芳樟醇、樟脑、1,8-桉叶油素和黄樟油素等。叶油总离子图中共显示64个峰,鉴定出58种化学成分,占叶油总相对含量的96.909%,平均含量相对较高的化学成分是芳樟醇(43.732%)、樟脑(14.431%)、1,8-桉叶油素(10.457%)、黄樟油素(7.079%)、α-松油醇(2.570%)和β-水芹烯(2.231%)等,共占叶油化学成分总含量的80.5%。 2.应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所测定的329份叶油化学成分进行综合分析与聚类。结果被聚为5种生化型,即芳樟型(叶油主成分为芳樟醇)、脑樟型(叶油主成分为樟脑)、桉樟型(叶油主成分为1,8-桉叶油素)、黄樟型(叶油主成分为黄樟油素)和杂樟型(叶油无明显的主成分),每类中的各个观测量叶油化学主成分明显且一致。芳樟、脑樟、桉

王婧[3]2018年在《黄樟种源及家系的早期选择与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樟(Cinnamomum parthenoxylon(Jack.)Meissn),樟科Lauraceae樟属Cinnamomum常绿乔木,多用途乡土阔叶树种,分布范围在北纬10°~30°之间,主要分布在我国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湖南、江西、贵州、四川等省区,其树冠发达,叶色美观,抗性强,生长快,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对该树种的研究主要包括繁育技术、人工林早期生长表现、生物量测算模型、造林和园林绿化及其植物精油内含化学成分,种源、家系早期选择与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以来自云南、广西、广东和湖南的10个黄樟种源及144个家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多地点黄樟种源/家系试验林的生长性状调查,探究黄樟种源、家系的生长差异及种源地理变异规律,筛选出优良种源和优良家系;同时利用简单序列重复(SSR)分子标记分析黄樟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结果可为黄樟开展优质种源的保育开发、育种策略制定和可持续遗传改良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2年生黄樟在试验点Ⅰ(广东天井山林场)、试验点Ⅱ(广东鹤山市宅梧镇)、试验点Ⅲ(广东梅州市径南镇)的生长表现差异显着,平均树高、地径生长量排名为试验点Ⅱ(3.19m、7.18cm)>试验点Ⅲ(1.8m、3.52cm)>试验点Ⅰ(0.8m、1.12cm)。不同种源及家系的树高和地径生长均存在极显着差异,家系间的生长变异远大于种源间,地径变异系数高于树高,说明黄樟种源、家系选择有效,家系选择潜力高于种源选择,地径选择潜力高于树高。通过种源/家系试验,叁个试验地各选出早期的优良种源和优良家系。其中广东乳阳(RY)种源在广东省内的叁个试验点生长表现较好,而云南勐海(MH)种源生长表现最差。2.优良家系的遗传增益远大于优良种源。叁个试验点共有的35个家系多点联合方差分析表明,家系×地点的互作效应极显着。采用Eberhart&Russell联合回归分析法对叁个试验点共有的35个家系的地径生长量进行稳定性评价,可将35个家系划分为生长快速不稳定型、生长缓慢不稳定型、生长缓慢稳定型和生长快速稳定型四种类型。3.不同试验点各种源的树高、地径与对应种源地的地理及气候因子的相关系数多数未达到显着性水平。其中试验点Ⅱ地径与经度呈极显着正相关,与无霜期呈显着正相关,而与年均温、极低温呈极显着负相关。整体来看,黄樟径生长以经向变异为主,采种地从西到东,径生长越快。4.利用简单序列重复(SSR)对黄樟10个种源共206个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黄樟在物种水平和群体水平上的Shannon信息指数(I)、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1.55、0.674和1.18、0.60,说明黄樟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物种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高于群体水平。按平均期望杂合度(He)的大小衡量黄樟各种源遗传多样性是广西雁山(YSA)>广西阳朔(YSO)>广东乳阳(RY)>广西恭城(GC)>广西兴安(XA)>广西灵川(LC)>云南勐海(MH)>湖南长沙(CS)>广西灌阳(GY)>湖南浏阳(LY)。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黄樟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源内(98%)。黄樟天然群体较小,存在近交(固定指数F=0.49),杂合体缺失(Ho<He),群体存在中等程度的基因分化(基因分化系数Fst=0.108),种源间的基因交流频繁(基因流Nm=2.067)。5.STRUCTURE分析将10个黄樟种源分成两组,广东乳阳(RY)种源单独分为一组,广西的阳朔(YSO)、雁山(YSA)、恭城(GC)、兴安(XA)、灌阳(GY)、湖南的浏阳(LY)、长沙(CS)和云南的勐海(MH)被分为一组。当遗传距离D=0.22时,Nei`s遗传距离聚类与Structure遗传结构分组一致。Nei`s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Mantel相关性分析显示,黄樟种源间不存在显着的地理隔离模式。

