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德育的文化支点:从校园文化到社会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支点论文,德育论文,校园文化论文,社会文化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435(2006)02-0228-04
大学,作为传承文化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历来被人们称为“象牙塔”。这一方面说明大学作为重要的学习科研场所,它的重要性是被社会认可的;另外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大学的封闭及其与社会的隔膜。这种隔膜既有地域上的隔断,同时也有文化上的阻隔。这就是“校园文化”(大学文化)和“社会文化”的隔离。重新审视校园文化及其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大学德育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校园文化”与大学德育
迄今为止,对于文化的概念众说纷纭。正如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中所写:“文化,文化,言之固易,要正确的加以定义及完备的加以叙述则是不容易的事。”正是由于对文化的概念没有定论,因此人们对校园文化的定义也是见仁见智。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是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对校园文化作出界定。无论是从什么角度,人们比较一致的认为: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整个社会大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校园文化对德育具有导向、渗透、美育等等一些功能。但是综观人们对校园文化的研究我们发现,已有的各种论述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将校园或大学与社会分开来研究的,或者说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融合的趋势关注不多,对这种融合与大学德育创新之间的关系更是少有论及,这不能不是一个遗憾。
传统大学是具有很大独立性和相对封闭性的文化和教育机构,其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融通和互动不是很明显,甚至处于隔膜的状态,这种状态已经造成的后果便是大学德育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差异性日益凸显。传统大学以一道文化之墙将自身与社会隔离和封闭起来,不以社会变化而变化,却以坚守“大学的独立品格”和培养独立于社会的“好学生”作为大学的最高价值目的。同时,这一价值定位也得到社会的认同,可以说人们对大学的基本价值定位和形象定位就是这样的。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社会化,传统大学的价值定位显得日益落伍。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选择和评判标准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好公民”而非仅仅只是一个“好学生”,或者说是需要一个社会化程度更高的“好学生”。而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是不大可能在封闭的校园文化环境中产生的,因为一般而言,校园文化是“好学生”生长的土壤,而社会文化则是锻造“好公民”的大熔炉。
传统大学的价值定位使得大学德育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突出表现就在于大学德育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反差。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先后两次(1993、1994年)在北京高校中进行了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其中有一项以“学校德育与社会现实格格不入”或“反差太大”为题的调查数据结果显示,有近一半(1993年)甚至70%以上(1994年)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德育与社会现实格格不入或反差太大[1]。由此可见大学德育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反差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因为受教育者的认识是最为直接和明显的。虽然这些数据是比较早的,但是就笔者了解的对当前大学德育的效果的普遍反映来看,这种状况并没有得到多大改观,相反,它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正在日益显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特别是公民的道德素养正受到严重影响,这种反差使得道德怀疑主义盛行——对原来大学德育中接受的道德规范和观念也对现实社会中的道德现象都产生怀疑,这一后果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还会引起社会的道德危机。因为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道德素养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如果一个社会在道德教学中偏重言辞而缺乏实践模范,或是教的是一套而社会上普遍奉行的又是另外一套,那么这个社会就产生了道德危机。”[2]
由此可见,传统的大学价值定位已经不能符合当代教育和社会的要求了。随着全球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高等教育已经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再也不能将自己与社会隔离开来,而应该走向社会,把开放作为自身发展的理念,更多的融入到社会文化建设中去。当代大学坚持开放的发展理念,就意味着拆除横亘在大学与社会之间的表现在观念、制度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道道“围墙”,从而实现“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良性互动和有机融合。
二、超越与融合: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实现互动的原则
大学走向社会,进一步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实现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但同时大学也要保持自己的独立品格。在超越与融合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方向性原则 在大学走向社会,大学文化融入社会文化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马列主义基本原则,无产阶级政治立场、思想观点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来指导这一过程。文化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必然会去占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代西方文化思潮和西方各种价值观念迅速涌入,市场经济的逐利观念和功利化取向在社会的蔓延,正在导致社会文化中马克思主义价值系统导向作用的弱化。在当前,“马克思主义文化虽然在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政策制定中起指导作用,但他在社会日常生活中,在人们社会意识中沉淀的深度或指导作用是十分不稳固的。”[3] 而大学德育的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合格公民,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当然要具有无产阶级的价值观,同时遵守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社会规范和职业生活领域的职业规范,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则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价值系统为指导方向实现大学文化和社会文化的整合,从而为大学德育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2.开放性原则 在全球化时代条件下,大学应该打破过去的封闭办学模式和传统的大学德育目标定位,把开放作为大学自身发展的重要理念,让大学走向社会,在“开放”的状态中实现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互动。要实现文化的整合和互动,没有开放性是不行的,开放性是文化整合的前提条件。开放对于当代大学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是历史经验所证明、现实需求所决定和未来趋势所指明了的;开放作为当代大学教育发展的重要理念,是体现在校际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和国际之间等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上的全方位的开放。这也就意味着大学必须从“象牙塔”中走出来,与广泛的社会生活形成一体。当然这里的开放性原则并不是要大学抛弃自身的规定性去与整个社会“同体同构”而失去大学相对的独立品格。德国哲学家亚斯贝尔斯就曾经说过:“学校越开放,对外部要求就越敏感,从而过于轻率的适应眼前需要而放弃长远责任的危险就越大。”[4] 因此,大学应该在“拥抱”社会的过程中去主动的吸收,吸收那些对校园文化发展有利,对发展大学教育特别是德育有益的社会文化,从而保证大学和大学文化的相对独立性。
3.主导性原则 两种不同的文化在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分清以哪一方为主导,这直接关系到文化整合的结果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在实现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互动过程中,必须以大学文化为主导。由于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大学中心化的过程迅速发展,人们往往用社会的“轴心机构”、“动力站”和“主要组成部分”等来描述现代大学走向“社会中心”的趋势。在这一新的条件下,大学不仅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走向社会,而且应当引导社会前进。对于植根于高校的大学文化在走向社会的同时,更应认清自己的社会位置,主动参与社会文化建设,引导社会前进,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实现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在发展中实现校园文化走向社会文化和引导社会的统一,在互动中实现大学德育模铸“好公民”的目标。而在当前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化的影响,使得部分大学出现了一味迎合“社会需求”,从而导致大学主体的“自我迷失”并进而影响到大学文化发展的趋同化,即大学文化丧失了相对独立性,失去了特色,这显然对大学德育的创新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必须坚持以校园文化为主导。
