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经济时代的编辑素质_知识经济论文

论知识经济时代的编辑素质_知识经济论文

浅论知识经济时代的编辑素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时代论文,素质论文,编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知识经济正向我们走来。“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大转变的时代,传统的以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为特征的经济正在逐渐丧失往日的荣耀,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已经显示出勃勃生机。”(注:刘路沙、薛冬:《两院院士谈知识经济》,见《光明日报》1998年6月5日。)知识经济的潮流已势不可挡地冲击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国未来的前途与命运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知识经济时代,出版行业必须要加快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营的战略转变,而尤其是作为该行业的主体的编辑人员,更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思想道德素质

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人格的要求比任何时候都要高,因为只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具备四种“精神”,才能做好编辑工作。

1.乐于奉献的精神。出版行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作为编辑,除了要有敬业的精神外,还要有乐于奉献的精神。编辑工作具有隐匿性、利他性的特点,因此,编辑要静得下心,坐得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和清贫。周扬同志说:“编辑是无名英雄,要有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服务精神,要有使别人名扬四海,而自己却默默无闻地舍己为人的精神。作品原稿是编辑阅读过、挑选过、甚至修改过的。他们付出了劳动……他们是在花园中辛勤劳动的园丁。”(注:周扬1980年5 月在“全国文学期刊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编辑是园丁,因此,他必须要善作人梯,甘当无名英雄,要通过自己默默而艰辛的劳动,为社会奉送精美的精神食粮。

2.公平择稿的精神。编辑要敢于摆脱人情关系的羁绊,对来稿一视同仁,不唯亲、不唯名、不唯上,唯质是选。这方面,邹韬奋先生是我们的楷模。他说:“我对于选择文稿,不管是老前辈来的,或者是幼辈来的,不管是名人来的,或是‘无名英雄’来的,只须是好的我都竭诚欢迎,不好的我也不顾一切地不用。在这方面,我只知道周刊的内容应该怎样的精彩,不知什么叫情面,不知什么叫恩怨,不知其它的一切。”(注:邹韬奋:《聚精会神的工作》,见《韬奋文集》第3卷, 第73~74页。)只有按照刊物的编辑方针择优用稿,才能保证出版物的质量。

3.一丝不苟的精神。编辑工作既是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又是一项细致严谨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必须一丝不苟。这就要求编辑在工作中要细致、扎实,敢于把自己的时间消磨在审稿、阅稿、校对上,一笔一画,一字一句,容不得半点粗枝大叶。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这样才能向社会奉献合格的和高质量的精神产品。

4.团结协作的精神。马克思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2 页。)人心齐,泰山移。编辑工作离不开编务、校对、出版、发行等复杂环节,只有团结协作,其工作才能顺利进行。这既需要编辑集体内的真诚团结、互相合作,也需要作者、读者的积极配合和支持。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结协作才能把刊物办好、办出特色。

二、科学文化素质

编辑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历史的责任和时代的使命。在知识经济时代,编辑只有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博学多才,才能保证出版物的质量。我国编辑之鼻祖孔子以及近现代的鲁讯、郭沫若、茅盾、巴金、叶圣陶、郑振铎、顾颉刚、夏衍、金仲华、邓拓、赵家壁、陈原等人,他们都是博学多识的一代名家和编辑大师。正因为历史上有这许许多多优秀的编辑,才使我国历史文化如此绚丽多姿。才如湖海文始壮,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编辑,应该向前辈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地更新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

1.本体性知识。这是编辑所应具备的特定的知识,它包括: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这是编辑的灵魂和统帅;编辑基础知识、一般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这是编辑的基本功。由于本体性知识直接关系到编辑的水平和出版物的质量,因而党和政府对编辑的要求较高,强调其“必须具备大学以上的文化、专业水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见《新闻出版》1983年6月7日。)

2.外延性知识。就是编辑本体性知识之外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编辑应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当今科学发展的趋势是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分工日渐模糊,这就要求编辑必须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秀灵,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注:《培根人生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14 页。)编辑的外延性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提高出版物的质量。

3.实践性知识。这是编辑的常规性和策略性知识,是编辑个人实践经验的积累。编辑工作包括选题、组稿、审稿、校对、出版等过程,在实现这一过程中需要对作者、读者、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进行调查研究、综合思考并做出决策。而决策水平的高低体现出一个编辑的认知水平和实践经验,所以实践性知识是编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同志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注:《毛泽东选集》,人民日报出版社1971年1月版,第264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编辑实践经验,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

4.条件性知识。这是编辑的方法性和工具性知识。出版物是精神产品,承担着造就人、教育人、感化人的功能,要使之容易为读者理解和接受,并进而产生社会效益,这就要求编辑必须掌握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要了解社会,摸清读者心态,从而为出版物定位,体现特色与个性,不断推出精品。与此同时,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及出版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外语和计算机知识也成为编辑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知识要素。

三、业务能力素质

业务能力素质是编辑工作的核心要素,因为编辑业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出版物的质量,而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也是通过编辑的具体业务工作反映出来。江泽民同志指出:“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注:《在中国科学院第九次院士会议上的讲话》,见《人民日报》1998年6月2日。)编辑只有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才能有所创新,所以,业务能力是编辑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其包括文字、组织、开拓、鉴别、技术诸能力。

1.文字能力。这是编辑最基本的业务能力,因为编辑工作首先就是文字工作。“凡是要准确地精确地有效地传播信息、交换信息、处理信息,就必须首先熟练地巧妙地运用或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注:陈原:《论“驾驭”文字的艺术》,见《编辑学刊》1994年第5期。 )文字是编辑工作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无法做好编辑工作。