胡文杰[4]2013年在《樟树不同化学型精油主成分时空变异规律及优良单株选择》文中研究表明樟树是一种集材用、药用、香精香料、油用、风景园林等于一体的多用途林木资源,被誉为江南宝树,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但鉴于目前樟树原料林多以未经遗传改良的实生苗营造而成,其枝叶的樟油得油率低且有效成分含量也不一致,导致产量、质量与经济效益等受到较大影响。为此,本研究以樟树为研究对象,采用气-质联用仪(GC/MS)测定樟树叁种不同化学型(油樟、脑樟和异樟)精油化学组成及含量,探讨樟树叁种不同化学型(油樟、脑樟和异樟)精油主成分的时空变异规律。在此基础上,筛选出其得油率高及品质优良的单株,旨在为樟树的遗传改良和定向培育技术的系统研究提供参考,为香料等产业发掘和香料新品种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专用优良原料树种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樟树叶精油最佳提取条件的优化:经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确定了樟树叶精油最佳提取条件:提取时间65min,水料比12.5:1,提取功率1200W。在此条件下,5月份采集的叶样,其叶精油提取率为2.14%。2、叶精油化学成分:油樟叶精油中共鉴定出39种成分,其中含量大于1%的有8种;脑樟叶精油中鉴定出47种成分,其中含量大于1%的有9种;异樟叶精油中鉴定出40种成分,其中含量大于1%的有9种;叁种化学型间的共有成分有16种,而特有成分,油樟有9种,脑樟和异樟各有12种。3、叶精油平均得率的年变化规律:油樟、脑樟2种化学型的叶精油平均得率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大致可分成3个阶段:3-5月为急剧上升阶段,5-7月是缓慢上升和保持阶段;7月后至下一个生长期到来之前为逐渐下降阶段。油樟7月份精油平均得率最高,为最佳采集时间。脑樟7月和5月精油平均得率最高,脑樟的最佳采集时间为7月和5月。异樟精油平均得率年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3-9月呈逐渐增加的趋势,9月份精油平均得率最高,为最佳采集时期;二是9月后至下一个生长期到来之前的1月,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樟树叁种不同化学型叶精油平均得率的年变化不一样,但具有相似的规律,即生长季节得油率较高,非生长季节则较低。4、叶精油主成分种类的年变化规律:油樟在不同生长期样品中共检测到20种主成分,其中有8种成分在不同生长期中均能检测到的主成分,另12种成分在某一生长期含量较高,为主成分,而在其它生长期含量较低或不存在;脑樟在不同生长期样品中共检测到13种主成分,其中有9种成分在不同生长期中均能检测到的主成分,另有4种成分在某一生长期含量较高,为主成分,而在其它生长期含量较低或不存在;异樟在不同生长期样品中共检测到21种主成分,其中有9种成分在不同生长期中均检测到的主成分,另有12种成分在某一生长期含量较高,为主成分,而在其它生长期含量较低或不存在。5、叶精油中主成分含量的年变化规律:樟树油樟、脑樟和异樟叁种化学型在不同生长期中叶精油主成分含量变化不同,各主成分的含量变化均具有自身的变化规律。