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我国科技报告质量管理的对策研究论文

提升我国科技报告质量管理的对策研究 *

周育忠1宋立荣2

(1.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广州 510080 ;2.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北京 100191)

摘 要: [目的/意义] 从2012年开始,我国着手推进国家科技报告资源建设工作,在这过程中,由于科技报告资源类型众多、提交加工环节繁杂、科研机构内部管理不完善、执行标准不统一,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等原因,使得提交上来的科技报告不规范、资源质量良莠不齐,大大降低了科技报告资源的科技含量和应用价值。为此,该文基于国内科技报告质量管理的实践及理论研究现状,分析其存在问题,就如何进一步提高科技报告资源质量管理提出几点对策建议。[方法/过程] 采取文献调查法、专家调查法和用户问卷调查法了解国内科技报告的质量现状。[结果/结论] 我国科技报告建设在由资源保藏转向公众服务过程中,现有科技报告无论形式质量还是内容质量都还离用户需求有一定的距离,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报告质量管理,比如:制订、实施科技报告管理条例; 探索建立利益平衡的内在驱动的质量改善机制; 建立科技报告知识产权保护的质量保障机制; 共建质量联盟协作的科技报告资源质量约束机制; 强化以基层科研机构为主的科技报告质量保证体系,等等。

关键词: 科技报告;国家科技报告资源;质量管理;质量控制;管理对策

0 引 言

我国是从2012年开始全面推动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提出要实现科技报告规范产生、持续积累、集中收藏和开放共享等目标[1-2]。2014年起我国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取得快速发展,国家、各地相继建成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并对外共享服务,正式开通运行[3]。截至2018年12月30日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port Service,以下简称NSTRS)共收录报告数量近20万份,注册用户达到4万以上,总点击量达91 856 943[4]

但在运行过程中也发现,目前科技报告资源的检索、浏览量很高,但资源利用率提升并不明显。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提交上来的科技报告资源质量参差不齐、原创有科技含量和应用价值的信息资料不多,用户满意度并不高,使科技报告对外服务效果大打折扣。可以说,科技报告质量已成为科技报告建设过程中瓶颈问题,需要重点加强科技报告质量管理工作。

为此,本文基于对科技报告资源质量的认识,结合各地最佳实践做法和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就进一步提升我国科技报告质量管理(Quality management,以下简称QM)水平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1我国科技报告质量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进展

随着我国科技报告建设工作的逐步深入,无论是在科技报告理论研究还是在科技报告实践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展,这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资源。

对于苯、甲苯、环己烷和甲基环己烷等组分的定量分析,由于在色谱图中,苯和环己烷出峰的保留时间在n-C6和n-C7之间,甲苯和甲基环己烷在n-C7和n-C8之间出峰,对这几个组分的定量可采用式(6)计算。

1.1我国科技报告质量理论研究进展 近几年,我国在科技报告体系研究方面主要集中于政策法规、制度框架、管理模式、运行机制、标准规范等宏观层面研究,有些又具体针对科研机构如何撰写、保存科技报告等方面。比如:张爱霞等[5]、邹大挺[6]、袁清昌等[7]、石蕾等[8]对国外(尤其是美国)科技报告建设情况进行深入研究;贺德方等[9]、曾建勋[10]、侯人华等[11]、张新民[12]等就我国科技报告制度体系框架、管理机制、管理模式、制度体系框架设计和实施等提出看法;另外,保继栋[13]、袁清昌等[14]、宋峥嵘[15]、张培锋等[16]、于薇[17]等人就地方及基层科研单位科技报告建设的经验和体会进行总结;在技术应用方面,相关学者分别从元数据构建[18]、数据关联[19-20]、知识产权保护[21]、技术标准[18,22]等方面进行分析。

就科技报告质量管理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对此从不同方面(视角)进行不同程度的研究。比如:早在1995年张铣清分析了我国科技报告存在的问题(如管理混乱、发展不平衡、编写不标准等)及原因(观念认识不够、缺乏机制、经费及政策问题等)[23];张爱霞等分析了现行报告制度存在的问题(制度缺失、积累不足、整合不够)[24];邹大挺就中国科技报告建设存在问题(缺乏深刻认识、缺乏对政策环境解读、缺乏有效的工作机制)[6]进行分析;熊三炉认为我国科技报告体系建设存在认识不到位、缺乏政策支持、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25]

杜薇薇等人从整体上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科技报告质量现状,并提出应明确科技报告质量管理工作过程中各参与主体的质量责任和权力,加强科技报告质量管理力度,建立健全科技报告质量管理的长效保障机制[26]。还有一些学者就具体领域[27]、行业[28]、企业[29]的科技报告质量控制提出对策建议;在质量控制标准建设方面,曾建勋撰文研究了技术标准体系的结构框架和内容构成,探讨了科技报告撰写、组织管理、加工和服务方面各类技术标准的主要功能和具体内容[18]

目前,我国有关科技报告质量方面的研究多从顶层设计、体系建设、标准化建设、资源建设、服务模式、知识产权保护等角度开展研究,但直接涉及到科技报告资源质量的研究较少,少数文献仅关注针对国家科技报告制度或体系建设等宏观层面的完善补充方面,缺少具体操作层面的质量管理制度及细化内容的探索分析,尤其缺乏对全周期过程中资源质量管理和保证机制的系统研究,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科技报告资源质量管理体系。

