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商业规划展望_商业论文

我国城市商业规划前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论文,商业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发生了波澜壮阔的巨变,中国社会也从贫穷积弱走向了繁荣富强。历览百年沧桑,细数世纪变迁,应当说,商业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起伏跌宕,全面展现出了中国社会和经济绵延的历程与轨迹。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商业格局与规则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商业在国民经济与大众生活消费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资本的涌入,企业与商家的新型关系,多种商业业态的出现都使中国商业界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振荡,如何找寻商业发展的方向成为一个急迫的问题。据统计,世界上商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10%至15%,而我国仅为8.3%,这表明我国商业发展潜力巨大。

一、我国商业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商业是我国对外开放时间较早、力度较大的行业之一,1992年,我国第一家合资零售企业——第一八佰伴在上海诞生,这标志着外资介入商业领域正式拉开帷幕。由于该行业进入门槛低、利润率高,外资蜂拥而入,目前,世界前50家最大零售商已有80%在中国设有合资企业。

1、我国商业呈稳步增长态势。

近几年来,消费品市场销售平稳增长。200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万亿元,达到40911亿元。(见图1)

图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加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数据整理所得

“十五”规划的实施已经过半,这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变化。(见图2)。

图2 “十五”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数据整理所得

据专家预测,在未来三年,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将以8%—10%的速率增长,可以预见,在“十五”规划的后半期,我国商业仍将稳步增长。

2、我国商业面临外资冲击。

从国外经验来看,一个国家加入WTO以后,自己的国内商品市场完全被外商垄断,在大国中还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先例。但我们要警惕商业的过度对外开放。

具体分析外资商业对我国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内商品零售企业将会受到较大的冲击。

从目前中国政府开放国内市场的政策看,商品流通领域改革尤其是在外资零售企业开放的地域和数量方面的步子很快,给中国的流通企业造成巨大的经营困难。麦肯锡预言:在未来3至5年内,中国零售业60%的零售市场将由3至5家世界级零售巨头控制,30%的市场将由国家级零售巨头控制,剩下不到10%的市场零头则掌握在区域性零售巨头手中。从国际经验看,一个分销领域被外国公司控制的国家,也很难再有民族工业的品牌商品。尽管外资全面介入我国零售商业领域的时间是2004年底,目前仍处在入世的约束阶段,但大战前夕的火药味已清晰可辨。因此,对我国零售市场的控制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国内商品批发行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一定的危机。

国有商业批发企业自80年代中期日用工业品市场放开以后,一直处于困难的境地,国有商业批发企业全行业亏损已有多年。随着信息和交通条件的进步,批发企业的商品辐射半径,从理论上讲是无限的。如新的电子商务浪潮,将主要在企业对企业(B2B)的领域发挥优势,使得一个大型批发企业的产品可以销往全国,甚至全世界。因此,外商只要在国内设立少数规模宏大的批发企业,就可以充分利用规模效益取得竞争优势。此外,我国将逐渐允许外商投资生产企业建立法人销售机构,在国内批发其产品,提供相关的售后服务。以往,外资生产企业不能在国内从事这些活动,很多都是委托国内的批发企业为其代理。今后,必然会有一些外资生产企业自行从事建立批发和售后服务机构,因而将从现有的国内批发企业中再夺走部分市场,加剧批发企业的困难。

(3)国内商业对外开放将深刻影响我国制造业。

外商非常重视在中国建立通畅、便利和发达的分销渠道,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在中国国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当前的商品市场竞争中,外商的规模经营的优势显而易见,外资企业拥有的巨额订单、大规模采购,有促进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近期作用,但也存在凭借其流通业优势和定价优势向制造业终端、乃至向中上游产业链实施纵深控制的战略考虑,应该引起充分的重视。

3、我国商业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大型店铺盲目发展。

近两年,我国大型综合超市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一些新店在选址上过于集中,出现了抢占地盘、竞相开店、恶性竞争等问题。如2002年下半年发生在广州的一个例子:两家大型超市几乎比邻,相同业态进行价格竞争,你降我也降,最后降到了鸡蛋1毛钱一斤,烤鸡8毛钱一只,引来顾客抢购,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而且扰乱了交通秩序。

大型店铺盲目发展带来的问题足显而易见的。首先,大型零售店铺几乎经营所有的生活用品,比如大型综合超市,对周边的中小零售企业的市场份额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和蚕食,这种竞争对中小零售业的冲击是致命的。其次,大型连锁店铺的跨国化,对我国的民族商业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挤压。再次,大店铺如果自由设置,将改变原来城市比较合理的空间结构和原有的人文景观,造成某些交通、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2)商业网点设置不合理。

根据原国家经贸委对全国600种主要商品供求情况的分析预测,2003年上半年将有85.5%的商品供大于求,其余14.5%的商品供求基本平衡,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我国千人平均拥有批发零售网点已达15个左右,高于不少发达国家。由于竞争激烈,我国零售业的平均利润率不断下降,高档百货店的利润率甚至低于国外的连锁超市。但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地区仍然盲目发展包括商业街、shopping mall在内的商业设施。

