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管理、管理研究与管理理论_现代管理理论论文

论管理、管理研究与管理理论_现代管理理论论文

再谈管理、管理研究和管理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谈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管理的重要性和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已逐步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在我国管理科学近年来也得到长足进展,但回顾管理研究走过的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认识上、研究上和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中作者结合自己的研究体会论述了对管理研究若干问题的认识,如管理的概念、管理研究的内容、境界和方法论、管理理论的特殊性及其评价标准等等,目的是促进我国管理研究的进一步规范化和深入实际。

关键词:管理,管理研究,管理理论,学科体系,研究方法论

在庆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管理科学部成立的座谈会上,朱熔基副总理做了长篇讲话,后以“管理科学,兴国之道”发表。对于管理教育、研究和实践者来讲,都会从中感到肩上担子的沉重。结合中国实际研究管理、规范管理研究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在后来召开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管理科学部成立大会上,我结合我近年来研究的体会对管理研究谈了一些自己的认识,后以“管理与管理研究”为题发表在《中国科学基金》(1996年第四期P297-303)上。现应贵刊之邀,对之再做进一步深入的讨论。

一、什么是管理

1.1 管理的基本概念

关于管理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

1)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教授哈罗德·孔茨在其名著《管理学精华》中指出:“人们活动的领域或许没有比管理更为重要的了,因为在不同类型企业中,各级管理者都担负着创造和保持一种使人们在群体中相互配合工作的环境,从而达成精心选择的任务和目标。”

2)美国著名管理学者和高级咨询专家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什么的问题应该是第二位的,“应该通过管理的任务来阐明管理”。为使机构能执行其职能并作出贡献,管理必须完成三项重要而又极其不同的任务:

——本机构的特殊目的和使命;

——使工作富有活力并使职工有成就;

——处理本机构对社会的影响和对社会的责任。

3)决策学派创始人之一、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部过程”。

4)《世界大百科全书》中的定义为:“管理就是对工商企业、政府机关、人民团体以及其它各种组织的一切活动的指导。它的目的是要使每一行为或决策有助于实现既定目标。”

5)中国古代儒家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这体现出儒家管理思想的纲领,其特点是由小到大、由近及远。换言之,作为管理者,最根本的是从自身修养做起,不可谓不切近;目标是平天下,不可谓不高远。中国历代思想家反复研究的另一个问题是“利”和“义”的关系。“利”,以刀割禾,意为收成、收获;“义”字,繁体写作“義”,上“羊”下“我”。按周辅成等学者的考证,“义”是均匀分肉的意思。可以理解,“利”即收获成果,“义”是合理分配和合理行为。虽未直接给管理下定义,但却透出宏观管理的思想精髓。

尽管对管理的认识有不同的视角,也存在一定的分歧,但以下相互联系的四个基本特性可能没人怀疑:

(1)管理工作是复杂的和多变的。

(2)管理工作包括了安排和协调别人的工作,要做到这一点,管理者必须自己先能有一个类似的安排和协调。

(3)管理者的存在是要解决非程序化(unprogrammed)而不是程序化的问题。

(4)管理者经常需要在不同的技术、文化、职能的岗位上移动或跨行业工作,因此,管理者必须有很快的适应能力和能够不断学习的能力。

1.2 管理的特性

1)管理的二重性

所谓管理的二重性是指所具有的合理组织生产力的自然属性和为一定生产关系服务的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是管理最根本的属性,它反映了管理是组织共同劳动和协作的一系列的科学方法的总结。只有应用了这些科学方法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管理又是特定社会形态的产物,其社会属性是显而易见的。管理的效率和作用受到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双重制约和影响。

2)管理无时无处不存在于人类一切活动之中。

管,意在管人、管物、管目标;理,在理财、理制、理关系。管和理密不可分。管理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活动,它渗透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3)管理是为实现特定目标的有组织的群体活动。

麦尔斯在给出“价值工程”的定义时讲:以功能分析为核心,以最低的产品寿命周期成本实现产品必要功能的有组织的活动。这大概是上述管理特性被描述的典型实例之一。有了管理,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才可能变得秩序井然,才能产生、保持和发展经济效益。