1.2我国科技报告质量实践建设进展 在实践方面,我国科技报告建设已从制度构建、资源积累、平台搭建转向用户服务方面。在经历了对国外科技报告建设经验的借鉴分析[30]、行业及领域科技报告建设经验总结[31-32]、国家科技报告建设过程[12]后,我国科技报告建设中对质量管理有了新的认识。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是对于实际操作能力也不能忽视掉,在教学一些重点的内容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加强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不但要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知识学会、学精,还要能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去辅助其他科目的学习,更要灵活运用进实际生活中。

从宏观层面看,目前出台的一些关于科技报告的法规制度多是从宏观战略层面提出指导思想,尚未出台具体的质量管理规范实施细则,对于科技报告资源质量的管控目前尚未有明确、量化的政策制度。一些地方科技报告管理办法中也仅仅提到加强资源质量,但也缺乏具体实施办法。故有必要通过制定强有力的科技报告实施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加大科技报告资源建设的宏观调控力度,解决目前科技报告资源建设机构各自为政、分散管理、难以统一协调、科技报告资源质量参差不齐等滞后问题。

第三,进一步完善和明确科技报告强制呈交制度的实施细则。使各部门、各地方在科技报告管理过程中能够遵循统一的标准格式和操作规范,细化和明确科技报告工作流程。比如在任务书制订环节中,除了明确项目承担单位须呈交的科技报告具体类型、时间节点和最低数量外,还应明确呈交科技报告各类型中必须具备的各内容要素,以及基本的质量审核标准规范。

总之,现有科技报告资源无论数量或质量都还离用户质量需求有一定差距,说明我国科技报告建设在由资源保藏向用户服务转变过程中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科技报告质量管理。

1.3我国科技报告资源质量现状调研 考虑到科技报告资源质量既包括科技报告本身质量问题,也包括了科技报告生产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各个管理要素问题,以及用户使用后反馈质量问题。为此,本文在2016-2018期间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研。

a.专家视角----针对科技报告建设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现状调查;

b.用户视角----针对对外服务的科技报告资源质量管理现状调查;

1.3.1 针对科技报告建设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现状调查 由于不同机构在进行科技报告生产处理流程不同,且大部分并不公开其实施操作过程。为此,本项调查主要借助于专家调查法来进行。调查内容主要是就专家所在单位从事科技报告建设情况进行主观调查。

根据调查目的,本项调查关注专家对科技报告目前总体质量的看法,对科技报告建设中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的认识、关键环节中质量问题的认识、对科技报告资源质量维度以及元数据质量认识等方面。

依存句法分析成为当今句法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依存句法分析模型也日趋成熟。通过对目前主流依存句法分析模型的分析,现有的模型大多是通过经典模型的改进而来,汉语依存句法分析明显落后于英语依存句法分析。

本次调查共收集20份,对其中调查内容进行以下统计分析:

a.对科技报告总体质量的看法。从统计结果看,尚无人对目前科技报告资源质量认为“非常满意”,有一半专家对目前科技报告总体质量持“基本满意”观点,另一半则选择“一般”。在基本满意方面,专家在科技报告格式规范方面认为在科技报告要素完整性、管理人员尽责等方面做得较好。可见,多是对科技报告建设的基本形式方面较满意,而对科技报告内容、管理措施、系统功能、绩效评价等方面工作选择“满意”较少,说明目前科技报告建设工作仍处于基本资源建设阶段,仍需要进一步完善科技报告建设内容。详见图1所示。

图 1专家对本单位提交的科技报告质量满意的方面

在不满意方面,只有4位专家选择,分别选“内容质量低、缺乏管理制度、保密工作不够、执行不到位”等。

b.对影响科技报告质量的因素分析。在这方面,专家对此认识较为集中,认为科技报告撰写水平、科技报告管理制度规范、人员培训、质量审核等因素对科技报告质量影响较大,科技报告过程各环节质量管理对科技报告质量影响较大。另外,还有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标准规范、绩效考核、管理流程、人员职责等方面也会影响科技报告整体质量。

NASH是由肝脏中过多的脂质积聚引起的慢性肝损伤和炎症的病症。有人将NASH看作整个NAFLD疾病进展的中间环节,因为其既有脂肪变性和炎症,亦有肝纤维化和硬化所需要的胶原基质沉积。NASH的组织学诊断标准包括脂肪变性,肝细胞气球样变和小叶炎症[14]。肝细胞气球样变是指肝细胞增大、肿胀、细胞质稀疏,具有网状外观或含有Mallory-Denk体。小叶炎性通常由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组成。门静脉炎症在NASH病人中有不同程度地发生,疾病严重程度与活组织检查评分的严重程度和IR的血清学特征相关。

图 2影响科技报告质量的因素

本次通过约20位从事科技报告建设的专业人员的调查统计分析,发现目前大多数科技报告建设仍多以项目建设方式搭建,尚未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工作业态。多数机构尚未就科技报告的管理制度、业务培训内容、标准规范、质量控制措施等制定更为完善的内部工作细则。比如,针对人员职责、业务培训、流程规范、标准制定等方面尽管多数机构有此计划,但未全面展开,尤其对科技报告建设中质量管理的相关内容尚没有深入、系统考虑。对于一些质量提升方面的举措(比如质量控制工具的开发、质量问题及时标注及消除、质量改进等)则很少,说明目前在科技报告建设中对质量管理工作仍处于建设阶段。

