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循环经济的手段研究

发展循环经济的手段研究

赵鹏[1]2003年在《发展循环经济的手段研究》文中指出可持续发展在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面临许多问题,发展循环经济,改变我国传统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系统地研究符合中国国情的循环经济实现手段显得非常必要。本文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入手,运用数学工具分别研究了循环经济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在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两方面的规律。在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利用物质平衡原理,在循环经济的叁个层次上分别研究了循环经济的资源利用效率,证明了循环经济在资源利用效率方面优于传统线性经济。同时,理论分析结果提供了使用清洁生产、生态工业与农业和经脉产业等手段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依据。在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建立了以资源使用福利最大为目标的福利经济学模型,使用最优控制理论对其求解。利用经济效率理论分析了模型的解,得到了利用循环经济配置资源富有效率的条件,即资源的边际效用必须体现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这也为使用经济手段和命令控制手段等循环经济间接调控手段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重点探讨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实现手段。首先,阐明了发展循环经济与污染控制的区别,确定了循环经济实现手段的目标。其次,在既考虑一般性标准又考虑对开放型经济系统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评价循环经济手段的标准,运用这些标准对循环经济实现手段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再次,创新性的提出了循环经济实现手段的协同作用规律,阐述了直接作用手段、间接调控手段和基础性作用手段之间的协同作用机理,这对于帮助决策者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最后,在对循环经济实现手段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并以天津市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政策及其实施效果为实例,验证了循环经济实现手段的作用及手段协同作用规律。同时,本文也提出了在循环经济实现手段研究领域有待进一步解决的内容和努力的方向。

谢伟[2]2007年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循环经济立法借鉴》文中研究表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有效平衡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叁者关系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法律的确认和保障才能得到充分实现。然而,当前我国循环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循环经济仍面临一些严重障碍。实践证明,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将会严重影响循环经济的发展。这些障碍除需要运用行政、经济的手段加以克服,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立法,运用法律的手段加以解决。法律手段具有规范性、稳定性、强制性、公开性和极大的权威性,是国家调控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高形式,其作用和力度是其他手段无法达到和替代的。因此,落实“十一五规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及时制定出台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发达国家经过长期实践,目前已经处于循环经济法制化阶段,有专门的和相对完善的法律推动和保障本国循环型社会的形成。当前发达国家规范循环经济大致有两种立法模式:一种是污染预防型,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将清洁生产纳入预防污染的法律框架,属于环境法。另一种是循环经济型。先驱者是德国,比较完善的是日本。本文在阐述了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充分分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循环经济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框架。

崔维程[3]2013年在《完善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开始显露。空气、水、土壤的污染问题以及资源浪费导致的原材料、能源短缺问题已经开始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决这个困境,我国开始引入循环经济政策,试图通过循环经济的发展突破资源和能源的瓶颈,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从而促进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立。循环经济在国际上已经发展多年,理论和实践上都比较成熟,而我国的循环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在实践中的效果并不理想。现阶段我国循环经济发展遇阻的主要原因在于激励机制不完善,在激励机制的立法层面缺少适宜的法律规定,在激励措施层面重惩罚轻激励,导致了循环经济发展不畅。因此我国应当重点完善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借鉴国外优秀经验,结合本国国情,确立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激励机制,从而促进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完善循环经济激励机制主要通过法律规定的完善来实现的,通过深入研究循环经济的内涵、原则,总结循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再分析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对从法律层面完善我国循环经济激励机制提出意见和建议。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完善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的建议,在提出完善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的原则和现阶段学界关于完善激励机制的争论后,建议从经济手段和非经济手段两个方面完善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经济手段主要包括税收、价格机制和绿色信贷制度,非经济手段包括加强宣传、重视技术研究和明确法律责任。特别是绿色信贷制度,本文创新性的提出明晰绿色信贷中各方权利义务关系,着重加强企业的权利,为企业设立知情权、举报权,通过改变企业和政府、银行之间的不平等地位,实现绿色信贷政策的完善。