1.3 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哈罗德·孔茨在其名著《管理学精华》中指出: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尽管是粗糙的,但毕竟已有了它自己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独特的学科知识体系。

科学,一种知识系统,包括明确的概念——名词和术语准确,以及一般原理——在边界条件内普遍反映事件之间的联系。名词和术语确切地概括了事物的本质,内涵与外延清楚,对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所传达的信息是同样的。以此为基础,对事实和现象进行分类和分析,概括或假设反映它们之间的因果联系,经过客观实践的检验,说明概括或假设反映了客观事实,并能解释事理,即为“原理”,它具有预示事物发展的重要意义。相互关联的原理和观念构成一个系统,由此可以形成一个理论框架,是重要的知识领域。管理有自己明确的概念、范畴和普遍原理、原则,并且相互依存,形成了独特的知识体系,当属科学无疑。

此处的艺术,既不是指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用形象来反映现实的社会意识形态,又不是指事物的形状独特而美观,而是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和方法,即在工作或在广义的实践活动中,创造性地灵活应用科学知识,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和能力的一种技巧。艺术性来自个人的经验、直觉和智慧、智力,正如钱学森所说:“领导艺术是一种远离数学领域的才能,它能从大量复杂事物的关系中判断出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东西”。

从第一本管理学著作《科学管理原理》问世以来,经过几代学者和企业家的努力,管理理论走过了自己茁壮成长之路。蓬蓬勃勃的“丛林现象”使新理论不断诞生,老理论又产生新的活力,即使是理工科的教授们也不得不承认以管理科学为主要内容的软科学的存在。

但管理面对的不是一次又一次可以设定完全相同条件的实验环境,而是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化着的组织的内外环境。因而没有可以一次又一次被重复验证的一成不变的规律可循。所以它又含有特定的艺术成份。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可循,不是因为自身的缺陷,而是不存在一次又一次完全相同的实验环境条件可以证明其存在。因而似乎是决策因人而异,显出艺术性;(2)管理对同一决策对象而言,决策本身既包含有实验意义,又具有实施价值。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可以重新再来的机会,因而显现出决策者对机遇的把握;(3)管理者的三项重要资源:决策能力、用人和运用自己有限的时间均是因决策者个人而异的,更多的体现为一种艺术;(4)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非优秀的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一定能管好一个企业。因而,管理就是管理,不仅要求科学严谨而且要求艺术。

到目前为止,管理是否是一门科学这一要害问题仍未得到回答!相关的问题有:

是否存在一些管理原则,无论时间和文化的变化,都会保证成功?

是不是一个好的管理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管理好任何企业?

管理现在能否象医生、律师那样成为一种职业?言下之意是能否经过培训和学习之后就可象医生或律师那样得到执照开业?

不幸的是这些问题非常难以回答,有的甚至无法回答。用于研究所需的数据非常缺乏,必要的检查假设的正确性的变化往往难以控制或发生得太慢。

1.4 管理工作与管理者

对管理者的认识,可从关于管理的四种主要学派(Mark Easterby-smith,1994)来加以理解、认识。

1)经典学派(The Classical School)

这个学派指出了作为一个真正的管理者要做什么或者说应该做什么。这个学派最有名的管理者职责的描述是:POSDCORB(Fayol,1916;Gulik,1937),即P:Planning,规划或计划;O:Organizing,组织;S:Staffi-ng,人事;D:Directing,指导;CO:Co-ordinating,协调;R:Report-ing,报告;B:Budgeting,预算。

2)决策理论学派(The Decision Theory School)

这种学派认为,管理者最基本的活动,或者说好管理者与坏管理者间的差别,是在不确定环境下作出正确决策的能力(Simon,1959)。这种学派产生于经济学。后来人们认为,决策没必要一定是理性的过程,即管理者无须追求满足所有情况的最优解,而只要找到在给定条件下的可行的满意解即可。(Cyert and March,1963)经此修正后,该学派发展成为一种管理学派。

管理科学和运筹学是支持决策的两门比较学术化的学科。

3)工作活动学派(The Work Activity School)