若以各主成分为目标成分进行采收,其采收期不尽相同。6、各化学型不同部位生物量及其比重以及相关性分析:油樟、脑樟和异樟叁种化学型不同部位生长量和鲜重差异不显着;叁种化学型不同样株、部位精油得率差异显着;通过相关性分析,樟树油樟、脑樟和异樟单株不同部位(叶、当年生枝、老枝、干、主根和侧根)生物量均与树高、冠幅的相关性不大,与地径相关性较大,且相关性均达到了显着水平;油樟、脑樟和异樟叁种化学型各部位鲜重与精油得率之间的相关性多数达到了显着或极显着;油樟、脑樟和异樟叁种化学型生长性状与精油得率之间的相关性多数达到了显着或极显着。7、各化学型不同部位精油平均得率的变化规律:同一化学型不同部位:主根和侧根的精油平均得率最高,叶和干次之,当年生枝和老枝最低;不同化学型同一部位:当年生枝、老枝、主根和侧根均是脑樟平均得油率高,而叶和干均是油樟平均得油率高,脑樟次之,异樟最低;同一化学型6个部位平均得油率总和,脑樟>油樟>异樟。由于根和叶的得油率相差不大,结合实际炼油,可通过矮林作业持续开发樟树叶精油。8、各化学型不同部位精油成分及含量:油樟6个不同部位(叶、当年生枝、老枝、干、主根和侧根)的精油中分别鉴定出41、37、37、27、31和31种成分,这些成分的含量分别占各精油总含量的91.21%、88.88%、90.04%、87.83%、95.14%和93.60%;脑樟6个不同部位精油中分别鉴定出46、43、44、29、25和25种成分。这些成分的含量分别占各精油总含量的90.48%、89.44%、89.70%、95.27%、89.91%和88.21%;异樟不同部位精油中分别鉴定出41、51、51、41、39和39种成分。这些成分的含量分别占各精油总含量的94.05%、90.05%、91.24%、94.50%、92.64%和91.86%。且精油中典型性成分空间变化规律存在差异。9、各化学型不同部位精油主成分种类的变化规律:同一化学型不同部位精油中主成分种类数,油樟6个不同部位(叶、当年生枝、老枝、干、主根和侧根)精油中主成分种类数分别为:10、12、12、12、5和6种;脑樟分别为:11、12、12、11、6和6种;异樟分别为:10、13、13、8、6和6种。不同化学型同一部位精油中主成分种类数,叶:油樟、脑樟和异樟分别为:10、11和10种;当年生枝:油樟、脑樟和异樟分别为:12、12和13种;老枝:油樟、脑樟和异樟分别为:12、12和13种;干:油樟、脑樟和异樟分别为:12、11和8种;主根:油樟、脑樟和异樟分别为:5、6和6种;侧根:油樟、脑樟和异樟分别为:6、6和6种。10、各化学型不同部位精油中主成分及含量变化规律:油樟不同部位精油中主成分共有12种,其中含量大于10%的有3种,其含量变化为,桉叶油醇:叶>当年生枝>老枝>干>主根>侧根;α-松油醇:叶>当年生枝>老枝>干>主根>侧根;黄樟油素:主根>侧根>干>老枝>当年生枝>叶。脑樟不同部位精油中主成分共有12种,其中含量大于10%的有2种,其含量变化为,樟脑:叶>当年生枝>老枝>干>侧根>主根;黄樟油素:主根>侧根>干>老枝>叶>当年生枝。异樟不同部位精油中主成分共有13种,其中含量大于10%的有4种。其含量变化为,异-橙花叔醇:叶>老枝>当年生枝>干>主根>侧根;桉叶油醇:老枝>当年生枝>叶>干>主根>侧根;叁甲基-2-丁烯酸环丁酯:叶>当年生枝>老枝>干>主根>侧根;黄樟油素:主根>侧根>干>当年生枝>老枝>叶。11、优良单株选择:结合得油率和主成分含量两个因素,制定了樟树叁种化学型等级划分标准,选择出每种樟树化学型的优良单株,其中油樟1株、脑樟2株、异樟1株。

