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结构平衡_货币流通论文

论结构平衡_货币流通论文

论结构平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 F015

0引 言

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是宏观经济总供需平衡的两个不同侧面,二者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西方国家的宏观产业结构是通过微观供求结构的自动调节自然形成的。传统的西方宏观经济学所考察的宏观平衡只是单纯的总量分析,而不需要更多的结构研究。然而,中国经济由于没有一种调节结构趋于自动平衡的机制,以及由于传统体制下所形成的资产存量结构的持续非均衡性作用,这就使中国经济的宏观总供需失衡,不仅表现为总量失衡,而且更为大量地呈现出结构失衡。因此,对中国经济的现实分析,不仅需要进行类似西方经济学中的总量分析,而且还要进行西方经济学中所没有的大量的结构分析。正因为结构分析对中国宏观经济来说具有与总量分析同等的重要性,本文拟将结构平衡问题作一专门的探讨。

1 结构平衡及其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

所谓结构平衡是指一定时期内的总需求结构与同一时期内的总供给结构的一致或基本一致的情况或状态。结构平衡不仅是指总供需各种价值形态的平衡,而且指的是总供需在实物上的平衡,即总需求的各个具体部分与总供给的各种物质形态之间的平衡。

根据结构平衡的内涵,结构平衡的具体内容,可以通过不同范围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平衡形式表现出来。就社会总产品(C+V+M )的内容来看,结构平衡就是补偿资料供给结构、消费资料供给结构、积累资料供给结构及它们之间的相互结构,同补偿资料需要结构、消费资料需要结构、积累资料需求结构及它们之间的相互结构的基本一致。

从国民经济的纵向结构来看,各生产阶段及其之间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平衡,就表现为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供给结构与需要结构的平衡,以及中间产品同最终产品之间的供需结构平衡。从国民经济的横向结构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体表现为市场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一致,反映市场供需结构的平衡关系。

结构平衡还可以表现为国民收入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平衡,国民生产总值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平衡,供给结构构成要素同需求结构构成要素的平衡,地区供需结构的平衡,进出口结构的平衡等等。(注:参见魏杰:《失衡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4-76页。)但是,不管怎么说, 结构平衡在总供需平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首先,结构平衡是社会总福利最大化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满足社会需要,增进国民的福利是任何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就是在社会总供给既定或由货币形式表现的总收入所形成的总需求既定的条件下,使社会总供给的产品和劳务构成及其数量与社会总需求的产品和劳务构成及其数量保持一致,以使社会总需求的任何一部分均能以最佳购买支出予以实现,从而使全体国民的总福利得以最大增进。

其次,结构平衡是减少资源浪费,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提高经济效益,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总供需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表明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总供需的结构失衡则表明稀缺资源没能得到有效利用。因为社会需要的商品和劳务却大量地提供出来,其结果只能是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简单地说,只有把有限的资源配置于社会需求所规定的生产部门和行业中去,资源配置才是有效的,否则就是无效的。总供需结构的不平衡,还意味着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宏观经济效益的低下。这是因为,社会总供给从物质形态上看表现为产品和劳务的总供给,而社会产品和劳务的供给结构反映并决定于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又反映并决定于社会资源的配置结构。由此可见,总供需结构不平衡就意味着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必定是资源配置结构的不合理,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结构的必然结果是造成社会经济效益的低下和经济增长的停滞。因此,保持社会总供需的结构平衡是实现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结构合理化,进而提高宏观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

第三,结构平衡是总量平衡的基础和保证。总供需的总量与结构是宏观经济运行的两个不同侧面,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就结构失衡对总量失衡的关系来说,在宏观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影响总量失衡的因素虽然很多,但结构失衡往往是其中最主要和最常见的因素。总量失衡必然使结构也失衡,这是没有疑义的,结构失衡虽未必意味着总量失衡,但实际上却可导致总量失衡。这是因为,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严重失衡的宏观结构失衡,从两个方面都影响总量的平衡。从供给方面来看,供给结构失衡必然引起有效供给不足,这样有效总供给就会小于有效总需求,并由此引发需求膨胀的总量失衡。从需求方面来看,需求结构失衡则必然推动需求的盲目增长和总供给不足,从两个方面推动总需求膨胀,加剧宏观总量的失衡。