这种学派认为,真正管理者的活动特点是繁杂、琐碎和多变的,管理者一天做大量不同的事情,每件事情完成的时间可能都很短,管理者很难集中精力较长一段时间做一件事情,他们的工作经常被临时打断。对实际管理者工作特点的最有名的描述是加拿大教授Mintzberg(1973)在对大量成功的经理人员进行写实性研究后提出的管理者十大角色论:管理者的工作可分为三类十大角色,即在人际关系方面起到:(1)头面人物的作用,完成若干礼仪性的职责;(2)领导人的作用,即用人的职责;(3)联络人的作用,和同行或者有关单位保持个人或组织的横向联系。在信息交流方面起到:(4)监督人的作用,掌握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所发生的变化;(5)传播人的作用,综合分析各种信息传达给内部各部门;(6)发言人的作用,代表本企业向上级汇报和向有关部门通报情况。在决策方面起到:(7)企业家的作用,作为企业各种重大变革的创始者和设计者,以使组织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8)“救火员”的作用,及时处理各种危机事件;(9)资源分配的作用,涉及对资金、时间、材料、设备、人力分配以及质量和信誉保证体系的决策;(10)谈判人的作用,为企业的巩固和发展寻求资源或资源交换。以上职责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4)技能和后现代主义学派(Competence and Postmodernism)

技能学派:在UK,许多学者对管理技能(Managerial Competence)非常感兴趣。他们认为,可以分析和描述出有效管理者应具备的品性和行为,且这些品性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变化的。这些包括了Min-tzberg(1973)的八个基本技能,Burgoyne和Stuart(1976)列出了11项管理技能,Boyatsis(1982)理出了21个管理品性。Julie Hay(1990)也认为,为了适应迅速变化的世界,有效的管理者是应有一些特性的,他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归结了9个核心特征,即:1.应变力(Response to C-hange),2.责任感(Sense of Responsibility),3.影响力(Impact),4.概念化(Conceptualising),5.多视角(Multiple Perspectives),6.预见性(Prediction),7.尊重和敏锐(Respect and Responsiveness),8.沟通(Communicating),9.自知之明(Self-awareness)。而且,Julie Hay认为,这些特征不是技能(skill),也不是知识(knowledge),而是一种"orientations"——即个性的一部分,可以从其行为中观察得到。它们描写的是管理者在实际活动中的工作方法,而不是表现出来的技能。自然技能是必要的,且会随环境而变化,但管理者可以组织别人来进行某些活动,尽管他自己可能在这些方面也很有专长。真正起作用和重要的是管理者有这种意识或"orientations",即能够认识到这些方面的重要性,并保证其顺利实现,这要比其自身具有这些技能更为重要。

后现代主义学派:这种学派主要是一组观点。与标准化技能的看法形成明显对照,这种学派主要攻击现代主义(即世界进步的最好实现方法是应用科学的方法和理性的问题求解方法)的想法。后现代主义反对利用理性的和客观的(Objective)方法解决社会和组织问题。Carter andJackson(1990)认为,管理最好看成是具有许多原则和方法的折衷活动,没有明确的方法可用来决定哪种原则和方法最好。

1.5 管理到底要做什么?

有时候,非盈利单位的管理者会说,盈利单位的目标是简单的,那就是利润。所谓利润就是营业所得扣除成本,也是对“盈余”的一种衡量。所有类型的组织,不管是盈利性的还是非盈利性的,全部管理者理所当然的目标就是“盈余”。这意味着管理者必须创造一种环境,以最少的投入(诸如时间、资金、材料以及人身的辛劳等),达到群体的目的;或者应用有效的资源尽可能多地满足所期望的目标。管理的最终目的都是针对面临问题的本身特点和所处的环境,通过组织和协调,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限度地目标实现。当然,管理者还需了解检验目标达到的方法。

总之,不管哪行哪业,也不论职位高低,作为管理者,尽管目的可能有所差异,但基本管理目标是相同的。

管理活动基本要素有:1)面临的管理问题。2)该问题所处的环境。3)解决问题的目标。4)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可资利用的资源,一般包括人力、物质、资金、技术、时间、信息等资源。5)管理活动的过程和策略。

管理的主要任务是:1)明确目标并围绕目标开展活动。2)根据目标、环境和资源确定战略和策略(机会、相对优势)。3)研究管理机制,解决人的动力问题(磁化:个人的利益目标和集体的目标差异的解决问题,造势)和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放大:1+1>2)。4)战略、策略、机制的实施和调解。

