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穴位疗法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展论文_侯凤艳,张晓昀

浅析穴位疗法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展论文_侯凤艳,张晓昀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150036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穴位疗法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展。方法 对近5年来不同穴位疗法治疗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的临床应用研究与实验研究进行综述。结果 认为穴位疗法作为治疗糖尿病的重要辅助手法,以西医治疗相比,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关键词:糖尿病;穴位疗法;针刺法;灸法;敷贴;穴位注射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所致、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临床以烦渴多饮、消谷善饥、形体羸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症状,中医学称之为“消渴”。糖尿病有众多并发症,目前,西医治疗糖尿病需长期服用药物,这不仅会带来不良反应,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而且对于慢性并发症的治疗效果往往不好。中医治疗“消渴症”历史悠久,临床经验丰富,为现代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治疗探索了一条有效的途径。糖尿病中医治疗方法多样,其中穴位疗法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缓解有着显著疗效。穴位疗法包括针刺、灸法、敷贴、穴位注射等一系列方法。

1 针刺法

有研究显示针刺治疗2型糖尿病可通过刺激胰岛素细胞受体,提高其对葡萄糖的敏感性及其对胰岛素的亲和力,改善胰岛素抵抗,加快了外周组织对血糖的利用和转化,从而改善糖、脂代谢紊乱[1]。孙娜等[2]认为糖尿病消渴可分为胃肠实热证、脾胃气虚证、真元不足证等三证,针灸治疗辨证论治、循经取穴是关键。

消谷善饥属糖尿病胃肠实热证,针灸治疗多采用清泻胃肠实热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上巨虚、下巨虚、足三里,胰俞穴为奇穴,加以相配,有明显抑制食欲并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加快胃肠排空,患者会产生饥不欲食或饮食量减少的效应,同时能显著降低血糖[3]。若患者口渴喜饮症状明显,可加以足阳明胃经之梁丘、足太阴脾经之漏谷、阴陵泉等穴。脾胃气虚失常,则脾不升胃不降,气血生化不足,则面色苍白少华,气短乏力。则取脾胃二经的腧穴足三里、三阴交、血海、隐白等,针刺补法或平补平泻,恢复脾胃功能,调和气血阴阳。真元不足证,阴阳损伤表现为女性多伴月经不调、不孕;男性多伴阳痿、不育。《脾胃论》著:“若元气不足……以相应俞募配穴。”故取足三里及阴陵泉为主穴,配伍支沟、照海,以达补益元气之功,其次当选取脾胃二经之腹募穴章门、中脘以从阴引阳。

曾丽芳等[4]认为针刺还可以促进细胞解聚,降低血液黏滞性,改善了血液流通,间接调节糖代谢和脂代谢。针刺肺俞、脾俞、肾俞、太渊、太白、太溪加艾灸百会、双侧足三里及关元穴进行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这不仅控制了糖尿病,而且对心血管并发症的控制有重大意义。金泽等[5]针刺涌泉穴、泉中穴、泉内穴配以阳陵泉、血海、足三里、三阴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临床总有效率93.3%。“肾出于涌泉”,泉中穴、泉内穴均主治晕厥、足心热下肢瘫痪、麻木等,临床上三穴同用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陈丽等[6]运用健脾益肾驱邪理论,采用“标本配穴”针灸关元、肾俞穴、胃脘下俞、三阴交、足三里、合谷、曲池等穴位,结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总有效率为83.3%。

在肥胖的形成过程中,脾胃运化失职是关键。脾胃功能失调,水湿运化障碍而成痰湿,痰湿膏脂积聚继而形成肥胖。所以选取脾胃经穴位健脾化痰运湿治疗。林红坤[7]探索针刺胰俞、脾俞、膈俞、足三里等主穴,结合中药改善2 型糖尿病肥胖患者胰岛素抵抗及微炎症状态的效果,充分发挥了中医疗法的优势及特色。其观察体重指数、腰围、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浆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炎症因子等指标,发现中医疗法在症状改善方面疗效显著(P<0.05),临床总有效率实验组为84.0%,对照组为80.0%。杨媛[8]采用薄氏腹针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治疗组患者体重、BMI及血糖、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等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则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3.33%。

2 灸法

灸法是主要借助灸火的温和热力,通过经络的传导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外治方法。中医认为经络不通、气血逆乱导致的“湿浊”、“痰凝”、“瘀血”为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理因素,艾灸的温热作用可以使病邪消散、脉络通利、气血畅通,从而调节血脂,缓解胰岛素抵抗症状。