吴慧玲[4]2016年在《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八大以来,我党不仅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从战略全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做出了新构建,还进一步把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提升到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战略高度。这一伟大举措不仅充分体现了党中央从战略高度极端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和发展,也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和不可或缺的制度保障。中国生态文明制度是指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国情、符合中国社会主义性质、顺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有利于支持、推动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在生态文明领域的反映和实现,是社会主义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不仅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为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不可或缺的制度支撑和保障。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人与自然发展不相适应的现实,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不协调的矛盾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日渐恶化等难题。解决中国生态问题亟待进行生态文明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建设中国生态文明,不仅要求生态文明制度创新,也要求生态文明制度理论的研究必须要与时俱进,有新突破,不断创新。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从科学界定和阐释中国生态文明制度的涵义、相关理论入手,在全面分析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发展历程、现状、问题及成因的基础上,遵循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从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需要出发,尝试探寻有利于创新中国生态文明制度的对策。全部内容共分五章:第一章,研究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的意义和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了生态文明制度的相关概念,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的重大意义,中国生态文明制度研究相关的基础理论等内容。第二章,研究中国生态文明制度的演变。主要阐述了中国生态文明制度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所经历的一个逐步推进,不断深化的创新过程。第叁章,研究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的现状、问题及成因。主要阐述中国生态文明制度的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当今生态文明制度存在的问题,探索问题产生的可能原因。第四章,研究国外生态文明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及借鉴。主要分析了发达国家的主要代表国家的生态文明制度,总结了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的有益经验和启示。第五章,研究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的对策。从加快经济发展,为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奠定物质基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提供政府保障;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提供体制保障;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为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提供行动指导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对策。

常新宇[5]2007年在《循环经济产业链集成模型及其应用》文中认为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被众多国家确定为重要战略目标。我国根据本国国情适时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是保障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发展模式,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和保障。构建、延伸产业链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环节,产业链规划是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部分。首先,介绍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情况、实践方法,对循环经济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从产业链内涵特征、实践意义方面,对产业链理论进行了简要介绍;分析了产业链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的枢纽连接作用,从研究角度出发,对归纳、分析了产业链的研究进展。其次,根据循环经济产业链系统的特点,以及规划理论与方法,对循环经济产业链规划定量模型方法进行了探讨。对系统动力学模型结构、建模方法进行分析,并阐述了其应用领域。根据系统动力学模型在规划方法上的不足,引入了多目标规划模型。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提出了系统动力学(SD)与多目标规划(MOP)的SD-M集成模型,用于产业链系统规划的定量模型研究。然后,根据系统动力学模型与多目标规划模型的特点,探讨了集成模型在产业链规划中的优势。提出了SD-M集成模型的建模流程:对循环经济产业链系统进行分析,建立其SD模型;模拟运行,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到系统的敏感性因素;以敏感性因素为决策变量,以产业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建立MOP模型,求解得出方案最优化情况下参数的值;将参数值带入SD模型,对规划方案进行仿真模拟。最后,在LZh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项目中,对SD-M集成模型进行了实际应用。通过对该市循环经济发展思路以及煤炭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提出延伸煤炭产业链的策略;建立该市煤炭产业链的SD-M集成模型,对规划方案进行模拟运算。模拟结果,为LZh市煤炭产业的发展,以及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杜娟娟[6]2016年在《论循环经济下的绿色设计》文中研究表明自工业革命开始至今,工业发展推动了经济的飞速增长,现代产品的理想制造宗旨是能够生产出符合法规、有吸引力、性能优良和廉价耐用的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欲望,但是传统线性经济却只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大量制造、大量耗损、大量废弃,很多产品从设计之初就没有考虑循环利用的问题,产品用后即弃,耗损了地球上大量不可再生资源,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污染,工业和环境相互对立,让人们开始在探索二者平衡的道路上不断思考。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提出,解决了工业生产和生态发展面临的困境,把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置于工业发展的重要位置,优先开发使用可再生资源的同时做到清洁生产、废物回收、循环利用和无害处理,有节制地开发和最大程度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建立环境友好型消费,减少盲目和破坏性消费,将促进生态经济崛起、实现生产和消费模式的循环发展做为最终目的,使工业发展逐渐从线性经济转变至循环经济。实现循环经济需要多方面的支持,绿色设计作为实现循环经济的手段之一,为循环经济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循环经济也为绿色设计的发展打下了经济基础。在产品设计方面,旧的设计方式亟待转变,新的设计必须是便捷、绿色、可循环并且恒久远的,这一设计理念的提出,让人们更加关注原材料的获得方式以及商品的可持续循环利用效能。以可循环利用的快递包装为例,近年来网购作为一种新的消费模式,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快捷的消费体验,在促进快递业发展的同时,快递包装废弃和闲置产生的包装垃圾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我国对快递包装的选材、回收、循环利用方面没有固定的规范和要求,市面上各种非标准尺寸瓦楞纸箱也让快递包装市场更加缺乏规范,每年不合理的快递包装设计都给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本课题以循环经济为背景,用可持续眼光看待快递包装废弃问题,从绿色设计的角度分析快递包装从选材、结构、分类到生产、回收、再利用的整个过程,以绿色设计和可循理念贯穿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为资源循环和环境发展的互惠互利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我国在快递包装的循环利用方面还不够成熟,在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同时也要根据国情做出适当的调整,为资源和环境和谐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万纤[7]2014年在《区域循环经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单纯追求效率或效益为追求目标的工业文明,带来了人类自身外部生存环境的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被环境经济学家和各国政府所认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能够在资源、环境不恶化并改善的同时,实现经济增长与发展。目前关于区域循环经济评价的研究:在研究对象上,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研究对象的较少;在研究方法上,以主成分分析法为主,将评价指标体系分系统、分模块进行主成分分析的文献较少;指标体系建立上,虽是各有侧重,但对于省域循环经济评价来讲,缺乏完整性和权威性。本文选择循环经济作为研究对象,以循环经济评价作为研究主体,采用主成分分析法、BP神经网络模型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叁种方法,对区域循环经济进行系统评价。主成分分析法不是对整体进行主成分分析而是分为经济、资源和环境进行主成分分析;BP神经网络模型和数据包络分析法都是利用提取之后的主成分进行分析,避免了指标的重迭和异化性对评价结果的影响;DEA方法从效率的角度评价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资源和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的投入产出效率情况,提出并评价了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效率、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及综合效率。具体分析思路如下:(1)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主成分分析。结合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一般原则,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出了经济、资源和环境叁大准则层指标,包括:经济产出指标、产业结构指标、资源消耗指标、资源利用指标、废物排放指标、环境治理指标等六大要素层指标,共包含35个具体指标,分别从经济、资源和环境的角度对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的检验、分析和提取,其中经济、资源和环境叁大准则层分别提取了2、4、3个主成分,并运用主成分进行循环经济评价。评价结果认为:我国各省域的经济和资源利用空间分布,除少数地区打破格东、中、西的局外,基本符合东强、西弱、中居中的分布格局;环境保护则呈现东弱、西强、中居中的格局,且表现出分布的不均衡性,无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循环经济综合发展的空间分布符合东部强、西部弱、中部居中的格局,但也存在一些局部打破该格局的地区,东部3个地区综合排名靠后,中部有5个地区综合排名靠前。(2)基于BP神经网络的循环经济评价研究。将BP神经网络应用于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构建了包括输入层、隐层及输出层的叁层BP神经网络模型;为了减少初选指标的重迭和异化性的影响,利用主成分进行BP神经网络的输入指标的构建,分别对经济、资源和环境以及综合方面进行了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主成分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评价结果认为:经济评价和环境保护评价,与主成分分析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少数部分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经济发展空间分布符东强西弱、中居中的格局,环境保护无明显空间分布规律;资源评价与主成分分析结果有较大的差异,空间布局呈现东部地区处于中等偏上,中西部地区中等偏下,部分西部地区表现不错的新格局;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与主成分分析结果有较大差异,6个地区的排名有较大提升,8个地区的排名有较大下滑。除个别地区有一定差异外,空间分布基本符合东强、西弱、中居中的格局。综上所述,循环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存在明显线性关系,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也没有明显线性关系,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是经济、环境、资源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协调发展的结果。(3)基于DEA的循环经济发展效率评价研究。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效率、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等概念。为了减少初选指标的重迭和异化性的影响,利用主成分进行DEA模型的投入和产出指标的构建。当经济指标主成分为产出,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主成分为投入时为经济效率模型;当资源指标主成分为产出,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主成分为投入时为资源效率模型;当环境指标主成分为产出,经济指标和资源指标主成分为投入时为环境效率模型;并利用DEA的BCC模型进行了各种效率的评价。评价结果认为:对于经济效率,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经济效率为DEA综合有效的地区有14个,东部地区的经济效率最好,中部地区的经济效率最差,西部地区的经济效率也不容乐观;对于资源效率,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有27个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为DEA综合有效,占全国约87.1%的比重;对于环境效率,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整体环境效率不高,环境效率DEA综合有效的地区仅有10个。3个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中,环境效率相对最低。因此,环境保护应该成为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最后,本文以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武汉市青山区为例,介绍了青山区循环试点的基本情况,从青山区循环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重要工作和完成比较好的指标叁个方面详细研究了青山区循环经济建设的情况,对青山区循环经济发展进了行评价,最后,总结青山区循环经济试点建设的经验、教训并给出了相关建议。