要完成上述任务,一个组织的管理者至少应能够完成以下任务:1)环境分析,2)目标和战略分析,3)资源分析包括人力资源、投资或金融、信息系统、技术、物资管理等,4)管理机制分析包括组织设计、岗位设计、管理规范和条例的设计等,5)日常活动的管理包括规划和计划的制定、各种活动的组织实施等。

二、管理的作用和地位

2.1 管理的作用

管理的重要意义,或者说重要作用不言自明,需要强调的是,在特定组织中,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家庭,管理都具有整体推动作用。一项新技术、一个新发明,其作用主要发挥在某一点或某一条线上。如可以提高某项操作的效率,某项发明可以使某个行业得到长足的发展。管理首先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和意识,如果能使一个单位里的大部分人掌握了这种思想或观念,则每个人都可以在其所处的点上或线上发挥作用,从而对整个单位有整体推动作用。另外,管理的作用是要通过管理人员以及所制定的政策和所建立的机制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好的管理若能做到这一点,则每个处于点或线上的人可能会创造出更多的新技术和发明,这样管理的整体放大或推动作用将表现得更充分。

中国有一个词很好,这就是“造势”。从某种意义上讲,管理就是造势:在组织内创造一种气氛、一种态势,使得组织中的每一个个体都为某种共同目标而努力。当然,这种共同目标客观上应是组织目标和组织内个体目标的协调结果。管理的作用就是要通过管理者及其所制定的政策和所建立的机制,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来烘托创造出这种气氛、态势(有时甚至为某种狂热的情绪所左右)。在这种态势下,组织的思想、观念和意识等可以较容易的为大多数人、甚至是全部人接受。这样,每个人(至少是大多数人)都可在其所处的点上或线上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对整个单位有整体推动作用。

2.2 管理的地位

管理不仅仅具有整体推动作用,从更深层次分析,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管理是一种“基础国力”

1991年,笔者在首届“中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讨会”论文集的前言中提出:管理是一种基础国力。

人类社会发展实践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家庭,由强变弱或由弱变强、且强而又强的转换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管理水平的高低。一个单位或企业,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同领导班子和不同的管理方式,该单位或企业的状况可以完全不同,可以起死回生,也可以一败涂地。

事实上,在讨论人类社会赖以发展的资源及其发展活动的组织时无一能离开管理。好的管理可以丰富这些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使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更有成效。

管理不仅是一种基础国力,而且是一种投资小、收效大、有时还是见效最快的国力。各级管理者从其工作中可以体会到这一点,当然也应该充分重视管理这一种基础国力的提高。

所以,无论国家还是企业,若要谋求发展,都少不得在管理上狠下功夫。这在当代中国,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2.管理这一“基础国力”的开发依赖于教育、研究和实践

无疑,开发管理这种基础国力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提高整个国家、民族的管理意识及各个层次的管理技能。要做到这一点,依赖于管理教育、管理研究、管理应用和实践三方面的工作。这三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控制,一个国家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待于从这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共同提高。

三、管理研究的对象、内容和境界

3.1 管理研究的对象

广义地讲,管理是研究社会活动组织和操作问题。有人的地方、有人的组织的地方就有管理问题。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整个人类社会可分为物理系统、事理系统和人理系统。物理系统指宇宙万物组成的自然系统和经过人类干预后形成的物质系统,如自然环境、城市、工厂等有形的系统。事理系统是指人类在物理系统的基础上从事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活动所形成的关系和活动机理系统。人理系统(近年来新提出来的)指在物理系统和事理系统中活动的人的动机、心理和行为系统。研究物理系统是探讨自然规律;研究事理系统是探讨人类活动和处事的规律;研究人理系统探讨的是人的行为规律。

管理研究是在充分利用物理系统的规律以及其他学科对事理系统和人理系统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从管理的角度探讨事理系统和人理系统的规律以及三个系统综合运行的组织和控制问题。

3.2 管理研究的内容

从管理研究的内容看,有其一定的理论特性,但总的来讲,管理研究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它应该是一种应用导向型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1)管理的思想、意识和观念;2)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3)管理的应用、分析和实践。

