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东西部协调发展问题论文

浅析我国东西部协调发展问题论文

浅析我国东西部协调发展问题

王格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

摘 要: 东西部发展差异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从经济、制度、文化三方面探析了我国东西部发展差异,认为地理环境、生产变迁和政策结构是造成东西部发展差异的三大原因,并提出了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增长转型、打造全新开放格局、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等四条措施为东西部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关键词: 东西部;区域发展差异;协调发展

西部是我国最不发达的地区,包括西南、西北1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面积54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6.7%。东部是我国最发达的地区,包括我国沿海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130余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东西部发展差异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9)圩堤迎水面多采用砼及块石护坡等防护形式,生态建设欠缺;背水面基本采取草皮防护形式,因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多数圩堤杂草丛生,有的还长有高杆植物,严重影响堤容堤貌,且易产生虫蚁洞穴,造成安全隐患并给汛期巡堤查险带来困难。

1正确认识东西部协调发展问题

1.1 区域发展差异是自然禀赋与生产进步的综合结果

包括东西部发展差异在内的区域发展差异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正常现象,任何经济活动都不能离开某一特定空间,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经济活动与某一特定空间相结合,造就了类型众多的区域经济活动。[1]东西部区域发展差异是以不同的自然禀赋和资源分布为基础的,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得到发展。

1.2 区域协调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地区间发展差距大是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方面,这制约了我国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协调发展是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理念之一,我国和其它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协调发展关乎经济的健康高速运行,而区域协调发展是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生产力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

生产力发展决定类社会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也是发展生产力,但协调发展并不追求同一的发展方式,而是要在协调地区差异的基础上,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一方水土、一方经济与一方人口的协调,让各个地区都以自己的优势资源为后盾参与国家的经济活动,让中国经济发展逐渐均衡。

本世纪初,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我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帮助西部的12个省区市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西部大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西部地区发展显著改善。

2我国东西部发展差异现状

东西部差异具有综合复杂的表现,既体现在包括三大产业的经济发展上,也体现在制度发展和文化发展上。

2.1 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两个大局”理论,其中一个大局就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使之先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这种非均衡发展战略尽管使我国区域经济得到空前发展,但也逐渐拉开了东西部发展的差距,对整体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1.农业差距:西部地区土地广袤,但是土地自然生产力较低的牧草地和林地居多,东部地区耕地面积虽然相对较小,但灌溉条件便利,单位面积费用投入高。所以东部地区的农业用地的经济效益依旧高于西部地区。

2.工业差距: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对外开放的区域优势,较早地接受了国际上的产业转移,发展了相关的轻型工业。2000年后中国启动了新重化工业阶段,市场竞争导致了重工业东迁,而2000年后重工业对中国人均GDP增长的影响已经超过轻工业的影响,所以东部地区在轻重工业方面对国家经济的贡献都已超越西部地区。[2]

东部沿海属一级地形,中部则在一、二级地形阶梯之间,西部则完全属二、三级地形阶梯范围。西部地区以山地特别是中高山为主,且无河流航运之便,基础设施开发难度较大。另外,因西部周边尚无发达国家,开发所需的资本、技术和信息等要素主要也从东部引进。

2.2 东西部制度发展差异

(3)人类的赛博格化愈演愈烈,手机、iPod和笔记本电脑已经发展到近乎人类附属器官的程度,摄影将延伸为一种全日制策略,包括因无意识刺激而拍摄的照片,比如脑电波和血压。相机也将在我们的体内循环,在我们的家中常驻,积极主动地警告甚至可能试图纠正任何错误(疾病、火灾以及事故),甚至是在分子的层面上。[1]149

东西部协调发展的理念由来已久,费孝通较早提出了“东西部社会的均衡发展”命题,也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点内容。我们根据东西部发展差异现状,针对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提出了以下途径。

2.3 东西部文化发展差异

东、西部及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人才缺乏、劳动力素质低下、观念陈旧落后是制约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众多因素中的关键。[4]从当前我国东西部教育发展状况看,东部地区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的占有、教育投入以及教育质量方面明显高于西部地区。社会心理调查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人在工作价值目标取向上更有工作雄心,在工作态度上更富有冒险精神,在自我中心感方面也显著强于西部地区。[5]

3我国东西部发展差异的原因

东西部地区差异最初源于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同,随着生产发展和社会变迁而逐渐拉大,政策结构也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3.1 地理环境是东西部发展差异的基础

3.服务业差距:东西部第三产业的差距主要由工业差距所起,因为东部地区发达的工业直接拉动服务业,工业发达导致高工资也使东部地区的购买消费能力大于西部,带动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住宿、餐饮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多重因素影响下,服务业已经成为东西部发展差异最大的区域。[3]

