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一步_大学扩招论文

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一步_大学扩招论文

扩招:高教大众化跨出重要一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9年扩招使普通高校的招生数量达到157万,比1998年增加45 万,增幅达44%。扩招使许多莘莘学子圆了大学梦,但也有一些同志对高校扩招持保留态度。他们反对的主要理由是(1 )高等教育规模已够大了,我国光普通高校就有1075所。所以高教应该控制发展;(2 )强调高教上层建筑的属性,认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依旧具有精英教育性质,加上国家教育经费不足,所以仍应实行严格的配额制度。(3 )按目前高校招生规模,已经出现分配难的情况,再扩大招生规模,势必会进一步增加分配难度,影响社会的不稳定。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有必要加以讨论廓清。

扩招:高校应该提高生产力

1.政策不到位影响高校资源利用和发挥。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每校平均在校生不到3000人,与发达国家每校生均4000人相比,规模偏小。且单科类学校太多,教育资源浪费严重。世界各国高校的教职工与学生比例大约是1∶10,中国高校同比为1∶3.7,名牌大学可能只有1∶3。高校里的行政管理人员严重超编,顶着教师的衔,干着官员角色的人在高校中要占1/3。高校管理基本还是计划经济那一套,校、院、系都搞小而全,浪费严重。据原国家教委对32所直属院校精密贵重仪器使用状况调查显示,在价值5万元以上的4891台仪器中, 年使用机时为0 的有904台,占总台件数18.5%;年使用机时少于400小时的1480台,占总台件数30.3%。高校教育生产能力闲置的现象普遍存在。这说明我国高校的教育“生产能力”并不差,主要是由于“产出水平”低,造成了教育的短缺,另一方面由于政策不到位,各高校普遍不愿多招新生。以上海为例,部属重点大学,国拨经费仅占1/3,即缺的2/3经费靠学校创收解决;部属一般大学的经费缺1/2;地方办的大学经费缺1/3。按目前政策是谁多招生谁吃亏,当然大家没有积极性。现在要满足更多人上大学的需求,国家又包不下来,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放开学校收费标准限制、放宽入学年龄、鼓励多招生国家多补贴等政策。总之,公立大学必须走内涵发展之路,应该在提高教育资源利用和办学效益上下功夫。

2.大幅度提高我国接受高教的普及人口。根据世界银行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90年代中期,在低收入、中低等收入、中上等收入和高收入的国家中,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分别为6.9年、10.7年、11.7 年、14.3年。我国1998年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约为8年左右, 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距离。

中国中学生占相应年龄组(12—17岁)的人口比重是56%,也低于世界120个国家61%的平均水平;大学生占相应年龄组(20—24 岁)的人口比重还只有4%, 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和同期印度的水平,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该时期这一指标的平均水平是24%。我国平均每万人口中的大学生才25人,与我国悠久的教育传统和科教兴国的国家战略很不相称。

我国高等教育毛录学率按宽口径计算,1998年才刚达到9%。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1985—1995 年, 各国平均高等教育毛录学率从12.9%上升到16.2%,其中发展中国家从6.5%上升到8.8%,而发达国家已经从39.3%快速上升到59.6%。可见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录学率与国际平均水平差一大截。

国际高等教育发展史表明:许多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往往会同时伴随着一个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过程。鉴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和初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也不可避免地要经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逐步推进的转变过程。因此,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是我国适应21世纪高新科技的突飞猛进、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以及个体接受高等教育迫切愿望的有效对策。

重新审视高教的功能

1.高等教育是消费不再是特权。有关高校属性的争论已进行了多年,在一部分人眼中,高等教育是意识形态控制的领域,是精英教育,怎么可以普及和大众化?在这种传统观念支配下,高校的招生权至今并不在学校手中,而是被高度集中着。这便导致一方面是广大群众手中有钱,却没处上学;另一方面是高校没钱扩大办学规模。所以,此次高校扩招最直接冲击的就是一些人的观念。

