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理论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税论文,研讨会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央财经大学和北京市经济学总会于1996年11月22日在北京召开了《财税理论研讨会》,参加这次研讨会的有北京有关大专院校和财经界的知名学者,以及国务院有关部委的负责同志40多人。与会同志围绕下述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一、当前我国财政的实际状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作为特殊的分配关系,作为一个生产要素,一种内在稳定因素,在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目前我国财政已经到了难以维持、举步维艰的地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财政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以来,从1978年到1995年,财政收入平均增长10.6%,比GDP的增长速度低7.1%。2、收支矛盾突出,缺口不断扩大。统收的局面已被打破,但统支的局面却依然存在。中央财政赤字“八·五”期间平均每年增加100亿元。3、债务负担不断加重,规模不断扩大。1995年中央财政收入债务率高达52.6%。4、财政职能弱化。许多应由财政承担的开支财政无法满足。可是同时又存在财政职能越位的现象,许多不应由政府支出的,也由财政承担,从而使本来已不景气的财政状况日益紧张、恶化。
二、使财政陷于困境的原因
造成财政困难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同志认为,财政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幅度是造成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财政增长长期落后于经济增长幅度,形成财政增长点与重心和经济增长点与重心长期严重脱钩错位,造成行业之间、经济类型之间与地区之间财政负担率的不平衡不合理现象,直接和间接影响到财政收入的增长和财政收支平衡,从而影响了财政分配需求和财政资源优化。从总量来看,从1980年到1995年,GDP增长率为1289.58%,而财政收入同期只增长538.15%,财政负担率(每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从25.67%下降到10.71%,为我国历史上和国际上最低水平;从行业来看,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生产环节的工业领域,因而其财政负担率也最高,为11.27%,高于平均水平,同时也远远高于建筑(3.16%)、交通(6.94%)、农业(3.02%)等其他行业,似乎仍在“工业亏损、流通盈利、三产发财”的怪圈中;从经济类型来看,1987年至1995年间,国有经济的财政负担率,即财政贡献率从24.19%下降为18.37%,集体经济从7.99%下降为4.20%,个体经济从1993年的11.32%下降为1995年的8.53%。虽然都有所降低,但1995年国有经济的财政负担率相当于全国平均数10.71%的171.52%,而集体经济仅相当于全国平均财政负担率的39.21%,个体经济的财政负担率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9.64%;从地区来看,西北、西南欠发达的省区与东部沿海省区1995年的财政负担率几乎相差一倍左右,也就是说,同样100元GDP,在西部或国有重工业较多地区要负担财政收入6元多,而在东部沿海或集体、乡镇企业较多地区只负担3元多,上下悬殊很大。这种财政增长点与重心和经济增长点与重心的严重脱钩错位,影响了财政收入的增长和财政收支的平衡。
有的同志认为,我国财政能力分布的严重不对称性是造成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政府财政能力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政府财政直接支配的财力规模,如财政收入规模、财政支出规模或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度;二是政府对社会经济资源的间接支配能力,主要通过制度、法规、条例,乃至政府行政管理办法实施对资源的间接控制与调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财政能力应当主要集中在直接支配的财力方面,以增加政府宏观调控活动的透明度。而我国目前政府直接支配的财政收入过少,占GDP比重尚不足10%,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只有50%左右。可从另一方面来看,政府对社会经济资源的间接支配能力依然很强。从实践上看,几乎各类企业都无不感到政府的作用处处存在,这是政府间接财力强大的一个重要表现。问题在于政府对财力的间接支配的影响不规范、不统一。因此,尽管从量上看,政府间接支配的财力并不少,规模很大,但这种财力是分散的,因为政府间接财力的控制主体纷纷各自为政,自行其事,缺少统一的管理,统一的目标和统一的要求。以预算外资金为例,长期以来,我国在这方面的管理一直处于较为混乱的状态。从1986年颁布《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通知》起,到1996年1月止,仅来自中央各部门的有关预算外资金管理方面的文件就近200个,其中许多文件相互不协调,甚至相互矛盾。政府间接支配的财力过大,直接支配的财力过小,必然影响到政府对经济的驾驭能力,使政府的财政职能缺位。