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经济结构的持续不断的变革过程,结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深刻把握社会经济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机制,制定有效的结构发展政策,而宏观结构政策和宏观总量政策的配合使用,有助于宏观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2 结构平衡的价值平衡与实物平衡

如果社会总供需平衡中的总量平衡强调的是价值量的平衡的话,那么,结构平衡则不仅要实现价值量的平衡,而且要实现实物构成上的平衡。结构平衡实质上指的是总供需在实物构成上的平衡。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对结构平衡的价值平衡和实物平衡作过很好的阐述,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认为,社会再生产总过程是社会总产品实物形态的运动和价值形态的运动的统一。因为社会总产品同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重性,它表现为产品的实物形式和价值形式。产品的价值形式是通过货币形式表现出来的,马克思称为“货币形式的价值”。(注:《资本论》第2卷,第443页。)马克思在论述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结构的交换中,由于作了一系列的假定,因此,两大部类交换的社会产品的实物形式的运动和价值形式的运动是完全统一在一起的,它们都是实物形式存在的价值交换。但这种交换又是以货币流通作为媒介来完成的。从社会再生产的总过程来看,社会总产品实物形式的运动同货币形式的价值运动,在时间上是同时进行的,在数量和结构上则是相互适应的。

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来看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式的运动,是指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在流通过程内,通过实物形式的结构转换,达到产品实现的目的,从而为整个社会再生产的持续进行创造条件。我们可以通过对Ⅰ(V+M)=ⅡC这一简单再生产的结构平衡公式的描述,揭示这一运动的全部过程。Ⅰ(V+M)=ⅡC其实是Ⅰ(V+M)和ⅡC 两大部类的交换,在这一结构平衡式中,Ⅰ(V+M)存在于生产资料实物形式上,可是第Ⅰ部类的生产者需要的却是消费资料;ⅡC 存在于消费资料实物形式上,但是第Ⅱ部类进行再生产需要的却是生产资料。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交换,Ⅰ(V+M)从原来的生产资料实物形式转化为消费资料的实物形式,原来的第Ⅱ部类C, 则从消费资料的实物形式转化为生产资料的实物形式。由此可见,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社会总产品的运动,首先是实物形式转换的运动,这个运动的要求是:不仅要使第Ⅰ部类内部各个生产者获得他们从事社会再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第Ⅱ部类内部各个生产者获得他们所需要的消费资料,而更为重要的是两大部类之间交换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在实物构成和数量上,必须是相互适用的,即必须实行实物量的平衡。

然而,实物形式的运动与价值形式的运动是相伴而生同时进行的。在两大部类的交换中,伴随着实物形式的转换,同时也发生着价值形式的换交。Ⅰ(V+M)是以生产资料实物形式存在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ⅡC实际上是以消费资料形式存在的不变资本的价值。 经过交换,首先变成的是Ⅰ部类生产者手中的消费资料价值和第Ⅱ部类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然而,才各自用自己手中的货币购买所需的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因此,Ⅰ(V+M)能否与ⅡC进行全部交换,不仅取决于实物形式上是否相适应,而且还要看实物形式与价值形式在数量上是否相适应,还存在一个价值量的平衡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的循环运动,是通过商品和货币的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交织的运动实现的。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但是,当生产过程结束进入分配和流通领域后,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内在对立统一则表现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统一。货币流通加入社会总产品运动后,它也会使统一的社会总产品运动分解为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两个运动。价值运动的现实形式是货币运动。两者作为统一运动的两个过程有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平衡的要求。因为货币收入最初是在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形成的,货币收入总量是由社会总产品价值总量决定的,由货币收入转化为货币支出,在社会再生产的平衡条件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其总量与构成,应同社会总产品的实物量及其构成相平衡。如果这种平衡遭到破坏,社会就会出现生产过剩或生产不足,货币过多或货币不足,社会再生产都会受阻。正如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会使统一的商品买卖两个阶段发生分离,债务链经常遭到破坏一样,货币加入社会总产品运动,同样也会造成价值运动与实物运动的分离,从而有可能使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究其原因还在于货币运动的相对独立性。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社会产品生产出来以后,从其价值形式转化为货币收入形式,到最后形成货币支出即需求形式,需要经过一系列分配和再分配过程。其间参与的主体有中央、各级政府和各个自主经营的企业,经过的环节有财政、银行信贷和市场。因此,国民收入在货币形式上出现与实物形式不平衡的可能性就潜伏其中。这样,最终形成的货币形式的需求总量及其构成,同社会产品的总供给及其构成很有可能不相适应,(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学术组编:《计划商品经济与体制改革》,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0-331页。 )出现实物量与价值量的不平衡,从而导致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社会总供需的平衡,不仅要看总供需在货币—价值上是否平衡,而且要看实物量和实物构成与货币形式的价值量构成是否平衡。因此,我们认为,加强宏观调控,很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实物量平衡与价值量平衡内在统一的这一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问题。

