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化学工业推向新水平--顾秀莲部长在第四次全国化学工业科技进步会议上的讲话(摘要)_科技论文

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化学工业推向新水平--顾秀莲部长在第四次全国化学工业科技进步会议上的讲话(摘要)_科技论文

全面落实“科教兴化”战略为推动化学工业登上新台阶而奋斗——顾秀莲部长在第四次全国化工科技进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兴化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科技进步论文,科教论文,第四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同志们:

第四次全国化工科技进步工作会议,是在化学工业即将跨入“九五”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展示了“九五”和2010年的宏伟蓝图,进一步强调了具有全局意义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党中央发出了“科教兴国”的伟大号召,进一步明确了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技术作为进入21世纪的主导因素已经成为共识。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的要求,认真总结“八五”以来化工科技进步工作的经验,分析目前行业科技进步工作的现状,确定“九五”加快科技进步的思路和战略目标,动员全行业职工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实现化工“九五”目标而奋斗。

一、“科技兴化”取得成效,化工科技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九十年代初,在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世界社会和经济正经历深刻变化的时候,部党组纵观世界化学工业发展史,认真分析国内国际形势,在第一次化工科技进步工作会议上向全国化工战线发出了“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化学工业”的号召。五年来,“科技兴化”战略作为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具体措施,作为推动化学工业发展的三件大事之一,作为动员和组织化工战线全体职工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一面旗帜,在提高化学工业的运行质量和整体水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化学工业的结构调整和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科研攻关与成果转化相结合,推动了化学工业的科技进步。“八五”期间,我们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在国家计委、科委、经贸委的支持下,用于科技攻关、技术开发、工业性试验、国防化工新材料研制等方面的科技经费达15亿元,为推进化工的科技进步提供了保障。五年来共取得科技成果1277项(截止到1995年10月),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05项,获国家发明奖8项,获化工部科技进步奖555项。

“八五”期间,由部组织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任务涉及16个项目、170个专题,已取得攻关成果近200项。其中合成氨与尿素优化控制与调度、氯碱生产过程优化控制系统及农药、染料等一批成果已通过技术鉴定;三聚氯氰、循环流化床分解磷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等一批技术难度很大的项目已取得突破或初步成效。把高新技术的引进与创制结合起来,缩短了新型农药、高档染料等精细化学品的开发周期,提高了产品档次。在工业性试验方面,先后完成了料浆法磷铵、涕灭威、百菌清等九个项目,突破了一批化工生产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其中年产3 万吨料浆法磷铵生产技术已推广应用,形成年产250万吨的能力; 自主开发的子午线轮胎生产技术已被十几家企业采用,其产量约占全国子午线轮胎产量的30%,产值达5.5亿元,利税1.3亿元。

“八五”期间,100项具有先进性、适用性、 技术成熟可靠的重大科技成果,被推荐列入国家级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到目前为止,纳入计划的推广项目已实施了450家,推广总投资约8亿元。变压吸附气体分离技术已在冶金、石化、化工等行业推广了320套,每年生产气体12 亿立方米,节电5亿千瓦时,节煤60万吨,增收节支10亿元以上;TS 系列冷却水处理药剂及两水闭路循环技术推广了400多套,年节水30亿吨, 创经济效益近10亿元;稀土复合肥料生产技术推广了近100家, 形成生产规模超过300万吨,农业效益在10亿元以上。涂层尿素技术、 长效碳铵施用技术、尼龙轮胎优质轻量化技术等一批重大科研成果也获得了大面积推广。特别是在增加化肥产量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化肥质量的提高、品种结构的调整和科学施肥,为农民的增产增收起到了保证作用。1995年经国家科委批准,化工系统成立了变压吸附气体分离技术、工业水处理技术、化学清洗技术和复合肥料技术四个国家级成果推广中心。

积极建设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加速国家级工程中心建设。在获得国家批准建设的13个工程中心中,反应注射成型等4 个中心已通过国家验收;染料、碳—化学等4个中心近期也将进行验收;南、 北两个农药工程中心开始启动建设;聚烯烃等3 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也正式开始组建。在原有14个部级技术开发(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又组建了生物工程、膜技术等7个部级工程技术中心。

积极为国防军工配套服务,完成了多项科研和专用产品生产任务。“八五”共承担国防化工科研任务503个,获成果120项,其中我国自行研制的航空轮胎达到了国际标准,美国联邦航空局已颁发航空技术标准批准书,可为波音系列飞机配套,使我国航胎走出了国门。