4.全面性原则 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互动融合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复杂的动态的过程,而不仅仅只是某一个方面某一层次的融合。校园文化本身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层次:(1)外显层,主要是指对象化了的物质形态;(2)中间层,也称为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各种规章制度领导体制和管理条例等;(3)内隐层,主要是指师生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和道德情操等,它是校园文化的内核。其中前两层是校园文化的“硬件”,第三层则是校园文化的“软件”。[5] 虽然当代大学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是当前大学与社会的资源共享还停留在“硬件”的层面上,如大学向社会融资,产学研的结合以及大学与社会的人才共享等等,而对文化的深层次或“软件”层面的资源交流关注却很少,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文化的整合并不是不同文化系统中几个要素的简单拼凑或者“外壳”的形似,而是文化系统内部各要素、各层次之间的全面的相互作用,而且这种相互作用还要根据客观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必须要动态的把握这一过程。
5.长期性原则 实现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互动融合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对此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虽然当代大学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但是要真正实现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软件”层面也就是文化内核的融合,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说“硬件”层面或者物质层面上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比较容易,那么作为文化核心的内隐层,如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要想真正实现深入的整合,则要困难得多。这是因为一方面,文化的形成要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选择和凝练而成;另外一方面,文化一经形成,也就具有了相对独立性,要想轻易改变,殊非易事!这也意味着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有步骤有规划的循序渐进。
这五个基本原则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新形势下大学走向社会,实现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互动过程中的指导思想。在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互动融合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遵循以上五大基本原则外,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反对以下两大错误倾向,这主要是指防止大学文化的庸俗化和防止大学文化的趋同化。
大学文化的庸俗化主要是指大学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由于受社会上非道德、非健康因素的影响而使大学偏离了大学组织本质属性的趋势。这主要表现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部分大学受利益驱使,一味的迎合社会需求,致使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比如学历造假、权学交易、钱学交易、学术腐败等等,更为严重的是这些不良之风已经引起了大学德育中的一个新的突出的问题——诚信危机。大学应该是探索、传播真理和知识的神圣殿堂,大学文化也负有引导社会前进、培养社会人才的历史使命,如果任凭这些不良之风肆意蔓延而不加控制,那么大学的先进性将何以保证,大学德育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的目标将何以实现?因此,我们必须以批判的精神对各种社会需求加以审慎的思考,充分发挥大学主体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机制,保证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良性互动。
大学文化的趋同化主要是指大学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大学文化有被社会文化同化的趋势。随着当代大学发展的深入和成熟,统一性和多样性已经成为大学的规律性特征。所谓统一性是指大学在本质属性上是一致的,而多样性则是指大学在办学方向和发展模式等方面应当具有各自的独特风格,特别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并为大学成员共同认可的深层次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精神气质、道德情操等,也即大学文化的内核,更是应该特色鲜明。例如“求是”之于浙大,“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于清华,就鲜明的体现出了这种多样性。但是在当前部分地方大学中出现了盲目的“跟风”现象,表现在文化上主要是就是制度文化的刻板化和精神文化的无创新性。学习引进是必要的,但也不能不加选择和不加批判的盲目学习。如果大学的媚上跟风随俗的形式主义文化盛行,大学怎么能够培养出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正直的具有道义感的好公民?大学文化的趋同化说重了就是大学的无文化,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大学还能承担起培养人才,引导社会前进的重任吗?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这一问题。
三、实现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互动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大学正在进行道德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而实现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良性互动无疑对这一过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一,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良性互动为大学德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文化支点。文化的本质是“人化”,也就是使人能够向着完善的方向发展,成为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而现代大学德育的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也就是说文化的本质与现代大学德育的目标追求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大学走向社会,实现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互补和互动,可以使大学德育更好的与社会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更直接的面对社会问题,让学生更真切的体验道德困境,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踏入社会后面对社会现实的不适应。道德教育与社会生活是分不开的,而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良性互动和互补则有利于解决传统德育与社会现实脱节的问题。
其二,大学走向社会,实现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融合,使得当代大学德育的过程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叔本华曾将人对法则的服从比喻为一个能用健全的双腿走路的人,却拄着拐杖走路。德育也是如此,社会生活是其坚强有力的双腿,但是传统德育却忽视了这样的“双腿”。道德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应该在认识社会、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去培养道德情感及其道德感悟的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更容易成就大学生的整体人格,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其三,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融合和互动,也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和谐校园是在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一个子系统。和谐校园的构建必然要以和谐的校园文化为基础。而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不仅仅包含校园文化内部各系统的和谐,也应包含校园文化自身这个系统与社会文化这个大系统的协调和谐。只有超越了传统校园文化的狭隘偏见,将校园文化融入到社会大文化的环境中,才能真正构建起符合和谐要求的校园文化,也才能够在和谐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培育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