3.3 管理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及研究基础

从上述管理研究的对象可以体会到,管理研究涉及的面广,因而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广泛,所需的基础知识面自然也很大。对于同样的研究对象,还有其它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在探讨,如对于事理系统和人理系统,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也在从它们的角度进行研究。如果把管理研究定位于实用导向型研究,则其研究体系可有四个层次:管理学研究的底层是系统科学和哲学,它们不仅为自然科学而且也为社会科学提供了思想方法论和相关的认识论的基础;第二层是相互交错的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系统工程和相关的技术科学,它们构成了管理学可资利用和发展的基础;基于其上的是无所不涉及的管理科学,它本身分为管理理论和管理技术及应用两个层次,均有较强的操作性,且根据需要可充分利用其下各学科对人类社会活动的规律性总结发展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术。

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研究者,不仅要有很丰富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实践经验和认识,而且必须具备较广泛的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系统工程和相关的技术科学知识,更富有成就的研究,自然还离不了哲学和系统科学的帮助。

3.4 管理研究的境界

从管理研究的对象容易推知,管理研究的两个最基本的出发点是:

1.问题导向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针对某种现象研究一种管理技术或者是研究解决某个具体的管理问题,管理研究必须面对实际现象和问题,这也是由其所处的地位(描述和分析各种各样的管理现象,研究和解决各种各样的管理问题)所决定的。所以,与其它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一样,管理研究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即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

2.环境依赖

同样的管理问题在不同的环境下解决的方法可能不同,因此管理问题有很强的环境依赖性。所以,管理研究不能脱离研究对象所处的环境就问题讨论问题,而必须紧紧地将问题与环境结合起来考虑和分析。否则,得到的理论、方法、技术也难以有效解决问题。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国外先进技术在中国难以有效使用的原因。

3.管理研究的境界

由管理研究的问题导向和环境依赖性,可以明确推得:管理研究的最高境界是在所研究问题的环境下最满意地解决问题。

在现实中,从整体上评价一个国家的管理水平高低尚可进行,但若评价某种管理技术或管理理论的水平则往往很难。国内在研究成果评价时常下这样的评语:某某研究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或国际领先水平。对于自然科学或技术科学研究成果这样评价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全世界的评价标准是一致的。但对管理研究水平的评价就远不是这样简单,日本的某项管理技术在日本非常成功,但到美国由于文化等因素无法适用,这样的技术算日本国内领先呢?还是算国际领先?如果从领先的角度讲,许多中国国内很适用的技术日本或美国还没有,自然也能算国际领先了,因为在国际上是独一份,但却不能保证在美国或日本正常运转。因此,这种国际领先似乎没多大意义,实际上这种不具备可比性的评价本身意义就不大。

笔者认为,由于管理研究(许多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也有类似的特性)的特性,在一些研究成果没有可比性的情况下,追求领先本身没有什么价值(结果有可比性时,作为研究自然应追求领先水平),此种状况下,只能是追求在特定环境下最满意地解决实际问题。

四、管理理论及其特殊性

管理理论是以管理经验的系统总结为基础,按逻辑结构严密组织起来的概念、思想和结论。追溯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一百余年的历史,可以深入理解管理理论的系统性、特殊性,进一步了解异彩纷呈的管理理论的众多学派。

4.1 管理理论发展简史

管理理论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个是管理理论的形成时期,以泰罗、法约尔、韦伯等为代表,以他们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管理过程理论”以及“行政组织理论”为标志。他们针对提高工人劳动生产率的问题提出了标准化原理,倡导工人与雇主的合作以求双方受益;他们总结了八种管理组织原则和七种管理职能。成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西方形成的较为系统的、颇有影响的管理理论。管理理论的第二阶段开始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行为科学为主要特点,其代表人物有梅奥、马斯洛、卢因、坦南鲍姆、罗伯特·布来克等。他们研究生产组织中人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它涉及人的需要、动机、内驱力、个性、情绪、思想,特别是人群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管理理论的第三个阶段即管理理论的“丛林”时期,出现于二战之后。孔茨将这种“理论丛林”概括为11个学派,包括(1)经验管理学派,(2)人群关系学派,(3)组织行为学派,(4)社会协作学派,(5)社会技术系统学派,(6)决策理论学派,(7)系统管理学派,(8)管理科学学派,(9)权变理论学派,(10)经理角色学派,(11)行政管理学派。