有的同志认为,造成财政困难的原因主要有:1、分配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家、集体、个人三者间的最初分配从1978年的34∶16∶50,变为1995年的13∶19∶68,最终分配由33∶16∶51,变为14∶17∶69,从中可以看出政府所占比重下降,个人所占的比重上升,政府没有通过有效的税收调节,收回部分个人收入。在国外通常有30—40%的最初分配的个人收入通过税收被收回。而在我国的最终分配中收入过于向个人倾斜。2、投资效益低。国有企业投资外延化严重,更新改造比例小,新建扩建比重大;过剩生产率大,生产利用率很少能达到60—70%;从投资与增长关系来看,“八·五”期间投入产出比重为1∶0.74,而“七·五”期间为1∶1.32。3、财政支出负担重。企业亏损补贴、行政事业费、价格补贴、预算外资金不断增长。
三、振兴财政的出路与对策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财政摆脱困境不是财政自己所能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处于改革与发展两难的地步。要深化改革,增长就得让路,要保证速度,改革的步子就得放慢。在这种情况下,应适当放慢经济增长速度,因为从长远来看,只有改革理顺了,经济才会得到发展。
有的同志认为,要克服财政危机,首先要调整财政自身的思路:1、在改革中财政不能孤军出击,应创造出一定的条件,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在国外卓有成效,而在我国目前还只是包干制的走样,问题在于条件不成熟,没有相应的制度。许多改革思路不调整,新的改革措施也只是穿新鞋走老路。2、财政改革不能超越阶段,不能把以后做的事放在现在做。如公共财政,我国现在是工业化初期阶段,财政不能只搞基础产业,许多支柱产业、先导产业都需要国家财政投资。3、改革措施不能脱离国情,不能搞小财政、大银行,要把财政地位提高。4、摆脱困境要加大行政体制改革。现在财政支出中行政事业费急剧膨胀,如将这方面节约下来的钱用于弥补财政赤字足足有余。
有的同志认为,要摆脱财政困境,应做到:1、解放思想,转变理财观念。要彻底从原来计划经济体制的财政思维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财政思维,其内容包括:从单纯依靠税收手段的聚财模式转变为兼用多元化手段的聚财模式;从偏重依靠国有企业利税的聚财模式转变为兼从多种经济类型中聚财模式;从完全依靠国家管理权的聚财模式转变为兼用国家所有权的聚财模式;从财政分为预算内外的分散管理模式彻底归并为统一集中的财政模式;从传统的偏重单纯敛钱聚财用财老模式转变为发展科技、涵养财源、更新经济增长方式的生财聚财新模式。2、财政收入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同等收入做同等的财政贡献;二是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坚持同速等比发展;三是财政收入应坚持多元化结构原则。也就是说:(1)财政性质的资金要坚持其统一性和分级管理的原则;(2)财政收入要以税收为主,兼用非税收入,其中包括:利(利润、利息等)、金(租金、押金、股金等)、费(管理费、规费、建设费等)、债(内外债务收入等)、价(国有有形和无形资产增值、变价收入等)等等手段,充分发挥其作用,为现代化筹集资金;(3)在税收手段内部,根据国情,我国在一定时期内,仍然以流转税为主,兼用和扩展所得税和财产税等手段;(4)迅速建立社会保障税收制度,是推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稳定、发展、改革的大事。多数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以社会保障税收(缴款)占全国财政收入30—40%为支撑的,要统筹管理现有的各种各样的社会保障基金,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有的同志认为,财政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加大对政府财力分布的调整力度和协调政府财力两种不同分布的形式。一是要尽快提高两个比重;二是要统一管理和控制政府间接财力。在规范政府对间接财力管理的前提下,适当缩小政府间接财力规模,减少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三是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及其转移支付体制,从体制上保证政府直接财力规模的扩大及其管理,以及两种财力分布的协调;四是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加速预算外资金朝预算内方向转化的步伐。
有的同志认为,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首要问题是明确目标和任务,即实现财政平衡发展,以及建立适应市场机制发展的财政机制,取财有道,用财有方。其次还应搞活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是振兴财政的微观基础,应支持国有企业的更新改造。此外,完善税制,加强税收征管是振兴财政的根本举措。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规范减免税制度,取消1994年一些过渡性措施。2、完善税制,取消区域性税制。3、开征新税。4、加强税收征管。
对目前财政存在的四个问题(一是财政发挥作用的经济条件不具备,两个比重太低;二是政治条件不成熟,没有民主法制的保障,财政就没有可靠的依托;三是管理条件不配套,管理水平差,税收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四是认识问题较多,如对财政是否重要、财政能否发挥作用、财政负担是否过重等问题认识不足)不很好解决,则财政就无法振兴,市场经济就无法建立。有的同志指出,要实现财政现代化,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财政体制应做到:1、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2、树立效率观念。市场经济就是效率经济,没有效率就没有生命力。3、加强税收征管现代化。4、建立新型的财政监督体系,加强以国家行政机关为依托的民主法制主体,加强审计监督、司法监督、会计监督和舆论监督。5、加强对财政工作的宣传。
此外,一些同志还对加强财政监督、财政与金融的关系等一些财政理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