(二)增量配置与存量优化相结合,促进了化学工业的结构调整。“八五”期间,化学工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25亿元,共建成大中型骨干项目69个。其中技术改造项目32个,总投资621亿元, 比“七五”增长了109%。通过新建和改造,推广了一批新的工艺和技术, 提高了行业水平,改善了化学工业的产业、产品结构。与1990年相比,尿素在氮肥中的比例由33%提高到52%; 离子膜烧碱在烧碱总量的比例由4%提高到11%;精细化工率由25%提高到32%。目前,石油化工及其加工产品已经具有一定规模,高浓度磷复肥和高效低残留农药的比例也有较大增长。特别是精细化工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实力的行业,一些新兴领域也在逐步发展。

一些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得到了迅速发展。吉化公司用于科技开发的费用逐年增加,已有20多项科研成果形成了产业。山东荣成橡胶厂积极与北京橡胶院合作,完全立足国内自己开发的轮胎生产技术,其产值和利税跃居全国轮胎行业第二位。内蒙古伊克昭盟化工企业集团靠科技起家,先后组织实施了十几项大型科技开发项目,从仅有6 个人的盐湖试验站发展成为拥有净资产1.25亿元、年产值2亿元、年利税4000 多万元的企业集团。一些科技工作基础好、技术力量强的企业积极争取组建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目前,化工系统已有吉化公司、南化公司、乐凯集团、渤海集团等12个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约占全国企业中心总数的近十分之一。

(三)自主开发与引进技术相结合,化工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八五”期间,通过积极扩大对外开放与交流合作,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开发与创新,使大型合成氨、尿素、乙烯、合成橡胶、磷铵、离子膜烧碱以及子午线轮胎等生产技术和装备,达到了国际上七八十年代的水平。通过自主开发,使国产化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自行设计、制造、安装的年产52万吨汽提法尿素生产装置达到国外同类装置水平。乙烯管式裂解炉已成功地应用于辽化、吉化、齐鲁等4套乙烯装置的改造和扩建。千吨级四氟乙烯生产技术、 年产20万吨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合成氨装置、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等几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科研开发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化学清洗技术及药剂,完全依靠自主开发,创新了系列配套产品,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而且走向世界,达到了国际水平。农药、染料、聚烯烃催化剂、低压羰基合成催化剂等一批精细化工新品种的开发成功,为农业、纺织、石油化工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年产24万吨磷铵、20万吨合成氨和万吨离子膜烧碱等生产技术和装备的国产化也达到了较高水平。20万吨硫酸装置的国产化率达85%;6 万吨料浆法磷铵生产工艺和设备全部立足国内。在消化吸收国外离子膜电解槽制造技术基础上,研制开发的中国复极式离子膜电解槽已被9家新建或扩建离子膜烧碱工程采用; 上海焦化总厂的水煤浆加压气化装置、年产20万吨低压合成甲醇装置,黑龙江依兰煤气化工程等,已经投料试车。国家重点技术开发项目——高清晰度彩色胶卷的研制取得了较好成绩,产品主要质量指标达到国外80年代末先进水平,现已投入规模生产。

(四)稳住一头与放开一片相结合,化工科技体制改革迈出了步伐。“八五”期间,化工科研院所以促进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为目标,分流人员、调整结构,积极探索新型的科技体制。一些科研院所突破行业、部门界限,在积极为化工科技发展服务的同时,转变观念,放开视野,立足大市场选择科研课题,面向全社会转化科研成果,在承担国家、行业、地方重点科技任务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上,探索出技工贸一体化、创办科技企业、建立行业技术中心、“三进入”等多种途径。1994年直属科研院所总收入为8.9亿元,是90 年的2倍。其中北京、西南、上海等化工研究院的总收入超过或接近1亿元;兴办技术经济实体100个。 湖南省化工研究院和上海有机氟材料研究所率先进行科研单位股份制改革的实践,为科研院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走出了一条新路。特别是湖南院在改革中实现了技术经济承包、技工贸一体化、科技股份制的“三级跳”,使科技成果开发和转化能力大大增强,几年来经济效益以年均35%的速度递增,今年1—9月份总收入已达1.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一倍。 炭黑工业研究设计所以促进行业技术进步为科研开发的方向,开发了新工艺炭黑生产技术,在炭黑行业40多家企业中推广,发挥了行业技术开发中心的作用。按照“一院两制”的要求深化内部改革,转换机制,上海化工研究院先后分流了800 人,精干了科研队伍,形成一批技术经济实体。天津化工研究院在改革中积极为地方经济服务, 使多项成果在天津市形成生产能力, 创产值3800万元、利税800万元,被天津市政府评为科技兴市先进单位。 涂料工业研究所、浙江省化工研究院等以改革内部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带动科研、生产发展,取得了可喜进步,1994年的经济效益比上年增长50%左右。