现代管理研究中,较为重要的有以下六大学派:(1)决策理论学派认为管理的核心是决策,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它是以社会系统理论为基础,吸收系统理论、运筹学和计算机程序应用等学科内容而发展起来的。西蒙为其重要代表人物。(2)经验管理学派旨在以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立足于将管理经验加以概括和理论化,并注重将管理理论与方法传授于管理实践的人。彼得·德鲁克为其代表人物。(3)管理科学学派的要旨是制订用于管理决策的数学和统计模型,并把这些模型通过计算机应用于企业管理。埃尔伍德·伯法为这一学派的重要代表。(4)经理角色学派是由亨利·明茨伯格创立的较晚出现的学派,它以研究经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所表演的各种角色为中心而展开其理论体系。(5)管理过程学派是西方管理理论中较早出现又有较大影响的学派,这一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在组织中通过别人并同别人一起完成工作的过程,人们可以根据管理经验总结出一些基本管理原理用以作为认识和改进管理工作的说明和启示。孔茨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6)权变理论学派是七十年代在西方风行一时的管理派别。权变理论认为在管理中要根据环境和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权变理论注重依据环境自变数和管理思想及管理技术因变数之间的函数关系确定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弗雷德·卢山斯。

管理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一步表明管理系统多视角审视的歧义性、复杂性。这也是我们把握管理系统、管理理论特征的基本点。

4.2 管理理论的评价原则

在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研究中,对同一对象系统,如果设立不同的认知条件,尚可产生这一对象系统的不同表述。对于更为复杂的管理系统,由于众多角度把握对象的结果,众多不同类型的管理理论的诞生是必然的。

由于管理理论所描述的管理系统组成要素(人类行为)的复杂性、要素间关系的非线性、环境的强烈依赖性以及描述系统的变量及变量间关系的不确定性,使得管理理论并不象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学科的理论那样有确定的规定和易于证明。管理理论也不可能成为适用于任何管理系统的“普适定律”。因此,管理研究中明确管理理论的基本准则和评价原则是十分必要的,更何况对于管理理论基本要求的忽视已经影响了管理理论的严密性和一定的规范性。

对于管理理论的准则,孔茨曾作过简要论述。在《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中,他提出了管理理论的5个原则:(1)管理理论应该探讨知识的一个领域和进行能够处理的审查;(2)管理理论应该有助于改进管理实践和管理工作,不应忽视实际管理人员;(3)不要因语义而使得管理理论难于理解,特别是实际管理人员难于理解的无用的行话;(4)管理理论应该指导管理的研究和教学并提高效率;(5)管理理论应该认识到它只是一个更大的知识和理论领域的一部分。

根据孔茨的阐述并结合管理理论的特征,我们认为管理理论可以用以下指标加以评价:

1)假设的合理性:建立模型或理论所作假设能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假设越切近现实,实际分析中模型或理论的应用价值越高。

2)模型或理论的简洁性:在研究实际管理现象或管理问题时,模型或理论是否易于理解、便于应用?

3)模型或理论的可验证性:模型或理论的含义是否可通过实验分析或实地研究加以证明?也就是说,能否通过收集现实世界中的数据或其它证据与模型或理论所反映的现象或道理进行比较?

4)模型或理论的可应用性:现实世界中的数据、证据或实证研究的结果是否支持模型或理论所反映的现象或道理?

Discussion on Management,Management Study,and Management Theory

Professor and Dean XI Youmin (Management School,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49)

Abstract The importance and scientific characteristicsofmanagementhave been widely recognized.The studyand developm-ent of management science in China have gotten a lots of achi-evements.But reconsidering the process of the management deve-lopment,we can't deny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ory and p-ractice.Based on many years theoretical study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the author made a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discussionon several problems of management and its studies,such as the concept of management,scientific and art properties of management,the function and position of management,the mission of manage-ment study,the philosophy and methodology of management study,management theory and its speciality and so on.

keywords management management study management theory scientific system research methodology

标签:;  ;  ;  ;  ;  ;  ;  ;  ;  ;  ;  ;  ;  ;  ;  

论管理、管理研究与管理理论_现代管理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