在笔者看来,未来高等教育应该是大众的消费,一个高中毕业生,只要有求学意愿,就应该有机会让其接受高等教育,至于能否毕业,学历含金量如何,那就要看学生的个人努力及学校的培养能力了。受教育应该是一种特殊的消费,而不是特权,尤其是在高等教育越来越以就业为目标的现代社会,这种趋势是必然的。

这次全教会提出要推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关键在于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人。这个命题涉及到教育普及和提高的关系。我们讲民族创新能力,是建立在国民素质整体提高基础上的。从高等教育而言,也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在教育的具体过程中,不能只盯着少部分“尖子”学生。

2.教育发展能给经济带来巨大效益。我国长期实行国家办高教的计划体制,虽然由于教育经费不足为学校创收打开绿灯,但在招生人数方面一直实行比较严格的配额制度。在高等教育就学机会严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只好采取淘汰率极高的入学考试制度,人为地抑制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在大学设立高门槛的情况下,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都跟着实行以升学率为主旨的应试教育,弄得学生和家长为了应付考试都疲惫不堪。由此看来,高教作为一个能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促进经济的特殊的产业观念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认识。

几乎就在我们对高等教育是否应该进入市场运作争论不休时,许多国家特别是高教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却早已把争取中国学生,赚取高额学费当作了他们新的经济增长点。据悉,美国使馆仅在北京、上海两地办理留学等手续的收费每日就高达30万美元,加上托福和自费去美留学的费用,仅美国从我国赚取的教育经费就无法估计。据美国一项统计,美国商务部把高等教育列为服务贸易领域出口创汇的第五位,每年给美国的经济带来75亿美元的收入。据报道,近一两年广东每年自费出国留学约5、6千人,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小学生约占50%。按学习期限为3年,每人每年15万人民币计算,广东每年流失10亿元。 “小留学生现象”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它反映了一种社会需求,你不能说它是不理性的。但它又确实是一种内需,如果将高中后教育的需求在国内转化好,那将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

3.高等教育大众化:世界教育发展总趋势。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已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重要标志。80年代以来,世界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入学率超过15%的国家已有47个。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1993》所载,1990年美国适龄人口大学入学率为72.2%,加拿大为71.2%,联邦德国为38.1 %。 当前日本已接近50%,许多发展中国家已超过或正向高等教育大众化方向努力。而中国适龄人口的大学入学率目前仅达7%,加上成人教育、 函授教育等总计才达到9.07%,不仅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而且明显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到2010年我国同龄人口高等教育的入学率要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左右”。 按现有人口结构测算,如果2010年要达到高等教育毛录学率15%的目标,在校生规模应达到1800万人左右。以1999年800多万在校生(宽口径)为基数计, 未来11年的年均增长率至少应为7.7%。

大学应培养创造就业机会的人

1.增加人才储备,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对于扩招,不少人有这样的顾虑,认为会加剧大学毕业生分配难的矛盾。其实,这种想法是“近视”的。在今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继续下滑的形势下,国家仍决定大规模扩招,其主要目的还是增加人才储备,以增强国家未来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这是许多国家的通常做法。当今世界各国已把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作为衡量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目前日本是21%,美国是32%,我国仅3%,我国深圳目前的GNP与韩国不相上下,但韩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55%,深圳却是5%。

2.接受过高教的人较容易找到工作,而不是相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在市场上的就职薪金都明显高于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这已是一个不争事实。以最近深圳公布的《部分职位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1999年该市博士生中位月薪为4100元、硕士生中位月薪2600元、大学生中位月薪2400元、中专生中位月薪则为1400元。

由此可见,随着大学毕业生比例的提高,那些本该由大学毕业生担任、而现在不得不由低学历人负担的工作,将来会真正由相应学历的人来担任。相反,将来的初、高中毕业生,如果没有专长,就不能找到谋生和为社会服务的门路,从而倒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通过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途径,使职业教育与培训向多形式、多层次发展,逐步建立起相互连通的“立交桥”,为广大青年开辟更加广阔的成才之路。

3.大学应培养创造就业机会的人。1999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发表的宣言提出:现在大学生培养,要实现从寻找工作到自己创造工作机会的转变。这就是创业的能力。最重要的不在于大学分配时是否能够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而是由于受过完整教育,已具有了相对于中专、高中和技校毕业生更高的素质、更深的文化底蕴和更强的再学习能力,从而能在一生多次的岗位选择中始终处于强有力的竞争状态。