部属高校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努力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南京化工大学的热管技术、生物化工技术,郑州工学院的橡塑模具设计,北京化工大学的可视化双螺杆挤出机等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有的已经实现了产业化。

勘察设计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从1991年开始,以建立技术经济承包责任制为核心,转换内部机制,大胆进行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改企建制”,努力创建国际型工程公司。

(五)国内联合与国外合作相结合,国内外化工科技交往日渐活跃。在国内,化工系统“产学研”联合,已在重大科技开发、重大工程实施、工程中心建设以及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一些重大的科技攻关开发项目,都是科研、设计、高校、生产四方面力量合作完成的。行业、部门、地域的界限正在逐步打破,我部先后与四川省、中科院、国家教委、农业部等部门和省区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并已开始实施。

“八五”期间,共举办大中型国际技术交流71次、国际和国内大型展览27次、大型专题国际研讨会10次。通过双边、多边学术交流与研讨,使世界了解中国的化学工业,使中国的化学工业开始走向世界。我部已先后与杜邦、拜耳、汽巴—嘉基、赫斯特等十几家国外著名大型化工公司签署了全面合作的协议,合作领域、合作项目的数量和档次不断扩大和提高。北京、西南、沈阳化工研究院和南京化工大学等单位与国外化工公司、科研机构或大学建立了合作研究、专利转让、信息联网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北京化工大学与日本理工大学合作,实现了国际计算机联网;上海农药研究所、湘潭化工研究设计院等单位,在化合物合成与筛选及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提高了攻关起点,缩短了开发周期。天津化工研究院、化工机械研究院等11家科研院所,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使自营进出口工作逐步走上正轨,累计实现创汇1000多万美元。北京化工研究院研制的碳三液相加氢催化剂出口后,打破了法国石油科学院十几年的垄断,并分别获得了中国、美国的专利;西南化工研究院的变压吸附技术、黎明化工研究院的双氧水技术、上海化工研究院的复混肥技术等,都陆续打入了国际市场。通过联合国项目的支持,建成了南通农药剂型中心,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并开始为亚太地区培养人才。

“八五”期间,工程设计单位承包了多项较大的国际工程项目。中国化学工程总公司和成达化学工程公司利用3900万美元的出口买方信贷,承担了印度尼西亚电站工程;成达公司与中国技术进出口公司合作签约印度尼西亚15万吨纯碱工程,总金额为4625万美元。中国化学工程总公司与中国化工建设总公司合作签约印尼四套年产4.5万吨烧碱, 合同金额达6698万美元。这些大项目的中标与实施,不仅增强了我们的技术、装备出口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我国化学工业的声誉。

(六)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相结合,科技队伍建设取得成效。“八五”期间,我们以建立一支质量较高、专业配套、技术精湛的化工科技队伍为目标,做了很多开拓性的工作。制定下发了《化工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分子工作的通知》,要求把知识分子工作与“科技兴化”方针的实施紧密结合起来,并将其纳入各级领导班子的任期目标责任制中。设立了“科技兴化”奖学金,五年共奖励了1063名品学兼优的化工院系的在校学生;设立了“青年科技开发基金”,支持3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进行科研开发或成果转化工作。在第二次全国化工科技进步工作会议上,我们重奖了十位有突出贡献的化工专家,并先后推荐落实了1170名科技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目前化工系统共有7 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38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化工专家,77位部级有突出贡献的化工专家。在国家人事部的指导下,我部与人事部共同组建了全国第一个专业人才市场——中国化工人才交流中心,为优秀人才在竞争、流动中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按照实施“百千万工程”的要求,我们提出了跨世纪优秀拔尖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工程,重点培养在各学科、专业或工程、项目中的骨干人才,使其成为学术、技术带头人的后备人选。

