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例食源性疾病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探析论文_刘雪梅

70例食源性疾病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探析论文_刘雪梅

德宏职业学院 云南德宏 678400

摘要:目的:对70例食源性疾病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进行探析,以便为临床合理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特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1月教学医院收治的食源性疾病患者70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进行鉴定与分离。结果:70例患者共检测标本700例,其中病原微生物共检测出99株,临床检出率约为14.1%,其中,致病性弧菌共检出54株,约占总株数的54.5%,肠道致病菌共检测出31株,约占总株数的31.3%,轮状病毒阳性标本10份,约占总株数的10.1%,金黄色葡萄球菌共检出4株,约占总株数的4.1%;此次实验研究中所选取的700例标本中,肛拭标本、可疑食品标本、环境标本、呕吐物标本的构成量分别为500例、110例、81例以及9例。其中肛拭标本共检出61株,约占总例数的12.2%,可疑食品标本共检出17例,约占总例数的15.5%,环境标本共检出6例,约占总例数的7.4%,呕吐物标本共检出3例,约占总例数的33.3%。结论:经实验研究所得结果显示,肠道致病菌、致病性弧菌是构成食源性疾病病原微生物的主要致病菌,针对于不同的标本而言,检出率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针对食源性疾病进行临床检验的过程中,应科学合理的选择正确的检验标本,尽可能的将食源性疾病的危害性,降至最低。

关键词:病原微生物;食源性疾病;检验结果

所谓的食源性疾病,是指人类因饮食摄入至体内,并诱发其感染和中毒的疾病的统称。目前,食源性疾病已经成为了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卫生性疾病之一。据可靠调查研究数据结果显示,目前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已经跃居所有疾病发病之首,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1]。但是,我国关于该疾病的早期检测仍缺乏相关研究,基于此背景下,本文特就食源性疾病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展开探析,现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特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1月,教学医院收治的食源性疾病患者70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70例患者中男41例,女29例,平均年龄(43.48±1.01)岁。

1.2方法

此次实验研究中针对70例患者体内的生物特异性酶的检测主要使用的方法为生物化学法;患者组织细胞、特定抗原( 抗体)定性及定量技术的检测主要使用血清免疫学方法进行;病原微生物内部结构特征, 包括核酸杂交法、PCR及其衍生技术、基于16SrRNA的检测技术则使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检测;基于上述方法共同测定患者体内病原体种类[2]。

1.3食源性疾病的特征

1.3.1季节性

不同的疾病和细菌在某一特定的季节,其发病率必然会呈现出升高的趋势,例如,细菌性食物中毒,虽然在一年四季内均有发生,但是,很明显,在夏秋季节的发病率将呈现出升高的趋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2地区性

某些食源性疾病的发病通常会易发生于某一固定的人群或地区中,例如霉变的甘蔗中毒,则好发生于北方地区,而发生在沿海地区的食物中毒则通常以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为主,再比如那些有食用生牛肉习惯的地区,则主要易发生牛带绦虫病[3]。

1.3.3散发性

大部分发生食源性中毒的患者均以水源或事物为载体,进而进入至人类体内,导致中毒现象的出现和发生。

1.3.4爆发性

食源性疾病具有较强的爆发性,一旦发病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对于微生物爆发中毒的患者而言,通常呈现出集体性的特点,该疾病的潜伏期通常为6-39小时,非微生物中毒的患者的潜伏时间相对较短,通常仅为几分钟[4]。

2.结果

2.1 70例患者共检测标本700例,其中病原微生物共检测出99株,临床检出率约为14.1%,其中,致病性弧菌共检出54株,约占总株数的54.5%,肠道致病菌共检测出31株,约占总株数的31.3%,轮状病毒阳性标本10份,约占总株数的10.1%,金黄色葡萄球菌共检出4株,约占总株数的4.1%。

2.2 此次实验研究中所选取的700例标本中,肛拭标本、可疑食品标本、环境标本、呕吐物标本的构成量分别为500例、110例、81例以及9例。其中肛拭标本共检出61株,约占总例数的12.2%,可疑食品标本共检出17例,约占总例数的15.5%,环境标本共检出6例,约占总例数的7.4%,呕吐物标本共检出3例,约占总例数的33.3%。

3.讨论

在此次试验研究中,通过实验研究所得数据结果可知:70例患者共检测标本700例,其中病原微生物共检测出99株,临床检出率约为14.1%,其中,致病性弧菌共检出54株,约占总株数的54.5%,肠道致病菌共检测出31株,约占总株数的31.3%,轮状病毒阳性标本10份,约占总株数的10.1%,金黄色葡萄球菌共检出4株,约占总株数的4.1%;此次实验研究中所选取的700例标本中,肛拭标本、可疑食品标本、环境标本、呕吐物标本的构成量分别为500例、110例、81例以及9例。其中肛拭标本共检出61株,约占总例数的12.2%,可疑食品标本共检出17例,约占总例数的15.5%,环境标本共检出6例,约占总例数的7.4%,呕吐物标本共检出3例,约占总例数的33.3%。综上所述,经实验研究所得结果显示,肠道致病菌、致病性弧菌是构成食源性疾病病原微生物的主要致病菌,针对于不同的标本而言,检出率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针对食源性疾病进行临床检验的过程中,应科学合理的选择正确的检验标本,尽可能的将食源性疾病的危害性,降至最低[5]。

参考文献

[1]郭晓艳, 姚红霞. 40例食源性疾病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15(2):82-83.

[2]谭云鹤. 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结果分析[J]. 内科, 2016, 11(2):289-291.

[3]孟庆贺, 王淑惠, 石明英,等. 天津市某区2015年食源性疾病病原监测分析[J]. 应用预防医学, 2016, 22(3):250-252.

[4]阮明捷, 魏云芳, 巴蕾,等. 2013—2015年北京市朝阳区食源性腹泻病例监测病原构成研究[J]. 职业与健康, 2016, 32(18):2517-2519.

[5]况强华, 周军华, 赖玉珍. 基于青云谱区101例食源性疾病监测检测结果的研究[J]. 饮食保健, 2015, 2(11):23-24.

论文作者:刘雪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31

标签:;  ;  ;  ;  ;  ;  ;  ;  

70例食源性疾病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探析论文_刘雪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