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品艺术的发展历程及其表演特点论文_郭振将

浅谈小品艺术的发展历程及其表演特点论文_郭振将

聊城大学 山东聊城 252000

摘要:人们常戏谑说,电视剧是电影和戏剧的孩子。那么,小品是谁的后裔呢?幸好,它的名字听起来很有些耳熟,无疑,这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追溯它的家族渊源的线索。表演当中的夸张具有很大的表演外化作用,恰当的夸张表演能够巧妙地凸现出人物的内心和个性特色,也达到了诙谐和搞笑之妙用。反之,不能够恰如其分的夸张也往往会引起反作用,失去其艺术性以及艺术魅力。

关键字:小品 ;渊源;表演;夸张表演

一、小品艺术的发展历程

考“小品”二字,原出自佛书。佛经中分章节,常用“品”字,《释氏辨空经》中称“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后人沿用,便称短篇文字为小品。鲁迅先生在《杂谈小品文》一文中谈到:“讲小道理、或没道理,而又不是长篇的,才可谓之小品。”

我国早在先秦诸子中,就有许多很精采的小品文。然而,古代优秀的小品文,多杂在其它书中,并未被冠以“小品”的名称,而那些被称为小品文的,则似乎是很受轻视的。直到明清,小品文才风行起来。

我国小品文的真正大发展,还是在“五四”提倡白话文以后,特别是在三十年代。这一时期,涌现了鲁迅等一大批新的小品文作家,涌现了一大批与那种个人主义的消遣小品截然不同的,对生活有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的杂感式的小文,实生活的速写。小品以其从未有过的匕首、投枪般的战斗力,对现实生活、社会矛盾进行了干预。中国小品文的这一质的转变,是和“五四”以后西方、特别是苏联的影响分不开的。

小品文深厚的传统、杰出的成就,对电视小品的产生,影响是最大的、最直接的。当报刊的读者逐渐成为广播的听众时,小品就毫不羞怯地出现在广播节目中。而当广播的听众逐渐成为电视的观众以后,小品更是当之无愧地走上了屏幕。

二、小品艺术的表演特点

小品表演讲求生活化,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即使是多么离奇曲折的情节,观众也能够从中看得到真实的生活,因此生活化是小品表演之本。当有人说某某小品“太耍”时,定是此小品在表演上不够真实,过分夸张,才会给予观者得出如此感受。当然,小品在表演上既要生活化,又叫适度融入表演的夸张性。例如,陈佩斯和朱时茂表演的小品《胡椒面》,当陈佩斯穿着民工的服装夸张地走上场时,顿时让在场的所有观众为之笑,丙配以“服务员,来一斤馄饨”的台词,足以使得观众顷刻间捧腹,笑过之余还会从中深深地感受到陈佩斯所饰演的剧中人物那粗犷的人物性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陈佩斯面对那一斤馄饨时,他急切地吃上了一个,不想被烫,夸张地吐着被烫的舌头,在急切地想吃又怕烫这心理动机驱使下,他溜着碗边喝了一口热汤,这些夸张的表演动作都明显地表现出了剧中人物那急切的心情,为刻画粗犷的人物性格做了有力的奠定。

由此叫见,这一举两得的夸张表演形式能够巧妙地达到凸现人物内心和性格的表演方式,也达到了诙谐和搞笑之妙用。

小品《大观灯》是赵本山与潘长江早期合作的部作品,小品讲述的是瘸子一休和瞎子白莲灯是亲家,一休打算外出去看花灯,可腿脚不便,想到了与瞎子白莲灯结伴可以相互弥补两人的缺陷,便来到白家找他同去观灯的故事。此小品是结合了曲艺形式的多元素小品,也多处运用了夸张性的表演。如,一休与白莲灯在白家相互调弄使坏,让对方摔倒的夸张性表演,凸现了人物内心的狡黯。当两人并排坐定后,白莲灯不慎和一休的头撞在了一起,此动作夸张却从中表现出瞎子白莲灯这一人物特有的动作,夸张又极富生活的真实性。亲家两人结伴走在前往观灯的路上时,一休考白莲灯的灯谜,两人随着曲艺的锣鼓点一问一答,面部表情也随之夸张性地变化着,这种表演的夸张如不配以锣鼓点的戏曲元素那将会带给观众一种过分夸张的感觉,然而此处融入了戏曲形式,变得极富幽默性。两人即将到达秧歌队的看台,一休提醒出门只带六毛钱的白莲灯,等会只能看蹭戏千万不要亲自点戏看,自莲灯告诉一休他自有妙计,一休刨根问底,白莲灯让他附耳过来,与其耳语妙计,当说到一半的时候,一休便笑得蹲在了地上,眼神不济的白莲灯仍然还在原处对一休耳语的夸张表演,再一次深化了人物性格。

综上所述,表演当中的夸张具有很大的表演外化作用,可以营造出诙谐和搞笑的作用。当然,不能够恰如其分的夸张也往往会引起反作用,失去其艺术性以及艺术魅力。

例如,小品《三号楼长》的背景是当代,是一部融入了东北二人转形式和现代舞蹈元素的新型小品,其中也运用了一些夸张性的表演。如,三号楼长参加完社区会议后,面对三号楼的居民们讲述了因三姑与李霞妹的矛盾而没有接纳社区颁给的和谐荣誉,还毅然决然地放大话说今天一定要把何三姑和李霞妹摆弄的“服服贴贴、顺顺当当的”,可转头面对身后插腰的何三姑和李霞妹竟然夸张地瘫软如面条一般向后倒去,此处表演的意图太过强烈,为了搞笑而搞笑的这个夸张性动作并没达到应得的效果,如果究其原因,便会很明显地看出此桥段己经被滥用到了没有新鲜感的地步。换句话说,观众早己经猜到剧中人会有如此的窘境,这种夸张性的表演显得多此一举。剧中还有何三姑对佯装晕倒的楼长实施按肚子急救、三号楼长从兜里将自己的心掏出来语重心长地一番劝说等等,这些夸张性表演设置的皆不够巧妙,似有些画蛇添足之感,表演太过夸大,影响了观众欣赏其小品的专注,使得小品风格定位模糊。也就是说,夸大的夸张性表演荒诞型的小品还能够被观众所接受,然而,写实性的小品在没有达到极致的规定情境下夸大的夸张性表演,或多或少地传达给观众一种无稽之感,显得苍白而肤浅,缺少艺术观赏性。

夸张性的表演只要尺度拿捏到位,巧妙地作用于人物性格的刻画之上,定会将一部小品完美地演绎成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l]张歌东:《小品表演中的夸张之管见》,[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

[2]林洪桐:《表演艺术教程演员学习手册》,[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

[3]孙立军、马华:《表演艺术分析》,[M]中国宇航出版社,2003年.

[4]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5]刘智强:《世界表演家名言录》,[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年.

[6]李志刚:《小品表演与情景》,[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

论文作者:郭振将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电业》2019年第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5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品艺术的发展历程及其表演特点论文_郭振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