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下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_张丽平

(湖南益阳康雅医院麻醉科 413000)

摘要:目的 探究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在下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5月-2017年5月之间在我院骨科就诊的需行单侧下肢手术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ASAⅠ-Ⅱ级,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52例,采取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对照组48例,采取硬膜外麻醉。比较麻醉后两组患者的阻滞效果,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不良反映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麻醉前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132.3±8.5)mmHg、(86.5±3.3)mmHg,麻醉后分别为(126.5±7.3)mmHg、(81.5±3.8)mmHg;对照组麻醉前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134.6±8.3)mmHg、(87.6±4.3)mmHg,麻醉后分别为(112.5±5.9)mmHg、(71.5±5.2)mmHg。实验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完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83%。结论 在下肢手术中,采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比采用硬膜外麻醉的阻滞效果好,安全性高。

关键词: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硬膜外麻醉;下肢手术

我国老年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而大部分老年人均可伴随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以往下肢手术中多采用椎管内麻醉的麻醉方式,虽然能达到理想的阻滞效果,但是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大,严重增加了围术期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1],特别是本身存在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风险率更为增加。已有报道指出:下肢手术中采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不仅可获得理想的阻滞效果,而且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安全性更高[2]。本次实验旨在研究下肢手术中采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的麻醉效果,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5月-2017年5月之间在我院骨科就诊的需行单侧下肢手术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ASAⅠ-Ⅱ级,年龄30-70岁,所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试验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52例,男性28例,女性24例,年龄(56.3±6.2)岁,其中10例有冠心病,21例有高血压,19例有糖尿病,采取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对照组48例,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龄(55.8±5.4)岁,其中11例有冠心病,18例有高血压,15例有糖尿病,采用硬膜外麻醉。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

实验组: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在上,稍微屈膝屈髋,腰椎间隙向术侧旁开4-5cm定位为腰丛穿刺点。将髂后上脊与股骨大转子连线中点的垂线和股骨大转子与骶裂孔连线的交点定位为坐骨神经穿刺点。将神经刺激仪的电流调整到1.2mA,频率为2Hz,在腰丛穿刺点进行常规皮肤消毒,将针垂直刺入皮肤,当出现髌骨跳跃或股四头肌收缩时停止进针,并调整电流至0.4mA,仍可看到股四头肌收缩时,回抽无血,注入5ml局麻药,若无不良反应出现,将剩余局麻药注入。将神经刺激仪的电流调整到1.0mA,频率为2Hz,在坐骨神经穿刺点进行常规皮肤消毒,将针垂直刺入皮肤,当出现足背伸或背屈时停止进针,调整电流至0.3mA,仍可看到足背伸或背屈时,回抽无血,注入局麻药。

对照组:患者取侧卧位,头部略垫高,头前屈、背屈抱膝,背部与地面垂直,穿刺点取髂后上脊最高点连线与脊柱的交点,皮肤消毒三次,在穿刺点打一皮丘做浸润麻醉,左手拇指固定皮肤,右手持穿刺针进行穿刺,当穿刺针至黄韧带时阻力增加,抽出针芯,在针蒂上悬一滴生理盐水,继续穿刺,阻力消失时进入硬膜外腔隙,若此时悬滴被吸入,证明进入硬膜外间隙,置入导管,注入3ml实验剂量局麻药,5-10分钟后若无不适,每隔5in注入5ml局麻药,直至达到阻滞效果。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用( ±s)表示计量,用t进行检验,用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用x?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神经阻滞情况比较:

表(1)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神经阻滞情况:

由以上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起效时间、完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而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2.2麻醉完成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情况:

表(2)麻醉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情况:

由以上表(2)可以看出:麻醉后对照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显著低于麻醉前(p<0.05),而实验组患者并无明显改变(p>0.05)。两组患者麻醉前后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均无显著变化(p>0.05)。

2.3实验组与对照组不良反映发生情况比较:

表(3)实验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由以上表(3)可得: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下肢手术中传统的麻醉方式多为蛛网膜下腔阻滞或者硬膜外麻醉,虽然阻滞效果好,但是由于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明显可使围术期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增加[3]。术中为了尽量降低血容量变化情况,保证重要脏器功能的供血,常需要短时间内补充大量晶体液或胶体液,或者使用阿托品、麻黄素等药物,而这些措施无疑加重了心脏负荷,尤其对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来说,存在诱发心衰的危险.而术后尿潴留、恶心、呕吐、头痛等并发症也严重影响患者疾病的康复。

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阻滞范围相对局限,因此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从而降低了围术期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风险[4,5]。并且不阻滞盆腔和腹腔的交感神经,因此避免了尿潴留的发生,并且不影响胃肠功能,因此术后无需禁食禁饮,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

本次实验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相较,实验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阻滞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而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并且实验组患者麻醉完成后并无显著的血压波动,而对照组患者血压波动显著。在术后并发症方面,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7%,仅表现为头痛和恶心,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84%,除头痛和恶心外,还有部分患者出现了尿潴留。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阻滞相比于硬膜外麻醉阻滞效果更佳且安全性更高,尤其适用于本身存在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适合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孟瑞仙.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在骨科下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1,06(25):121-122.

[2]郑建宇.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与腰硬联合阻滞用于高龄患者肢手术的临床应用比较.吉林医学,2015,36(07):1433-1435.

[3]叶伦辉,黄炳强,石宗利,等 . 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高龄患者下肢手术中的应用[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1):1450,1451.

[4]王俊喜.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在下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04):70,71.

[5]朱贵芹,朱霞,郑闽江等.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腰丛 - 坐骨神经阻滞在危重患者下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3,29(11):91-93.

论文作者:张丽平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3

标签:;  ;  ;  ;  ;  ;  ;  ;  

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下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_张丽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