3 结构平衡与货币流通及其结构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社会总供需的总量平衡与货币均衡具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而且结构平衡与货币流通结构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前面我们说过,结构平衡是总供需的各种物质形态之间的平衡,然而,这种实物平衡是通过货币作为流通的媒介来实现的。因为宏观经济的运行过程是价值运动和实物运动的统一。货币本身虽然不直接是社会再生产的要素,但货币不可能脱离社会再生产而孤立地存在,也不能脱离社会再生产而孤立地发挥调节功能。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经济结构,就有什么样的货币流通结构,宏观结构平衡与否决定货币流通结构合理与否,货币流通结构,归根结底是依一定的经济结构为转移的。国民经济的宏观结构,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都客观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关系与货币各构成部分的关系,就是宏观结构与货币流通结构的关系。例如,生产上农、轻、重等的各种比例,分配上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同货币流通量和货币流通结构的相互转换都有着内在的联系,由此便形成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与货币层次结构的关系。同时,经济结构的转换也必然引起货币流通结构的变化。

然而,货币流通结构虽然决定于宏观经济结构,但它在宏观经济的运行中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有着自己特殊的本质和运动形式,还有它自己特定的功能和目标,并对宏观经济结构产生不同的调节作用。第一,宏观结构的平衡和运行需要适量合理的货币流通的协调。宏观结构平衡,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就是宏观结构在数量上的比例性、运转上的协调性和发展上的平衡性。适量的货币流通和合理的货币流通结构,是把宏观结构按照社会再生产比例和经济协调平衡的要求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必要条件。因为只有适量的货币流通和合理的货币流通结构,生产者和消费者才能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得到货币收入,都买到产销对路的商品,而不致于出现货币多、商品少,或货币少、商品多的问题,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货币总量及其构成才能同社会总产品的实物量及其构成相互适应和平衡。

第二,适量合理的货币流通是调整宏观结构平衡的重要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已由对实物形式的直接管理向对价值形式的间接管理转变,但宏观经济价值形式的管理并不能脱离实物形式的运动,而是要通过价值形式的管理来引导和推动实物形式的运动,达到宏观总量和结构的平衡。如通过对价值形式的货币量的控制和货币运动的调节,可以引导实物由长线部门向短线部门转移,由过剩地区向短缺地区流动,从而间接地实现其对实物形式运动与价值形式运动的协调和平衡,从而使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达到平衡。由此可见,调节货币流通的数量和结构比例,是促进宏观结构平衡的重要手段,能够推动宏观结构向着合理化的方向运行和发展。

以上分析说明,相对于宏观结构平衡来说,适度的货币流通量和合理的货币流通结构,不但包含了货币总量适度的内容,而且还包含了不同层次的货币量同其相对应的商品流通量及其构成所需要的货币量保持基本平衡。

从宏观经济运行过程来看,适度的货币流通量和合理的货币流通结构与宏观结构平衡相适应,就是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相适应。首先,从生产方面来说,适度的货币流通量和合理的货币流通结构就意味着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生产与需要的协调与平衡。按照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两大部类生产要在实物上得到替换,价值上得到补偿,才能使社会总产品各部分得到顺利实现。两大部类产品的“这种互相交换是通过货币流通来完成的。货币流通成为交换的媒介,同时也使这种交换难以理解,然而它却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注:《资本论》第2卷,第442页。)这是因为,两大部类之间和每一部类内部要保持适当的比例,要求有适度的货币流通量和合理的货币流通结构。若货币的数量和结构不适当,必然表现为或者是部分货币不能转化为商品,或者是部分商品不能转化为货币,这都会影响两大部类生产的价值实现或实物补偿,妨碍整个社会再生产的进行。由此可见,生产结构虽然对货币的流通量和流通结构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是,适量的货币和合理的货币结构对国民经济的不同部分、不同产业也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和调节宏观结构的不同部门、产业的货币供给结构,即合理调控各种货币资金的投量和投向,来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实现宏观结构的平衡。

