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切入点,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语文课堂论文_谢伟兰

找准切入点,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语文课堂论文_谢伟兰

广东省河源市太阳升小学 517000

摘 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的责任,而语文这门母语教学的课程就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作为教学工作者的我们义不容辞承担这项任务,我们应该如何把握语文课堂,找准切入点,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语文课堂呢?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 浸润

一、诗词吟诵,学中浸润

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座宝库。据统计,在小学语文每册课本上不少于十首诗词,从妇孺皆知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盆中餐,粒粒皆辛苦。”朗朗上口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到思乡诗歌“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再到慷慨悲壮的边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等等,令人百读不厌。每一首诗虽短小却精悍,字字富有深意,融入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在诗词教学中必须让孩子们在读中品,品后悟,熟记于心。

当讲授完《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谈谈感想,学生会有感而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当朗诵完朱自清的散文《春》的片段,学生不禁诵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当学完《失去的一天》这片课文,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意义。如此,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诗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以传承。

二、文史互通,常态传承

语文课本上每组课文的编排都是经过国家语言协会的精心设计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如“多彩的民族文化”、“赤子情怀”、“童话寓言之旅”、“爱我中华”等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教学“名著之旅”这个单元的课文前,我提前布置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资料,课堂上与同学互相交流,这对于学生学习课文是具有极大的辅助作用的。课文中历史人物、事件与学生距离甚远,并且都是名著的节选,学生理解课文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通过课前老师、同学所收集的相关历史资料的交流,让学生对课文中的蔺相如、廉颇、曹操、周瑜等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教学“爱我中华”这个单元课文时,我收集了开国大典、香港回归、边防部队的相关图片、视频,课文教学与历史资料融合,不但便于学生理解课文,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更明白了自己所肩负的使命。我们将许多课文的讲解与相关历史背景资料相结合,既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让学生记住历史,传承其优秀的文化,何乐而不为呢?

三、语文活动,在实践中渗透

传统文化与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较为疏远,加上其中一些令人难以理解的偏字、多意字、生僻的词语,所以读起来较为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下功夫,投学生所好,应用电脑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教具,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名人故事分享会、我爱读名著、经典诵读、课本剧、默写历史成语比赛、优秀经典美文赏析等等,还语文课活力。在中秋节前,我们班开展了“月下对诗会”。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中秋的由来”的视频,以古典乐曲渲染,中秋圆月美图相衬,然后播放一首有关“月”的诗朗诵,老师诵读,再将全班分成两大组,“月”下对诗。在规定的时间内,诵读含“月”诗多的组取胜。这样一来,学生们融于情境之中,各组内同学配合默契,个个跃跃欲试,激发了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古诗词的兴趣,解决了读古诗烦,记古诗难的问题,加强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整合,以丰富活动为载体,搭建古今桥梁,拉近古今距离,拉近传统文化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美,爱上优秀传统文化,爱上语文。

四、以读促写,感悟经典魅力

《语文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在“总目标”中强调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在阶段目标中也均有要求:“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能具体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有序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可见,阅读、习作是互相关联的整体,而且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难度最大的两部分。优秀的传统文化其独有的语言魅力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内涵。至关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将所积累的大量优秀传统文化灵活运用于写作中呢?我在写作教学中,根据习作要求,我先引述优秀传统文化中相关故事和内容,如《孔融让梨》、《黄香温席》《三字经》、《千字文》等等,再引导学生根据表达所需得以运用。在学生诚信的习作中运用了“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感恩的习作中运用了“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恭惟鞠养, 岂敢毁伤。”“孝当竭力,忠则尽命。”在这些习作中更让我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是语文教学内容中不容缺失的一部分,追千古名人,诵经典美文,纳万象奇观。今观无数文人墨客皆是踏着优秀传统的阶梯,扶摇直上。语文课堂必须以经典引路,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培育祖国新时代的接班人,提高人文素养。老师们,让优秀传统文化之花在语文课堂盛开吧!

论文作者:谢伟兰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1月总第1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3

标签:;  ;  ;  ;  ;  ;  ;  ;  

找准切入点,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语文课堂论文_谢伟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