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技术创新特征分析_企业特征论文

日本企业技术创新特征分析_企业特征论文

日本企业技术创新的特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特征论文,企业技术创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特别是六七十年代的增长速度更是惊人,引起了全世界的注目。各国学者、企业界为了揭示日本高速增长的秘密,进行各种探讨,出版了许多论文和著作,其主要议题集中在日本式的经营管理和日本的产业政策等宏观政策方面,这是日本工业充满活力的源泉。但在注意日本管理的同时,还需注意技术因素,日本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它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先进的技术水平,在这种技术实力的背后,是日本企业独特而有效的技术创新模式。日本技术创新模式具有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和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不同的特征性,主要表现在技术经济方面,本文对此做初步分析。

(一)从技术创新动力源的角度考察,日本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市场需求,来自于消费者对产品的极高的要求,来自于企业之间激烈的竞争。

从理论上讲,经济发展与社会的需求是技术创新的动力。具体说,技术创新来自两方面的作用;一是社会需要、市场需要的拉动,二是技术发展本身的推动。根据大量资料的分析表明,技术创新动力源在美国和西欧一些发达国家,有22%来自于科学与技术的推动,47%来自市场需求,31%来自生产上的需要。市场需求与生产需要的推动力,大大超过了科学技术本身发展的推动力。日本技术创新动力源与美欧国家相比更是如此,一半以上的技术创新动因来源于市场和消费者。

从很早开始,日本企业就已经赋予自己一个给人印象深刻的能力,就是调查消费者的需要并机警地计划发展新产品来加以满足。在这方面,日本不仅走在了中国企业的前面,也走在美国和欧洲的前面,这是日本技术成功的重要方面。例如,在磁带录像机新产品的发展中,录像时间是一项应考虑的主要问题,起初索尼的想法是1 个小时的能力就足够了。而日本的松下、胜利在考察了消费者使用录像机的方式后,开发了一次能录2小时的型号,使他们的产品处于领先于索尼的地位。然后, 随着出口到美国的数量增加,发现需要4 小时的录像能力可以满足于摄录足球比赛的需要,于是一种能录像4 小时的型号几乎立刻就创制出来。后来又有6小时的录像机问世。所有这一切仅仅是3年内的事。日本企业这种生机勃勃的创新计划和发展,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变得更高级、更多样,工业界必须经常研究这些需求,适应这种变化,提出满足需求的新产品构思,调查它们的潜在市场规模以计划它们的生产。第二,技术进步的速度加快,特别是在电子产品方面,产品过时很快,为争夺销售份额的激烈竞争引起了这种迅速的反应。

竞争是技术创新之母,这是日本企业技术创新明显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地方。公司之间的剧烈竞争和对市场占有份额的争夺,成为促使日本企业提高现有技术水平,以便更敏捷更迅速从事研究和开发的最重要因素。当然有激烈的竞争就会有胜有败,胜利者的共同点,就是有成功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靠技术优势生产高质量的产品;靠技术优势把大批量与多品种统一起来,取得高份额的市场占有率,把对手远远抛在后面。在日本,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成为激励技术进步的最重要的手段。

(二)从技术创新的主体来看,日本技术创新的主体以民间企业为主导,大学和公立科研机构的作用相对较小,高科技企业与大学之间的联合开发并不普遍。

这种创新主体结构,使日本创新网络的源头在于企业,科学技术不仅作为外在因素、外部变量,更重要的是科学技术作为内在因素、内在变量直接作用于产业,科技发明更易于转化为创新成果,从而大大增强了技术创新的方向性和科技向生产的直接转化。

从科技投入的结构看,在日本,有60~70%的科技投入来自于民间企业,而政府只约占20%左右,这与美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美国的科技投入中,政府一般占60%左右,而企业约占30%左右。这种结构,使日本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果转化率高于其他国家,产品更新更快。日本汽车产业占领美国市场就是一个例证。日本汽车的新产品开发速度之快,令美国这一汽车生产大国惊叹不已。丰田公司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以月月有新车型问世的速度创新。不仅如此,日本汽车的质量高、价格低,这使日本汽车赢得美国消费者的青睐,占据了美国1/4 以上的市场。

