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中西文化碰撞中的发展走向论文_赵静

中国画在中西文化碰撞中的发展走向论文_赵静

(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摘要:中国的绘画历史悠久,从最初画在陶器、岩石上的简单图像,到画在绢和宣纸上的水墨丹青,在无数画家的不断探索和努力之下,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绘画美学体系,屹立于世界绘画艺术之林。

关键词:中国画;中西文化;发展走向

一、走在路上的中国画

中国画在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无不体现了中华名族传统的审美观,既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不追求形象的逼真,而着力于意境的表现。中国画还处处体现着中华名族的哲学观念,无论是画山水、花鸟还是人物,画家们自觉地与社会思想和审美情趣相联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近现代中国画改造的思路之一,“中西文化碰撞”与“借古开今”一样,也已成为不可抹杀的历史事实写入绘画史,并且似乎仍以不可阻挡的趋势续写着历史,因而,我们就有理由格外关注它的的渊源和发展。

二、近现代中国画更迭得与失

中国画画坛呈现一派兴兴向荣的景象,但是不难发现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艺术之精神正步入进退之境。对于“中西结合”的理解从徐悲鸿先生那里有了一定的突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所谓的艺术家们对于这种革新方向的把握开始变得模糊,在理解中国画创新的意义上有所偏离,只是一味地将中西方的表现技巧相互嫁接,他们融会贯通,将西方理性思想注入到充满主观色彩的中国绘画之中并使之形成一种崭新的风格。

如果说到这里,大家会认为中国画艺术已经找到了明确的发展方向,恰恰相反。中国画的新出路——“中西结合”存在着更多局限和隐形问题。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过分强调概念,却没有融合中西方文化而徒有技法的简单拼凑。含蓄一点的画家是将中西方之间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与技法生硬的拼凑在一起。他们运用中国画的线条勾勒物体,但是在晕染时运用了西方的光影明暗及色彩冷暖的方法来着色。这种表面形式的结合,与西方唯一的区别只是在绘画材料上的改变,将其油彩变为墨彩,将西方画布换成中国的宣纸。一些大胆的艺术家直接将素描或速写的线条直接搬到中国的宣纸上;画家们像复制照片一样把要表现的物象真实的刻画出来,仿佛要证明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中国绘画很难像西方绘画那样能很真实的表现出自然界中的光、色调以及空间感、立体感的说法是错误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的画家甚至不经过任何思考直接摹仿西方的各种艺术流派的绘画风格还有很多画家把西方各种艺术流派的绘画风格,这种作品却让人看不出中国画的艺术韵味,反而像是西方绘画的变种。

中国画的大写意精神正被媚俗、重器轻道等画风所取代。这种变化趋势始自明末,随着商品经济意识的萌芽和大商人阶层的大量出现,中国水墨画艺术从高高在上的庙堂逐渐走入世俗生活;绘画主体从以从事绘画娱乐的文人士大夫为主流,扩展到黎明百姓;从阳春白雪变成了下里巴人。随着西画的流行,传统的具有文人画特征的水墨写意画逐渐式微,也就是最终成为代表东方中国画艺术精神的山水画,从高峰步入了低谷,而在元明清以来不占主要地位的人物画,在西画写实造型观念的支持下抬头,逐渐成为绘画主流。当然,这时的人物画,已经非传统的以形传神、重神轻形造型宗旨。而是以西方科学的物理光和影、结构为主的造型法则。在这种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的观念影响下,传统水墨画的命运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境地。中国画艺术在动荡不安之中,在高峰与低谷的更迭中渐渐迈向现代。

三、中国画之发展趋势

传统中国画艺术从古至今不断发展,从自成一体到在新的审美评价体系下被评判和欣赏,这不是单纯的艺术问题,更是复杂的历史、社会问题。归根结底,是文化信心问题。如果中国画艺术一味追求西方现代审美标准,那么土生土长的中国画艺术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必然要失去根本,造成形式大于内容的局面。如今的艺术市场上充斥着部分不具备中国画根本特征和基本诉求的“伪中国画”混淆视听。所以,在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中国画艺术在当前的发展,还是要重构一套适应中国文化和艺术语境的评判标准和价值体系。

传统中国画写形体系中,笔墨是最重要的因素,它也是近现代“中西融合”中争议最多、最难碰的一个硬核。它使表象外化为图形,又承载了传统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准则,是不似之似的造形原则,尤其是写意精神作下的结晶。

从原则上讲,画家们应该把中国画中的“中西结合”看作是中国画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思路,而不能作为革新的主要手段。西方的文化思想再先进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中国的文化,更何况在中国的文化中还有很多被世界肯定的东西。因此画家们既不能以中国的艺术观点来主观的认识西方绘画,也不能以自己学习的西方艺术理念来主观的否定中国绘画中的一切,因为这两种片面的观点都会阻碍中西方绘画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晓光.国画[M].合肥:黄山书社.2015,1-2.

[2]郎绍君.论中国现代美术[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3]张玉金.结构与重建中的中国画传统风神与发展取向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4-5.

论文作者:赵静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  ;  ;  ;  ;  ;  ;  ;  

中国画在中西文化碰撞中的发展走向论文_赵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