第一,进一步明确科技报告知识产权归属认定问题,解决科技报告质量提升的根本问题。

针对科技报告的使用者,张新民建议[36]注册认证,以确保用户身份和行为真实,做到可追溯;鼓励用户合理使用科技报告,主张除提供基本社会公益共享服务外,采取购买科技报告方式,用户需要通过支付一定费用才能获取科技报告全文,所得收益用于科技报告相关责任主体收益、维护成本支出等方面。另外,还需要考虑科技报告拥有单位的利益平衡,作为科技报告资源的生产源头,科技报告拥有单位是国家科技报告体系的基础,在科技报告资源积累、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以及科技报告开放共享服务等知识资产积累和传承方面将承担关键作用。为此,不仅需要通过项目协议方式确定科技报告产出形式和质量,以及在科技报告资源质量评估中建立奖罚机制、成果确认机制,鼓励和引导这些机构提交高质量的科技报告,比如对提交高质量的科技报告机构给予优先获取科技项目资金支持等。并在科技报告的增值服务中确定适当的利益分配机制[36],确保基层科技报告拥有单位成本支出、付出收益回报。

表 1用户对现有科技报告资源质量满意度调查统计

从表1中看到,用户较满意的主要是在科技报告整体质量、科技报告形式规范等方面;非常不满意的是在科技报告内容要素齐全、科技报告实验数据提交方面。调研过程中也发现:

很快,我见到了这名学生。长睫毛、大眼睛,头发浓而密。她和我的一对儿儿女差不多大,正该是青春无敌、神采飞扬的年纪,此刻写在脸上的却满是痛苦、拘谨和不安。简单的交流、疏导,排除她思想上的包袱后,我和阿孜姑带她去到医院。

首先,从用户使用科技报告的情况看,目前用户对科技报告服务系统使用并不活跃,在使用目的上也主要是以查询学习、科研立项为主,而用于科研、技术开发、参考指导等相对不足。

其次,从用户对科技报告的需求看,用户更关注科技报告技术内容方面,包括研究方法、技术方案、研究创新性等方面。针对一些不能获取全文情况下,也希望增加一些反映科技报告创新性、基本的内容要素、研究创新成分、研究方法阐述等字段项来更全面了解科技报告研究内容。

物理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各种条件,创设趣味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产生自我学习的愿望。在实际教学中,物理课堂常见的小魔术、小游戏、小实验、趣味故事、有趣的图片等都是很好的激趣素材。

第三,用户对现有科技报告资源质量认识方面,普遍认为现有的科技报告基本达到查询科技报告的要求,处于“满意”、“一般”中间层面,较满意的方面主要是科技报告形式质量方面,不满意的方面主要是科技报告内容要素不齐全、科技报告全文公开率低等方面;从用户反映现有的质量问题看,还主要是科技报告数量和质量普遍不够、全文公开率低、信息检索功能不全、技术内容参差不齐等;用户更多关注的科技报告质量维度主要是在创新性、真实性、准确性等方面。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3年2月至2018年2月漳州市第三医院收治的的80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手术组与研究组,每组各40例。手术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51~76岁,平均年龄(64.5±2.3)岁。研究组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龄55~78岁,平均年龄(63.3±1.9)岁。两组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第四,就用户对科技报告质量的意见反馈统计看,用户希望能对科技报告进行二次加工以提供某一专题、领域热点等方面的科技报告资源聚类、知识关联等服务,以及更智能化的检索服务等。即使在看不到全文的情况下,也希望通过“科技报告辑要页”拓展的一些字段项信息(如科技报告权威性、被引用、成果数、知识产权等背景字段)来帮助判断该科技报告的质量程度如何。

基于以上调查分析,从用户视角调查科技报告资源质量状况,除了科技报告资源本身问题(如内容质量不高等)外,还包括对外服务的科技报告服务系统质量(如检索系统和功能不强等)、用户服务流程及管理(如全文公开限制、元数据项不足等),以及科技报告资源过程管理方面的质量问题,这些都需要在科技报告建设中进行关注。

1.4目前我国科技报告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基于以上文献梳理及实践中存在问题,本文总结目前我国科技报告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如下:

a.由于尚缺乏国家层面的诸如科技报告管理条例等明确的科技报告质量政策法规条款,缺乏针对质量要求的具体的法规约束,尤其是缺乏对科技报告生产过程中管理约束,专门或者直接对科技报告生产中质量进行明确具体规定的法律规范也较少。这使得通过政策管理规范等“刚性”的强制化的方式来解决科技报告资源质量问题过于单一,呈现“内在动力”不足,即:科技报告作为国家强制性要求的硬约束化、科技报告呈交的行政化、科技报告生产的政府行为化,其结果尽管使科技报告资源形式质量方面逐步达到科技报告规范要求,但科技报告内容质量改善则缺乏持续提升的动力。

