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及癌前病变病理诊断及研究进展论文_刘娜

胃癌及癌前病变病理诊断及研究进展论文_刘娜

刘娜 河南护理职业学院 病理教研组 455000

摘要:探讨放大胃镜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3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150例患者进行放大胃镜检查,观察胃小凹的形态,指导靶向活检,标本送病理检查;常规胃镜下150例粘膜活检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扩大胃镜检查发现49例肠上皮化生,22例轻中度不典型增生,11例重度不典型增生,3例早期胃癌。病灶越靠近肿瘤,胃窝的类型越高;在胃镜组中,发现25例肠上皮化生,10例轻度至中度不典型增生,7例重度不典型增生,1例早期胃癌。放大胃镜组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总检出率(56.66%)显着高于普通胃镜组(28.66%)。结论:彩色胃镜引导下活检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扩大明显高于普通胃镜。放大胃镜的使用有助于发现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

关键词:放大染色胃镜;早期胃癌;癌前病变;胃小凹

胃癌是中国最常见的胃肠癌。它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并且是恶性肿瘤的死亡率第一。大多数胃癌部位位于胃窦。在疾病的早期阶段,由于胃本身的特殊和复杂的结构,往往很难发现,并且当它被诊断时,往往是晚期胃癌,从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期。结果,胃癌的死亡率仍然很高。在中国的农村地区,大约60%或更多的胃癌患者不能及早发现和调节治疗,以至于延缓疾病并导致死亡。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检测方法及时发现病情并及时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使用放大内窥镜来观察胃窝的形态并指导目标活检。与普通胃镜相比,我们分析放大胃镜进行早期检测。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病例的筛选标准和评估标准均以中华医学会内科分会制定的诊断标准为依据。纳入标准:(1)胃粘膜呈颗粒状,黏膜血管线暗,色泽暗淡; (2)局部粘膜充血,颜色异常,微凸起或抑郁; (3)单个或多个直径约2至3毫米的结节,表面具长柔毛或西面的颗粒状。排除标准:(1)严重心肺疾病患者; (2)肝肾不足; (3)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最近有上呼吸道感染伴发热,喘息,鼻塞和咳嗽; (4)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5)胃肠梗阻或穿孔。将300例选自医院的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患者作为受试者并随机分组,每组150例患者。对照组由57名男性和93名女性组成,年龄在25岁至68岁之间。 (48.2±4.3)岁,病程2?12年,平均病程(7.8±2.3)年。研究组男64例,女86例,年龄24?67岁,平均(47.6±3.9)岁。病程2.5?12.5年,平均病程(8.3±2.6)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其他一般资料无显着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根据常规胃镜检查和平行黏膜活检进行常规胃镜组的内镜检查。 将放大的胃镜组放置在显微镜下以检测损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然后使用0.9%氯化钠冲洗病灶表面的粘液和泡沫,并通过内窥镜活检孔放置喷雾导管。 对0.2%口腔粘膜进行染色放大后,对胃小凹进行类型分析,并在可疑部位进行活检(正常胃镜和放大胃镜每个活检组织取4块组织),并送标本进行病理检查。

形态学分类标准结合Sakaki分类标准制定的分类方法,将胃孔分为5种基本形式:A型:点状凹陷; B型:线性凹坑; C型:稀疏粗线纹; D型:斑块; E型:绒毛。

1.3统计方法

使用Stata 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比率采用χ2检验。 测试水平是α= 0.05。

2结果

2.1放大染色胃镜和普通胃镜对早期胃癌及癌前 病变诊断结果

放大胃镜检查共发现癌前病变82例,早期胃癌3例,常规胃镜检查癌前病变42例,早期胃癌1例。 扩大胃镜组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总检出率为56.66%,普通胃镜组为28.66%。 放大胃镜组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普通胃镜组(χ2= 22.97,P = 0.000)。

2.2胃小凹分型与组织病理学的关系

A型胃癌在正常胃粘膜和炎性病变中更常见,并且没有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 B型胃小凹肠上皮化生8.57%(3/35),无发育不良,C型D,E型胃囊表现为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 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为C型为30%(12/40),D型为47.06%(16/34),E型为62.5%(5/8),C?E胃之间呈正相关 和不典型增生的严重程度(χ2= 11.577,P = 0.021)。早期胃癌为E型。

3讨论

胃肠道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改变是胃病发生,发展和诊断的基础,黏膜良性病变可转化为恶性病变。胃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已被认为是胃癌的癌前病变。早期胃癌的诊断和内镜检查一直是最直接和最准确的方法。目前普通胃镜是早期胃癌诊断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当发生胃粘膜病变时,第一种变化是胃小凹的样式。在不同的病理条件下,胃小凹的形态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而普通胃镜下难以观察到胃小凹的形态变化。胃粘膜染色后放大的胃镜放大并观察。放大倍数可以达到60-170倍。能清楚显示胃粘膜腺管开口和微血管的精细结构变化,从而提高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率。

在本研究中,150例患者进行放大胃镜检查,根据分类标准分析胃窝,并分析胃坑模式分类和组织病理学结果。笔者发现胃凹陷的基本形态与胃粘膜组织的病理关系密切,正常胃粘膜与胃窦炎性病变大多为A,B型,肠化生,轻中度不典型增生呈C,D型,重度不典型增生D,E型,而早期胃癌均为E型,通过χ2检验结合C,D,E胃窝形态及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资料,笔者发现C, D,E胃小凹形态与发育不良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即CE小凹胃粘膜的严重程度与发育不良的严重程度呈显着正相关(χ2= 11.577,P = 0.021,Pearson柱接触Cramer的v = 0.4188,γ= 0.7573),并且早期胃部胃小凹大部分为E型,表明病灶更接近肿瘤,胃小凹的类型越高,这与先前的升因此在放大胃镜时,如果发现D型,E型胃窝应该对胃癌有高度怀疑,并且必须重点进行反复活检以确定是否存在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胃镜扩大组诊断为早期胃癌3例,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82例,以及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总检出率为56.66%;在150例常规胃镜检查中,早期胃癌1例,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42例,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总检出率为28.66%。两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 <0.05)可以通过首先放大胃镜观察胃小凹的形状,然后对高级别的病灶进行有针对性的活检,这有助于改善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检测率。

胃窦形态与组织病理学改变之间关系的机制尚不清楚。这方面的报道并不多。 在研究国内良恶性溃疡的胃窝形态时,认为恶性溃疡边缘的胃溃疡主要表现为E型,这可能与肿瘤细胞异常增生有关。由于本组样本数量有限,如何更好地定义胃窦形态与组织病理学的关系,如何更好地观察胃粘膜细微结构的变化,提高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率 ,需要在未来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放大内镜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J].刘国焰,邱荣锋.广东医学.2010(12)

[2]放大内镜结合NBI技术在早期胃癌诊断价值中的探讨[J].王彩娟.甘肃医药.2014(02)

[3]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36例临床分析[J].仲恒高,缪林,季国忠,杨丽华,蒋国斌,范志宁.中国内镜杂志.2016(01)

[4]内镜下切除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对比[J].徐佳昕,蔡明琰,周平红,李欢,黄晨.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5(11)

论文作者:刘娜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6月上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6

标签:;  ;  ;  ;  ;  ;  ;  ;  

胃癌及癌前病变病理诊断及研究进展论文_刘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