其次,从分配方面来看,适度的货币流通量和合理的货币流通结构,就是指国民收入中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及其两者内部合理的比例关系。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合理,货币结构就合理,反之,则必然导致货币数量的不适度和货币结构层次的不合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是否合理,从而货币的层次结构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是否超分配,即国民收入是否超分配。在正常情况下,一年内使用的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总额同国民收入生产总额是相适应的,这种相适应的关系也能保持货币量的适度增长,并为合理的货币结构提供前提条件。但是,如果国民收入超分配即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货币形态的国民收入最终分配额超过了实物形态的本国国民收入生产额,就会发生财政赤字,虚收实支,使基本建设投资和消费基金失去控制,或者是生产的产品不是社会需要的,却计入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总额进行分配,引起没有实物保证的空头货币投放,从而导致积累和消费的“双膨胀”。

二是国民收入价值形态的构成与实物形态的构成是否相适应。国民收入作为新创造的价值,用于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的构成,一定要同实物形态上的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构成相适应。也就是说,积累基金要同生产资料增长相适应,并受维持最低限度的消费所制约;消费基金必须有消费资料的供给作保证。实践证明,无论是积累基金所占的比重过度,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过大,还是消费基金增长过快,超过消费资料生产增长的速度,都会引起物质资料供应的短缺,货币资金供给过量和结构失衡,导致需求过度和通货膨胀,造成宏观总供需的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使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失调,宏观经济运行紊乱。

再次,从商品交换和消费来看,合理的货币数量结构就是货币流通量及其构成与商品流通量及其构成相适应,货币流通的空间构成、时间构成和流通速度与消费方式、消费支出的方向相适应。从货币的角度来看,通过商品交换可以研究分析货币结构的变化,剖析各类商品供需状况和价格涨落的原因,合理配置流通渠道,改进经营方式。根据一定时期货币各层次适度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促进商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协调和平衡,从而实现商品供给与货币购买力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协调和平衡。从货币流通对消费的反作用来看,可以利用货币流通结构变动的信息反馈,分析宏观和微观、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的变化,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居民阶层消费水平、消费方式、消费心理、消费习惯的变化,对社会购买力和消费需求作出科学的预测,为有的放矢地开展城乡储蓄存款,正确安排信贷投向,支持生产部门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支持商业流通部门调整供给结构提供依据和手段,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供给结构同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结构相适应,(注:钟起瑞:《货币结构分析》,中国金融出版社1988年版,第88页。)以实现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

总之,结构平衡、实物平衡和货币流通结构三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宏观经济结构决定货币流通量及其流通结构,货币流通量及其结构对结构平衡也起重要的反作用。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来看,要实现结构平衡,就必须保持货币流通量和货币结构与社会再生产中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实物运动与价值运动相适应,并充分运用货币的宏观调控作用来实现宏观经济总供需的基本平衡。

4 结构平衡与价格及其结构的关系

从一般意义来说,价格总水平只取决于社会总供需的总量关系,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价格总水平下降,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则价格总水平上涨,而与总供需的具体结构无关。经济结构的变动只影响各部门生产的相对比例和价格的相对关系,而不直接影响价格总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结构失衡引起的价格比例的变化会导致生产要素的重新流动,直到各部门生产平衡再次恢复。然而,上述分析只是一种理论抽象,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并不存在。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结构失衡与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也不可分割。宏观结构的变动往往不只是对供需结构和价格比例关系发生影响,而且往往还会引起供需总量的变化,从而引起价格总水平的波动。