张会芳等[9]研究了不同灸温对于血脂组分、血管内皮功能、舒缩功能的调节作用。选取神阙、足三里(双侧)穴位,灸法治疗42例原发性高血脂患者。治疗后,45℃组艾灸后高脂血症患者TC、TG、LDL-C、ApoB、血清Ox-LDL、ET-1、ET-l/NO均明显降低,同等条件下的38℃组只有Ox-LDL降低明显,说明45℃艾灸具有确切明显的调节血脂代谢及降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调节血管内皮功能、预防AS的作用,从而证明温度是影响艾灸疗效关键因素,为临床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等的治疗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方法。向婷[10]采用“双固一通”灸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治疗组大鼠取关元、足三里、胰俞穴,每日一次,每次15min,连续治疗4周。血糖检测治疗组与各模型组相比,血糖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电生理检测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DPN治疗组大鼠神经传导速度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示治疗组NGF免疫阳性物平均光密度值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了“双固一通”艾灸法能有效降低血糖水平,加快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减轻高血糖对周围神经的功能损害,且可以提高各组大鼠海马NGF的阳性表达水平,达到了修复受损神经组织的作用。

糖尿病肾病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费爱华[11]给予6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糖尿病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以艾灸肾俞、膈俞,每穴每次15 min。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和一氧化氮(NO)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包括胃轻瘫、便秘、腹泻、排汗异常、尿失禁、尿潴留等多种症状。卢智等[12]以隔盐灸法治疗糖尿病性神经性膀胱炎,选取穴位肾俞、膀胱俞、神阙、气海、关元、中极、三阴交、阴陵泉,依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判定疗效,尿频、尿急、排尿不畅、尿失禁、夜尿增多、膀胱胀气等临床疗效均有改变,总有效率为100%。卢智认为消渴日久可发为淋证。淋证以膀胱气机不利为主,故以俞募配穴法,取膀胱之募穴中极、背俞穴膀胱俞,以疏利膀胱气机;阴陵泉为脾经之合穴,三阴交交通脾、肝、肾,通利小便、疏调气机。气海、神阙、关元、肾俞、脾俞补脾益肾,益气通淋,隔盐灸法回阳固脱,症候改善明显。曹改杰[13]温灸治疗胃肠功能紊乱,取穴中脘、申脉、气海、足三里,治疗组30例,痊愈20例,显效6例;对照组30例服用西药吗丁啉,痊愈12例,显效6例。

3 敷贴疗法

外敷贴法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其方法简单,安全性好,适应症广,一直流传延用至今,并越来越受到医家和病人的重视和欢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老年性糖尿病患者受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口服药物耐受性差,不良反应增多,疗效不佳,敷贴治疗糖尿病的研究为减少西药剂量,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提供依据与方法,也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预防有重大意义。

便秘是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一种症状表现。秦慷等[14]为研究温度因素在穴位贴敷疗法中的作用,将大黄、芒硝、黄芪、当归、冰片制成药饼取神阙穴敷贴,总有效率83%,而苁蓉口服液通便组为73%,加温穴位组为90%。温热效应可促进中药穴位贴敷药物的吸收,缩短首次排便时间;通过治疗前后心理与生活质量的比较可看出便秘的改善有利于两方面的改善,亦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最常见。张国等[15] 取涌泉穴敷贴吴茱萸、附子、冰片、生姜泥制膏,龙骨、牡蛎、丹参、生地黄、麦冬、旱莲草、菊花、代赭石、玄参、天麻、天冬、山萸肉、枸杞子、天花粉、女贞子、葛根、钩藤、丹皮、怀牛膝、坤草煎剂口服。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等变化。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达 93.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9.1%。涌泉穴是肾经的井穴,能引气血下行,可发挥降血压作用,治疗眩晕头痛、昏厥癫痫等症有很好疗效。中药煎剂结合穴位敷贴的辨证施治,内外法兼施,效果显著。

失眠是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又一种临床表现。从西医角度来看,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与长时间睡眠不足密切相关,所以失眠成为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又一危险因素[16]。黎仁彬[17]从中医角度出发,认为糖尿病失眠的病因有邪阻、阴虚、阳盛。神阙穴脐中为元气生长之根,其在降糖治疗基础上选用神阙穴温灸贴,敷贴方药为肉桂、黄连、薄荷和艾绒。对比治疗前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空腹血糖值和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的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种方法可回阳通脉,培补元气,调和阴阳,从而心肾相交,睡梦安详。罗艳等[18]利用吴茱萸镇痛、镇静、抗菌、降压、抗缺氧等功效,敷贴涌泉穴,可滋养肾阴、调节气血、安神定志。

另外,耳穴埋豆是敷贴的一项重要内容。耳穴治病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简单易行,见效快,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热点。张士芬等[19]认为糖尿病肾病以肾虚血瘀证为主,自拟中药益肾消渴汤结合耳穴敷贴内分泌、三焦、肾、肾上腺、胰、胆、肝、失眠点、耳迷根等穴位,活血化瘀、利尿解毒、消肿止痛,有效改善了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症状,HbA1c及24h尿微量白蛋白显著降低(P<0.05)。高清[20]利用耳穴与脏腑关联的反应点,耳穴埋豆王不留行籽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令人满意。谢丽梅[21]认为耳穴埋豆通过刺激胰、内分泌、脑干点能够改善内分泌和调节激素功能,调节血糖,且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刺激足点可舒筋活络、活血化瘀,缓解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足部麻木和疼痛。

