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信息技术的冷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技术论文,冷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信息技术——社会发展的火车头
信息技术已经在许多国家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对此我国还远远没有形成共识。
人们常常把信息技术与其他技术并列,一说就是高技术的几大领域——信息、生物、能源、材料、海洋等。其实信息技术在当今世界绝不是与其他技术并列的技术。人们会说技术缺了哪一样都不成,没有材料,集成电路就做不出来;没有精密机械,电子设备就没有基础……等等。但有一点被忽略了,那就是造成今天世界各国竞争态势优劣的决定因素不是别的,而是信息技术。例如,战后的日本,六七十年代的亚洲“四小龙”,欧洲的芬兰等,都是靠信息技术才使自己的竞争地位大大超越处境类似的国家和地区的!
前苏联在两霸竞争中输给美国首先是政治上的问题,但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信息技术上完全处于劣势。美国是信息技术应用最广的国家,依靠信息技术使整个社会的运行节拍空前加快,其发达的市场经济又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所以其资金每年周转次数比前苏联高出很多。而前苏联(包括“文革”结束前的中国)由于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加上对信息技术的忽视,使得社会经济运行节拍极度缓慢,资金大量沉淀,结果自然竞争不过而落败。可以说,是信息技术决定了当代社会的经济运行效率(就如马克思所处时代铁路、轮船决定了社会运行效率一样)。
信息技术还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社会对知识利用的能力。事实上,拥有绝大多数知识产权的少数几个国家,可以占有世界大部分财富。比起前苏联,我国僵化得少一些、觉悟得早一些,比起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与掌握要强一些,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能说是“在缩小”,而只能说“差距加大的势头有所缓解”。
网络经济之所以能产生价值,是因为网络(当代信息技术的核心)把生产与消费的许多中间环节变得不必要了,从而使社会运行减少了冗余,提高了效率。但同时,那些被网络绕过去的人(以及企业、社区甚至国家)也因此被从财富分配的机会中抛开了,因此富的越富,穷的更穷。在这方面我国处在特别地位,是“亚稳态”,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一念之差”可能会陷入“万劫不复”。
西方不少经济学家认为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另一派又认为生产是经济的原动力。不管谁对,网络恰好既推动生产又拉动消费。网络使生产者既能够利用全球的资源与资金,又能够及时了解全球的消费趋势与需求。而消费者则可以通过网络以比从前灵活得多的方式消费及选择消费对象。于是财富就来了。可财富仍是流到拥有资本(如今是网络)的人手里。今天只有掌握网络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二、研发重点——扩大应用核心技术
发展信息技术,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芯片、操作系统、超级计算机、程控交换机……。这些无疑是重要的,但是最重要的还不是这些,国家的发展更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社会组织、优化生产资源配置的能力。
以信息技术所依赖的产品的生产而言,日本、韩国与美国的差距并不大,某些方面甚至还超过了美国,新加坡则基本上不能独立地生产重要产品。然而在最近的十年里,日本、韩国的国际竞争地位下降,而美国、新加坡的国际竞争地位提升。因为后两个国家在运用信息技术、控制资金流向新的经济增长方向方面要比其他国家效率高。
在信息技术发展上,我国面临的不少瓶颈问题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许多部门几乎都在竞相投资建设网络,却很少考虑网络运行的相关条件。被相当多的人认为不算问题的域名管理,我们就没有建立一个合理的体系,造成域名资源的浪费及网络运行与管理的诸多问题。一说网络安全,往往就与芯片和操作系统挂钩,但是欧洲各国和日本没有自己的操作系统和芯片,却同样能够保证安全!而美国国防部用的是自己的芯片和操作系统,黑客不也照样可以打进去?因此,现在在信息安全上的较量是智慧的较量。又如,网络经济的热点是电子商务,而电子商务当前的重点又是“面向企业间的电子交易”。这里面的技术问题非常之多,而我们的科技界却基本不感兴趣。
造成在应用方面科技投入严重不足,除了客观原因之外,对现代信息技术如何才能在全球竞争的社会得到有效应用缺乏真切体会,也是其中重要因素。新一代科技帅才及管理人员似乎应有更强的应用背景。像美国总统的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顾问委员会成员,多数都没有什么计算机科学方面的背景。有的是大企业(如金融、媒体、计算机、通信企业)的主管,有的是化学、生物、环境方面的科学家,有的是著名大学的图书馆馆长。而我国科技管理界吸引企业界人士介入决策过程还不太成功,固然和现行机制对企业界吸引力不够有关系,而我国众多企业家尚处在为生存挣扎的阶段,无暇顾及长远与宏观发展的现状也决定了他们无法用更多精力参与。一个可能的解决办法是吸引海外专业人士建立咨询顾问委员会。不要求这些咨询顾问一定要回国工作,可以定期邀请其中一些人回国座谈考察,一些人可以就地参加顾问会议提出书面及口头建议。把专家机制与咨询顾问机制结合,使二者互为补充,咨询顾问对专家还有评估监督的作用。信息技术应用的前提是“内容”。有人比喻说,人类在音乐方面的发展早期是注意乐器的制造,后来是注意作曲以充分表现乐器的音乐,而到了近代则把竞争集中于指挥与演奏,看谁能利用乐器的表现力最好地诠释乐曲。今天,信息技术的竞争也在逐步从软硬件性能的竞争向搭载内容的竞争转化,发展“内容”是发展信息技术的“生命线”。