宏观结构失衡必然引起总量失衡,引起需求膨胀,导致价格总水平的上涨,但价格的变化,反过来又会对宏观结构产生重大影响。事实上,价格作为引导资源配置的信号,不论其合理与否,都可以使经济结构随着资源的流动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从价格的调节功能来看,价格高于价值,能够吸引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反之,价格低于价值,则必然排斥物化劳动与活劳动,价格通过对物化劳动与活劳动的吸引和排斥,调节着经济结构,使经济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从价格的分配功能来看,价格作为一种分配工具能够把有限的资金在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地区间进行分配和再分配,进而使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或地区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动。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结构都是在一定的价格结构发出的信息下形成和变化的,只要价格结构趋向合理,就能够使经济结构日趋完善,宏观结构平衡发展。因此,建立合理的价格结构对宏观结构的平衡发展也非常重要。第一,在国民经济总体上建立合理的比价关系,促进国民经济部门结构的合理化。通过建立部门之间合理的比价关系来调节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为国民经济结构的进一步改善和长期、稳定、协调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第二,在国民经济总体上建立合理的差价关系,促进社会产品加工序列结构的合理化。从社会产品加工序列来说,有初级产品、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之分。由于社会产品序列之间的比价关系不合理,难以进行扩大再生产,会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此外,调整和建立合理的地区差价、进销差价、批零差价、季节差价和质量差价等各种差价关系,也有助于完善各种局部性的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第三,改善狭义价格与广义价格的关系,促进投资结构、积累结构以及积累与消费结构的合理化。所谓狭义价格主要是指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广义价格除商品和劳务价格外,还包括利率、汇率、工资等等。正确运用价格对宏观结构的调节,不能忽视广义价格的宏观调控作用。例如,利率这种资金的价格,象其他价格一样,有强烈的信号功能,它能调节资源的分配和再分配,从而形成合理的经济结构;汇率调整有助于形成合理的外贸结构;合理的工资水平会引起消费结构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正常变化。此外,土地价格、技术价格、信息价格等都有助于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以及生产力配置结构。

总的来说,要实现宏观结构平衡,必须正确处理经济结构和价格及其结构的关系,在运用其他手段进行宏观结构调整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价格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积极利用价格对经济结构调节的正面效应,努力克服它的负面效应,使经济结构向着合理化方向发展,以促进整个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5 结构平衡与财政金融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与财政金融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宏观结构平衡与财政金融即财政信贷的关系也很密切。财政与信贷收支的失误会引起宏观结构失衡,而正确运用财政信贷手段又可以对宏观结构的失衡进行有效的调控。

财政和信贷收支是通过影响人们可支配的货币收入来影响宏观结构的。财政和信贷收支的失误,必然会引起人们可支配的货币收入发生非正常变化,从而引起需求结构失衡,并进而发展成为结构失衡。如果人们将财政信贷收支失误造成的过快增加的可支配的货币收入用于消费,就会使消费需求结构远远超过供给结构的支撑能力,从而导致结构失衡。如果人们将这些过快增加的可支配的货币收入用于投资,则必然引起投资结构的失误,这种投资结构的失误从短期看会引起需求结构失衡,从而通过需求结构失衡而导致结构失衡。但投资结构失误更为重要的是会引起产业结构失衡,通过产业结构失衡并进而通过供给结构失衡而引起宏观结构失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对总供需平衡调控的着重点是对宏观结构的调节。财政的税收和支出都对宏观结构有调节作用,但这里我们主要分析财政支出对宏观结构的调节作用。第一,合理的财政支出结构能够制约产品结构,调节宏观结构的比例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实质上就是各种生产要素相结合的过程。在生产要素的数量、质量为一定时,不同生产要素的分配比例,形成不同的产业结构,影响经济结构的比例关系,决定宏观经济运行是否协调和宏观经济效益的高低。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调节生产要素的分配比例,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分配首先表现为货币价值的分配,即投资。尽管投资主体包括国家、企业、居民,但在众多的投资主体中,国家财政在生产要素的分配和产业结构的形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可以通过财政支出,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以保证形成合理的经济结构,协调宏观结构的比例关系。此外,合理的财政支出还可以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调节投资结构和再生产结构。

第二,合理的财政支出能够按比例分配和使用社会资金,制约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社会总资金从其最终用途来看,可以分为补偿基金、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三者之间的分配比例以及他们各自内部的分配比例,直接反映并制约着社会再生产的各种比例关系,三者之间的变化,必然引起社会再生产中各种比例关系的相应调整和变化,因而必然导致社会扩大再生产的规模、速度和比例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然而,在补偿基金、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中,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是社会再生产中一个更为根本的比例关系。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使二者协调,对于宏观经济的顺畅运行来说更是重要。如果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失调,不仅会引起经济结构的畸形发展,而且可能导致消费萎缩,对生产失去刺激作用;或者与此相反,导致消费膨胀,购买力大于商品可供量,引起消费品价格上涨。这些都会引起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因此,要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除对他们进行综合调节外,应充分发挥财政支出制约积累与消费的“总闸门”作用,调节两个基金的流量与流向。当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失控时,就“关闸节流”,当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就“开闸放水”,以协调宏观结构的比例关系,保证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