最近有学者提出,在绝大多数人的观念中,小学毕业升入重点中学,重点中学毕业升入大学,大学毕业分配到一个工资高、地位稳固的职业,那就是教育的成功。至于这些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在工作中是否具有开创性,则很少受到重视。我们的毕业生成了社会有限就业机会的最有力的竞争者。毫无疑问,从用人单位来说,同样的条件,对较高学历的求职者,当然优先考虑。这就造成了许多降格以求、学历浪费的情况。扭转这种局面的根本出路在于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改革大学的培养模式。大学生不应该是社会现有就业岗位的竞争者,而应该是新的就业岗位的开拓者,不应该是挤占就业机会的人,而应该是带来就业机会的人。

如果用这样的观点看问题,即通过培养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人才,就能解决大学生不断增长与大学生就业难越来越突出的矛盾。

扩招引起的高教系列改革

1.办好重点大学,放开一般大学。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及与此相关联的经费来源等方面都呈多元化形态。我国应抓住此次扩招机会,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进程,变革传统的“大一统”办学模式,实施办学主体或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国家办好少数重点大学,放开一般大学;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科技机构或各种基金组织等与高校联合办学;允许并扶植条件成熟的团体或个人创办私立大学和民办高等院校;提倡并支持中外合资办学;实行“一校两制”,允许私营财团、集体或个人在公立大学中设“附属型民办高等教育学院”;试办外国独资大学,即创办由外国人投资并管理的高等院校。

2.打破统一的学历文凭制度,改变统一的招生方式。绝大多数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对学历文凭都有一套管理评估制度,但不搞国家承认的统一学历文凭制度。毕业生工资待遇由市场决定,大学教师聘任和工资标准也有各校自行决定,国家不实行统一的工资标准。鉴于我国国情,可以逐步试点放开大学文凭,将来大学文凭的含金量,可通过其毕业生在市场上受欢迎的程度得以检验。

现在招生还是计划性的,好大学、一般大学平分指标,但真要把高教当作一个产业,就不能一刀切了,谁有招生能力,谁的质量高,谁就可能多招学生,收费就可以高些。逐步实行更加灵活的入学制度,为社会各年龄段的求学人员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包括正常学历教育、学历补偿教育、知识更新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其中既可以设置系统性、规范化的学历教育课程,也可以设置组合性、板块化的证书教育课程。

3.提高大学的教育资源利用率。此次扩招,使各高校“减官增效”的任务比其他事业单位显得更为紧迫。因此,大力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成本核算,建立最佳人力、物力和财力结构是当务之急。提高用人效率,力争使平均生员比(学生与教职工之比)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倍,达到6—7∶1,生师比(学生与专职教师之比)达到13∶1。

4.建立合理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目前,全国大多数省市都已出台了新的收费办法,1999年高校第一学期的学费标准将平均上浮30%。根据中央电视台的调查,目前绝大多数老百姓对于平均3000元的学费标准,普遍表示能够承受,但再高了就可能承受不了。在目前社会收入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学费标准应根据大多数人即中等收入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来确定。因为教育毕竟不是纯经济手段。所以,调整收费标准不能幻想一步到位。

5.大力发展职业高等教育。从趋势看,今后高等教育扩招增量最大的部分是高等职业教育。虽然我国青年接受各种形式高等教育的机会将大大增加。但是,即使到2010年,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仍是少数(15%),能够进入国内一流水平大学的比例更小。但我国的产业结构对于高职人才的需求弹性非常大。高等教育的扩招不可能在大范围内替代这些层次的人力资源需求。所以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依然十分广阔。应鼓励高校办“二级学院”,采取多种方式招收普通高中、中职毕业生,高职毕业生经过一定选拔程序也可以进入本科高校继续学习,逐渐改变“一次考试定终身”的状况,使下世纪中国青少年在选择受教育类型方面有更多的机会。

标签:;  ;  ;  

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一步_大学扩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