臧漫丹[8]2006年在《城市循环经济的治理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许多城市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仍然沿袭政府单一治理模式,往往取得效果不理想。这是因为传统思维模式无法回避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局限。本文认为,依据现代治理理论,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引进第叁部门等新的组织要素,建立由政府、企业、社会组成的多元化城市管理框架,并综合运用国家机制与政府组织、市场机制与营利组织、社会机制与公众组织叁套工具,建立针对政府、企业和社会叁类主体,针对土地、能源、水、重要原材料等不同领域,针对输入端、过程中、输出端,包括规制性政策、市场性政策和参与性政策在内的综合性政策体系。这是发展城市循环经济的重要保证。 本文从经济学和新公共管理学出发,对城市循环经济治理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基于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的认识和思考,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路径和行动领域;运用经济学与公共管理学理论深入分析了治理理论应用于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建立了城市循环经济的治理主体和相应的政策矩阵;建立了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用其评价了上海市循环经济发展状况;通过预测上海市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上海市发展循环经济倍数4战略,并依据治理理论建立了3P+3R+3I政策体系模型,并将其应用于上海市土地、能源和水等重要物质流领域。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一,不同于目前研究城市循环经济的常规路径,本文从发端于上世纪90年代的治理理论出发,应用参与式治理、民营化等概念工具,构建了由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元化主体组成的城市循环经济管理框架。第二,不同于以往以单一规制性政策为主的治理环境污染的政策思路,本文构建了针对政府、企业和社会叁类主体,针对土地、能源、水、重要原材料等不同领域,针对物质流输入端、过程中、输出端叁个阶段,包括规制性政策、市场性政策和参与性政策在内的综合性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第叁,应用本文的主要理论研究成果,通过充分研究上海市有关情况,运用情景分析的方法,提出了上海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倍数4战略,并构建了上海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叁主体、叁过程、叁政策的全方位政策矩阵(即3P+3R+3I模型)。为上海市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杜文翠[9]2017年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之前实施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出现了环境污染、资源匮乏、气候变暖、雾霾袭城等状况。为了解决这种状况,我们必须关注环境问题,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叁个方面出发。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改善环境、保护资源、能够在全社会引领绿色出行、绿色经济。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还需要政府的相应税收政策。税收政策对环境的保护有很大的调控作用,可以运用税收的手段来阻止破坏环境事件的发生。特别是环境税,对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可以起到很大促进作用。在“十二五”规划中,我国将循环经济定为发展目标,为了实现循环经济的更好发展,要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来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十叁五”规划中,我们已经明确将经济发展、生态环保等提上了日程,并且提出环境税草案。可以看出,我国已经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列为国家发展的重点。就现阶段而言,国内还没有健全的税收政策,来推动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总结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来完善税收体系。由于环境和资源被的严重破环,我们必须发展循环经济。本文以税收政策为前提,研究循环经济的发展。首先,从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和内涵展开论述,阐述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结构,并分析税收政策对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支撑;其次,叙述了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现状,肯定我国税收政策的优点,阐述税收优惠政策,分析了在循环经济发展道路上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再次,运用环境“库兹涅茨”模型选取2007年到2014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主要选取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为自变量,环境因素中的工业废水、废渣、固体废弃物为因变量进行分析,分析各个税收的征税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最后,运用博弈的方法优化税收政策,提出完善税收政策的建议,同时提出一些关于征收新税种的建议。