b.目前现有科技报告管理体系中缺乏从过程管理角度出发来考察科技报告产生质量的科学规定以及报告完整性、整体性的可量化要求。由于科技报告来源广泛、类型多样,内容迥异、需求多元,涉及到国家、部门和地方多个管理层次,科研人员、项目承担单位、科技管理部门、科技信息机构等不同责任主体,且需要与科研管理紧密衔接,分级保存、共享数据。尤其在实际执行中,很多科研管理部门对科技报告并不重视,比如:一些基层科研管理部门目前很重视科研项目的立项评估、经费监督、成果验收,却忽视对项目研发过程中形成的科技信息产品的评估、验收和开发利用,对提交科技信息产品的质量及数量缺乏严格的评审和监督机制。对提交科技报告的质量、数量缺乏严格的评审和监督机制,提交的科技资料也一般被作为档案长期闲置,难以实现共享[18]。再比如,科研人员目前多重视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显性科技成果,加上由于计划管理验收部门没有对科技报告的技术内容部分有明确规定及验收人员对课题/项目知识内容的评审因专业及认识受限,致使技术内容的有无、好坏等对撰写人员及承担单位没有明确、规范的管理指导要求。同时,缺乏相应的对涉及知识产权保护内容的管理措施,许多真正有价值技术成果不愿意写在科技报告中实现共享,导致更多有价值的科技信息资源被雪藏[18]。对涵盖了高水平技术内容的科技报告的奖励机制也不健全,尽管有些部门单位具体落实相关政策,从资源质量建设总体来看并不到位[33]

关于科技报告管理条例的具体内容目前正在有关部门制定中。从质量管理视角看,科技报告管理条例的制订、实施将有助于一系列科技报告质量管理规范的制订和落实,体现以下几方面:

由于标准不规范、不统一,导致质量控制不规范,也影响了科技报告审核环节的执行效果,质量把握尺度不一致造成科技报告质量参差不齐。目前看,很多基层部门提交的科技报告尽管格式符合要求,但内容质量方面远远达不到追溯科研过程的基本质量要求,有些科技报告仅仅是几页纸的工作汇报,或者仅是科研成果的罗列。

可以用SmartArt 图形作为教学内容的一种视觉表示形式,幻灯片制作中常运用它来将文字信息转换成形象生动的SmartArt图形,根据内容选择适合的布局图形来创建 SmartArt 图形,从而快速、轻松、有效地和观众传达信息。绘制SmartArt图形是幻灯片制作中要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同一个级别的文字内容才能直接转换成SmartArt图形,如果是不同级别的,就要将所有内容降级为同级才能制作。如图5所示,如果没有设置降级操作,“超市销售情况”不会到圆环的中心。文本的内容结构不一定适合每个图形,有的内容间是同级的,有的内容间是上下级关系,设置好级别再选择合适的图形才能顺利设置成功。

d.现有科技报告单篇文献检索服务方式难以满足大数据、互联网环境下用户知识服务的要求。比如,目前在科技报告资源服务利用方面也存在服务检索项内容粒度过大、查询结果的集成度不高、未能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等问题。报告查询方式缺乏有效手段,无论是管理、技术还是服务,适用于公众信息需求的网络科技信息搜索引擎功能都还很不完善,仅仅借助于一些大众化搜索引擎方式尚不能达到用户的科研要求标准,不能实现科技报告资源按照信息质量、信息内容进行分类搜集整合要求,尚无法实现各类科技数据资源库之间的集成检索。

总体来看,目前科技报告资源建设中质量管理尚缺乏从局部细节措施及科技报告最终交流利用的质量需求着眼来分析和评估科技报告资源的质量。尽管现有建议措施对提升科技报告资源质量有所改善,但从目前科技报告工作的实际效果和用户的反馈意见来看,需要提出更有效的方法来改善科技报告资源的质量现状,尤其是在面向公众的服务利用环节。

第四, 做好科技报告开发利用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2提升科技报告质量管理的对策建议

2.1基于科技报告管理条例的强制性质量管理制度的确立 从行政层面看,目前推动科技报告建设工作采取政府“强制呈交、合同管理”方式,要求“凡是获得财政资金支持的所有项目,支持资金以及支持规模无论大小都必须提交科技报告”。这为建立统一的科技报告制度、实现科技报告管理流程和撰写标准的统一、科技报告系统及数据的互操作以及科技报告服务互联互通提供法理基础。为此,有必要制定科技报告管理条例,使从法规层面约束各个责任主体在科技报告建设中相关责任,以制度化形式固化呈交主体、呈交方式和内容,以及科技报告开放共享的基本规范和要求,从而建立起有效的科技报告收集、积累、保存和利用机制,促成科技报告体系的建立,保证科技报告资源的有效和可持续性积累。

c.现有科技报告标准体系尚缺乏一些具体操作性的标准。比如科技报告撰写和加工标准,科技报告共享服务标准。而且,各类科技报告标准不统一、编写不一致。比如,目前国家自科基金、社科基金报告等按自身编码标准撰写的项目报告。由于相互之间标准不统一、不一致,导致科技报告资源之间难以相互兼容、有效集成,影响资源共享服务。

第一,借助于科技报告管理条例制订,明确科技报告内涵和类型、科技报告管理的目标及质量管理保证体系。科技报告管理条例着眼于科技报告工作的各个层次和方面,呈交制度、知识产权问题等制度问题是科技报告管理条例的内在核心。通过条例对各责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和规定,形成覆盖各部门、地方乃至企业科技投入的、统一的国家科技报告体系[34]

第二,逐步建立和完善法规制度体系。作为一部对全国科技报告工作的指导性、保障性的法律法规,需要在国家层面建立科技报告管理制度和具体实施措施,明确科技报告在科研管理的重要作用,在流程操作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比如根据科技报告管理条例制订具体的科技报告保密认定办法、科技报告知识产权确认程序等,保证科技报告建设规范性、可操作性[25];在实施层面,各个科研机构据此将科技报告管理工作纳入科研管理程序中,并在科研项目任务合同书的预期成果和考核指标中明确要提交科技报告的数量、形式,规范科技报告计划、撰写、审核、呈缴、验收工作流程[35]