从金融调控来看,金融对宏观经济的结构调节主要是通过运用银行信贷、利率等手段来实现的。第一,银行信贷可以调节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银行不仅可以组织个人储蓄存款,把一部分消费基金转化为积累基金,调节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而且也可以把积累基金转化为消费基金,以抑制过度的积累率水平,调节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当社会消费基金过大,消费资料供不应求,积累基金过小,生产资料供大于求时,银行就会通过提高储蓄存款利率,在一定程度上使居民储蓄增加,扩大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将一部分消费资料的购买力转变为生产资料的购买力,通过储蓄转化为投资,缓和消费资料市场供不应求的矛盾,增加生产发展资金,扩大社会积累。反过来,当社会积累率过高,生产资料供不应求,消费基金过小,消费资料供应充裕,银行可以通过减少对生产经营企业的贷款量,抑制过高的积累率,同时对居民提供消费信贷,扩大其对消费资料的购买力,提高社会实际消费水平,从而使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趋于协调。

第二,银行信贷可以调节宏观经济的结构比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运动带动着物资,从而促进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可见,宏观结构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资金的投向。例如,实行配套的产业信贷政策,能够促进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调整信贷的地区结构,可以促进产业布局的合理化;发展金融市场调整投资结构,可以增强对产业结构变化的牵动力;而银行信贷的变化对产品结构的影响则更为直接和具体。银行还可以通过利率的升降来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通过经济利益诱导企业改变投资和经营方向,从而改变贷款分配结构,进而达到调节经济结构的目的。这是因为,如果预期资金利润率越高,贷款利率越低,企业越愿投资。反之,则不愿意投资。因此,银行可以对产品供不应求的短线产业,降低其投资贷款的利息率,以刺激该产业的发展。而对产品供大于求的长线产业,则提高其投资贷款的利率,以限制其发展。银行正是通过利率的灵活升降,改变贷款分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来调节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支持急需发展的部门、产业和“短线”产品的生产,抑制“长线”产品的增长,实现宏观结构的平衡和协调发展的。由此可见,银行信贷不仅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可以促进产品结构的调整,同时还可以促进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

此外,银行还可以根据其资金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金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的比例关系,使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按比例合理增长,以保证生产和建设的协调发展。

以上分析说明,在宏观调控中,金融调控的总量调控与结构调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尽管与财政政策相比金融的宏观总量调控作用更为重要,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忽视其对宏观结构的调控作用。只有既重视它的总量调控作用,又重视它的结构调控作用,才能充分发挥金融的宏观调控作用。同时,在宏观调控中只有把侧重于总量调控的金融调控即货币政策调控和侧重于结构调控的财政政策调控结合起来,才能对整个宏观经济实行有效的调控。

6 宏观调控在结构平衡中的作用

在宏观经济运行中,单纯依赖市场机制的自发调控作用,不仅宏观总量经常出现失衡,宏观结构失衡的出现在所难免。从最一般的理论来说,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由此带来的社会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必然带来需求结构的变化,如果社会供给结构的变化跟不上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就必然出现社会总供需的结构失衡。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产品本身都表现为一定的实物形态,社会总产品的分配表现为货币形式的分配。当这种货币分配决定的社会总需求的数量规模和结构比例,与社会总产品实物供给的数量规模和结构比例不一致时,即象我们前面所论述的价值量与实物量失衡,就必定带来宏观结构的失衡。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我们对运用供需结构调控机制调节供需结构的必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或者由于我们在调节供需结构中对调控机制运用不当等,都会出现我们分析的宏观结构失衡,反之,则会避免或减少宏观结构失衡。可见,无论是实现宏观总量平衡,还是实现结构平衡,宏观调控都是不可缺少的。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观察宏观经济的运行,生产、流通和消费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组成了一个三维空间,由这一三维空间决定的宏观经济活动是由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市场平衡这三种平衡构成的。宏观平衡就是这三种平衡的统一。由此也形成了宏观调控的三个层次,即总量调控、结构调控和市场调控。(注:吴树青、胡乃武:《模式、运行、调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26页。 )所谓结构调控也就是对产业结构的调节,它是实现总量平衡和市场平衡的媒介,是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与增长所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机制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基础,然而,单纯价格机制的作用,至多只能实现微观结构的平衡,难以保证整个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平衡。这是因为,价格机制难以对那些垄断性强、自然因素影响大、公共消费程度高,以及从短期看盈利少而从长期看又必须发展的产业进行调节和发挥其资源分配的作用。正因为如此,西方宏观经济学主张通过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手段来对总供需进行调控,以实现两者的平衡。显然,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对总量进行调控,以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增长,这无疑是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然而,传统的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很大一个缺陷是缺少结构平衡或结构调控的理论,对经济危机和波动只从总量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而忽视产业结构的变动和比例关系,这是很不全面和很不深刻的。可见,无论从经济理论的发展逻辑,还是从宏观经济的运行实践来看,总量平衡都只有借助于结构平衡才能和市场平衡相衔接,从而构成宏观经济的整体平衡。没有结构调控不可能实现社会再生产的合理比例关系。