钟永达, 袁凡, 孟伟伟, 余发新[5]2016年在《材用樟树遗传变异与苗期选择》文中指出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是我国重要的材用树种,但目前对其用材性状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用材型樟树育种群体为材料,通过方差分析等方法对材用樟树的种子和苗期性状的遗传变异进行研究,利用多重对比法进行苗期选择,并对其后期表现进行跟踪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种源和家系的千粒重和种子大小的遗传变异都达到极显着水平,种源之间发芽率的遗传变异也达到极显着水平;(2)2年生樟树生长量在种源家系间变异明显,初选出生长快、干形直的优良种源4个、优良家系10个和优良单株20个;(3)4年生时,前期20个优良单株中,11株的生长表现与2年生一致,但生长最好的和最差的排位与前期发生了变化,说明进行材用樟树早期选择虽然可行,但选择强度不宜过大,选择时间在4龄后。本研究为材用樟树的良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基本材料。

施雪萍[6]2009年在《樟树体细胞胚再生体系的优化和转化Barnase、PaFT基因的研究》文中认为樟树原产于我国,是重要的园林绿化树种和经济树种,现已被引入世界各地种植。但是由于樟树结实量太大,严重影响了推广和应用。本研究就是围绕培育不育樟树的目标展开的。通过对体细胞胚再生体系的优化和遗传转化体系的改进,得到了转化GFP的转基因植株。在此基础上,对Barnase雄性不育基因和PaFT早花基因的转化进行了研究,并得到了转化Barnase的植株。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樟树体细胞胚再生体系的优化。以樟树的未成熟合子胚为外植体,对体细胞胚的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植株的再生等方面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外植体的蔗糖溶液高渗预处理是体细胞胚发生的关键影响因子,可使体细胞胚诱导率和每个外植体上平均体细胞胚数从不预处理的16.29%和平均3个提高到93.27%和平均12.57个。AC和培养基更新有利于提高体细胞胚的质量,不同的基本培养基和培养基中的蔗糖浓度对体细胞胚发生没有显着的影响,其中MS培养基和30g/L蔗糖得到较多的平均体细胞胚数。光照条件对体细胞胚发生没有显着的影响,但是光下培养得到更多的平均体细胞胚数。各种外源激素抑制了樟树体细胞胚的诱导效率,即使个别处理得到提高,效果并不显着。初生胚在MS培养基中黑暗培养2个月后转入经过优化的萌发培养基MS+0.1 mg/L TDZ+0.2 mg/L IBA可得到80%以上的萌发率。初生胚在含0.5 mg/LNAA的MS培养基中以次生胚发生的方式快速增殖,且次生胚除发生于增殖过程中的体细胞胚上,在已经成熟或萌发的体细胞胚上也可发生。次生胚难以萌发,需先用0.5 mg/LABA进行成熟诱导再转入萌发培养基培养,且次生胚的萌发效率随继代次数增多而下降。在体细胞胚的诱导和增殖过程中都观察到胚性愈伤组织的产生。本试验不仅提高了樟树体细胞胚的质量,而且显着提高了体细胞胚和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效率及植株的再生效率。2、樟树次生胚再生体系的建立。以保存4年以上的次生胚为材料,对次生胚的发生方式和过程进行组织学切片观察,并对影响次生胚成熟的各个因子和成熟次生胚的再生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樟树的体细胞胚可通过次生胚重复发生的方式大量增殖,次生胚从母体体细胞胚的子叶和胚根端表面直接产生,得到的子叶期次生胚脱离母体独立存在。组织学切片观察表明,次生胚的发生经历了球形胚、心形胚、鱼雷形胚和子叶期胚等几个典型的胚胎发育过程。樟树的次生胚发生是一个不同步的过程,在同一个母体体细胞胚上,不同发育时期的次生胚同时存在。次生胚发育到子叶期后,又开始新一轮的次生胚发生。TDZ、ABA、GA_3、甘油和PEG6000对长期保存的次生胚进行成熟处理,均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次生胚的成熟,提高萌发率。其中0.5 mg/LABA促进次生胚成熟的效果最为明显,可将萌发率提高到50%以上。萌发培养基MS+0.1 mg/L TDZ+0.2 mg/L IBA有利于次生胚的萌发,不同胚性系的次生胚(L9、L14、L21、L23)经成熟处理后萌发率没有显着差异。3、长期离体保存的樟树次生胚及其再生植株的遗传稳定性检测。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继代保存时间>6年的樟树次生胚(L1、L9、L14和L23)及其再生植株(L9和L23)进行遗传稳定性检测。结果表明,从38条ISSR引物中筛选得到15条可以产生清晰明亮、重复性高条带的引物,这15条引物在L1、L9、L14、L23的体细胞胚和L9、L23的植株各12个样品中分别产生96、98、96、96、96、95条清晰的条带,其中有93条条带在所有体细胞胚和植株样品中呈现一致性,而在这些样品中分别检测到1、3、1、1、1、2条多态性条带,多态位点比率分别为1.04%、3.06%、1.04%、1.04%、1.04%和2.11%。这说明樟树的体细胞胚和植株在经过长期的离体培养后,增殖的后代仍能保持极高的遗传稳定性。4、根癌农杆菌介导GFP基因转化樟树胚性愈伤组织进行转基因植株的培育。通过农杆菌菌体重悬、缩短侵染后愈伤组织干燥时间、改进抗性体细胞胚诱导培养条件,结合利用优化的体细胞胚再生体系,进行GFP基因的转化和转基因植株的培育。结果表明,诱导抗性愈伤组织时,农杆菌菌体重悬没有显着效果,但缩短侵染后愈伤组织干燥时间有显着的促进作用。NAA可促进抗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增殖,但不利于抗性体细胞胚的产生。含抗生素的MS培养基较适用于抗性体细胞胚的诱导,加入AgNO_3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易引起体细胞胚的老化,需慎用。光下培养可明显促进抗性体细胞胚的产生。成熟培养时适当降低Km含量有利于减少体细胞胚的褐化现象。萌发得到的抗性植株进行增殖培养后,通过绿色荧光检测、PCR检测和Southern blotting检测证明GFP基因已成功导入樟树的基因组中。5、转化Barnase和PaFT基因的研究。以樟树胚性愈伤组织为受体,进行Barnase、PaFT及Barnase-PaFT基因的转化,同时对含Barnase的抗性愈伤组织进行PaFT二次转化的尝试。结果表明:转化Barnase基因的抗性植株经PCR检测显示阳性,初步表明Barnase基因已成功导入樟树基因组中。PaFT基因促进抗性愈伤组织向抗性体细胞胚发育,转化PaFT、Barnase-PaFT和经过二次转化的抗性体细胞胚用PaFT特异引物进行PCR检测显示阳性,说明PaFT已导入抗性体细胞胚基因组中。