从基层科技报告建设实践看,目前各个基层科研机构尚未有针对科技报告资源建立较系统、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有些单位内部建立的科技报告质量控制办法多是基于本系统内部管理考核用途。在管理环节、控制流程、评估指标、考核方式等方面尚缺乏普遍适用性。加上科技报告产生过程较多,仅仅从科技报告产生的几个环节来进行质量控制、监督管理难以起到有效控制作用。有必要针对目前科技报告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质量问题进行梳理和深入分析,找出真正影响科技报告质量的因素,逐步补充和完善相关的科技报告质量管理体系。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离开了思维便不再是数学.思维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主体内容.虽然是解析几何的复习,但教师并没有将重点放在运算上面,而是精心设计了学生的思考、讨论、交流、展示等思维活动.教师的开放性问题的提出,使得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学生要努力去寻找经验中的一点点关联的念头,构造新的问题,这是一次思维的有效提升.教师设置的“推荐理由”引领学生从题目中走出来.虽然学生选的题多是成题,但要归纳出问题的类型,回扣核心知识点,还是不容易的,需要学生丰富的思维活动.

第四,通过科技报告管理条例,强化和指导科技报告对外开放共享的管理办法和质量导向。明确建立科技报告共享服务体系[34],立足于科技报告对社会公众、科研人员和科技计划管理部门的价值与作用,按照“分类管理、受控使用”的原则向社会开放共享科技报告。

同时,鼓励地方部门力量对科技报告资源进行二次加工,提供针对专题、专项、区域创新等方面的定题服务。

2.2基于利益平衡的内在驱动的质量改善机制的确立 国家科技报告体系建设涉及相关建设主体众多,也意味着对这些相关主体的职责、权利义务关系要做重大调整。不仅仅是管理流程、制度规范建设问题,也需要注意主体利益关系均衡,要正确处理好三方利益关系,强化三者之间的关联性,特别是保障科技报告作者的权益,才能保证科技报告体系的可持续运行。为此,可分别针对不同利益相关者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比如建立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社会评价机制等。张新民认为[36]针对科技报告作者,需要采取激励和监督措施。比如采取优先服务措施,在提供科技报告原文推送服务时,优先向报告作者群体开放。在收益分配时,可以考虑给予报告作者一定比例的收益,并将科技报告的质量作为对作者科研水平和科研诚信直接反映的评估指标。

从表1调查统计看,多数用户对科技报告各方面的质量基本持“满意”、“一般”程度,反映对在线系统中科技报告质量基本认可。但在科技报告内容要素齐全性、提交科学数据、描述研究过程、提炼研究成果等方面尚有不足。

针对科技报告管理者,除了制定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管理办法,对报告作者和用户的权利义务关系、各类用户的使用权限、各类科技报告的服务规范做出明确规定。还需要建立科技报告使用监督协调管理办法。同时,处理报告作者和用户的利益纠纷[36]

2.3基于科技报告知识产权保护的质量保障机制的确立 科技报告的知识产权有其复杂性,存在多重的权利归属、权利转移等问题。对于科技报告的知识产权如何界定目前尚无专门法规,这为进行科技报告版权认定造成很大困难,尽管现在很多都参考上位法规进行,比如,2002年制订的《关于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规定》明确了科研计划中知识产权归属[37]。但在科技报告的知识产权如何认定、评估等方面仍缺乏科学的判断依据,影响科技报告技术成果的有效转让。

为此,有以下几方面需要进行:

本文中的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指高校中行政级别为科级及以下,从事着行政管理中最日常和基础工作的高校辅导员、高校教辅人员及各类行政管理人员。本文所指的文献综述是指在2000年-2018年,涉及以上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在整理和分析这些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与述评。

1.3.2 针对对外服务的科技报告资源质量管理现状调查 根据调查目的,对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注册用户进行问卷调研。调研内容包括了用户对于科技报告的使用情况、用户对于目前科技报告资源质量的情况、用户对科技报告资源质量的期望、对于科技报告的各部分的质量满意度以及填表者的基本信息等方面。本次调查主要以使用科技报告资源的用户感知来判断科技报告资源质量,区别于专家从整个科技报告过程建设的角度来认识。从用户视角来认识科技报告资源质量更关注科技报告资源的实用性,感知到的是科技报告资源质量的整体性、质量适用性、质量服务性等方面的要素。本次调查共陆续收集约63份有效问卷,对其中调查内容进行统计分析。

我国《合同法》第326 条规定了职务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知识产权管理暂行规定》和《科技进步法》中规定了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项目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项目下达部门通过文件规定或合同等形式明确国家享有,而其他项目的知识产权则由法律授权项目承担者取得。为此,要在科技成果提交前签订知识产权归属合同,以保证知识产权归属问题的清晰化,并明确各参与方的保密义务[38]

第二,建立和完善科技报告版权登记制度,激发科技报告撰写人、承担单位提供高质量科技报告的积极性。通过版权登记,明确权利人对该科技报告拥有版权[37],也明确权利人在科技报告的转化、二次开发、传播等过程中的应具有的原创权利,保护基本权益不受损,避免科技报告被无序乱用,从而激发作者的创作热情,撰写高质量的科技报告。为此,可按照一定的法定程序采取自愿登记、统一登记、强化公示等原则建立科技报告版权登记制度。

