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分析论文_王琪

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分析论文_王琪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 沈阳)

关键词:居民储蓄率;年龄结构;生命周期假说;家庭储蓄需求假说

一、引言

自莫迪里安尼和布兰博格提出生命周期假说以来,关于人口年龄结构与储蓄率之间关系的理论与实证探讨就未曾停息。而国内关于居民消费率、消费需求过低,储蓄率较高等的问题也一直在寻求解决方案。本文根据生命周期假说和家庭储蓄需求假说,建立了动态面板回归模型,用以分析近年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并分析了其他影响因素:我国居民储蓄率受惯性影响较大,因此,在短时间内,储蓄率应该不会产生较大的变化;其次它还受到少儿抚养比变化的影响,而由于我国当前的计划生育政策,可能会导致抚养比持续下降,那么这就会带来储蓄率的持续上升;同时老年抚养比的上升也会进一步提高居民储蓄率;最后经济增长率的变化对居民储蓄率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如果不存在剧烈经济波动,居民储蓄率就不会产生大的变化或者趋势性改变。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根据生命周期假说,个人为实现一生效用最大化,会在少年儿童时期进行负储蓄,进入成年后进行储蓄,并在老年期间再次进行负储蓄,那么,这种微观个体行为在宏观上就可以表现为少儿抚养比的下降将会带来居民储蓄率的上升,而老年抚养比的上升,则会导致居民储蓄率的下降。同时,根据家庭储蓄需求假说,平均每个家庭中孩子个数的下降,将会带来其替代品——储蓄的增加,伴随着少儿抚养比的下降,居民储蓄的意愿将会进一步加强。但另一方面,根据孩子的数量与质量的替代关系,孩子数量的下降会带来质量的提高,从而会增加在每个孩子身上的成本,这又增加了消费,降低了储蓄。更准确的描述可通过以下的计量回归模型分析:save=β1ln(ydep)+β2ln(odep)+β31n(grgdp)+μ,其中,save代表居民储蓄率,ydep代表少儿抚养比,odep代表老年抚养比,grgdp代表gdp增长率。

研究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历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990年以来中国常用人口数据集》,以及各省统计年鉴。重庆市并入四川省,西藏数据缺失较多,不包括,因此最终样本容量为522个。

三、计量分析

(一)计量方法的选择

本文采用了动态面板模型,一方面是由于经济人的行为具有惯性,因此本文模型设定中加入了被解释变量—居民储蓄率的一期滞后值;另一方面,为解决模型的内生性问题。同时,由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等发展差异较大,因此,本文又分别对其进行了回归分析,并针对回归结果进行如下分析。

(二)计量结果分析

首先,储蓄率滞后项反映了居民储蓄行为的惯性,通过模型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总样本,还是东、中、西部各地区,系数都非常显著,而且稳定在0.41 - 0.59之间,这表明我国居民的储蓄行为惯性稳定,且水平较高。其次,少儿抚养比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与之前的假设基本一致,即伴随着少儿抚养比的下降,储蓄率逐渐上升。这使得生命周期假说和家庭储蓄需求假说在中国得到了一定的验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是在东部地区,该影响并不显著,而与之相反,在中、西部地区则影响加强。而由地区少儿抚养比则可以看到,就总体而言,都呈现下降趋势,但各地区由高至低排序依次为西部、中部和东部,这主要是由于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地区差异造成的。但是,低少儿抚养比的东部,其对储蓄率的影响却不显著,本文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一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导致了孩子数量与储蓄之间替代关系的弱化。二是由于孩子质量对数量的替代,使得东部地区少年儿童的人均消费较中部、西部有所增加,这就导致了生命周期假说中少儿抚养比对储蓄率负相关关系的减弱,最终导致影响的不显著。

再次,老年抚养比与储蓄率的关系仅在总样本中显著成正相关关系,在东、中、西部地区均不显著。这与生命周期假说想背离。本文认为,产生的原因可能有:一是不确定性,在老年时期,个体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这就使得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强,而收入来源的限制,又使得其没有足够的保障,因此限制了老年人的消费;二是社会文化习俗因素,中国素来强调勤俭持家,这样的观念在老年人心中更是根深蒂固,同时由于遗赠等动机,更使得老年人不愿消费,多进行储蓄。

最后,无论是总体样本,还是分地区样本,gdp增长率的变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都显著为负,也就是说伴随着经济增长的加速,储蓄率有下降的趋势。

(三)预测

根据计量模型分析结果预测,如果保持其他因素不变,我国未来20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会推高居民储蓄率。基于联合国不同生育率方案下的的人口预测数据,计算居民储蓄率如下表。总体来说在未来二十年,少儿抚养比的下降和老年抚养比的上升,将会使我国居民储蓄率上升2-4个百分点。

四、总结与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首先我国居民储蓄率受惯性影响较大,因此,在短时间内,储蓄率应该不会产生较大的变化;其次它还受到少儿抚养比变化的影响,而由于我国当前的计划生育政策,可能会导致抚养比持续下降,那么这就会带来储蓄率的持续上升;同时老年抚养比的上升也会进一步提高居民储蓄率;最后经济增长率的变化对居民储蓄率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如果不存在剧烈经济波动,那么经济增长就不会出现持续加速、减速或大幅震荡,因此,经济增长率的小幅波动带来的结果是储蓄率的稳定或者小幅度波动,而不会产生大的变化或者趋势性改变。

那么根据本文结论,要改变近年来国内消费低迷、储蓄率较高的局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可通过完善社会保障等机制,来替代居民储蓄的作用功能,弱化抚养比对消费的影响。其次,加大对少年儿童的投资比例,一方面,这有助于我国人均人力资本的提高,有助于国民生产率的提升,另一方面,这也实现了孩子数量和质量之间的替换,增加了消费,降低了储蓄。再次,虽然人口年龄结构会对消费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由于年龄结构的改变并不是立竿见影的,而且还会受到宏观人口政策的影响,所以在这方面则主要还是要顺应年龄结构的变化。最后,由于我国居民的储蓄惯性较强,所以想在短时间内改变整体储蓄率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需要长期的消费观念和选择行为的改变。

参考文献

[1]汪伟.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决定因素—基于1995-2005年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J].财经研究,2008 (2):53一64.

[2]袁志刚,宋铮.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率[J].经济研究,2000(11): 24-32.

[3]王德文,蔡防,张学辉.人口转变的储蓄效应和增长效应[J].人口研究, 2004(5):2-11.

论文作者:王琪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7

标签:;  ;  ;  ;  ;  ;  ;  ;  

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分析论文_王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