2.组织能力。它主要体现在对作者、读者的组织工作中。前者是把作者组织起来、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为编辑和出版工作服务;后者指的是有目的地与各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读者保持亲密的联系,了解他们的需要。作为编辑,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加强对作者和读者的组织与联系,不断开拓选题,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为大众服务、为社会服务。

3.开拓能力。编辑应具备强而有力的开拓本领,其不仅要有对文稿进行编审等具体工作的能力,还要有对文稿内容编辑构思的能力。为此,编辑必须要对读者对象作具体研究,深入思考,提出选题,作出框架构思,做到见人之所未能见,言人之所未能言。只有这样,才能使出版物凝科学性、实用性、新颖性于一体,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欢迎。

4.鉴别能力。指编辑对选题、文稿的识别和判断能力。选题是一系列编辑工作的起点和基础,只有鉴别和判断好选题,提高选题质量,创造一个“人无我有,人浅我深,人单我众”的境界,才能使刊物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文稿是优是劣,质量是高是低,文稿修改后是否可用,出版后是否适合市场需要,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编辑作出正确的鉴别和判断。为此,编辑必须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政治、文化素质,加强实践锻炼。

5.技术能力。指编辑工作中有关技术方面,特别是对文稿物化过程中技术处理的能力。出版物只有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才是完美的,而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又必须是建立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适应内容这一基础之上。作为编辑,必须要熟悉技术设计工作,具备技术设计能力,适应技术设计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出版物的内容与形式达到和谐的统一,成为出版物中的精品。

四、身体心理素质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因此对人才所具备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心理方面,要求历险不惊、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不怕挫折等非智力方面的素质;在身体方面,要求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注:王兴成主编《知识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第358页。)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就无法承受艰苦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当今的编辑工作,已不是简单的案头工作,面对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编辑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的心理素质。

1.创新心理。就是富有创造新事物、产生新设想,敢于开拓、勇于创新的大无畏的革新精神。编辑工作从开发选题、组稿审稿、修改加工、装帧设计,到宣传发行都需要编辑发挥创造性的劳动热情,可以说,创新性是做好编辑工作不可或缺的动力。

2.稳定心理。就是要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稳定心态。编辑工作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只有在稳定的心态下,才能有条不紊地、高效率地做好工作。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伯莱因指出:一个人心理的平衡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人体内的平衡,并影响到工作的质量。因此,作为编辑,要加强自身的内在修养,要自觉抵御不良风气的影响,经常保持良好的、稳定的心理状态。

3.承受心理。就是要敢于面对一切困难和挫折,敢于直面人生。只有具备顽强承受心理的人才能发愤图强,有所作为。“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巨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注:司马迁:《史记》卷一。)这些都是古代圣哲敢于面对挫折,不屈不挠的典范。作为编辑应该敢于面对社会,不为名誉、地位、金钱所左右,不为困难挫折所压倒,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

4.包容心理。就是要有对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予以包容的胸襟。作为编辑要学会理解人,尊重人,平等待人。对于作者的建议要虚心听取,加以分析,“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只有充分听取作者、读者的意见和要求,才能不断提高刊物质量,满足广大读者精神文化的需要。对读者多一分理解,为读者多办一件实事,这是编辑的义务和责任。

五、审美艺术素质

知识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大大地提高了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率,发达国家一般是40%~50%,而我国仅为6%~8%。(注:邓光东:《知识经济与新闻出版》,见《新闻出版报》1998年12月15日。)究其原因,担负信息传播任务的出版物未能充分发挥功能,传播未能及时到位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如何使出版物从内容到形式达到完美,体现出特色和风格,成为精品,并得到受众的欢迎,这是作为出版物承担者的编辑必须考虑的问题,为此编辑还必须要提高自身的审美艺术素质。

1.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是指导我们一切审美活动的思想武器。编辑应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树立科学的审美观,并以此审美标准及其所反映的美的规律,创造我们的精神产品。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就是真善美、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而“美的规律”则是其中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只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编辑工作,创造完美的精神产品,奉献给广大读者。

2.增强审美的敏感性。就是提高审美的观察力和发现美的敏感力。审美艺术的敏感是一种善于在工作、生活、自然、艺术中观察和发现美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是和审美经验的积累以及艺术素养、文化知识等因素密切联系的,正像狄得罗所说:审美艺术能力是“由于反复的经验而获得的敏感性。”(注:《别林斯基论文学》,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第7页。)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在活生生的社会现实里有很多美好的事物,或者更确切地说,一切美的事物只能包括在活生生的现实里。编辑只有在工作的实践中,不断加强锻炼,才能增强自己的敏感力,发现美,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创造美的能力。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 卷,第121页。)提高审美艺术能力的目的是要创造完美的艺术。 作为编辑,要提高自身创造完美出版物的能力,就得培养自己的情感、想象和个性。只有不断挖掘自身的内在潜力,才能使出版物在封面、插图、装帧、版式和文章的主题、风格、定位上和谐统一,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实现内容美和形式美的有机结合,从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信赖。

总之,知识经济正呼唤着社会以及人的觉醒,呼唤着出版业的发展。作为编辑,应该努力提高自己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业务能力、身体心理和审美艺术等方面的素质,以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促进社会主义的出版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标签:;  ;  

论知识经济时代的编辑素质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