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关注明清档案_汤若望论文

世界关注明清档案_汤若望论文

世界关注明清档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明清论文,档案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清代内阁档案中关于西洋文化在华传播的档案文献”的一组24件档案,被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在今年5月批准为世界级记忆遗产,并列入世界记忆工程名录。 “世界记忆工程”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这24件档案会顺利申报成功?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走访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位于故宫西华门内,是我国明清档案的保管基地,馆藏明清档案1000余万件。日前,该馆邢永福馆长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廿四件秘本档:讲述西洋传教士在华活动的故事

被国际咨询委员会认定为“世界记忆遗产”的24件明清档案,选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清代内阁秘本档全宗。这批文献涉及到清初中外交流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汤若望案”,集中反映了清朝初期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情况。

据载,汤若望是明末来中国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日耳曼人。明万历十四年(1620年)到澳门,后到北京、西安学习汉语和传教。崇祯三年(1620年)到北京修订历法。明廷为阻止清兵入关,命他监铸大炮。明亡投归清朝,任钦天监监正。顺治皇帝于顺治十年三月赐汤若望“通玄教师”称号,敕曰:“汤若望来自西洋,精于象纬,闳通历法,徐光启特荐于朝,一时专家活历如魏文魁等,实不及尔。但以远人多忌成功,终不见用。朕承天眷,定鼎之初,尔为朕修大清时宪历,迄于有成。又能洁身持行,尽心乃事,今特锡尔嘉名。”可见清初对汤若望等的重视程度。

被授为“通玄教师”的汤若望乃西方传教士中的一个代表人物。这些传教士到中国的主要目的当然是传教,然而在自觉和不自觉之间,他们又把当时较为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传播到中国。这个过程中有冲突,有交流,有矛盾,也有融合,“汤若望案”就是一个显例。

清朝初年,命汤若望治理历法,汤若望用西洋历法,颁行时宪历书,在封面上特别注明是“依西洋历法”,这引起了当时顽固派大臣的嫉妒和不满。康熙三年,保守僵化的新安卫官生杨光先上书,指责汤若望采用西法,不合国体。其所奉天主教为妖言惑众。在上书中还具体列举新历法的十大过失,其中一条就是大清江山应该万世永固,而新历法却只推演到200年。今天听起来觉得很荒唐,在当时却是死罪。 于是汤若望等以图谋颠覆罪被逮入狱,其属员或凌迟处死,或被斩,或流徙。汤若望因皇帝念其“效力多年,又复衰老”,乃免死。遂废除新法,复用旧法。任命杨光先推算历法,但杨光先不能胜任,其推卸原由是“律管尺寸载在史记而用法失传,今访求能候气者尚未能致”,杨因无能被问斩,康熙皇帝因其年老,遣回原籍,死于回家的途中。因“汤若望案”被牵连的另一传教士南怀仁被启用,“汤若望案”遂告一段落。

什么样的档案文献可列入世界记忆工程

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清代内阁档案中关于西洋文化在华传播的档案文献”24件,同时被批准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国际名录》的还有波兰的肖邦手稿和哥白尼手稿等9组文献。 这些文献有哪些共同特征,或者说什么样的档案文献可列入世界记忆工程?

邢馆长介绍说,“世界记忆工程”是1992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发起的对世界濒危文化遗产与历史档案的寻找、抢救、保护和传播的工程。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一个国际咨询委员会,负责对整个工程的计划和实施进行指导。它实施4个战略:第一、 对文献进行鉴定,对世界各地申报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筛选、评估,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国际名录》。第二、提高对保护文献遗产必要性的认识。第三、保护特殊的文献遗产,获取资助,提高知名度。第四,可对这些遗产进行销售、发行、包装,以供商业之用。

列入世界记忆工程名录的标准和要求主要从文献的影响、时间、地点、人物、主题、形式与风格、社会价值等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影响:文献遗产对世界历史产生过的超越民族的重大影响,这些文献不仅具有本民族的意义,而且具有超越民族和地域的世界意义。

