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质量与内部人寻租:基于内幕交易视角的实证研究_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论文

内部控制质量与内部人寻租——基于内部人交易视角的经验证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部控制论文,视角论文,证据论文,人交论文,寻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息不对称是企业内部人侵占外部人利益的主要驱动因素,从而成为了外部投资者和监管者关注的焦点问题。由于内部人接近或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在公司未来业绩和重大事件等信息占有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内部人很可能通过股票交易谋取私利,侵害外部投资者利益,由此各国法律加强了对内部人交易的约束。自2006年以来,我国《公司法》《证券法》以及相关法规对内部人交易行为进行了约束,内部人交易行为已置于法律法规监管体系之下。尽管如此,在我国A股市场,内部人利用信息优势谋取高额回报并侵害外部投资者利益的股票交易行为仍时有发生,引发了市场和监管者的普遍担忧。因此,如何促进内部人交易健康有序运行,保护外部投资者利益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中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提高信息披露水平、减少信息不对称是降低内部人寻租的根本方法,也早已成为各国的监管目标。强化内部控制是提高信息披露水平、减少信息不对称及实现监管目标的重要制度安排。我国财政部等五部委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的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要求我国上市公司完善内部控制系统,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在此制度背景下,内部控制作为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重要手段,能有效抑制内部人利用股票交易寻租吗?这个问题成为了检验我国内部控制政策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成为了有意义的研究话题。

      高质量内部控制能否抑制内部人寻租属于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研究范畴。围绕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成为了近10多年来的热点。学界对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盈余质量、资本成本和投资效率等几个方面。然而,笔者在文献梳理中发现,我国学者鲜有基于我国制度背景从内部人交易视角对内部控制抑制内部人寻租进行系统地研究。由此,本文以2009-2012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内部人交易行为的视角检验了内部控制与内部人寻租的关系。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与内部人交易获取的超常收益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且二者的负相关关系在控制住可能的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显著;结果表明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有效抑制内部人利用信息优势通过股票交易进行寻租。

      (一)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相关研究

      2002年SOX通过之后,有关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话题成为了研究热点。对内部控制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后,发现现有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与否展开的。有关经济后果的研究话题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1)内部控制能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Doyle等,2007;Ashbaugh-Skaife等,2008;Altamuro,2010;方红星和金玉娜,2011)[13][2][1][30];(2)内部控制能否降低资本成本和企业风险(Ashbaugh-Skaife等,2009;Ogneva等,2007;Dhaliwal等,2011;方红星和施继坤,2011)[3][23][11][32];(3)内部控制能否抑制非效率投资(Biddle等,2009;Cheng等,2013;李万福等,2011;方红星和金玉娜(2013)[8][10][33][31]。

      (二)内部人交易相关研究

      公司内部人交易研究主要集中在内部人利用信息优势能否赚取超常收益和内部人交易是否需要监管。从内部人寻租看,既有文献一致表明内部人通过股票买卖获取了超常收益(Jaffe,1974;Givoly和Palmon,1985;Seyhun,1986;Rozeff和Zaman,1988;曾庆生,2008;朱茶芬等,2011)[17][16][27][13][35-36],而获取超常收益的原因,既有研究一致认为是由于内部人拥有信息优势,包括估价判断优势和未来现金流量预测优势等(Rozeff和Zaman,1998;Ke等,2003;Piotroski和Roulstone,2005)[28][19][24]。从内部人交易是否需要监管看,现有研究存在两种观点。第一是监管放松观。该观点认为内部人交易不但是一种有效契约机制(Roulstone,2003)[26],而且是一种潜在地揭露私有信息以提高市场效率的信息传递机制(Manne,1966;Carlton和Fischel,1983)[22][9]。有效契约机制和信息传递机制受到了强烈质疑,学界对其放松监管的观点提出了诸多批评。第二是监管强化观。该观点认为如果内部人交易不受监管或监管比较宽松,内部人交易将对资本市场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应加强对内部人交易的监管。具体监管体系包含三种,分别是公司层面监管体系、市场层面监管体系和法律法规监管体系。总体而言,研究发现,信息优势是内部人寻租的重要驱动因素,内部人利用信息优势通过股票交易可获取超常收益;多数研究支持对内部人交易行为加强监管。

      综上所述,通过文献梳理,有关内部控制经济后果和内部人交易行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尽管如此,内部控制能否有效抑制内部人凭借股票交易行为进行寻租,尚未有系统研究。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公司控制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使得自利的管理者存有机会主义动机侵占股东利益(Jensen和Meckling,1976)[18]。尽管一些内部人交易是由于内部人对持有的证券投资组合再平衡或为了当前消费(或推迟消费)等目的而引发的,但内部人交易主要是由内部人相对于其他市场参与者所具有的信息优势驱动的,因此,内部人交易就成了内部人寻租的重要途径。提高信息披露水平、减少信息不对称是降低内部人寻租的根本方法,而强化内部控制是防止内部人寻租和实现监管目标的重要制度设计,作用机理如下。

