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的外汇衍生品市场_外汇期货论文

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场内外汇衍生品市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非论文,巴西论文,俄罗斯论文,印度论文,场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的七大交易所采用了两种不同的产品策略:一是扩张性产品策略,二是集中性产品策略。

场内外汇衍生品指在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外汇期货、外汇期权和其他外汇衍生品合约。目前,除了中国外,其他金砖国家都已经推出场内交易的外汇期货和期权产品,并且发展迅速,已经形成场内和场外市场协调发展的局面。

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的外汇期货产品增长迅速,改变了全球场内外汇衍生品市场格局

1972年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推出外汇期货产品之后,其他发达市场的交易所也纷纷效仿,但却难有成功案例。洲际交易所(ICE)的美元指数期货获得成功,不过这个产品严格意义上并不是真正的外汇期货产品。

近十年,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外汇期货市场增长迅速,逐渐改变了全球场内外汇衍生品市场由CME独占鳌头的市场格局。

第一,外汇期货是增长最迅速的场内金融衍生品。不管按照成交金额,还是按照成交的合约数量计算,外汇期货都是增长最快的场内金融衍生品种类。印度、俄罗斯和南非的外汇期货合约面值普遍较小,只有1000美元,按照交易量计算,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的外汇期货增长率更高。如表1所示,从2006年到2010年,外汇期货的成交量增长11倍,而其他类型的金融期货或期权的增长幅度在1倍以下。

第二,以交易量而言,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的交易所已经占据全球场内外汇衍生品市场前十名中的六席。近十年来,发展中国家的交易所纷纷推出外汇期货产品,并获得成功,改变了外汇期货市场CME一家独大的局面。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国家的交易所发展尤为迅速,逐渐登上全球外汇期货市场交易量排名的前列。印度多种商品交易所(MCX-SX)和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NSE)甚至占据该排名榜的冠亚军,每天交易200多万手合约。当然,印度外汇期货合约只有1000美元,如此低的合约价值也是交易量特别大的主要原因。

第三,以交易额计算,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交易所已经占据五分之一的份额,不过CME仍然是市场领导者。据FIA和各交易所的公开数据,CME2011年第1季度的交易额是4.2万亿美元,而同时期的巴西商品期货交易所(BM&F)、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NSE)和印度多种商品交易所(MCX-SX)只有0.677万亿美元、0.173万亿美元和0.12万亿美元。这样,CME还是占据约78%的全球外汇期货市场份额。但是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已经占据五分之一的份额,改变了全球场内外汇衍生品市场的格局。

为什么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的外汇期货市场能获得成功?相对于发达市场,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的场外外汇衍生品市场较不发达,特别是流动性较差。场内市场的集中交易有利于提高市场流动性,从而有利于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的银行更好地管理外汇风险。而在发达市场中,成熟的场外外汇衍生品市场制约了场内外汇期货市场的发展。特别是场外外汇市场中,银行运营着类似于交易所的外汇交易系统,并掌握着重要的客户资源。而银行不进入外汇期货市场,将极大地影响市场流动性,使外汇期货市场常常沦为投机的场所,难以服务于终端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客户。因此,发达市场中,除了CME起步较早具有优势之外,其他国家难以发展外汇期货市场。

产品结构:以外汇期货产品为主,其中本币对美元的期货合约占据50%以上的交易量

巴西、印度、俄罗斯和南非的场内外汇衍生品市场的产品结构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产品结构以外汇期货合约为主。外汇期货合约占各交易所场内外汇衍生品市场交易额的绝大部分。至于外汇期权,除了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NSE)外,其他交易所中的外汇期权份额普遍非常小,其中印度多种商品交易所(MCX-SX)和莫斯科银行间货币交易所(MICEX)甚至还没有上市外汇期权。

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NSE)的外汇期权交易活跃,约占外汇期货交易量的40%。而外汇期权的量仓比(每天交易量与持仓量之比)约为10,远小于外汇期货的量仓比,显示外汇期权相对于外汇期货具有相对更大的持仓量。

