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确诊的1例肯尼迪病报告论文_李若照1,刘建辉1,张青艳2,黎海文1

基因确诊的1例肯尼迪病报告论文_李若照1,刘建辉1,张青艳2,黎海文1

(1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贵州 贵阳 550005)(2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贵州 贵阳 550000)

【摘要】肯尼迪病,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性下运动神经元变性疾病,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晚发性疾病,表现为缓慢进展的肌无力,延髓部、面部及肢体部肌肉菱缩,伴有男性乳房发育和生殖功能降低等雄激素不敏感表现。目前肯尼迪病的确诊均需要进行基因检测。该病致病基因定位于X染色体长臂近侧端(Xq11-12),编码雄激素受体( androgen receptor, AR)蛋白。当编码区域内的三核苷酸序列CAG的重复次数病态扩增超过一定限度时即导致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肯尼迪病;下运动神经元变性;基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R74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5-0109-02

肯尼迪病,又称脊髓延髓肌肉萎缩症,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性下运动神经元变性疾病。表现为缓慢进展的肌无力,延髓部、面部及肢体部肌肉菱缩,伴有男性乳房发育和生殖功能降低等雄激素不敏感表现。基因分析是该疾病诊断的金标准,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经基因确诊的肯尼迪病报道如下。

1.病例资料

男性,58岁。因“进行性双下肢无力6年,加重伴双上肢近端无力1年”入院。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无力,以右下肢明显,行走及运动时感双下肢沉重,下蹲起立无异常,当时未予重视,双下肢无力进行性加重;4年前患者出现上楼梯费力,下楼梯、行走、跑步、下蹲起立尚可,并伴有双上肢指端轻微震颤;3+年前患者双侧脸部肌肉跳动明显,讲话较前欠清晰;1年前患者双下肢无力加重,伴双上肢近端无力,上下楼梯、行走、跑步费力,下蹲起立不能,双上肢近端抗阻力差。既往3年高血压病史,平素服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血压控制正常。否认家族中类似病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已婚,育有二女,均体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查体:神清,构音欠清,对答切题,双侧瞳孔等圆等大,直径3mm,光敏、双侧瞳孔各向运动可,未见眼震;双侧鼻唇沟及额纹对称,伸舌居中,舌肌萎缩、纤颤,悬雍垂居中,软腭上抬可,咽反射正常,双侧肩胛带、臀部、双手大小鱼际肌肉萎缩,肌肉无压痛。头部前屈肌力5级,俯卧位可抬头,双上肢近端肌力4+级,远端肌力5级;双下肢近端肌力4级,双下肢足掌背伸、跎屈肌力4+级,四肢肌张力正常,四肢腱反射(+);病理征(-)。脑膜刺激征(-)。深浅感觉均正常。男性乳腺发育。辅助检查:血生化:谷草转氨酶:52U/L、谷丙转氨酶:58U/L、乳酸脱氢酶:267U/L、α羟丁酸脱氢酶:227U/L、肌酸激酶:1956 U/L、肌酸激酶同工酶:64U/L、血脂:甘油三酯 2.46mmol/L、低密度脂蛋白:3.88mmol/L。性激素:雌二醇:178pmol/L。头颅MRI:脑白质少许缺血灶。脑脊液相关检查均正常。肌电图提示神经原性损害。基因检测示:AR基因(CAG)重复数为40,可见异常扩增。

2.讨论

患者中年起病,缓慢进展,表现为肢体无力、肌萎缩,舌肌萎缩伴纤颤,构音欠清,腱反射减弱、男性乳房发育的临床表现。肌电图示其有神经源性损害,患者多次检查血脂、血肌酸肌酶、雌二醇增高明显,基因测序,CAG的重复序列数目为40次。综合以上结果,可确诊为肯尼迪病。

肯尼迪病致病基因定位于X染色体长臂近侧端(Xq11-12),编码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蛋白。当编码区域内的三核苷酸序列CAG的重复次数病态扩增超过一定限度时即导致疾病的发生。目前肯尼迪病的确诊均需要进行基因检测,新的欧洲神经科学联合会(EFNs)指患者雄激素受体基因第1个外显子三核苷酸CAG重复序列数目≥35作为诊断的依据[1]。本实验通过PCR特异性扩增CAG三核苷酸重复区及毛细管电泳,准确分析其片段大小,计算三核苷酸重复次数,从而确定AR基因发生异常扩增,重复序列40次,符合诊断依据。

肯尼迪病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晚发性疾病,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2]指出雄激素受体(AR)蛋白的特异性配体—睾酮,它具有稳定及转运AR的双重作用,是肯尼迪病配体依赖的可能致病原因。目前对肯尼迪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案,Banno等[3]对50例肯尼迪病患者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研究,分别予以皮下注射亮丙瑞林和安慰剂,结果发现亮丙瑞林组的患者,其功能评分及吞咽状态明显好于安慰剂组。除了亮丙瑞林药物外,近期有研究也发现从生姜、咖喱中萃取的化合物ASC-J9可选择性降解AR蛋白并减少其在细胞内积聚。将ASC-J9注射至转基因小鼠模型后,其运动能力得到了显著改善。虽然,上诉两种药物尚未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但亮丙瑞林及ASC-J9均有希望成为治疗肯尼迪病的新型药物。

肯尼迪病的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电生理和基因检测。当患者出现典型体征时,诊断相对比较简单;但以不典型表现起病时,还需与脊肌萎缩症,肌萎缩侧索硬化,肌营养不良,包涵体肌炎等疾病相鉴别。在临床诊疗中,应尽早完善基因检测,避免漏诊、误诊。

【参考文献】

[1] Laspada AR, W iI son EM, Lubahn DB, et al. Androgen receptor gene mutations in x-linked spinal and bulbar muscular atrophy[J]. Nature, 1991, 352(6330): 77-79.

[2] 张社卿,丁素菊,郑惠民,等. Kennedy病一家系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753-757

[3] Banno H, Katsuno M, Suzuki K, et al. Phase 2 trial of leuprorelin in patients with spinal and bulbar muscular atrophy. Ann Neurol 2009,65:140-150.

论文作者:李若照1,刘建辉1,张青艳2,黎海文1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9月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6

标签:;  ;  ;  ;  ;  ;  ;  ;  

基因确诊的1例肯尼迪病报告论文_李若照1,刘建辉1,张青艳2,黎海文1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