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学什么?——1 生活知识的学习最重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最重要论文,学前论文,儿童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家长的误解
幼儿园孩子的家长往往有许多问题或困惑。而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孩子该学些什么?有一位家长对我说:“我姐姐的孩子上小学以后,总是跟不上趟,就是因为缺了学前教育。所以,我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在学前期好好学识字、学计算。”另一位家长则问我:“孩子是多学一点好呢,还是少学一点好?”
诸如此类的问题,集中反映了某些家长对学前教育认识的不足。
事实表明,只抓孩子“学功课”,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有的孩子在入学之前,就患上了“厌学症”。小学教师反映,有些初入学时识字、计算能力超前的学生,其优势保持的时间并不长。这是因为这些孩子认为老师在课堂上教的东西,自己早已经知道了,于是不好好听讲,结果养成了不专心上课的不良习惯,以至学习成绩逐渐落后。
要学习新的教育思想
家长的误解与传统的教育观念有关。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孩子的学习,就是读书,就是学习书本知识。因此,一谈到对孩子进行教育,就认为是要孩子学识字、学计算。上述第二位家长所问的学多学少的问题,实质上也是指学习读写算的问题。当代许多学科的研究都证明,学前教育不应当把重点放在学习书本知识上,而应当帮助孩子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学前教育,不单是为孩子上小学做准备,还要为他的终身发展打基础。
当代的新教育思想还认为,孩子的成长并不仅仅依靠成人的教,主要依靠孩子自己的学。知识不能只靠灌输,而要靠孩子主动学习。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
生活知识最重要
家长恐怕都有类似体会:不停地对孩子说教,老是在他耳边唠叨,他就是听不进去。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则最容易使幼儿“入脑入心’。这是因为日常生活知识不像空口说教那样抽象,而是生动形象、多姿多彩、鲜活具体的。在生活中取得的知识,往往与具体的事件相联系,带有情感色彩,而幼儿的心理活动既有具体形象性,又带有较大情绪性。因此,生活知识的学习正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
幼儿在学习日常生活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的良好习惯,将会使他终身受益。而习惯的养成,要靠在生活中日积月累,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鼓励孩子从小喜欢看书,不必刻意排斥识字计算内容。事实上,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见到文字,如商标、汽车站牌、电视节目等,只要成人有意识地教孩子,经过多次反复,孩子就会在无意中认识一些字,大人何乐而不为呢?学计算,同样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让孩子在无意中学会算法。但是,千万不要把小学的教材、教法提前搬到幼儿园来。学习书本知识不是幼儿的主要任务。至于那些抽象的理性知识,则让孩子上学校接受正规教育之后再学习也不为迟。
培养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高素质的集中体现。幼儿时期孩子可塑性很大,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但是,如果疏忽大意,这个时期也可能成为孩子沾染上不良行为习惯的危机期。有些家长就是这样不自觉地陷入“先把孩子惯坏,再苦苦寻求纠正”的误区的。
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是最基本的。如,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食,不抢食,不吃零食,食有定时;饭前便后洗手,早晚洗漱,饭后漱口,按时睡觉,早睡早起,注意睡姿,定时大便,适时洗澡理发;衣着整洁,穿脱自理,小件自洗。讲究用用眼、用嗓、用耳卫生。
良好的交往习惯十分重要。如,待人热情,主动和别人打招呼,尊敬长辈,爱护小朋友;别人说话不插嘴,注意倾听;敢说、爱说、会说,说话大方,会用礼貌语言,注意说话技巧,注意在不同场合掌握不同的说话音量,不在公共场所喧哗打闹;懂得轮流和谦让,不争抢东西,会与人合作,能恰当地评价自己和别人。勤劳习惯也要从小养成。如,好学习,好动脑筋,勤于思考,好提问,敢于探究,敢于寻根究底;爱动手实践,爱劳动,不偷懒,不怕脏,不怕累,自己的事自己做,乐于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此外,幼儿期还要培养公德习惯。如,服从道理,不蛮横,不损坏公物;遵守交通规则;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大小便,不乱涂乱写:自觉排队,不抢座,学会等待,等等。
家长重任在肩
有些家长以为孩子进了幼儿园,教育的事情就不必操心了。实际上,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很多,而家长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起着重大作用。
日常生活是幼儿学习的主要资源,幼儿的生活起居又主要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因此家长的态度、要求和榜样对幼儿的学习自然会有重大影响。
幼儿的行为习惯跟家庭生活关系更大。有些孩子在幼儿园里能够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但是一回到家里,由于家长缺乏要求,他们最终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因此,建议家长们紧紧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机会,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家园共育;做出榜样,及时鼓励,适当惩罚,坚持不懈,在生活的各个环节上持之以恒,一抓到底。相信这样做,能帮助孩子夯实人生良好素质发展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