二是币种结构以美元相关合约为主。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交易所的场内外汇衍生品市场中,美元相关合约普遍占90%以上份额,只有莫斯科银行间货币交易所(MICEX)和南非约翰内斯堡股票交易所(JSE)小于90%,分别为86%和80%。

场内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币种结构与汇率制度和外汇市场的发达程度相关。俄罗斯的汇率制度以美元和欧元组成的货币篮子为锚,因此欧元合约在莫斯科银行间货币交易所(MICEX)的占比也较高。而南非外汇市场开放,因此其他币种也在南非交易较活跃。

三是最活跃的合约为本币对美元合约。值得注意的是,巴西、印度、南非几乎所有交易活跃的期货产品都是本币对外币期货产品,只有俄罗斯股票交易所(RTS)推出的美元/欧元期货属于外币对外币期货合约。

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场内外汇衍生品市场中,本币对美元期货合约成交最活跃的原因如下:一是本币对美元的交易动机最强。美元是其主要交易结算货币,本国企业所需要规避的风险一般都是本币对美元的风险:二是其外币负债或跨境资金也以美元为主,故而本币对美元期货合约也是最活跃的投资产品。

市场主体: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都形成了参与全球竞争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所

巴西、印度、俄罗斯和南非都积极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经过一段时期的自由竞争,这些国家发展出一家或几家垄断本国外汇衍生品市场的交易所,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2012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准备建立境外机构,建设面向全球的人民币支付清算网络。不过,在交易所的国际竞争力方面,中国显然落后于其他金砖国家。

巴西外汇市场的主导机构是巴西商品期货交易所(BM&F Bovespa)。该交易所由巴西圣保罗股票交易所(Bovespa)和以前的巴西商品期货交易所(BM&F)于2008年5月合并成立。其中,巴西圣保罗股票交易所成立于1890年8月,有超过百年的股票交易历史,并且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巴西圣保罗股票交易所一直是国家控股,其总经理也由政府任命。1965~1966年机构改革之后,该交易所才被赋予更多的自由,并在2007年最终实现股份制改革,上市成为一家追求利润的商业公司。而巴西商品期货交易所(BM&F)于1986年才成立,并开始交易期货合约。1991年,该交易所与成立于1917年的圣保罗商品交易所合并成立新的BM&F。2007年,BM&F继巴西圣保罗股票交易所之后实现上市。2008年,两家交易所合并成立新的巴西商品期货交易所(BM&F Bovespa,简称BM&F)。

巴西商品期货交易所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几乎合并或收购了巴西所有的其他交易所,成为巴西证券和期货市场的主导力量。目前,该交易所在商品、证券、外汇和利率等市场有齐全的产品线。2010年该交易所的市值达154亿美元,在全球交易所中仅次于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和香港交易所。同年,巴西商品期货交易所与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互换股份,目前两者互相持股各5%,并结成全球优先战略伙伴(Global Preferred Strategic Partners),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寻求与其他交易所的战略投资和商业合作。

俄罗斯市场中,莫斯科银行间货币交易所(MICEX)起了相似的角色。莫斯科银行间货币交易所由俄罗斯央行和主要银行于1992年组建。俄罗斯央行依赖这个市场制定美元/卢布的官方汇率。1995年之后,该交易所陆续兼并各区域的银行间货币市场交易所,成为全俄罗斯的银行间货币市场。此外,莫斯科银行间货币交易所还与其他商品期货和证券交易所合并,特别是2012年与俄罗斯股票交易所(RTS)合并,形成MICEX-RTS交易所,并计划于2013年实现公开上市。

南非的约翰内斯堡股票交易所(JSE)拥有100多年的运营历史,已经建立包含股票、商品、利率和汇率类的衍生品,体系齐全。2001年,约翰内斯堡股票交易所与伦敦股票交易所(LSE)实现了一些股票和衍生品合约的交叉上市。