一个网址是否吸引人,主要决定因素并非其服务器能力,接入端口的带宽,所用操作系统与数据库软件的性能,而是其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对用户是否有吸引力。美国人在这方面的投入令人膛目,最强大的计算机已被好莱坞用来产生数字虚拟道具和演员;最复杂的数字设备用于生产电视节目或歌星的个人光碟;最复杂的密码系统用于保护信用卡用户或银行储户的通信。如何吸引更多科技人员,把最具性能价格比的信息技术软硬件装备用于支撑与“生产”适合市场需求、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快速发展的各种丰富多彩的“内容”,应该是我国的当务之急。
三、信息技术带来世界竞争格局新变化
信息技术将把国家间竞争引向文化竞争。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的催生婆,随着世界经济进一步全球化,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革。在竞争中,传统的价格、成本、质量等因素的重要性正在下降(因为越来越多的竞争者都可以在这些方面以差不多相同的标准参与竞争)。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已不能完全由其能生产什么产品来决定。日本、韩国在微电子、家用电器、汽车等诸多领域的生产能力都令人敬畏,但在近年里国际竞争地位却相对下降。美国的制造业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复兴,但美国经济近一百多个月的连续增长恐怕并不是主要依靠这一点。
在知识经济的全球竞争环境,国家的竞争地位诸因素中,文化因素越来越突现其重要地位。这是指社会利用信息技术尽快传播知识,引导社会生产要素转向新的经济生长点的社会组织能力。美国迅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就令人深思。在这个国家一种新的技术,一种新的运行方式只要它能够提高效率,人们马上趋之若骛。即使百年老店只要不能顺应时代潮流,也只能被弃之如敝屣。而因特网的发展对这种文化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信息技术应是精神文明建设最重要的基础要素之一
当前信息技术带来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文化的竞争。因特网打破了文化传播的国界,美国已在文化传播上成了唯一的超级大国。
有着五千年文明史与十二亿人口的中国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不能放弃自己的文化。保持自己的文化并不意味拒绝吸收国外文化中的进步与积极因素,然而今天的挑战是在全球化浪潮中能否为本民族文化争得生存空间。世界媒体正被少数几个跨国媒体帝国所吞并,”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合并是这种趋势的例证。因而不少民族的价值观正在丧失其独立性而受到这些媒体帝国及其后面的政治、资本势力的操纵。如果中国的文化(包括意识形态)在这场竞争中处在劣势——那么从长远看民族的独立是难以保障的,更不要说坚持社会主义了。因此,今天科技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比为物质文明建设服务还要迫切。在当代,信息技术应当是精神文明建设最重要的基础要素之一。
五、文化已经成为一个新的产业,信息技术可以而且应当支撑其发展
即使就经济发展本身而言,文化(广义上说,包括了教育、娱乐,美国人起了个名字: edu-tainment ,把教育 education和娱乐entertainment合在一起, 实在是一种观念上的革新)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大。
有一位美国人士批驳日本正在超越美国的理论时说过:“美国用不着担心日本的半导体产品充斥美国市场,美国卖给日本的电影与电视节目赚取的外汇比日本卖给美国的全部半导体产品价值高得多”。这说明文化产生的贸易额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一部美国大片《玩具总动员》的销售加上附带的人物造型玩具及与之相关的服饰制品,赚走的外汇统计出来一定相当惊人。每年NBA 篮球等节目及相关的广告所产生的营销额恐怕也是天文数字。而这些还只是冰山一角而已。美国的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正在形成良性互动,文化为网络充实了内容,网络为文化穿越国际疆界提供了载体。
说到底,老百姓上网是为了文化。如果为了提高办公效率,那应该是老板掏腰包,最后只能进入成本。就全社会而言,网络赚钱最终必须通过提供文化消费和其他消费性服务。我国应当对这一发展趋势从战略高度予以评估,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对这一发展潮流绝不应无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