段博莉[7]2006年在《樟树叶片精油及其主要成分的遗传变异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樟树精油是从樟树根、茎、叶,果中提取的一种植物精油,现已成为近代化工、医药、香料、食品工业以及国防工业的重要原料。本文首次对樟树主要分布区种质资源的叶片精油各性状的变异规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为制定樟树化学型育种策略和主成分遗传改良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按照不同的目标性状选出一批优良的种源,家系和单株,为培育以开发精油为目的的优良无性系,建立樟树精油生产原料基地提供一定的资源基础。 参加本次试验的樟树均为7年生实生苗,参加种源部分实验的种源为樟树主要分布区内的43个种源和作为参照的樟科樟组其他两个物种的种源各一个,其中5个地理位置相距较远的种源参加了方差分析,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在种源/家系两水平试验中有5个种源的50个家系参加了试验,每个种源10个家系。从参加试验的单株中选择15株单一化学成分含量最高的单株逐月进行时间序列观察,总结季节变化规律。具体的试验结果如下所述: 1.通过对樟树叶片生物量和单株生长性状之间相关性的研究,得出了单株叶片生物量和胸径的估算模型:W=0.9445e0.2107x,相关系数达到了0.98(n=30)。 2.种源试验材料的含油率和精油成分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叶片含油率和精油中的桉叶油素和松油醇的含量在种源间的变异达到极显着水平,樟脑含量达到显着水平,芳樟醇和龙脑含量在种源间不显着。试验选出芳樟醇型樟树2株,1,8-桉叶油素型樟树19株,樟脑型樟树8株。 3.种源/家系二层次试验材料的含油率和精油成分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樟树叶片含油率和精油中桉叶油素含量在种源间的差异达到了极显着水平,种源内家系间的差异未达到显着水平;精油中芳樟醇含量在种源间和种源内家系间的差异都达到了极显着水平;精油中樟脑含量在种源间的差异达到了极显着水平,而在种源内家系间的差异仅达到了显着水平;精油中龙脑含量在种源间的差异未达到显着水平,在种源内家系间的差异达到了极显着水平;精油中松油醇含量在种源间和种源内家系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显着水平,但是没有达到极显着水平。试验选出9株芳樟醇型樟树,22株桉叶油素型樟树,