      信息披露理论表明,低质量财务报告将导致内部人与外部财务报表使用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加剧(Diamond和Verrecchia,1991;Easley和O'Hara,2004)[12][14]。财务报告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是存在重大错报,重大错报可能是由于非故意的失误造成的,也可能是对会计自由裁量权的错误使用导致的。一方面,非故意的失误(如会计准则前后不一致的采用,或财务数据搜集与整理过程的不严谨)将使财务报告中的噪音信息增加,而噪音信息有助于为内部人带来不对称的信息优势(Rajgopal和Venkatachalam,2001)[25],内部人藉此获取超额收益。另一方面,应计制会计允许公司管理者在确认收入和费用的时间及科目时拥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但是会计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将导致财务报表出现偏误,加剧了信息不对称,易被内部人加以利用。比如,当操控性应计利润被用来提升盈余时,管理者会选择股价被鼓吹的很高时出售股票(Beneish和Vargus,2002;Bartov和Mohanram,2004)[7][6]。因此,财务报告可靠性低加剧了信息不对称,内部人借此交易他们的股票时,内部人寻租的风险就会上升。

      内部控制的五要素之一是信息与沟通,准确而及时的信息沟通可以确保公司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信息的均衡,从而减小信息不对称。众所周知,财务报告是公司传递、披露信息的重要机制和途径,而合理保证公司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是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之一。高质量内部控制可有效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Doyle和Ge,2007)[13],提高公司信息披露水平及透明度。而可靠的财务报告有助于信息从内部人传递给外部人,缓解代理问题,降低管理者的利益侵占行为(Lambert等,2007)[21],而且公开信息披露质量越高,内部人获取的超常收益越低(Baiman和Verrecchia,1996)[5]。反之,当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时,财务报告重大错报不会被公司内部控制制度阻止或识别出来的可能性大为增加,内部人寻租风险随之上升。因而,高质量内部控制可有效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信息披露质量,降低公司内部人与外部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抑制内部人通过股票交易进行寻租。

      另一方面,内部控制可有效约束内部人违规交易行为,减少其寻租程度。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COSO委员会发布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均将合规性列为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之一。合规性目标是指内部控制系统通过对企业的所有部门与运营环节的有效监督和控制,及时发现并制止、纠正偏离法律法规的行为,保证企业的经营活动服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经营方针和政策。因此,高质量内部控制可促使内部人在法律法规以及企业规章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股票交易,可对其交易行为实施客观、及时的监督,从而对内部人交易获取超常收益形成有效约束。

      综上,高质量内部控制可为财务报告可靠性提供合理保证,降低信息不对称,.从而抑制内部人通过股票交易获取超常收益;而且,内部控制为内部人交易的合规性提供了合理保证,可有效约束内部人交易行为。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内部人通过股票交易进行寻租的程度越低,即内部控制质量与内部人交易获取的超常收益显著负相关。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内部人交易数据来自于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在其网站公布的数据。①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委颁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上市公司加强风险防范和控制舞弊,对之后的上市公司产生了深远影响,2009年作为样本期间的起始点,可有效检验此项法规的实施效果;由于在度量内部人寻租的代理变量时,需要样本期未来一年的个股收益率和市场收益率数据,即2012年的样本需要2013年的数据。因此在考虑上述两种情况后,把样本期间定为2009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从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共下载6523笔交易数据,剔除内部人交易股份总数小于1000股的交易数据630笔,剔除非二级市场交易数据799笔,剔除亲属交易数据1034笔,把同一个人同一日的交易合并后剔除91笔交易数据,对同一家公司同一日的交易合并后得到2884笔公司日交易数据,再剔除掉日股票交易数据不全的数据58笔,剔除内部控制及其他数据不全的数据388笔,共得到2438个公司日样本观察值。

      为了进一步分析内部控制质量与内部人利用股票交易进行寻租的关系,对同一家公司同一个月的交易数据合并,共得到1196个公司月样本观察值。

      本文内部控制数据来自DIB迪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数据库,其他相关数据均来自深圳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CSMAR数据库。为避免离群值的影响,本文对所有变量在1%水平上予以缩尾处理。此外,本文的数据处理以及描述性统计和实证检验均使用统计软件STATA11.0进行处理。