第三,重视科技报告生产各环节的知识产权保护。

在科技报告生产过程中注重保护署名权、修改权,以及科技报告完整权等精神权利。加强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版权保护意识和知识产权相关培训。向科研人员和课题组培训和宣传每个阶段的保护内容和方式,在立项之初,向科研人员讲解科技报告版权登记的重要性和版权登记的相关规定,比如撰写中的注意加强保护是科技报告知识产权保护的源头。要建立安全保密和知识产权审核机制,按照密级限定及其涉及的核心技术/技术诀窍/商业秘密/成果专利等的知识产权,划分科技报告的类别(公开、涉限、涉密),涉及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秘密或商业秘密等信息,需要对科技报告单独渠道进行处理,并明确标识相关内容或对其内容进行屏蔽,必要时对相关内容详细信息单独撰写和指定保存,以保证权利人对核心技术资源的知情权和合理的控制权[9]

上述一些质量问题,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没有充分考虑科技报告资源建设涉及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平衡的政策设计与科技报告资源质量提升目标不同步、不协调而产生的种种内在矛盾,缺乏具体的、系统的实施政策规范指导,存在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科技报告建设多元目标的实现手段不相配等内在矛盾,导致科技报告资源质量难以有效改善。

针对泥石流地质灾害对浙江省造成的重大危害,2005年至2008年,浙江省在全省范围开展以县(市、区)为单位,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泥石流隐患专项调查工作。调查范围覆盖全省48个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县(市、区)。调查面积5.96平方千米,调查小流域沟谷12504 条,基本查明泥石流隐患1621 处,威胁人员38248 人,威胁财产95070 万元,编制防灾避险图1621 张,提交防灾预警方案747 份。

进行局部悬空埋地管道分析时,首先假定悬跨管道和埋设交界面处土体无塌陷,且土体材质均匀、各向同性,管道是理想材质,严格遵从水平敷设施工标准,竖直方向上无高度差,所建立的物理模型可用图1描述.

科技报告的开发利用涉及知识产权、技术秘密、国家安全等诸多问题。尤其在数字化环境下,计算机和信息网络的普及,科技报告的传播方式和版权控制也会更为复杂,涉及信息网络传播权、著作权等问题,为了促进科技报告进一步的开发利用,科技报告的财产权保护就要采取相应策略。比如在服务中针对不同用户进行权限管理,从而提供分级分层的服务。让使用者在使用科技报告过程中意识到所承担的知识产权义务,减少侵权行为,使科技报告资源有所保障。同时也要强调对其非法利用行为的控制,强调未经许可,不得进行网络传播、数字化对外共享等,借此保护好科技报告权利人的合法权益,避免不必要的知识产权纠纷和损失。

2.4基于共建质量联盟协作的科技报告资源质量约束机制的确立 在科技报告建设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有必要通过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接口协议、统一质量约束标准来确保科技报告资源本身的整体质量水平;其次,进一步从管理制度、业务流程等方面加强沟通和协调。而实施这些措施的关键除了制定科技报告编写规则、标准规范外,还在于科技报告建设的各个科研机构之间对存在的质量问题要有一个基本统一的认识,在处理把握尺度和质量约束方面形成共识。

为此,建立科研机构间的质量沟通约束机制是进行科技报告资源建设中一项关键举措,尤其对于各个基层科研单位与科技报告呈交收藏单位之间进行质量沟通、质量审核起到强化横向协调、弱化条块分割的行政束缚的作用。目的是达成一个统一的质量管理共识或思维方式,以便相关管理人员能够据此基本框架内容制定和改进本部门(或项目)的科技报告资源的质量管理规范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a.制定共同约定、遵守的QM及处理的行为规范:尽管已有正式、统一的科技报告标准、管理规范,但由于不同科研机构在资源状况、技术保障、数据管理等方面参差不齐,因此,还必须在各机构间逐步形成一个相对一致的、有序的QM及处理程序规范或约定。比如数据传输的接口兼容性、质量处理协商程序、不同科技项目及不同类型产生科技报告的质量处理的标准一致性等。可以通过质量沟通约束机制就标准规范提出质量管理的基本方向、手段和管理措施进行充分协调,内容广泛且开放,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法规政策的质量解读、标准规范的实施细化、新技术的应用、组织结构调整变化、业务知识培训,以及信息资源整合等方面。同时,也包括每一个机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讨论,包括明确机构QM方向、适度的质量控制措施、QM人员队伍及培训、健全的规章制度、较先进的质量控制技术以及质量文化建设等。

b.在科研机构间建立质量信息沟通协调机制:各个建设机构之间相互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所带来的好处不仅仅是消除质量问题、共享质量信息,而且能够让每一个处于科技报告生产环节中的科研机构都清楚基本的质量管理规范,认识到自己或其他机构对整体科技报告资源质量提升有着密切关系。沟通与协调流程可以统一成员间的质控行为和活动,使所有成员朝着最终的QM目标而共同努力,如:质量协调会议、质量联盟会议、一对一会议、公告板、电子邮件公告、内部出版物、社交实时通讯、备忘录等。

c.科研机构间建立质量问题监控机制:建立质量问题监管机制的目的是统一上下环节质量规范程序和标准,减少资源系统的异构不兼容性,以及防止资源利用“搭便车”现象。比如对上一环节中科研机构的科技报告质量问题的审核、反馈及校正沟通,使科研机构间达到科技报告资源质量整体和个体利益的统一,且保持长期稳定乃至持续改善。