时间:文献遗产代表性地反映了世界史上的某个重大变革时期,或有助于了解世界某一重大时刻的历史。

地点:涉及对世界历史或文化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地区和地点。

人物:文献与对世界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有杰出贡献的个人或民族的生平或著作有密切联系。

主题:以特殊方式记载世界史或文化中的一个重大主题的文献。

形式和风格:文献的特殊特征状况,是一种风格或形式的典型范例。

社会价值:文献具有超越一个民族文化的显著的社会、文化和精神价值。

此外还有两项次要标准,即文献的完整性和稀有性。这两项标准对“世界记忆遗产”的认定起参考作用。凡是符合8条标准之一的, 即可申请作为“世界记忆遗产”,但如果与几个标准都相关的话,被列入的可能性会更大。“世界记忆遗产”不同于早先“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因为前者更易损坏和老化,所以更需要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象这样的档案文献我们还有很多

秘本档是清初内翰林秘书院(内阁前身之一)依据文书保密制度,将日常例行公事的文书中重要文书誊抄一遍而形成的,内容特别广泛。选择这24件档案候选,首先是因为它们的珍贵。这批文献涉及到中西交流史上比较重大的事情,影响很大,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的过程。档案中有汤若望主张西洋历法的陈述,有“汤若望案”的办理过程,最后对传教士是如何处理的。其中几份档案弥足珍贵:如一份是康熙皇帝针对本案的上谕,一份是押解与本案有涉的传教士进京的名单。从语言文字上,这批档案是用满文抄写的,这种文字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基本上停止使用,代表了当时的时代特色,可以看到满文比较成熟发展时期的状况,可以了解当时满文的字词结构、语法等。从文种上,主要是当时的正式官文书——题本,虽然是抄录的,但保持了题本的原来面貌,避讳、抬头等格式一应俱全。

最初一史馆向世界记忆工程咨询专家委员会申报的并不是这批档案。

我国政府对申报“世界记忆遗产”的工作非常重视,1997年,国家档案局责成外事办公室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分工负责申报事宜,一史馆成立了由馆长邢永福任组长的专门工作小组。当时,在一史馆召开的专家会议上,对候选档案提出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要把一史馆43个全宗档案全部报上去,一种意见是只报一个全宗。开始采取的是第一种方案,把明清档案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申报,从反馈的消息说档案太多,评审专家不好掌握和评估。第二种方案被提了出来,这时提供了几组可供选择的文献,如皇室玉牒等。最后根据馆藏,综合考虑专家意见,把重点放在清初内阁秘本档上。

在我国,第一个被命名为“世界记忆遗产”的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珍藏的“中国传统音乐声音档案”。在档案界,开展类似的申报活动尚属首次,如何保证申报成功不走弯路?邢馆长认为,第一,要选准角度,量不要大,确实有世界意义。第二,要准确理解世界记忆工程对文化遗产的要求。第三,要根据馆藏,仔细分析和筛选。一个档案馆(或其它类型的文化单位)也许具有世界意义的文献很多,要特别选取其中最有影响的、有可能为国际档案专家认可的文献。

邢馆长说,国家把珍贵档案交给我们管理,我们就要把它们管好,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当然,前提是得进行宣传,让别人知道你有什么。这几年一史馆加大了档案宣传的力度,有机会就进行宣传。这次申报世界记忆工程成功,就是对明清档案的一个极好的宣传。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宣传工作这几年更多的是通过在国内外开展合作项目来进行,比如跟日本一起办展览,与香港、台湾也有合作项目。最近与北京大学签订共同整理研究出版清朝外务部档案的协议,工作正在展开。

一史馆是个大馆,保管着1000多万件珍贵的明清档案,具有世界影响和世界意义的当然不止这24件。申报的成功,提高了明清档案文献的知名度。邢馆长表示,一史馆将继续对这些具有世界影响的珍贵档案进行宣传,以期引起国际国内的关注,尽量发挥这些珍贵档案的作用。

标签:;  ;  ;  ;  ;  ;  ;  ;  

世界关注明清档案_汤若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