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现实意义_邓小平理论论文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现实意义_邓小平理论论文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意义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本文对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解放生产力的必要性及实行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系列创见,作了论述。作者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理论新的飞跃,对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发展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看出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的不相容性及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对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他们认为在所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要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一道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他们逝世前,还没有一个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列宁分析帝国主义基本经济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在较美国、西欧落后的帝国主义的俄国,提出一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策略,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列宁主义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飞跃。毛泽东同志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毛泽东思想在科学社会主义领域,是继马克思列宁主义之后的又一次飞跃。

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至今,七十多年来,一系列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都不是一直顺利进行的,现在有的还丢却了社会主义方向。当前世界经济领域中,资本主义体系在力量对比上仍占优势地位。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看,我国还是落后的。邓小平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为我国建成社会主义这一伟大历史使命的实现,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的飞跃。这一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关于解放生产力,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应采取的方针,关于社会主义应建立其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系列创新的观点,都是经典著作所未曾论及的。这就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一般是从生产关系来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着眼点是通过革命解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束缚,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生产资料从资本主义桎梏下解放出来,就是生产力不断加速发展的唯一先决条件。关于新社会中生产为何发展,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只提到“照统一的总计划协调地安排自己的生产力”。①再不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问题了。

列宁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后,极其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并提出了“新经济政策”。斯大林则把尽量推广公有制和加强计划体制作为社会主义建成的标的,终于导致经济体制僵化。我国实行五年计划后,曾效仿苏联的经济管理模式。毛泽东同志看出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端,并批评斯大林所说的社会主义制度没有矛盾的问题,1956年曾发表了《论十大关系》。1957年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明确地把发展生产力看作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并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毛泽东同志又认为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这就是说。不存在解放生产力的任务了。结果是毛泽东同志生前就未能解决经济体制僵化妨碍生产力发展的问题。

正是针对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矛盾的实际情况,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②经典著作中一般是从生产关系来论述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③这样,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特别是把解放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组成部分,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与改革开放的方针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④

从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实际出发,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认为“我们面临发展和摆脱落后的任务”。⑤并为我国经济发展制定了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即“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⑥

在实现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过程中,如何判断经济政策、措施的是非得失,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三项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⑦这三项标准全面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要求,更把生产力标准由比较抽象的理论形态变成可在实际工作中把握的实践形态,因为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是能通过具体指标来测算的。这是对生产力标准的科学观点,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

邓小平同志指出:“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基本路线”。“要发展生产力,就要实行改革和开放的政策”。⑧对于改革、开放曾作出一系列新的科学论断。

(一)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⑩邓小平同志极为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曾阐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就把科技体制的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向我们指出:“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11)这就为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从而保证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改革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领域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改革,所以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12)

改革突破了那种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只能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传统观念(即仅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突破了单一的按劳分配制,要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个人分配制度。这绝非从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倒退,而是体现着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

我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总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各种行业、各个地区间生产力发展水平有较大差距,一些劳动者就业尚须通过不同方式来安排。单纯靠扩大公有制经济,不可能发挥全国资源和人力的潜力。在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和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前提下,由政府对个体经济、私营企业以及外资企业依法管理,使其合理经营发展,这样多种经济的结构,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各方面人力、财力、物力来提高综合国力和群众生活水平。财产结构和变化,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也就须有适当的调整,引入竞争机制、效率优先,既保证广大劳动者在按劳分配原则下多劳多得,发挥积极性,也鼓励经营者在公平竞争条件下,尽力提高效益。

我们这种对所有制和收入分配制的改革,是同有的原是社会主义国家走上私有化、放弃按劳分配根本不同的。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13)“发展一点个体经济,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欢迎中外合资合作,甚至欢迎外国独资到中国办工厂,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14)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15)这使我们能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多种经济成分中主体与补充的区分和共同发展的必要,以及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走上共同富裕的途径。

(二)在开放的世界中一国经济的发展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列宁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曾提出利用西方资金、技术加速机械化电气化的主张。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利用西方世界性经济危机时机,曾从美国、西欧引进了相当数额的资金、设备以及一些科技人才。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是对外开放的,不过那时只能是对苏联和东欧开放,以后情况变化,就关起门来。邓小平同志提到:“毛泽东在世的时候,我们也想扩大中外经济技术交流,包括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甚至引进外资、合资经营等等。但是那时候没有条件,人家封锁我们”。(16)“四人帮”狂妄地批判“崇洋媚外”、“卖国主义”,那时就把我们同世界隔绝了。使我国经济濒临窘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才扭转了闭关状态,在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关系不断顺利发展。

邓小平同志指出,当代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有关世界全局的两个重要问题。从国际和国内实际出发,提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17)“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18)

邓小平同志阐明了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关系。在《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一文中,明确提出:“我们一方面实行开放政策,另一方面仍坚持建国以来毛泽东主席一贯倡导的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奋斗”。(19)

邓小平同志又提醒我们,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时,应警惕腐蚀思想侵蚀;在引进外资过程中,要警惕西方搞和平演变。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就提到:“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同时,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决不允许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在我国泛滥”。(20)针对1986年6月的国际国内局势,更指出:“整个帝国主义西方世界企图使社会主义各国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最终纳入国际垄断资本的统治,纳入资本主义的轨道。现在我们要顶住这股逆流,旗帜要鲜明”。(21)

显然,我们的对外开放既不同于旧社会受胁迫的“门户开放”,也不同于受西方诱惑、由受些“援助”而走上资本主义轨道的对外开放,而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对外开放,这是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创举。

三、利用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提到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已不存在商品和价值的经济范畴,当然就无市场可言。列宁在提出新经济政策时,曾主张扩大工农业之间的生产品交换。斯大林则忽视社会主义制度下市场的作用,到他写《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时,还只认为消费品可投入流通成为商品。毛泽东同志曾批评这种狭隘观点,肯定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重要性,在京、津、沪郊区农村视察时,曾指出其比较富裕的原因在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比较发达。毛泽东同志还认为,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不过,他未曾提到社会主义体制要搞市场经济的问题。而长期间我国经济理论界是把市场经济当作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体制的特征,批判其“无政府状态”;又把计划经济当成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特征,并体现“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经济规律”要求。

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惯于用计划经济国家一词代表社会主义国家。它们在表示支持有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时,也就宣扬它们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以图把受支持的一方拉向资本主义轨道。

关于什么是市场,什么是计划,以及社会主义可不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问题,邓小平同志作了科学的分析,一系列创见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飞跃。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22)“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23)“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24)“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同样地,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好东西,包括经营管理方法,也不等于资本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25)“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26)“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搞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这个路子是对的”。(27)

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大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为实现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个目标,《决定》采取的一系列政策,都是依据邓小平同志关于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关于利用市场和计划两种方法,关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借鉴发达国家对我有用的经验等的一系列创见作出的。以公有制为经济成分的主体,以按劳分配为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主体,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和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对外经济体制,以及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这一系列的规定,很多是借鉴着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我们深信,坚持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我们一定能实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335页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13)(14)(15)(17)(20)(21)(22)(23)(24)(26)(2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70页,373页,63-64页,251页,372页,248及265页,113页及136页,370页,108页,142页,142页,138页,142页,117页,3页,311页,148页,203页,364页,373页,149页。

(5)(16)(18)(19)(2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416页,127页,133页,406页,236页。

标签:;  ;  ;  ;  ;  ;  ;  ;  ;  ;  ;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现实意义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