许敏铭[8]2015年在《香樟遗传变异与良种选择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对南平市郊林场2007年种植的香樟家系测定林的60个香樟家系的生长性状进行调查、测定和分析,开展材用香樟良种选择。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家系生长指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指标在家系间均存在极显着差异。对家系性质指标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主干分级在家系间存在极显着的差异。对种源生长指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在种源间差异不显着。2、香樟家系的生长性状间均呈一定的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关系,特别是材积与胸径、材积与树高相关关系在0.01水平上达到0.955和0.7553、家系性状间的相关性,各生长性状均表现为极显着相关,生长性状与形质性状表现为负相关。3、香樟家系树高遗传力为0.4032、胸径遗传力为0.5376,材积遗传力为0.5402,冠幅遗传力为0.5403,,枝下高遗传力为0.5336,主干分级遗传力为0.472,侧枝遗传增益为0.306。选择出12个优良家系,分别为jo14、yp19、yp17、 yp30、jo1、zp4、 yx4、yp26、yx2、jo4、yx3,其胸径、材积的遗传增益分别达到7.31%和19.38%以上。4、用育种值评定结合构建指数方程和以20%入选率的家系,综合选择出了10个优良家系,其平均树高、胸径、材积分别高过家系均值13.06%、25.77%、68.11%。5、对选择出的10个优良用材家系再进行家系内优良单株选择,以材积指标为主要依据结合胸径、树高指标选择出16株优良单株。6、对选择出的优良单株进行提取枝干精油分析主要成分的含量并进行相关关系分析和方差分析,4个主要成分间均存在负相关关系,各单株间主要成分间均存在极显着差异。通过对芳樟醇含量的筛选,选择出大于平均值的10株优良单株。7、结合16株优良单株的叶精油各主要成分含量分析,选择出油用品质较高的4株单株,其芳樟醇含量均达到90%以上。

邢建宏[9]2006年在《樟树几种化学类型及近缘种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指出樟树用途广,经济价值高,其主、副产品广泛应用于建筑、工艺、化工、军工、医药等方面。本研究以樟树几种化学类型及近缘种为对象,应用RAPD和ISSR分子标记手段对其进行研究,分析了樟树几种化学类型及近缘种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 参照常规RAPD和ISSR分析程序,在对樟树几种化学类型及近缘种的分析时做了进一步优化,摸索出了一种樟树DNA提取的可靠方法,建立了一套适合樟树RAPD和ISSR反应的体系。本研究中建立的樟树RAPD反应体系为:20μL反应体系,内含50ng模板DNA,2.0mmol/LMgCl_2,200nmol/L引物,150μmol/LdNTPs,1U TaqDNA聚合酶,1×buffer。扩增程序:94℃预变性7min;然后38个循环(94℃变性30s,37℃退火30s,72℃延伸90s);最后72℃延伸10min。ISSR最佳反应体系为:20μL反应体系,内含50ng模板DNA,2.0mmol/LMgCl_2,200nmol/L引物,200μmol/LdNTPs,0.5U TaqDNA聚合酶,1×buffer。扩增程序:94℃预变性7min;然后38个循环(94℃变性30s,特定温度下退火45s,72℃延伸90s);最后72℃延伸10min。 2 从112条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3条在样品间具有多态性的引物,对樟树几种化学类型及近缘种的35份样品进行扩增,共产生173条RAPD标记条带,其中多态性带81条,多态性百分率为46.8%,平均每个引物检测到的条带数为7.5条;从46条ISSR引物中共筛选出16条在所有样品中均能产生清晰扩增带的ISSR引物,扩增共产生141条ISSR标记带,其中多态性带78条,多态性百分率为55.3%,平均每个引物检测到的条带数为8.8条。对两种标记的检测效果表明,ISSR和RAPD标记所得结果呈极显着相关,证明这两种标记技术均可用于樟科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研究,但ISSR效果明显优于RAPD。 3 根据RAPD和ISSR结果聚类分析,表明樟树几种化学类型及近缘种间遗传多样性明显。根据DNA标记数据转化遗传距离矩阵所作树系图表明,RAPD聚类结果和ISSR聚类结果均可将材料划分为4大类群,其中近缘种种内的遗传差异不大,而几种化学类型间有明显的遗传变异,但差异程度明显小于近缘种之间的遗传差异,樟树与近缘种及近缘种种间差异较大。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樟树的遗传变异丰富。 通过RAPD和ISSR标记分析,可以把福建省的樟树分为叁个基因型,即芳樟型、脑樟型和桉樟型,与化学分类完全一致。可见樟树叶油中的化学成分主要受遗传控制,所以通过化学成分分析方法进行优良单株的选育,并经过无性繁育建立原料林是有效可行的。