d.科研机构间建立质量问题反馈机制:这包括:一是成员间质量问题反馈流程。为了强调QM效果,必须为提出和解决关键质量问题建立规范的信息沟通流程,应当利用管理手段对关键质量问题进行追踪直至解决,并且对关键质量问题所反映出来的质量管理问题应加以重视,以防止再次发生;二是成员间质量问题解决、追踪分析。通过机构间信息沟通协调流程和必要的软件开发,促进机构间就质量问题解决的逐步规范化,及时进行质量问题通报,以及质量问题的汇总、追踪分析。

e.科研机构间建立质量互评价机制:它是质量沟通约束机制形成良性循环的关键内容,基于各个机构在科技报告生产中承担的角色、分工不同,进行上下环节科研机构间质量管理互评价机制,就工作衔接、质量传承等进行互评。通过质量互评找到不足、相互差距和管理“短板”,进而提出新的解决办法,以增强QM能力。

2.5强化以基层科研机构为主的科技报告质量保证体系 基层科研机构是科技报告形成的责任主体,是科技报告生成、提交、审查和管理的基础单元,也是国家科技报告组织管理三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14]。基层科研机构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并落实执行,对于内部科技报告资源建设非常重要,尤其是具体明确设定质量管理控制目标、实施计划,以及一系列管理办法的制定,将从组织管理制度上保证科技报告资源建设的规范化。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强化以基层科研机构为主的科技报告质量保证体系:

a.制订科技报告管理办法,明确相关人员、部门在撰写、呈交、审核科技报告中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分类或者按项目级别制订具体的科技报告质量管理规范,并具体落实到项目进展过程中[10]

b.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科技报告格式及内容撰写的培训。在项目执行开始就重视对相关人员的科技报告知识培训,明确科技报告的格式规范和内容质量标准要求等[10,39]。也要加强科技报告的格式规范呈交、审核等环节的质量标准的培训,避免由于项目科研人员对科技报告撰写格式标准不熟悉,在撰写科技报告时,对技术过程和细节描述不充分、不详尽、不系统,导致科技报告质量低下、不规范。

c.制定科技报告撰写质量奖励制度。将科技报告撰写质量作为科研项目验收、绩效考核时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将科技报告撰写、提交视同学术论文发表纳入科研任务考核指标,鼓励提交机构知识库促进科技报告内部交流和共享。在科研经费中设置专门经费来奖励优秀的科技报告、利用率高的科技报告,激励撰写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科技报告共享使用等。

d.制定内部科技报告质量管理工作流程规范。要从组织结构、人员职责、管理制度、业务流程、资源管理等方面建立起内部的科技报告质量保证体系,以规范科技报告生产过程。例如:首先利用网络化、信息化手段改进科技报告撰写、提交工作流程,比如撰写时按照开发的电子版的标准格式填写内容,保证填写的规范性[10,39];其次,利用网络提交管理信息系统,按照规定的审查机制和呈缴流程提交科技报告在这过程中按照科技报告编写标准,将科技报告相关质量控制元素嵌入其中,方便科研人员撰写科技报告,然后通过网络进行科技报告提交、质量审核、元数据自动捕获,提高科技报告呈交效率。

建立科技报告的内部审核制度,通过项目初审、机构编审、专家评审等方法保证科技报告技术内容密级、编码等的正确性。另外,进一步发挥科技报告对内部科技知识积累的优势,通过构建机构知识库,对科技报告内容进行二次加工、知识化组织,安全受控管理[15],针对不同级别科研人员提供立项查新、技术预测、领域分析等增值服务。

实际上数学知识对学生逻辑性培养有较高要求,学生一旦不能掌握学习技巧,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枯燥乏味等想法,再加之数学知识的学习质量需要在大量的练习中得以检验,部分学生就会产生相应抵触情绪,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就需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更为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微课在应用过程中虽然仅仅有几分钟,但是它却能够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将教学内容体现出来,不仅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并得到了讲解,更能演示计算过程,并针对学生特点设计更加有趣的练习。

3结束语

科技报告建设是一项跨行业、跨地区、跨学科的复杂系统工程,在建设中如何保证科技报告的撰写质量及完整收集,如何保障整个管理系统的优质高效和信息系统的无缝连接,确保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互操作,如何在做好密级和知识产权管理的前提下,有效交流和利用科技报告,实现资源共享,确保体系的安全和可靠,这些都是科技报告工作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也仅针对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结合众多专家的访谈思考和实践优秀案例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仅是科技报告建设过程中阶段性思考。相信,随着我国科技报告建设的深入推进,一些市场化先进管理手段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对科技报告质量管理有所创新,尤其推动服务阶段对外开放共享的科技报告质量的进一步改善,提高资源利用率。

参考文献

[1]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 [EB/OL].[2018-10-21].http://www.gov.cn/jrzg/2012-09/23/content_2231494.html.

[2] 中国政府网.关于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2018-10-21].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9/10/content_9071.htm.

[3] 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网站.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介绍[EB/OL].[2018-10-21]. http://www.nstrs.cn/Login.aspx?type=1.

[4] 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网站.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相关数据[DB/OL].[2018-12-30]. http://www.nstrs.cn/Login.aspx?type=1

[5] 张爱霞,沈玉兰.美国政府科技报告体系建设现状分析[J]. 情报学报,2007,26(4):496-502.

[6] 邹大挺,沈玉兰,张爱霞. 关于建设中国科技报告体系的思考[J].情报学报,2005,24(2):131-135.