(3)商业法规建设滞后。

近期由于国内商家经营业态的调整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国大型商业企业进入,大型超市的建设又出现快速发展趋势,部分地区出现结构比例失调、业态功能雷同、竞争加剧的问题。但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规范商业设施的经营、对商业设施进行合理规划的完整的商业法律。

(4)组织化程度极差,规模效益低下。

美国商业的连锁程度在50%以上,不仅是超市和大型百货店基本上实行连锁,就是专业店、旅店、餐馆及主要生活服务业等也大量实行连锁。而我国连锁经营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不到5%。单打独斗的大店和小本经营的小店都是散兵游勇,商业资金周转慢、费用高、利润低成了普遍顽疾。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足9%,而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达到15%以上;我国社会物流成本约占GDP的17%到20%,而发达国家仅占10%。

二、我国进行城市商业规划的原则

面对已经开始并将愈演愈烈的竞争,加强商业规划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经济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历史上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对商业的管制除了日本以外,基本上都比较宽松。但最近几十年,许多国家政府加强了对商业的规划,而且呈现出逐步严格化的趋势。我国进行城市商业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全局性原则。

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商业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制定一个不论是外商投资的商业企业还是内资开设的商业企业都必须遵守的全国性的统一的商业规划,有助于取消外资商业的“超国民待遇”,为国内的商业企业创造一个更优良的竞争环境。同时,每一个城市的商业规划也要从全局的高度出发,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对商业进行宏观规划,优化商业结构。

2、避免重复建设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商业网点建设发展很快,不少大型商业设施也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在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同业竞争过度,造成社会资源浪费的现象。诸如大中小店铺的结构、各个自然行业网点的结构、批发零售网点结构等方面均缺乏周密的考虑。同时,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商将进一步扩大在我国商业领域的投资,如不加以引导和规范,有可能出现商业设施的新一轮重复建设。由于我国商业呈稳步增长态势,因此,必须制定一个全国性的商业规划避免盲目的跟风式的重复建设的发生。

3、科学性原则。

商业规划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问题,它应建立在对人口和社会流向的预测上,既要考虑周边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习惯,又要考虑交通、文化等相关因素,业态、业种的层次搭配更要统盘考虑。因此,进行商业规划要引入系统、科学的方法,同时广泛建立听证会制度,如建立大型商业设施建设审议委员会,新建大型商业设施都要以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政府规划、交通、卫生、环保部门和行业组织、消费者代表、社区组织及专家等方面的意见。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保证商业规划的科学性。

4、“就业优先”原则。

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方面考虑,“就业优先”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发展用人少的高科技产业不予考虑,相反,少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带动能力强的关键行业和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以及核心产业技术,国家要大力支持其发展。但对多数普通行业和一般产业领域都应当实行“就业优先”的原则,在不降低效率和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满足社会对就业的需求。商业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行业,对商业的规划应以“就业优先”为原则。在我国商业稳步增长的情况下,商业就业的比例应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商业规划的战略探讨

“十五”期间我国并没有全国性的统一的商业规划,虽然一些城市制定了商业规划,但规划内容过于笼统,缺乏科学的依据。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应有明确的商业规划,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尽快制定与完善相关的法律。

我国商业建设管理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商业建设管理相比,在法制建设、规划水平等方面差距很大,尤其是在法制建设方面更为滞后。许多国家的法典都有一项重要内容,那就是商业立法,而我国至今没有一部完整的商业法律。

目前最为紧迫的是应尽快制定《大卖场店址法》(即《大店法》),两会期间,关于《大店法》的呼吁第一次出现在全国人大代表的议案中,显然,限制零售业过度竞争,已成为各方的共识。制定《大店法》是为使外商、内商、国有、民营都适用同一套市场准入规则。一项调查结果证明,大卖场的扩张已经确实威胁了其他业态的生存发展:在大卖场周边3公里商圈内,一般超市销售额下降15%至30%,百货下降20%至40%。大卖场与其他零售业态的不兼容性导致这些零售业态生存困难,从而给周边居民带来不便。虽然要抓紧时间立法,但是由于我国立法程序复杂,立法时间较长,因此也可以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先制定相关的地方法规。

此外,还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有关市场准入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如《反垄断法》、《中小零售商业保护法》、《连锁经营法》、《批发市场法》、《发展现代物流条例》以及大型商业企业进入的有关规定等等。

2、进一步重视商业规划的作用,提升商业规划的地位。

最近一段时期,城市规划收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各种与城市规划相关的研究也相继展开。但与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相比,商业规划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长期以来,城市规划大多以工程技术、建筑艺术为出发点,注重“技术规划”,而对规划的经济意义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深层次的研究。笔者认为,在继续重视“技术规划”的同时,应确立“经济规划”观念,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财富功能。“经济规划”事实上最主要的是对商业进行合理规划。我国目前城市规划出现的一个问题是过多的依赖交通规划,认为只要把道路规划好,道路畅通其它一切也就会自然而然的好起来。但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并不是很成功。以北京市为例,近几年交通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几条环线的相继开通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北京市的交通状况。但我们可以发现,在环线刚建成的时候还是比较通顺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交通拥堵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这里面可能有车辆的绝对数量增多的因素,但笔者认为商业规划的不配套也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很多商业设施沿环线而建,停车场等配套设施跟不上,造成局部交通堵塞。有些商业设施甚至建在环线的出、入口附近,这是规划失误的典型表现。同时,环线交通的最大弊端就是只要有一个节点堵塞,将会影响到整条环线的顺畅,而我国现在的环线一般情况下都形不成网状结构,一旦堵塞,疏通很困难。