      (二)模型设定及变量定义

      为检验内部控制能否有效抑制内部人寻租,即内部控制质量与内部人交易获取的超常收益是否显著负相关,借鉴Skaife等(2013)[4]和朱茶芬等(2011)[36],建立模型(1);为保证研究结果的稳健性,建立模型(2)以进一步检验假设是否成立。

      

      被解释变量:Abnormal_P为内部人单日交易获取的超常收益,是衡量内部人通过股票交易进行寻租的代理变量。Abnormal_P等于单个交易日交易后的购买并持有超常回报乘以交易价值并除以公司上年末的市值得到的,交易价值等于股票数量乘以股票均价。对买入股票交易而言,交易价值设置为正。由于内部人卖出股票可能是为了规避损失,规避掉的损失亦为收益,所以对于卖出股票交易而言,交易价值设置为负。

分别为交易后半年期和一年期的内部人单日交易获取的超常收益。

      Abnormal_MP为内部人单月多次交易获取的总超常收益,是另一个衡量内部人通过股票交易进行寻租的代理变量。Abnormal_MP是公司单个月份n次内部人单日交易获取的超常收益的累积。借鉴Skaife等(2013)[4]对内部人交易超常收益的度量方式,采用下式计算单个月份多次交易的超常收益的累积:

      

      其中,

为个股日回报率,

为综合日市场回报率。综合日市场回报率计算时可以采用流通市值加权平均法和总市值加权平均法,对于总市值加权平均法在稳健性测试部分加以采用。因此,Abnormal_MP1和Abnormal_MP2分别为单个月份多次交易后的半年期和一年期的内部人交易获取的总超常收益。

      解释变量:IC是指内部控制质量。关于内部控制质量,以深圳迪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数据库中的内部控制指数作为度量依据。内部控制指数是以内部控制的五大目标为基础构建的,并把内部控制缺陷作为内部控制指数的修正变量,因此内部控制指数系统地反映了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高低。具体运用时,构建了两种内部控制质量的度量方式,具体为:(1)方红星和金玉娜(2013)[31]和林斌等(2013)[34]以内部控制目标为依据,采用顺序变量对内部控制质量进行度量,借鉴他们的思路,对小于等于1/3分位数内控指数的公司,将其内部控制视为低质量,取值为1;对大于1/3分位数而小于等于2/3分位数内控指数的公司,将其内部控制视为中质量,取值为2;对大于2/3分位数内控指数的公司,将其内部控制视为高质量,取值为3;(2)直接采用内部控制指数来衡量内部控制质量,但限于篇幅,仅在稳健性检验中予以报告。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内部人进行股票买卖获取超常收益的行为将会得到更为严厉的约束,故预测IC和Abnormal_P及Abnormal_MP负相关。

      控制变量:账市比BM表示公司的成长性,由于外部投资者对公司价值存在着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因此无论是成长性股票还是价值性股票,内部人利用信息优势均可获得超常收益,无法预计BM前的系数符号。MV表示公司规模,Seyhun(1986)[29]研究发现规模较小的企业内部人买入交易较多,规模较大的企业内部人卖出交易较多,而Lakonishok和Lee(2001)[20]认为小规模企业内部人交易获利更多,故MV与Abnormal_P的关系不确定。上市年限AGE越长,表明企业越稳定成熟,则预计AGE与Abnormal_P之间呈负相关关系。AF为分析师跟踪数量,Frankel和Li(2004)[15]研究表明分析师跟踪数量越多,对公司内部人交易形成的制约程度就越高,内部人利用信息优势谋取的超常收益就越少,故预测AF与Abnormal_P为负相关。Momentum1和Momentum2为股票收益动量,其中:Momentum1等于交易日前6个月的购买并持有超常回报,Momentum2等于一个月份所有交易中交易最早的交易日前6个月的购买并持有超常回报。Momentum1和Momentum2与Abnormal_P及Abnormal_MP的关系不确定。变量的解释见表1。

      

      

      

      (一)描述性统计

      表2列示了按照内部控制质量分组的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在内部人单日交易获取的超常收益中,Abnormal_P1和Abnormal_P2的均值在两组内部控制质量从低到高的排列中,分别是0和-0.002以及-0.002和-0.004,呈现出下降趋势;而中位数均为0,没有呈现出随内控质量的提高而下降的趋势。在内部人单月多次交易获取的总超常收益中,Abnormal_MP1和Abnormal_MP2的均值在两组内部控制质量从低到高的排列中,分别是-0.001和-0.007以及-0.006和-0.018,呈现出下降趋势;而中位数均为0,没有呈现出随内控质量的提高而下降的趋势。

