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小学创新教育的启示_创新教育论文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小学创新教育的启示_创新教育论文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当今小学创新教育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示论文,当今论文,行知论文,思想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留学西方,又扎根于本土,其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全面深刻、朴实无华,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认真学习其内容,领会其精神,对我们当今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尤其是创新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创新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陶行知早就指出:“处处为创造之地,时时为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把小孩、农人、工人都培养起来,这才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只要我们深入到儿童中去,便会发现“小孩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他还指出,“小孩子是再大无比的发明家,生下地一团漆黑,过不了几年,如果没有受过母亲、先生和老妈子的愚惑,便把世界看得水晶样的透明”,还告诫那些“糊涂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可见,儿童都有创造的欲望和潜力,需要创新教育的激发和挖掘。创新教育决不是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在我们这个时代,不但需要科学家等杰出人物的创造,也需要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的创造,创造体现在社会的各行各业,没有创造,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就使得我们应确立这样一个观点: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突出表现,创新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生存本领,是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尽管小学生的创新同科学家的创新相差甚远,不属一个层次,但相对于自己和同学群体来讲,也是一种探新、改革、发现、前进,而不是模仿、照搬、套用,对自身的发展仍具有重要价值。

因此,对小学生的创新教育,就不能仅限于少数学生,而要面向所有的学生。不管他是你眼中的优等生、中等生、还是后进生。有的教师无视学生不同的发展潜力和个性特点,仅凭考试成绩就把学生分成几等、贴上标签,而忽视其所谓的“中差生”或根本就不对“中差生”进行创新教育,这是不正确的,也是不道德的。

二、创新教育以知识教育为基础

创新教育,要求引导学生掌握全面系统的基础知识,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整体素质得到发展,这是学生赖以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可以说,任何创新都不会产生在贫乏的知识之上,都是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作为背景的。陶行知十分重视广博的基础知识的教育,他认为学生必须掌握文化工具——语言、文字、数学、逻辑、图画等能力后,才可以求高深的学问,才可以获取做事的本领。要知道,科学文化知识作为人类精神财富的结晶,反映着客观世界的存在形式、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人的认识活动和规律,凝聚着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历史经验,体现着人的智慧。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学生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发现、去创新。那种忽视知识教育,只重玩“表面文章”、搞“花架子”,企图走捷径的创新教育,必然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况且,小学阶段,正是一个人学知识、打基础、求发展的关键时期,理应完成各科大纲对学生的知识的要求,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这是学生创新素质发展和提高的必然要求。当然,注重知识教育,并不是走入极端,使学生变成“书蛀虫”“书呆子”,而是在知识教育的同时渗透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同时不要忽视知识教育,使二者有机和谐地统一起来。

三、创新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

创新活动不单是智力活动,也是创新精神与创新人格力量的体现,是智力因素和人格因素的结果。陶行知非常重视创新精神与创新人格的培养。他热情地呼唤:“时代的车轮在我们的手里,黄金时代是在前面,是在未来,努力的创造啊!”“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不是旧时代的继承人。”学习的任务是要“创造幸福新中国、新世界”“为整个国家民族谋幸福”“改造世界为整个人类谋幸福”。他提倡“修练智慧之眼、磨出金刚之喙、展开大无畏之翼,涵养一片向真之赤心”,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造理想和坚定意志的开拓者。时隔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知识经济迎面而来,世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无论是经济的竞争、军事的竞争、还是科技的竞争,最终归于人才的竞争、创新的竞争。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创新教育,培养学生有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然而我国的教育在片面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却忽视或压制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重视了学生的服从性、统一性,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性、差异性;注重培养学生谦虚谨慎的品质,轻视学生自信心的激发和学生敢于追求真知、善于向权威挑战的品质的培养。这就导致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谦逊但缺乏自信,服从但缺乏独立性,循规蹈矩但少有标新立异,谨小慎微而不敢冒险,学习功利化而缺乏真正的精神追求,等等。如此这般的人格特征,显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对创新活动的开展也有消极作用,是与我们创新教育的要求相背离的。江泽民说:“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我们认为,小学阶段是人格形成的基础而又重要的时期,尤其应把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教育和培养作为重点。这就要求小学的创新教育,必须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的高度出发,培养学生创新的责任感、使命感,树立创新理想、激发创新动力;培养学生自信,独立,不迷信,不盲从,喜欢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执着的精神、顽强的意志,使学生胜不骄、败不馁,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教育学生善于调控自己,始终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创新抱有浓厚的兴趣,使创新变为自身的一种需要。只有这样,我们的创新教育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能为社会输送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人才。

四、创新教育要营造民主、自由的教育环境

陶行知认为,民主与自由是创造力发挥的基本条件。学生只有感到自由、宽松、愉快、坦然,没有任何的压抑与强制,才能自由自主地思考、探究,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可能才有新的发现与创新;如果缺乏民主、没有自由,学生就会无安全感,时时处处小心翼翼、顾虑重重、如履薄冰,一味看老师眼色行事,表现出很强的盲目性和依附性,其聪明才智与创造动力就会被窒息,就会越来越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因此,小学进行创新教育必须营造民主、自由、平等、宽松的氛围和环境。

陶行知认为要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帮助儿童发展,发挥儿童的创造力,就要进行“六个解放”:(1)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能看。(2)解放儿童的大脑,把学生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脱出来。(3)解放儿童的双手,让小孩有动手的机会。(4)解放儿童的嘴,有问题要允许他们问,“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5)解放儿童的空间,让儿童走出教室校园,走入大自然,走入大社会。(6)解放儿童的时间,学校不要占据学生的全部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今天,这“六个解放”,意义仍非同寻常,值得认真的思考。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我们认为小学创新教育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创新教育不是狭隘的、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活动,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中、束缚在教材里、限制在教师指导与布置的圈子里。(2)减轻课业负担,让学生从无休止的练习、作业、考试中解脱出来,学生才有自由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兴趣比较浓厚、思维不受压抑、想象比较开阔,创新才有可能。(3)尊重、理解学生。学生生活经历不同,学习水平有别,个性特点迥异,我们的教育应广泛地接纳他们,而不是排斥他们。只要不是品德问题,他们的独特的想法、不同寻常的做法就应该得到尊重和理解,而不是依靠权威加以压制、一棍子打死。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才有可能不断地增强自己的创新素质。

标签:;  ;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小学创新教育的启示_创新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