(三)从技术创新方式上看,二战后日本吸收了欧美的技术,将他们的工艺和产品精巧地结合,并加以改进和提高,形成了“日本和西方的混合”,这成为日本技术开发和创新的主要形式。

日本钢铁工业自二战以来迅速发展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生产铸铁的高炉是用美国和原联邦德国已有的技术设计的,日本巧妙应用这些技术产生一种新的体系,以适应于包括频繁地震、软质地基和用海水冷却等日本的特殊情况。用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的方法是从奥地利进口的;轧钢技术是从美国引进的;连铸法开始是从瑞士、原西德和前苏联引进的。日本从不同的技术传统中进行综合、创造,形成一个广泛的技术体系,并用这些技术建立起强大的钢铁工业,现已成为冶金技术的输出国。

进入80年代后,“日本和西方混合”的创新形式已有了改变,日本差不多已经吸收了欧美所能提供的全部技术,日本面临着只有依靠自己来创造新技术的局面。因而80年代以后,日本技术创新表现出了更深刻和广泛的创造性,并在这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技术成就。例如日本从基础研究直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光纤通讯、辨声系统、新型信息存贮器和其它电子工业中的尖端技术,全都是靠自己力量进行的,而且已取得了与美国并驾齐驱的成果。

(四)从技术创新过程看,日本企业将开发、设计、试制、生产、销售诸环节紧密联系,形成多环反馈系统,而且将生产放在优先位置。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于80 年代初在市场上投入了一种稍大型的“Maclord”录像机,这是与当代产品小型化趋向不相一致的, 但做出这种改变的原因是出于产品制造过程的需要。若产品有较大的空间,就更便于工人装配元件,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这体现出日本企业对设计与生产之间的统一。

日本企业对生产线和车间给予了充分重视。很多杰出的大学毕业生被分配到生产第一线,很多制造业的总经理是受过训练的工程师,大多数具有车间生产组织的第一手经验,他们很了解生产线和生产加工过程,来自生产线的意见和想法能有效反馈到开发和设计中去。在日本即便是研究人员,在车间的比在研究中心的还多。日立公司有8 千多研究人员,其中只有3千名在研究中心工作,其余5千人分布在各工厂和业务部门。这与中国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五)从技术创新的经济效果考察,日本企业达到了成本与效益的统一,“以最小的耗费取得最好的成就”。

日本的产品以质高价廉取胜,在这一点上不仅比中国而且比欧美发达国家达到了高得多的水平。在许多高档电气产品和汽车等产品领域日本之所以能成功地把欧洲乃至美国制造商从他们自己的市场中排挤出去,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日本产品的质量和其可靠性,以及低价格。

日本产品的低价格和高效益主要是来自规模经济效益,来自于产品多样化,来自于高市场占有率,来自于高水平的技术基础。在过去,人们总是把大批量生产与品种的划一和单调联系起来,所以当消费结构进入个性化多样化时代时,人们一致认为大批量生产已不适应于这种发展和变化。但日本的企业将大批量与多品种统一了起来,在取得大批量生产带来的规模效益的同时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多样化、个性化的需要。如日本丰田公司在70年代末就实现了在同一条生产线上装配3 种不同牌号的汽车,如果在座位、轮胎、附件和其它设备方面增加许多变动,那么每天在一条装配线上可以生产出700种不同型号的汽车。 这种大批量与多品种的统一完全建立在现代生产技术(如柔性生产线、计算机辅助制造等)基础之上,从而使价格下降到消费者容易购买的水平。

(六)从技术创新的组织管理来看,日本的工业和技术能力是一个金字塔,具有坚定宽阔的技术基础、众多的零件与元件分包商,形成了创新体系的基础。日本汽车工业与家用电器工业就是最好的例证。

日本汽车工业外协依赖度约占材料费的70%,不仅汽车制造厂,而且汽车零部件厂也广泛依靠外协订货。汽车制造厂的一次承包企业将汽车零部件中更低层次的零件再外委给中小企业制造,这样形成了层层分包体系。这种分包体系加速了零部件和元器件的创新步伐,使许多复杂的技术问题得以分解和具体化。零部件制造商往往在产品技术性能要求等方面直接受到发包厂商的限制,有些限制带有强制性,所有零部件制造商只能开展有力的开发竞赛,没有其他选择。

标签:;  ;  

日本企业技术创新特征分析_企业特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