4 穴位注射

消渴可致雀目和内障,病因病机为消渴日久,肝肾阴损,精血瘀亏,目窍失养,称为“消渴目病”,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尚丽霞[22]治疗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穴位注射疗法,针刺取穴为睛明、球后、瞳子骼、攒竹、风池,穴位注射光明穴弥可保治疗;对照组单纯穴位注射光明穴弥可保治疗。两个疗程后检测视力、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血脂、血流变学,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4.71%,说明针刺可有效改善DR患者的血液流变,加以穴位注射效果更显著。靳艳萍[23]通过电针与穴位注射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合谷、曲池、脾俞、肾俞、太溪等治疗,对比研究两组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的时效曲线,穴位注射法起效迟于电针治疗,但效应提升较穴位注射法持久。

5 结语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是以控制血糖为主,口服多种降糖西药、营养修复神经药物,而中医则以辩证论治为主,注重人体整体情况。穴位疗法治疗糖尿病具有“简、便、廉、效”的优点,是遵循辩证论治与整体观念原则的体现。循经取穴,多经脉、多穴位结合,对于不同的证型,由于配穴使用不同,疗法选择不同,治疗所取得的效果也不同。但是,笔者认为仍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如糖尿病患者气阴两虚为多,肾阴亏虚,肺胃燥热,灸法给人以温热性刺激,有加重糖尿病阴虚燥热、耗津灼液,使血液更加粘滞的可能性;且DPN患者因感觉障碍会引发烫伤,因其血糖高,循环差,感染不易控制,烫伤恢复较慢。因此,为糖尿病足或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施灸时应注意观察,以免引起烫伤,且灸法治疗糖尿病应辩证论治,阴虚燥热引起血瘀者则慎用灸法。针刺常合并灸法及药物,三者配合使用,能够有效提高糖尿病的治疗率,且电针、穴位注射等现代医学手段结合中医传统疗法更快达到治疗效果。穴位敷贴治疗糖尿病遵循经络理论的原则而又避免了针灸用针时限、操作技能等局限性。三者是目前中医药治疗糖尿病重要的外治辅助疗法,将三者运用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治疗中仍需现代医学的进一步研究及探索。

参考文献:

[1]刘美君,刘志诚.针灸治疗640例2型糖尿病的疗效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7):2639-2642.

[2]孙娜,刘慧娟.辨证取穴治疗糖尿病[J].中医学报,2014,4(29):490-491.

[3]乔野,张立德.“胰俞”穴针刺加刺络放血对大鼠血糖调节作用的影响[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24(11):45-46.

[4]曾丽芳.针灸三原三俞穴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5]金泽,毕海洋.足三针温针疗法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5):42-44.

[6]陈丽,梁凤霞,陈瑞,等.“标本配穴”针灸结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4,22(4):179-181.

[7]林红坤.针刺结合中药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湿热困脾证)胰岛素抵抗及微炎症状态的临床观察[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10.

[8]杨媛.薄氏腹针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观察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9]张会芳.不同灸温调脂通脉效应及TRPV1介导灸法“以温促通”效应机制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

[10]向婷.“双固一通”灸法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神经功能影响的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

[11]费爱华.补肾活血灸法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和NO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2):891-892.

[12]卢智,王美英.隔盐灸法治疗糖尿病性神经性膀胱炎50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5):784-785.

[13]曹改杰.温灸治疗糖尿病性胃肠功能紊乱30例[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153.

[14]秦慷.穴位贴敷疗法对糖尿病便秘患者的临床干预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

[15]张国,马俊英.中药口服结合穴位敷贴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疗效观察[J].新疆中医药,2013,31(3):11-12.

[16]Mander B,Colecchia E,Spiegel K,et al.Short sleep:a risk factor for insulinresistanceand obesity[J].Sleep,2001,24:74.

[17]黎仁彬.神阙温灸贴改善2型糖尿病失眠睡眠质量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18]罗艳,胡祝红.吴茱萸敷贴涌泉穴治疗糖尿病失眠症65例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4,49(4):258.

[19]张士芬,糜长缨,傅亚婕,等.益肾消渴汤结合耳穴敷贴治疗肾虚血瘀型早期糖尿病肾病32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1,45(1):63-65.

[20]高清,吉莉.耳穴埋豆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28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38-39.

[21]谢丽梅,林丰兰,许闽.耳穴敷贴法施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临床护理杂志,2013,12(4):15-16.

[22]尚丽霞.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观察[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

[23]靳艳萍.电针与穴位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时效比较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论文作者:侯凤艳,张晓昀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8

标签:;  ;  ;  ;  ;  ;  ;  ;  

浅析穴位疗法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展论文_侯凤艳,张晓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