与此同时,化工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在化工知识产权保护上,我们通过知识讲座、制定法规、开展专利研究等多种途径,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健全法律保障体系。积极组织农药、染料等专用化学品的创制工作,安排了一批创制、开发、抢建项目。《化工行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已正式出台;在软科学研究上,汽车用高分子材料对策研究、修改专利法和实施化学物质专利保护对策研究等,已经产生积极的效果。

部经济技术委员会、化工学会和协会,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凝聚部内外的大批专家,在农化服务、完善化工“九五”计划、老企业的改造和中西部化工发展咨询与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推进化工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化工标准化工作进一步加强,到1995年上半年,共发布国家标准、行业标准3495个,采标率为58.6%。预计完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项目1039个,采标率达67%。

化工信息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开发和建立了一批化工科技和经济数据库,初步形成了化工综合信息服务、情报网络系统,取得了200 项化工科技信息研究成果,有力地支持了部及有关部门的正确决策和企业发展。

化工科技出版工作面向大科技的出书方向,五年共出版图书、教材、期刊近2000种,有50种图书、教材获国家级和部级优秀科技图书奖和优秀教材奖。

“八五”的实践证明,我们提出的“科技兴化”战略是正确的,完全符合邓小平同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完全符合化学工业的实际。但是,由于科技体制正处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过程中,我们的思想认识、改革思路、工作方式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一是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科技体制还没有打破,有利于科技与经济结合,由科研、设计、高校、企业及全社会共同推进科技进步的新型科技体制尚未建立起来。造成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过长,企业技术进步的步伐较慢等;二是受资金不足与筹资渠道单一双重矛盾的制约,加上一些政策不到位,致使科技投入不够,科研手段落后,缺乏中试基地,企业技术进步资金占销售额的比率下降;三是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一方面年轻的拔尖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短缺,一些领域出现人才断层,另一方面现有人才结构不合理,使用不够,人才浪费问题也很突出。

二、“九五”时期“科教兴化”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九五”期间是本世纪的最后五年。全面实施“科教兴化”战略,真正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关系到化学工业以什么姿态进入21世纪的大问题,关系到我国化学工业在世界化学工业中占有什么样地位的大问题。纵观国内国际形势,“科教兴化”既有难得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国内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确立,将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确定了“科教兴国”战略,成为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未来15年的奋斗目标和任务,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强调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全国范围内形成的重视科技、加速发展科技的热潮,必将为化工科技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化工科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在新产品开发、结构调整、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日益发挥出巨大作用。从国际形势看,发展经济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国家的首选国策。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集团化的趋势正在发展,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非常激烈。世界各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纷纷调整科技政策,加速科技发展,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抢占科技制高点。这场竞赛的结果将决定一个国家在下世纪的地位和前途。面对发达国家技术经济占优势的压力和国际霸权主义的压力,我们既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差距,又要增强信心,奋起直追,抓住本世纪最后关键的五年,加快发展步伐,为下世纪的腾飞奠定良好的基础。

化工“九五”发展计划制定要突出科技进步的内容,化工“九五”计划的实现有赖于“科教兴化”战略的实施。围绕化学工业在“九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为9%,主要化工产品在数量、 品种和质量上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这一总目标,“九五”期间化工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深入实施“科教兴化”战略,把科技和教育摆在化学工业发展的重要位置上。坚持科技为实现化学工业“九五”发展目标和提高整体水平服务;为老企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服务;为提高科技贡献率和产品的技术含量服务。推动化学工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在实际工作中要把握以下原则:

——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改革促进发展;

——坚持科技与教育的有机结合,加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职工的文化技术素质;

——坚持“大科技、大化工、大市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为先导,以设计为桥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技术及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从仿制为主向创制为主转变,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技术;

——坚持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兼顾,合理部署成果推广、科技攻关与开发、高新技术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工作;

——坚持“增加投入,重点突破”,根据可能的财力,以产业化为目的,确定有限目标,实施重点突破。

“九五”期间,化工科技进步的主要目标是: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方向,以发展农用化学品、为支柱产业配套和发展高新技术为重点,开发重大成套技术,推广科技成果,改造现有企业;开发高质量、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污染的新产品,优化产品结构;有选择地开发关键技术,奠定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到2000年,科技投入率达到1.5 %;科技贡献率达到33%;精细化工率达到45%;化工高新技术产值占化工总产值比例达到10%。主要行业新建和改建生产装置的工艺、技术和装备基本立足国内,达到国际八九十年代水平;投产1500个重大新产品;每万元产值能耗下降到6.3吨标煤; 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率达65%,主要化工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水平。实现增长速度、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协调发展。