3.2 生产变迁是东西部发展差异的主因

西部的关中地区曾是我国经济政治中心,但唐宋以后经济中心逐渐向东南转移,东部地区商品经济相对较好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大多产生于苏常淞一带。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和民族资本主要集中于交通便利、农业基础较好、对外通商较方便、商品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因而建国之前我国现代工业和资本的东、西部布局情况就已存在较大差距。[6]

3.3 政策结构是东西部发展差异的关键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施均衡发展战略,实现生产力在东西部地区的均衡布局,形成了东部以轻工业为主、西部以重工业为主的平衡局面,旧中国东西部生产力布局极不平衡的弊端得到有效改善。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东西部差距依旧很大。虽然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从2006年开始高于东部地区,但由于西部地区经济总量基数偏低,二者之间的绝对差距仍在不断拉大,具体体现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三个方面。

H社区还与所属街道、周边商铺、企业签署消防安全责任状,将消防安全纳入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范畴,根据考核结果对先进社区给予通报表彰,对不合格社区给予通报批评。 对于安全生产这块,H社区实行的是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 H社区的书记说道:

4东西部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是指以实际工作为基础,建立合理的项目,引导学生逐步完成由多个相互关联的任务组成的项目,以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把握相关技能。它为学生创设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情境,并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实践项目,可激发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将理论转化实践的能力。

东西部地区虽同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大框架之下,但东部地区原有商品经济与改革开放政策相结合,较快地完成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各类体制改革,而西部地区制度改革的进程则要缓慢许多。西部地区保留了更多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政府经济的烙印,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政府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二是私营经济发展落后;三是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高于东部。

4.1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对于西部地区来说,目前最紧迫的是要改变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政府管理体制、企业制度,建立市场体系。对于东部地区来说,要以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发挥市场作用,加速东部地区的优质产能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宏观层面统筹区域发展,优化东西产业空间配置。

在瓷面上“打玻璃白”也是一项讲究的工艺活,玻璃白是水溶性颜料,而彩瓷是先要用油性颜料钩线和画底色,这个过程必然会使瓷面沾上油,这样水溶性的玻璃白就无法打在含油的瓷面上。这就需要用到“锅灰”锅灰具有吸油作用。在需要上玻璃白的位置先抹上少许锅灰,然后再把锅灰轻轻扫除,这样玻璃白就可以打在瓷面上。

4.2 推动经济增长转型

由于中游产业比较发达,东部地区的产业具有更高的关联度,产业的带动效应也较强。而西部多数的产业属于初加工,技术含量较低。因而东部地区要引导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西部地区要立足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科学承接相关产业,促进产业链的形成,整合东西部比较优势,实现共同发展。

1.2.3 在严格的管理、质量控制下实施临床实践技能培训计划 由医院科教科培训基地统一管理。严格按照培训计划进行学习,考试题目前后设定同等难易程度,每次考核前召开考务会议,量化细化考核评分标准,统一评分标准,采用相同考核教师,培训、考核前后考核教师不变,减少考核教师个人因素带来数据不科学现象。

4.3 打造全新开放格局

西部地区要发挥陕西、四川、云南等地区作为“一带一路”建设重点省份的作用,通过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形成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和长江黄金水道“三条21世纪通道”。在全新开放格局下,引导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向西部转移。

4.4 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吸引投资的前提,良好的公共服务是留住人才的重点,特别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对西部可持续发展而言,教育已经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文化或福利事业,而是牵动西部整个发展脉络的全局性、先导性的特殊产业。要通过宣传教育改变西部人民的工作价值观,唤起其本身的创业意识,进一步提高他们对创业的热情。[7]

参考文献 :

[1] 逢锦聚,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8(12):263.

[2] 陈仲常,张建升.中国工业布局变迁与收入差异相关性分析[J].财经研究,2005.

[3] 匡后权.中国东、西部服务业发展的差距分析[J].当代旅游(学术版),2011.

[4] 马骁,徐浪.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东西部之比较[J].经济学家,2001.

[5] 宝贡敏,缪仁炳.东西部工作价值观差异比较与区域经济——对浙江杭州与广西南宁周边地区的调查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3.

[6] 陈国阶.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差异原因分析[J].地理科学,1997.

[7] 林伯强,邹楚沅.发展阶段变迁与中国环境政策选择[J].中国社会科学,2014.

作者简介: 王格(1995-),女,2017级硕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 F20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1602( 2019) 14-0061-02

标签:;  ;  ;  ;  

浅析我国东西部协调发展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