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女子摔跤运动员体能训练特点及训练方法研究论文_黎笑媚

广东省女子摔跤运动员体能训练特点及训练方法研究论文_黎笑媚

(广州体育学院 510500)

摘要:随着“十九大”指出继续加强体育强国战略,随着奥林匹克理念不断深入人心,随着体育运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公平、公正、公正,女子摔跤项目的研究领域逐渐进入专家学者视野,经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和文献收集工作,本文将通过对广东省女子摔跤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的相关进展情况进行全面剖析,探讨当下我国现阶段女子摔跤项目体能训练的发展现状、训练特点以及训练方法,旨在提高我国女子摔跤运动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女子摔跤运动员;体能训练;训练特点;训练方法

1.前言

随着我国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的影响不断深远,不断向全球化和国际化方向迈进,致使我国各阶层对女子摔跤运动项目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体能训练”在女子摔跤运动员素质提升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多种多样的训练方法随之应运而生。笔者作为从事运动训练的教练员,将女子摔跤项目体能训练中核心力量的训练方法与竞技体育中核心力量的训练方法相比较后发现,前者存在相对单一体能训练水平还需提升等现实困境。摔跤项目作为我国的传统优势项目,也曾有过世锦赛五连冠的辉煌战果,但在2013年摔跤比赛实行新规之后,赛事的变革在体育发展的进程中成为各国研究的新热点,研究视野和方向属于持续发展阶段,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基于当下的女子摔跤运动员的体能发展现状,对体能素质有着严格的要求。在日常的体能训练中科学合理的进行训练,提高身体素质,防止运动损伤显得尤为重要。核心力量训练在体能训练的推广和实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女子摔跤运动员体能训练测试对象为广东省重竞技体育训练中心女子摔跤运动员共27名,平均年龄在18-25岁,包括4名国际健将运动员、3名国家健将运动员以及7名国家一级运动和2名国家二级运动员。训练年限集中在3-7年左右。

2.2 研究方法

针对以上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测试法和比较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3.女子摔跤项目体能训练特征分析

3.1训练模式和技战术特征

摔跤运动项目作为一项兼具技巧性和竞技性两种规律的高强度体育运动项目,在训练模式中呈现出体能训练与技战术训练的重要性,在强调技战术等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基础上,体能训练(尤其是核心力量区)训练体系的系统化成为提高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技巧性是摔跤运动项目中的一大制胜法宝,通过在摔跤运动中学习到的各项运动技巧,如“快、连、猛、绝、狠、准、变、制”这些技巧都是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由运动员逐渐由泛化阶段转变成为自动化阶段,从而可以更好地应用到实战当中去[1]。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运动员通过不断学习和巩固运动的技巧,将相应的基础技术、提高技术以及核心技术充分融合,从而不断提升运动员技巧适应性和连贯性。在实战中,要求运动员除了要加强积极主动进攻,给对方对手造成混乱和威胁性,同时需要加强自身防守意识,这对于运动员体能、心理和反映能力上都是很大的挑战。

3.2训练安排内容特殊性

针对摔跤项目的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女子运动员身体形态的特殊性,在双周期运动赛事新规则出现的今天,各国摔跤运动研究者都在探寻摔跤项目训练安排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通过近半年的跟踪调查和翻阅相关的文件资料,我国现如今对于女子摔跤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的周期安排呈现出多角度,全方位、渐进性的特点,通常将体能训练周期分为初始赛事准备调整阶段,竞赛期合理配置阶段以及赛后恢复体能已达到超量恢复阶段,广东省女子摔跤项目体能训练包括了训练运动员的耐力素质、速度素质、力量素质和灵敏素质等基本训练手段,通过有氧训练与无氧训练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运动员的体能上的各项指标,通过不断地训练,使的运动员身体各方面的机能水平和适应性不断增强,在保证运动员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对于体能训练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不断增强,有针对性的因人制宜提升训练强度,但也存在着训练内容过于单一和枯燥的现象。以这种高抗压式训练方式不利于运动员后期高强度、高负荷、高难度的适应,容易造成心理问题和运动提升缓慢等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3评估和诊断体系科学化系统化