印度的外汇市场还没有形成像巴西、俄罗斯和南非这样具备主导作用的交易所市场,仍处于较分散和自由竞争的阶段。印度央行没有成立集中的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只是对银行间交易系统和清算模式提出很高的要求,各银行可以在符合这些要求后展开自由竞争。而交易所方面,印度共有20多家交易所,其中3家交易所建立了外汇期货电子交易系统,并申请到印度央行的外汇期货市场牌照。目前,印度外汇期货市场还处于激烈竞争的状态。但印度交易所也展现出其全球化视野,印度多种商品交易所(MCX-SX)的母公司印度金融技术公司在全球建立或收购了7家交易所,包括新加坡商品交易所(SMX)和迪拜黄金和商品交易所(DGCX)等。

产品策略: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交易所采用扩张性或集中性产品策略,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纷纷加快推出场内外汇衍生品

巴西于1987年推出第一个外汇期货合约,外汇期货市场已经发展近25年,巴西商品期货交易所(BM&F)也成了全球第二大外汇期货交易所。俄罗斯的莫斯科银行间货币市场于1996年推出外汇期货合约,后来该市场组成莫斯科银行间货币交易所(MICEX)。南非和印度推出外汇期货的时间较晚,分别是2007年和2008年。

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的七大交易所采用了两种不同的产品策略:一是扩张性产品策略,二是集中性产品策略。

巴西商品期货交易所(BM&F)和南非约翰内斯堡股票交易所(JSE)采取了扩张性产品策略。这两家交易所推出很多外汇期货合约,囊括十几种货币。他们采取这种扩张性产品策略的原因:一是这两个交易所的历史悠久,技术系统先进,能同时处理如此多的外汇期货合约同时上市:二是与他们的竞争策略有关,即风险突然升高的情况下,市场对外汇期货产品的需求会突然一下子暴增,因此推出合约等待交易量的提高是一个竞争策略。

扩张性产品策略源自CME。梅拉梅德发现,外汇期货合约除了“第

一家最多,便是胜利”的规律外,还有另一条规律,就是每当货币危机或其他金融危机到来时,外汇期货市场由于其良好的流动性可以为全球的套保者和投机者提供价格,而获得爆炸性发展。因此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倾向于在危机来临之时快速推出外汇期货合约。

巴西商品期货交易所(BM&F)和南非约翰内斯堡股票交易所(JSE)都采取相似的产品策略。他们尽快推出较齐全的外汇期货产品,并等待市场需求的突然提升。而国际市场金融风险升高之时,更是加快推出新产品。如2010年和2011年两家交易所都推出13个新的外汇期货合约,占到外汇期货合约总数的大部分。

2008年之后,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推出外汇期货和期权产品的速度明显加快的原因如下:一是国际金融危机来临,市场对外汇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增加;二是这次危机凸现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不稳定,纷纷寻求本币国际化,完善外汇期货市场也是一种应对的方法。

印度和俄罗斯的交易所采取集中性的产品策略,即仅仅推出几种关键货币对的期货合约。这种策略有两个优势:一是有助于集中流动性,以便与国内其他交易所竞争;二是集中资源,使这几个关键产品更可能获得成功。

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外汇期货市场的量仓比显示,印度市场的投机性最强,而南非和俄罗斯最弱

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外汇期货市场的投机性区别很大。图中的量仓比显示,印度市场的投机性最强,量仓比达到50以上,而南非约翰内斯堡股票交易所(JSE)和莫斯科银行间货币交易所(MICEX)的量仓比最小,约为1,显示这两个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发挥得较好。巴西商品期货交易所(BM&F)的量仓比约是8,小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约16的量仓比,显示了印度之外的金砖国家外汇期货市场拥有良好的风险对冲功能。

标签:;  ;  ;  ;  ;  ;  ;  ;  ;  ;  ;  ;  ;  

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的外汇衍生品市场_外汇期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