[7] 袁清昌,张玉华,乔 振.从美国科技报告体系看科技报告制度的建设发展[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5(5):40-44.

[8] 石 蕾,袁 伟,刘 瑞,等.中美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对比分析与对策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2(4):120-122.

[9] 贺德方,曾建勋.科技报告体系构建研究[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

[10] 曾建勋.基层科技报告体系建设研究[J].情报学报,2014,33(8):800-806.

[11] 侯人华,刘春燕,杜薇薇.科技报告制度体系与形成模式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37(1).

[12] 张新民.我国科技报告制度体系框架设计研究与实施进展[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3,45(3):1-6, 40.

[13] 保继栋.李建伟.甘肃省科技报告管理体系分析及对策研究[J].甘肃科技,2014,30(22).

[14] 袁清昌,张国良,李 锐.山东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实践探讨[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6(1):38-41.

[15] 唐宝莲,宋峥嵘.张肖会.科技报告制度建设探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4(18).

[16] 张培锋,葛慧丽,张 玮,等.浙江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6(1):26-31.

[17] 于 薇.科研单位建立科技报告制度的探讨——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为例[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15(5):35-39.

[18] 曾建勋.科技报告技术标准体系研究[J].情报学报,2013,32(5):459-465.

[19] 周 杰.科技报告集成管理系统构建[J].情报学报,2014(8):808-812.

[20] 陈 洁,等.科技报告数据关联机制研究[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7(1):46-50.

[21] 陈传夫,代钰珠,曾建勋等.科技报告开发利用与知识产权问题研究[J].情报学报,2014(8):794-800.

[22] 张爱霞,杨代庆,等. “科技报告编写规则”国家标准的编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3):108-111.

[23] 张铣清.对发展中国科技报告工作的探讨[J].中国科技论坛,1995(6):35-38.

[24] 张爱霞.我国政府资助科研项目和报告制度调研分析[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4,46 (1):21-27.

[25] 熊三炉.关于构建我国科技报告体系的探讨[J].情报科学,2008(1):150-155.

[26] 杜薇薇,剧晓红,郑彦宁.我国科技报告质量现状及对策研究[J].情报科学,2018,36(12):96-100.

[27] 陆海燕,吴魁.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报告质量控制评价及提升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24):353-356.

[28] 高 巍.提升科技报告内容质量探讨——以山东省为例[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6,48(5):69-75.

[29] 李小燕.科研企业科技报告质量管理及其对策研究[J].四川档案,2018(5):38-40.

[30] 裴 雷,孙建军.中国科技报告质量评价体系与推进策略[J].情报学报,2014(8):813-822.

[31] 高金玉.中国核科技报告资源体系探索[J].图书情报工作,2018,62(S1):39-43.

[32] 乔 振.我国科技报告研究进展与述评[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6,48(1):19-25.

[33] 孙建军.中国科技报告质量学术评价研究[R].南京: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14.

[34] 曾建勋.关于构建国家科技报告管理条例的思考[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4(1):14-20.

[35] 贺德方.中国科技报告制度的建设方略[J].情报学报,2013,32(5): 452-458.

[36] 张新民.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构建中相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4(1):9-13

[37] 曾建勋,许 燕.关于科技报告版权登记制度的思考[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5(5):20-25.

[38] 张奎勇.科技报告知识产权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4.

[39] 宋立荣,周 杰.国家科技报告资源建设中的质量问题思考[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6(1):50-56.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Management of 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ports in China

Zhou Yuzhong1 Song Lirong2

(1.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Guangzhou 510080; 2.College of Applied Arts and Science,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Abstract :[Purpose /Significance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ports"(NSTRs) project in China from 2012, a variet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ports have been submitted to the NSTR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However, some quality problems appeared such as the standard is not regulation and uniform, imperfect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lack of effective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and so on. Therefore,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quality 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ports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how to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ports resources. [Method /Proces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survey, expert survey and user questionnaire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of domestic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ports.[Result /Conclusion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ports from resource preservation to public service, the quality of exist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ports is still far from satisfying the needs of users, so we need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quality 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ports, taking effective measures such as formulating and implementing regulation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port management, exploring and constructing a benefit-balanced mechanism of quality improvement, introducing quality guarantee for the protection system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building quality alliance cooperation among the NSTRs institutions, strengthening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in grass-roots uni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so on.

Key words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ports; 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ports (NSTRs); quality management; quality control;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收稿日期: 2017-08-23

修回日期: 2019-05-06

基金项目: 国家软科学项目“国家科技报告资源建设中关键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测评体系研究”(编号: 2014GXS4K052) ; 2017年南方电网公司技术研究服务专项“公司科技报告体系建设与报告共享服务模型研究”(编号: ZBKJXM20170100)。

作者简介: 周育忠 (ORCID:0000-0002-3588-9546),男,1974年生,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企业情报研究、知识管理、情报信息化建设规划、标准化管理咨询;宋立荣 (ORCID:0000-0001-7948-1545),男,1971年生,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科技信息共享、信息质量。

通信作者: 宋立荣

中图分类号: G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1965( 2019) 12-0169-09

引用格式: 周育忠,宋立荣.提升我国科技报告质量管理的对策研究[J].情报杂志,2019,38(12):169-177.

DOI :10.3969/j.issn.1002-1965.2019.12.025

(责编:贺小利;校对:白燕琼)

标签:;  ;  ;  ;  ;  ;  ;  

提升我国科技报告质量管理的对策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