政府的宏观结构调控,主要是通过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实现的。所谓产业政策是国家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和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产业结构及各种产业的演变目标,制定的调控经济发展的、带有战略意义的经济政策和发展策略。产业政策的实质是对宏观经济整体进行结构安排,对经济建设进行整体布局,是一个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性政策。在各种宏观经济政策中,产业政策居于核心地位,其他各项政策应予以配合而发生作用。产业政策主要包括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因为宏观结构平衡主要是通过产业结构政策来调控的,因此,这里我们主要分析产业结构政策的结构调控作用,而对产业组织政策也就不多赘言。

产业结构是指产业组成和各产业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数量对比关系,是宏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结构政策是根据一定时期内一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变化趋势,纠正产业结构扭曲,规划产业结构的合理变化,确定重点发展产业,实现资源重点配置,引导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结合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结构的现状,我们讨论一下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政策问题。根据产业结构政策的要求,对我国宏观结构进行调控的主要点是:首先,要增加第一产业的有效供给,使之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我国增加第一产业的有效供给,主要是要大力发展农业,使农业的发展水平能够稳定地承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农业基础仍然薄弱,特别是粮食生产稍有不慎,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陷入“不稳”状态,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而且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且已成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关键。

其次,要调整基础结构和生产结构的比例关系,大力发展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产业。当前我国的基础结构仍十分脆弱,从国民生产总值来看,1979年至1988年, 交通运输和邮电部门增加值的年平均增长为12.5%,是建国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但是,与这一时期整个经济的高速增长相比,仍属滞后型发展,仍然属于“瓶颈”产业。因此,我国必须大力加强基础结构的发展,纠正这一扭曲的结构比例,以促进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第三,要调整加工工业和原材料工业等基础产业的比例关系,增加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给。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总量经济格局的变化,产业结构体系中原来就已存在的初级产业与加工工业的结构比例失调愈益显露。价高利大的加工制造业成为明显的“长线”,价低利小的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成为“短线”或“瓶颈”,这一结构矛盾已严重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纠正我国这种根基不牢的“豆芽菜式”的产业结构,必须大力发展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从而为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最后,要调整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关系,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产业结构政策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引导和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根据我国国情,我国在大力发展传统产业,建立经济发展牢固基础的同时,应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以缩小我国在新技术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其具体对策是:从目前重点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以发展传统产业为主,向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并举转换,在今后一段长时间内实行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并举,以发展新兴产业为主。通过逐步改变经济资源在产业间的分配比例,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从合理的产业结构中要效益,要速度。

从以上分析的产业政策对宏观结构调控的作用中,我们可以看出,产业政策的主要功能是供给管理,主要是对宏观结构的供给结构进行调节。然而,要实现宏观结构平衡,我们还必须对需求结构进行宏观调控,主要是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投资政策、进出口政策和价格政策等等,对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的较强导向、放大效应进行调控,协调流动资产投资需求与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的比例关系,抑制消费基金膨胀,改善进出口供需结构等。通过构建合理的需求结构来纠正扭曲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和社会再生产的正常周转,从而提高整个宏观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合理的需求结构对于宏观结构的平衡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宏观总供需的平衡来说则是必不可少的。

标签:;  ;  ;  ;  ;  ;  ;  ;  ;  ;  ;  ;  ;  ;  ;  ;  

论结构平衡_货币流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