另一方面,交通的环线建设缺乏辐射性道路带来的问题是限制了商业积聚,使得商业设施沿环线分布,当某一个环线节点区域的商业得到很大发展时,就会发现正常的商业积聚会很大程度上被交通状况所限,从而失去了在此区域积聚所能带来的商业效益。因此,在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中,应大力提升商业规划的地位,使其不再成为交通规划的附属品,真正体现城市规划中交通规划与商业规划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3、在我国城市商业规划中引入GIS技术。

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是地理信息系统的简称,它是一种采集、处理、传输、存储、管理、查询检索、分析、表达和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处理和挖掘大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GIS技术可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定位问题,即寻找分析的对象所处的位置。(2)约束条件问题,即确定哪些地方符合某些特定的条件。(3)分析趋势,即从何时起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及变化的趋势分析。(4)分析空间结构,即研究对象的分布存在何种空间模式。(5)模拟效果,即可以将所要分析的空间问题虚拟化进行研究。

目前GIS技术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尤其是在空间规划、趋势分析、可视化演示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针对目前城市商业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引入GIS技术加以分析解决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可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据估算,超过80%的商业和经济数据具有空间特性或与位置有关。利用GIS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些空间性的数据,可以优化配置资源,降低商业运行成本,并规划、监测、改善商业和经济环境。同时GIs的空间表现和信息交流能力使它非常适合应用于城市商业规划。一幅图胜过一千句话,一幅地图是信息量相当丰富的地区空间描述。而GIS基于地图,胜过地图:CIS提供了多个不同视点的整体(如专题制图、空间建模、三维景观)。GIS使用多种空间模型,如点-场模型、网格模型、拓扑模型、对象模型,配合数据库管理系统,来表现不同尺度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很多流通组织,包括零售商、批发商等,越来越对带有位置信息的社会经济数据感兴趣。GIS的这些特征,使它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城市流通规划,解决流通空间数据管理、流通业态分布规划、网点布局规划、资源分配等方面的问题。

城市商业规划引入GIS技术的基本流程可以表示如下:

首先,引入GIS技术需要随时更新的基础数据,因此对基础数据的调查收集是引入GIS技术的基本条件。我国的一些城市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如北京市已经建立了有一定信息容量的电子地图,可以查询地名、公交站点、公交路线等;上海市的商业数字地图也将在年内完成,包含了上海商业785个数据项目、数万条商业信息,建成后只要进入因特网上的数字地图,键入居住或办公的地址,就能将周边百货、超市和餐饮网点“一网打尽”。在调查方法上可以运用一些研究商业活动空间结构的实地调查方法,如中心调查法和周边调查法。然后对基础数据进行分类,空间数据是表示流通基础信息的空间位置,属性数据是表示流通基础信息的基本特征。

其次,根据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各自的功能进行统计、分析、设计:(1)运用传统的商业空间结构研究模型进行分析,如可以运用在西方国家发展比较成熟的Reilly零售引力模型、Huff商圈模型、中心地空间等级模型、Berry的商业地域结构模型、Lashmanan和Hansen的购物模型和Golledge的锚点模式等对流通空间结构进行量化的分析。(2)在应用统计方法上,可以运用社会物理学派对引力模型简单的双因子统计分析、中心地界定和商业活动地域研究中的多因子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3)运用GIS技术对现有商业空间结构进行统计分析和模拟,同时结合商业基础设施最佳区位配置非线性规划方法,确定商业业态与网点的整体布局。

再次,根据传统模型的分析结果,利用GIS技术建立城市流通规划三维模型,利用三维模型的演示效果,结合深浅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商业空间结构的规划问题。如可以运用Reilly零售引力模型和Huff商圈模型来分析具有吸引力的商业空间;运用中心地空间等级模型和Berry的商业地域结构模型分析商业空间结构、商业布局与规模。对二者相重合的位置应加以重点注意和分析。

最后,要将传统的模型分析与专家论证相结合,因为专家对某一个具体的地区并不可能了解得很详细,而如果没有好的三维的演示效果,专家不可能进行详细的论证。象现在我们很多的社区商业的布局都是仅仅经过社区的简单规划即可实施,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缺乏整体的协调。因此,GIS技术有助于对传统模型的分析结果进行动态模拟和趋势分析,通过专家建立贴合我国城市实际情况的新模型进行论证分析,从而提高我国城市商业规划的水平,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执笔:马龙龙、崔清北)

标签:;  ;  ;  ;  ;  ;  ;  

中国城市商业规划展望_商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