化工科技进步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化工生产建设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围绕化肥工程、农药工程、石油化工工程、精细化工工程、离子膜烧碱工程、子午线轮胎工程和化工装备工程,坚持滚动发展,在成果推广、产业化开发、科技攻关和发展高新技术四个方面开展工作,以满足化工发展对科技进步不同层次的要求。

重点推广30项先进、可靠的科技成果,提高化工经济增长的质量。选择技术指标先进、经济效益明显、节能降耗、推广面大的水煤浆加压气化、万吨级离子膜烧碱装置、子午线轮胎关键设备及原材料、两水闭路循环、合成氨蒸汽自给等30项重大成果组织推广,逐步改造现有生产工艺和装置,提高行业生产技术水平。

重点开发8项重大成套技术,形成化工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采取自主开发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的方式,以重大成套技术开发为重点,以企业为依托,以产业化为目标,配合年产15万吨料浆法磷铵与20万吨磷石膏制硫酸联产30万吨水泥、年产20万吨优质氯化钾新工艺、年产5万吨硫酸钾、5000吨三聚氯氰产业化和年产5000 吨微生物法丙烯酰胺等重大项目的产业化开发,掌握成套技术,提供示范装置,为科技成果产业化创造条件。

重点组织10大科技攻关项目,为化工发展提供技术源泉。根据化工生产建设和发展的重点与难点问题,组织无内胎低断面子午线轮胎、新型煤气化技术及设备、羰基化制醋酸新技术、尼龙11和聚碳酸酯工程塑料新技术、聚氯乙烯聚合新工艺、橡胶加工用新型设备以及安全、高效、经济的农药新品种,高中档染料,节能型、高装饰性涂料新品种、电子化学品等精细化学品的开发与创制,为化工产品结构调整提供先进技术和产品。在国防化工新材料技术发展中,重点在九个领域攻关,保证国防军工科研生产对国防化工的需要。

重点突破9大关键技术,为下世纪化工腾飞奠定技术基础。 重点突破对化学工业技术进步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催化技术、新分离技术、生物化工技术、计算机化工应用技术、聚合物改性技术、精细加工技术、工程放大技术、新型节能技术和新型环保技术,占领化工科技的制高点,提高化学工业的整体竞争力。

三、深化改革,把“科教兴化”战略落到实处

当前我国的化学工业正进入转变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的关键时期。“九五”期间,围绕化工科技进步的目标和任务,要在建立新型科技体制、探索科研运行机制和完善保证体系等方面取得突破。

(一)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建立新型的科技体制

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是科技体制改革要着力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九五”期间,要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以调整结构、分流人才为重点,通过努力,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精干高效、纵深配置的现代化研究开发体系,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研机制和市场导向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的成果转化机制;符合科研工作特点和科技产业发展要求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现代科技企业制度;统筹协调的科技管理体系和健全完善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

要多层次推进科研体制改革。一是扶植一批重点科研院所和重点学科。选择一批综合实力强、人员素质高、对行业技术进步有重要影响的科研院所,在经费及政策上进行重点扶植,使其成为化工研究开发的中坚力量,并争取有8—10家科研院所成为重点院所,其中2—3 个院所进入国家重点科研机构行列。主要承担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长远课题研究、行业中重大的共性或关键技术研究及重大公益研究等科技攻关任务,这些院所可试行理事会领导,院所长负责的新型管理制度。考虑到国家、行业的支持强度,也可实行科研开发与产业开发并存的模式运行。二是支持有条件的院所建立行业技术开发中心。一些专业特色突出的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要面向行业,采取行业内重点企业集资或入股的方式,建立行业技术开发中心,为行业技术进步服务。三是引导大多数科研院所实行企业化管理。一些有产业化能力的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以自己的拳头产品为龙头,创办科技企业。可整建制的转化为企业法人,或依照《公司法》改造成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独资公司或以多种形式与其它企业共同创办科技企业。四是鼓励科研院所采取多种方式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特别要鼓励院所与企业或企业集团共建企业技术开发中心,最终过渡为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五是推动公益型科研院所社会化。在承担国家或行业委托的重点任务同时,要积极开展咨询、中介、信息、技术培训、技术检测、企业诊断等科技服务活动,逐步成为功能专业化、服务社会化的科技服务机构。

