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否跻身世界贸易十大_国内宏观论文

中国能否跻身世界贸易十大_国内宏观论文

中国能否跻身世界贸易十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世界贸易论文,十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示:去年大阪会议期间,江泽民总书记出乎与会者预料地宣布:中国将从1996年起大幅度降低关税税率总水平,降幅不低于30%。这一信息,引起世人关注。

中国政府已多次表示,到2000年,即“九五”期末,当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要达到4000亿美元,这就要求今后5 年里的外贸进出口平均年增长速度达到8.5%。届时,中国有望跻身世界贸易十强。为此, 中国已从更为广阔的领域同世界各国展开多方面的合作。

“八五”期间,中国的多边经贸活动十分活跃。不仅同联合国儿童基金、联合国人口基金及联合国贸发组织和商品共同基金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而且自1991年加入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并积极参加了这一组织的各项活动和工作。先后出席了1991年以来的5次部长级会议, 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也分别出席了在美国西雅图、印尼茂物和日本大阪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在会议期间提出了区域经济合作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尤其是在今年的大阪会议期间,江泽民的一项出乎与会者预料的宣布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中国将从1996年起大幅度降低关税税率总水平,降幅不低于30%。去年,中国还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正式建立了对话关系。这一由美英法日等25个发达国家组成的国际经济组织有着“富国俱乐部”之称,同它开展对话与合作,必将使双方受益。

尽管中国在复关和加入世贸问题上遇到了诸多麻烦,但舆论认为中国作为经贸大国的崛起似乎是势不可当的,中国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也必将是迟早的事情。

中国外贸七个重要措施

外经贸部的官员认为,要实现“九五”目标,需从以下七个方面努力并采取有效措施。

一、实现外贸发展由粗放型增长向效益型增长的转变。继续深化国有外贸企业改革,促进这一转变的实现。从推动外贸企业改革入手,改变外贸出口增长方式,促使外贸企业实行集约化经营和规模经营;抓好外贸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健全企业内部管理,以美元工资含量激励制度取代不规范的承包责任制;培养一批以外贸为龙头,贸工农技银商相结合的综合商社和以生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跨国集团;进一步改善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

二、实现外贸体制由现行体制向新型体制的转变,在本世纪末基本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制度。相对出口体制改革而言,中国的进口体制改革显得滞后。进口是利用国外资源的重要方式,且适量进口可以激励出口,因此,应遵循“进出结合、统一管理、放开经营、关税调节、总量控制”的原则,抓紧改革进口体制。

三、实施“积极、合理、有效”的利用外资总方针,实现外商投资结构的优化,加大利用外资的力度。“九五”期间,利用外资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规模要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加强产业导向,把外资引向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部门,主要是高新技术领域和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项目;加强地区导向,使外商投资和再投资更多进入中国中西部地区;逐步对外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加强对外商企业的管理,特别是税收和劳动力管理。

四、推行外援新方式,提高外援质量和效益。主要通过推行政府贴息优惠贷款和外援项目合资合作方式,扩大援助规模、提高援助的质量和效益。

五、继续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进一步巩固和开拓美日欧发达国家市场,又要将贸易和承包工程、援外、投资等结合起来,加快拓展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市场,下功夫开拓独联体和东欧国家市场,所有这些都必须与以质取胜的战略紧密联系起来。

六、加强宏观调控,维护经营秩序,促进对外经贸的全面、健康发展。

七、大力发展多、双边经贸关系,支持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斗争,在“八五”时期多、双边经贸关系大为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这一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工作。

专家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九五”期间,中国的外贸事业必将会有更为长足的发展,中国进入全球外贸十强的日子也将越来越近。

从第15位到第11位

回顾“八五”期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逾万亿美元,实现了较前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倍增长。

这种增长的突出表现是快速。“八五”期间,中国进出口总额年增长率预计将高达18%以上,与1990年相比,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由第15位上升到第11位,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8 %上升到2.9%。 与此同时,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了明显增强。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 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0 年的16.9%上升到去年的23.8%,同期进口总额所占比重由14.6 %上升到22.8%。

迄今,中国已与222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往来,比1990 年增加了42个,出口额及进口额上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也由40个增加到50多个。

另外,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发展迅猛,其速度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居领先地位。这一时期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总额年增长速度均在45%左右。

外贸体制改革的五大突破

中国的外贸体制改革在过去五年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使得中国外贸体制进一步向世界规范贸易体制靠拢,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及其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进程。

首先,外贸经营高度集中的状况有了根本改变,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外贸企业、多渠道经营的大外贸格局。目前,全国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近万家,比1990年增加了3倍多;此外, 所有外商投资企业都有外贸经营权。国家指定公司统一经营或联合成交的仅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少数重要商品。

其次,计划管理范围大大缩小,市场调节作用明显增强。国家取消了对进出口总值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实行指导性计划管理。属于计划、配额管理的商品已大大减少。出口商品国内收购价格随行就市,进口商品95%以上为市场价格。通过外汇体制改革,形成了由市场形成汇率的机制以及经常项目下外汇的基本自由兑换。

第三,取消国家对出口的补贴,由企业按照国际通行做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第四,关税、汇率等经济手段取代行政干预,逐步形成宏观调控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手段。“八五”期间,国家主动降低数千种进口商品的关税税率,取消了进口商品调节税。多次调整和改革之后,实现了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的并轨,建立起了由市场形成汇率的机制。关税、汇率等已成为调节进出口的主要手段。

第五,外贸管理逐步迈向法制化的轨道,外贸经营管理改革基本趋于统一、公平、透明。

吸收外商投资长足发展

截至1995年6月底,中国共批准外商投资项目20多万个, 使用外资金额893亿美元, 外商直接投资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利用外资呈现出六大明显趋势。

特别是1992年以来,中国吸收外商投资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上了一个台阶。如1993年外商在中国实际投入264亿美元, 仅比当年美国吸收国际资本额少6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

与此同时,外商投资结构不断改善。国家鼓励外商投资的基础设施、能源、交通等项目正在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大的机电产品项目和原材料项目越来越多,房地产项目继续回落。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不断增加并将中国列入其国际化经营重点区域,纷纷制定对华投资中长期计划。目前已有200多家大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尤其是1994年后, 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最为活跃。从投资国别来看,以美国、日本的跨国公司居多,其余来自欧洲和亚太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投资地区分布有所变化。前些年吸收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南东沿海,广东、福建二省一直居于前列。而1994年批准的协议外资金额在全国协议外资金额中的比重广东省由1993的28.7%下降到17%,福建由同期的10.2%下降到7%, 而上海则由6.3%上升到12%,江苏由9.7%上升到16%,山东由6.3%上升到7%,可见,投资地区分布正在发生变化。尽管如此,沿海地区的12个省市利用外资仍占全国的八成以上,而中西部地区的18个省市却不到总数的20%。但是,1994年,港澳投资比1993年下降36.5%,而台湾投资则下降46%。虽然当时的千岛湖事件对吸收台商投资有一定影响,但更重要的是由于东南亚国家外资政策的放宽,港台投资向东南亚转移。这一年,台湾省对东南亚国家的投资大幅度增长,其中,对印尼的投资增长了31倍,对马来西亚的投资增长了5倍。纵观上述情况, 人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正在腾飞。

标签:;  ;  ;  ;  

中国能否跻身世界贸易十大_国内宏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