在体能训练的各个阶段,对于运动员生理生态指标的评定体系构建是教练员安排下一项运动项目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于在新规则下的女子摔跤项目也不例外,在每一阶段进行女子运动员运动状况的监测,能够更及时有效的发现与农业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下一步的康养计划组织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从而全面准确的把握每一位运动员的体能状况和竞技状态,从而可以更好地将提升过程阶段与恢复训练阶段在意识形态上保持高度统一,同时,通过科学化和智能化的监测机制来评定运动员的肌肉力量、肌肉耐力、体能提高状况等阶段现实状况,有针对性的对每一位运动员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数据对比,对于摔跤运动员的整体状态进行宏观上的把控。

4.1摔跤项目核心力量运动训练方法探究

4.1.1“超人训练法”

目标:腹横肌和竖脊肌:动作:运动员平趴在垫子上,两手臂向前伸直。而后异侧腿臂伸直上抬,做到力竭。然后换另一侧重复这个动作,做完算一次完整动作。整组动作旨在提高女子摔跤运动员的腹部核心力量区,有利于全身协调性和稳定性的提升。三次为一组做三组。注意:肩部不能抬太高。

4.1.2侧身躯干上抬

目标:腹直肌、腹斜肌、腹横肌、臀部肌、髂腰肌;动作:侧身躺在垫子上,用同侧手和脚撑起身体,保持身体成一条直线,另一手臂伸直上举保持30秒。换边,再做一次。此动作旨在提高女子摔跤运动员的腹斜肌和上肢支撑力量,对于运动战中的积极避让和防守都具有较好的辅助提高作用。注意:应保持髋部始终不动。

4.1.3摆腿

目标:腹斜肌;动作:平躺在垫子上,两腿并拢上抬使大腿与躯干部位夹角小于90度,手臂展开放于体侧。而后双腿向左右摆动,摆至最低位置时再往回摆。注意控制腿部不能触碰地面,每一边都转15次。此动作旨在提高女子摔跤运动员的核心力量区和柔韧素质,对于运动战中的积极进攻和快速躲闪都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注意:髋部不能摆动,动作不能太快,也可伸直双腿。

4.1.4仰卧单车

目标:全身;动作:平躺在垫子上,双手抱头,一条腿完全伸直,另一条腿屈膝提至胸前,让屈膝腿去触异侧肘部,并开始单车动作,收腿、伸腿交叉进行。同时,可借助非稳定性训练方法,即借助瑞士球、平衡垫等器械人为创造不稳定状态增强肌肉的对抗性,以达到稳定、锻炼核心肌群的目的。主要练习方法有:瑞士球俯卧撑、瑞士球侧身起、仰卧平衡垫摆腿、平衡垫站立、平衡垫平衡式等。这类练习调动了更多的肌肉进行对抗不稳定状态,身体的协调稳定性得到很大提高。此训练方法旨在提高女子摔跤运动员全身的协调性和核心力量区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运动员的腿部力量和快速反应能力。注意:动作不要太快,腿伸直后再屈膝,以达到最大训练效果。

5.结论和建议

5.1结论

5.1.1广东省女子摔跤运动项目训练方法单调且缺乏针对性

5.1.2组织者训练理论匮乏存在“盲练”现象

5.2建议

5.2.1借鉴和吸收先进经验创新训练方法同时增强训练针对性

5.2.2组织教练员学习训练理论,引入科学仪器进行监测。

参考文献

[1]王卫星,廖小军.核心训练的作用及方法[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8,2.

[2]王卫星,李海肖.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8.

[3]何强,何钢,史琳.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 34(4):68-70.

论文作者:黎笑媚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5

标签:;  ;  ;  ;  ;  ;  ;  ;  

广东省女子摔跤运动员体能训练特点及训练方法研究论文_黎笑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