要进一步理顺科技管理体制。理顺部直属科研院所管理体制的基本思路是,以有利于化工科技队伍的稳定和壮大、有利于增强科研院所的生机与活力、有利于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为前提,重点集中、分类管理、择优扶强、放开一片,为科研院所的生存与发展创造条件。

科研院所要进一步转变内部运行机制,继续进行劳动、人事、分配和保险制度改革,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各院所不论以何种模式运行,都要保持一支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科技骨干力量,为院所不断提供新的成果和技术储备。

(二)确立企业在技术进步中的主体地位,建立有利于科研和成果转化的科技运行机制

1、建立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把企业的技术决策、人才管理、 科技投入、信息传递、激励和约束机制等各种要素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对市场具有灵敏反应能力、有序运行的技术开发结构体系和工作体制。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科技开发机构,把新产品开发、技术攻关、国内新技术的推广与国外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结合起来,认真研究国内已有的科研成果,哪些能为我所用;认真研究国外的先进技术,哪些必须通过引进才能提高化学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认真研究已经引进的技术,哪些能够消化、吸收、创新和推广。要集中力量建好一批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中心,这些中心不仅要成为本企业发展的技术支撑,还要向同行业辐射,成为一些中、小企业的技术依托。

要创造条件使企业逐步成为技术进步投资的主体,使企业对项目的规划、资金筹措、建设实施、生产经营、归还贷款以及资产的保值增值,实行全过程负责。企业用于技术活动的投入不应低于销售额的1.5 %,农药、染料等精细化工行业还应适当提高。

2、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要抓好四个结合:一是科技进步政策与产业结构政策的结合。通过制定科技进步政策引导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鼓励企业运用现有的科技成果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达到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产业升级的目的;二是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的结合。围绕产品开发进行技术改造,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档次,改变低水平重复的状况,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三是引进硬件与引进软件的结合。在引进硬件的同时,鼓励科研、设计、制造等单位通过多种合作方式引进软件和制造技术,形成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出口的新格局。要把经贸合作逐步引导到科技合作上来,通过有针对性的信息交流、合作研究、人才培养等多种形式,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要积极开展科技产品和技术的出口工作,提高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设计院所要继续抓好对外工程承包,带动化工成套技术装备的出口;四是大中型企业与科研院所的结合。推动企业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设计单位的联合,采用联合攻关、开发、推广,联建技术开发机构,或依靠技术市场等多种手段,促进国内技术资源的发展与转移,解决企业技术进步的技术来源问题。充分利用企业在装备、人才、资金、管理和市场开发等方面的有利条件,使其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主体作用,避免产业化过程中的资源浪费。选择一些技术进步工作基础好的企业建立中试基地,使更多的成果在企业实现产业化。同时要帮助乡镇化工企业推动科技进步,治理环境污染。

3、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党中央提出到2000 年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要达到1.5%, 实现这一目标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九五”期间,要组织科技力量,积极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科技攻关、工业性试验、成果推广、国防配套、工程中心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重大科技任务,争取国家对化工科技进步的资金支持。同时要加强政策研究,及时了解国家和地方金融、税收改革的精神,最大限度地用好国家、地方对科技进步的优惠政策。

继续推进科技投入多元化格局的形成。进一步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多渠道、多层次地筹集资金。要抓住许多国家看好中国市场的有利时机,利用我们某些领域的技术优势,吸引外资。各级化工管理部门要与地方政府、计委、经贸委、科委、金融部门密切合作,争取各方面的资金支持,共同推进化学工业的发展。各单位可通过自筹、贷款、社会融资、吸引外资等多种形式增加科技投入,逐步实现科技投入以政府为主向企业为主的转变。

(三)、把科技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加速培养科技人才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是中心,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希望所在。加速培养各级各类高质量人才,造就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科技后备力量,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是“九五”期间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