邹智滢[10]2016年在《香樟不同家系生长特性与初步选择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福建省松溪国有林场、福建省国有南平市郊教学林场、福建省永安林业股份有限公司燕山采育场、福建省永安东坡国有林场四个试验地4年生和8年生香樟家系测定林为研究对象。对其生长性状进行调查、测定及分析,开展了材用香樟优良家系的选择。通过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选择出等级为优的6个家系。根据材积现实遗传增益选择出12株优良单株。1、8年生香樟树高生长规律:在1-8年,树高平均生长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在1-3年,树高连年生长量都大于0.80m,处于树高快速生长期;在4-8年树高连年生长量都小于0.80m,树高生长有所减缓。2、8年生香樟胸径生长规律:在1-3年,胸径连年生长量不断增大,在3年达到峰值,大于2.00cm,处于胸径快速生长期;在3-8年,胸径连年生长量呈下降趋势,胸径生长有所减缓。3、8年生香樟材积生长规律:在1~8年,材积平均生长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在2-3年,材积连年生长量增幅最大,第7年材积连年生长量达到最大值,接近0.0025m3;在3-8年,材积连年生长量都大于0.001m3,处于材积快速生长期。4、香樟各家系间的生长差异对比。对各家系生长指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树高、胸径、材积各生长指标在家系间都存在极显着差异。这种差异使得香樟具有选择潜力,为香樟的世代育种,定向选育,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和可靠的育种材料。5、试验地对香樟家系的影响。分别对四个试验地共有香樟家系的树高、胸径、材积进行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四个试验地之间,香樟树高、胸径、材积都存在显着差异,研究表明,试验地对香樟树高、胸径、材积生长有显着性影响。6、主成分分析共提取七个变量因子,分别为:树高、胸径、材积、年平均温度、年平均太阳辐射量、坡度及年平均降雨量。结果表明,树高为主因子。得到计算公式:Z=0.836*A+0.78*B+0.732*C+0.873*D+0.856*E+0.553*F-0.783*G。其中,Z代表综合得分;A代表树高:B代表胸径;C代表材积;D代表年平均温度;E代表年平均太阳辐射量;F代表坡度;G代表年平均降雨量。根据此计算公式,得到福建省松溪国有林场排名前五的优良家系具体情况,结果表明:在福建省松溪国有林场排名前五的家系中有四个家系来自建瓯种源家系;分析福建省国有南平市郊教学林场排名前五的优良家系具体情况,结果表明:在福建省国有南平市郊教学林场排名前五的家系中有四个家系来自延平种源家系。7、对四个试验地的60个香樟家系进行聚类分析,根据各家系综合得分,将其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筛选出等级为优的家系共六个,具体为:YA-5、ZP-15、 ZP-7、ZP-14、ZP-10、ZP-13、结果表明:各家系间存在一定差异,各种源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但是来自同一种源的不同家系之间差异较小。8、对四个试验地的香樟优良单株进行选择,共筛选出12棵优良单株,分别为:A-NP-1-2、A-YP-17-5、C-JO-10-1、B-NP-4-5、A-YP-15-7、A-NP-5-1、C-JO-2-12、 C-YP-24-16、 A-NP-6-9、B-JO-14-3、B-YP-17-5、C-YP-23-1。所筛选出来的优良单株材积现实遗传增益都高于300%,结果表明:在实践生产过程中对优良单株的选择是很有必要的,能够获得较高的增益。9、对比四个试验地不同年份筛选出来的香樟优良家系和优良单株,结果表明:优良家系和优良单株在不同试验地,其优良性状表现不稳定;优良家系和优良单株在不同生长阶段,其优良性状表现不稳定。

参考文献:

[1]. 樟树遗传变异与选择的研究[D]. 姚小华. 中南林学院. 2002

[2]. 樟树精油主成分变异与选择的研究[D]. 张国防. 福建农林大学. 2006

[3]. 黄樟种源及家系的早期选择与遗传多样性研究[D]. 王婧. 华南农业大学. 2018

[4]. 樟树不同化学型精油主成分时空变异规律及优良单株选择[D]. 胡文杰. 南京林业大学. 2013

[5]. 材用樟树遗传变异与苗期选择[J]. 钟永达, 袁凡, 孟伟伟, 余发新.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2016

[6]. 樟树体细胞胚再生体系的优化和转化Barnase、PaFT基因的研究[D]. 施雪萍. 华中农业大学. 2009

[7]. 樟树叶片精油及其主要成分的遗传变异规律研究[D]. 段博莉.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6

[8]. 香樟遗传变异与良种选择研究[D]. 许敏铭. 福建农林大学. 2015

[9]. 樟树几种化学类型及近缘种遗传多样性研究[D]. 邢建宏. 福建农林大学. 2006

[10]. 香樟不同家系生长特性与初步选择的研究[D]. 邹智滢. 福建农林大学. 2016

标签:;  ;  ;  ;  ;  ;  

樟树遗传变异与选择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