吴迪[10]2013年在《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视阈下的循环经济研究》文中指出对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梳理,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在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经济思想的解读,需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整体性,以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商品、劳动的二重性理论、物质变换与物质循环理论、全面生产理论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经济思想。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始点,以实践为价值中介,并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为循环经济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和理论基础。从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视角来研究循环经济,对于我们理解循环经济的理论内涵、发展循环经济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视角,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发展循环经济应以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科技这五个子系统的全面协调、动态均衡发展为前提:循环经济要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科技效益相统一的综合功效,体现发展成果的高效性。因此,所谓循环经济,是一种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前提,在生产中以资源节约和循环使用为主要手段,以绿色科技创新为突破点,从而解决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科技与文化的五维整合发展,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从本质上来讲是生态经济,它的出现是人类重新认识生态价值的理论创新成果:循环经济模式是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扬弃,是现代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循环经济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更是一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有其特定的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科技功能。因此,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社会各个领域发生变革。发展循环经济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念层面,需要将其落实成为一种务实的具体实践。发展循环经济,需要重新对政府角色进行定位,正确认识其在循环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并努力实现政府的“生态转型”;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对生产者行为进行变革,构建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使物质和能量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环境的配置效率,实现生态化转向的循环经济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变革旧的消费模式,构建与其相适应的可持续消费模式。

参考文献:

[1]. 发展循环经济的手段研究[D]. 赵鹏. 天津大学. 2003

[2].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循环经济立法借鉴[D]. 谢伟.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

[3]. 完善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研究[D]. 崔维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4]. 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研究[D]. 吴慧玲. 东北师范大学. 2016

[5]. 循环经济产业链集成模型及其应用[D]. 常新宇. 四川大学. 2007

[6]. 论循环经济下的绿色设计[D]. 杜娟娟. 武汉纺织大学. 2016

[7]. 区域循环经济评价研究[D]. 万纤. 华中师范大学. 2014

[8]. 城市循环经济的治理理论与应用研究[D]. 臧漫丹. 同济大学. 2006

[9].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D]. 杜文翠. 贵州财经大学. 2017

[10]. 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视阈下的循环经济研究[D]. 吴迪. 首都师范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  ;  ;  ;  ;  ;  ;  

发展循环经济的手段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