化工院校要认真贯彻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加速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中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符合教育科技发展规律、体现学校优势特色、结构布局合理与经济密切结合的科教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根据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按学校的特点和不同条件,确定所承担的科教任务和人才培养目标。到2000年,力争1—2个重点院校进入“211”工程,化工普通高校在校生要达到12 万人,其中化工及相关专业为8万人;化工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达7万人;技工学校年招生能力达4万人。同时要培养一批懂技术、通外语、 熟悉经贸的外向型人才和一批会经营、善管理、有组织领导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加速跨世纪的优秀人才队伍建设,科研教育机构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与研究开发工作同等重要的任务,有目标地从实践中选拔一批优秀的中青年科技人员进行重点培养,通过基础研究和工程实践,造就更多的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要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多种渠道,到本世纪末形成一个三层结构的优秀人才梯队,即30名50岁左右的拔尖人才、300名 45岁左右的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000名35岁左右的后备力量。

要认真总结“八五”时期人才引进、开发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拓宽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渠道,引进急需的人才。各地方、各单位都要制定自己的人才培养规划和计划,并确保实施。老一辈科技工作者要从化工科技事业兴旺发达的大局出发,举贤荐能,把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推向第一线,支持他们大胆工作,开拓创新。

要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要根据化工技术内涵的不断扩展对科技人员知识结构提出的新要求,为他们提供知识更新机会,要制定并执行好对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实行奖励的制度,鼓励科技人员大力发扬开拓创新精神、刻苦钻研精神、顽强拼搏精神、团结奉献精神,利用自己的学识与智慧为“科教兴化”贡献力量。

(四)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完善科技保证体系

加强党的领导是实施“科教兴化”战略的政治保证。党中央提出了第一把手要亲自抓第一生产力的要求,并在这方面为我们作出了表率。各级领导要带头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更新知识结构,真正把科技进步作为重要任务,摆到重要位置上。用实现化学工业发展的大目标把科研、设计、高校、企业和各部门各行业的力量调动起来,合力推进化工科技的进步;把广大职工群众组织起来,积极开展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和群众性的合理化建议活动,强化职工的科技意识;把科技队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激发他们在推动化学工业的发展中建功立业。

在科技保证体系建设上,要继续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是今后一个时期完善政策法律体系的重点。日前,国家科委确定我部为全国第一家知识产权保护的试点单位,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时机,做好保护知识产权的试点工作,从行业特点出发,争取用三到五年时间,通过在化工管理部门、大中型化工企业、化工科研、设计、新闻出版单位和化工高等院校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完善有关组织网络,形成适应化工科技发展水平、符合我国国情的行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要继续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普及有关的法律常识,增强化工全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逐步形成既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又懂得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良好风尚;在化工系统全面贯彻国务院知识产权办公室和化工部联合颁发的《化工行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各地方、各单位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提出具体的实施办法;开展化工专利战略研究,抓好专利实施,利用专利保护创新,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专利管理与代理队伍;继续做好农用化学品的行政保护工作;强化行政监督,保障知识产权立法在化工行业的顺利实施。

2、完善科技支撑体系。以化工发展战略、产业政策、 化工科技进步目标与方向、重大科技任务前景预测和技术经济分析为重点,积极开展软科学研究,为化工的重大决策提供依据;充分发挥化工学会和行业协会的作用,组织跨行业、跨部门的学术、技术交流,为行业发展献计献策。要加强化工信息系统的建设,建成社会化、产业化、商品化、国际化的化工信息服务产业。同时大力开展信息咨询业务,建立和培育化工信息市场;继续做好化工标准化工作,加快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步伐。按照国际惯例,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100 个出口创汇骨干企业主要出口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工作,使化工标准技术水平再上新台阶;化工出版工作要注重反映化学工业“九五”科技进步工作重点,多出高质量的化工科技图书,继续做好《化工百科全书》的出版工作,提高化工行业干部、职工的素质。

3、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在强化市场机制在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运行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行业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行业管理部门的调控职能是通过产业政策引导、科技进步政策规范及总结典型经验实现的。部有关部门和各级化工厅局,一方面要积极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机制,为科研院所面向社会选题,进入市场、长入经济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搞好改革方案的综合平衡,组织好跨地区、跨行业的结构调整。对在改革中遇到暂时困难的科研单位要给予必要的扶持。

同志们,化学工业的发展正处在世纪之交的重要时期,我们肩负着“科教兴化”的伟大使命。让我们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开拓进取,务实重行,以优异的成绩、崭新的风貌,昂首阔步地迈向21世纪。

(1995年12月24日)

标签:;  ;  ;  ;  

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化学工业推向新水平--顾秀莲部长在第四次全国化学工业科技进步会议上的讲话(摘要)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