      (二)相关系数分析

      表3列示了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以及主要控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表3可以看出,Abnormal_P1和Abnormal_P2与内部控制质量IC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高质量内部控制能够有效抑制内部人获取超常收益的机会,与假设预期一致。从SPEARMAN相关系数来看,Abnormal_P1和Abnormal_P2均受到账市比BM、公司上市年限AGE的显著影响,呈正相关的关系;与分析师跟踪呈负相关的关系。

      (三)基本多元回归分析

      在控制住影响内部人交易超常收益的其他因素的情况下,运用OLS回归验证内部控制质量与内部人寻租的关系。将样本数据带入模型(1)中,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Abnormal_P1对IC进行的回归中,全样本数据和卖出股票数据回归结果显示,IC的系数分别为-0.002和-0.004,t值分别为-4.51和-5.19,均在1%水平上显著,与预期一致,支持了假设。结果表明内部控制质量越高,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低,能够对内部人的交易行为形成有效的监督,二者呈现出来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Skaife等(2013)[4]研究结论一致。在买入股票一列中,IC前的系数虽不显著,但为正,与预期基本相符。在Abnormal_P2对IC进行的回归中,结果与上述一致。

      为保证前述结论的稳健性,利用模型(2)再次回归,即Abnormal_MP对IC进行回归。按照期间长短,Abnormal_MP分为Abnormal_MP1和Abnormal_MP2。回归结果见表5,IC的系数分别为-0.010和-0.018,t值分别为-3.79和-3.74,均在1%水平上显著,与预期一致,再次验证了假设。

      

      

      (四)稳健性检验

      1.内生性问题

      前述的分析假定内部控制质量是外生的。内部控制指数以内部控制五大目标实现程度为基础构建的,并以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作为修正指数。由于内部控制缺陷指标主要来自于上市公司的自评报告或者鉴证报告,上市公司在权衡各种因素后存在选择不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意味着以内部控制指数度量内部控制质量可能存在带有自选择的内生性问题。同时,影响内部控制质量的企业特征也可能会影响到内部人交易的经济后果。因此,在缺少合理控制的情况下,前述采用的最小二乘法回归,可能会导致估计偏误。因此,采用Heckman(1979)两步法进行测试。具体而言,首先,借鉴李万福等(2011)[33]的内部控制缺陷决定因素模型,把内部控制质量作为一系列解释变量的函数,采用mprobit回归估计出公司内部控制质量高中低的概率;其次,计算出lambda(逆米尔斯比),在控制逆米尔斯比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回归,结果(见表6和表7)支持了前文的分析。

      2.内部人交易超常收益的其他度量方式

      前述在计算内部人单日交易获取的超常收益和内部人单月多次交易获取的总超常收益时,日市场回报率采用的是流通市值加权平均法。为使研究结论更有说服力,采用总市值加权平均法重新计算超常收益,并对模型1和模型2再次进行回归。回归结果与表3和表4一致,支持了前文结果。限于篇幅,不再报告。

      3.内部控制质量的度量方式

      直接采用迪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数据库中的内部控制指数来衡量内部控制质量,研究发现内部控制与内部人交易超常收益显著相关,限于篇幅,不再列出回归结果。

      结论与启示

      内部人交易受到关注的原因是内部人利用信息优势谋取超常收益现象的普遍存在。因此,对内部人交易实施监管为各国普遍采用。本文立足于公司层面监管体系,以2009-2012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内部人交易行为的视角检验了内部控制质量与内部人寻租的关系,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与内部人交易获取的超常收益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且二者的负相关关系在控制住可能的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显著;说明高质量内部控制可有效降低内部人与外部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可有效降低内部人寻租的程度,有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

      本文研究结论对于内部人交易监管、外部投资者投资决策具有重要的启示。第一,内部人利用信息优势进行交易谋取丰厚回报的行为,损害了市场公平,打击了投资者信心。因此,应建立法律法规层面、市场层面和公司层面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强化对内部人交易行为的监管和信息披露监管,提高内部人交易信息披露透明度、准确度以及披露的及时性,降低信息不对称,从而为投资者提供公平的交易环境,保护投资者利益。第二,内部人交易行为具有重要信号传递作用,即内部人大量买入股票或卖出股票的信息含量较大。因此,投资者应关注内部人交易行为,根据其传递的信号进行投资决策。

      

      

      ①深圳证券交易所在其网站的“上市公司诚信档案”栏目上公布的“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相关人员持有本公司股份变动情况”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在其网站的“上市公司诚信记录”栏目公布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持有本公司股份变动情况”,提供了内部人交易数据,交易数据主要包括董监高姓名、职务、股票变动数、变动平均价格、变动原因和变动日期等。

标签:;  ;  ;  ;  ;  ;  ;  ;  ;  ;  ;  

内部控制质量与内部人寻租:基于内幕交易视角的实证研究_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