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式—二苯乙烯化合物库的构建

反式—二苯乙烯化合物库的构建

丁宁[1]2004年在《反式—二苯乙烯化合物库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反式-二苯乙烯(trans-Stilbene)类化合物作为白藜芦醇的类似物,具有诸多重要的生物学作用,如抗老年痴呆、抗癌等。由于新的药理模型,新的药物作用靶点的不断更新,该类化合物的药物化学进展很快,形成了反式-二苯乙烯类化合物的新领域,是一类很有发展前景的化合物。 本文以反式-二苯乙烯为活性骨架,构建了一个反式二苯乙烯类化合物库。将其两个苯环作为第一和第二个结构多样性位点,在苯环的不同位置引入了不同性质的取代基团,包括单一酚羟基、连二酚羟基、间二酚羟基、乙酰氧基、甲氧基、苄氧基、氨基、乙酰氨基、羧基、羧酸酯基、酰胺基。 1.本文构建了含有15个苯乙烯衍生物的A库,含有12个卤代苯衍生物的B库,并在A库与B库化合物之间进行Heck偶联反应,进行了34个不对称反式—二苯乙烯化合物的合成。选用Heck反应为关键反应构建反式二苯乙烯桥路线简洁,操作简便,反式选择性高。本文探讨了催化体系对Heck反应的影响,验证并发现:(A)参加Heck反应的两组分含有游离的化学活泼基团可不需保护,但是反应底物的苯环上电子云密度降低会有利于反应产率的提高。(B)用Pd(OAc)_2为催化剂,可以有效的合成部分化合物,以Pd_2dba_3为催化剂,(o-tol)_3P为磷配体,并提高P/Pd比例,在Heck反应合成反式-二苯乙烯时可以获得更好的收率。 2.获得了适合McMurry偶联反应的酚羟基保护基t-BuMe_2SiC1,该保护基可以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方便高效的对酚羟基进行保护和脱除。将TBS保护羟基的两分子苯甲醛衍生物进行McMurry偶联反应,并在脱除TBS保护基后得到4个多羟基反式二苯乙烯化合物。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 3.对碱催化下毗咤衍生物与苯甲醛衍生物的缩合生成杂环取代反式乙烯化合物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合成了(习一1一(4一毗陡基卜2一苯基一乙烯和(习一1一[2一(8一轻基哇哪咤)〕一2一苯基一乙烯两个化合物。 4.将具有较好生物活性的反式一白黎芦醇进行了葡萄糖普化反应,得到两个天然葡萄糖缀合物:因一白黎芦醇一3一口一D一葡萄糖普和因一白黎芦醇一4’一口一D一葡萄糖昔。采用的糖普化方法具有区域选择性(3位或4’位)、立体选择性(刀构型)的特点。 5.本文共合成了46个目标产物,均为反式构型,其中24个为新化合物。各中间体、目标产物通过现代光谱方法’HNMR、”eNMR、’H一’HeosY、HMQe、HMBC、IR确证了结构。

王寅[2]2013年在《铼催化的烯烃与高价碘的脱羧烷基化》文中研究表明金属铼(Re)是一种前过渡金属,由它构成的有机金属催化剂具有一定的Lewis酸性,在一些反应中显示出C-H键活化的能力;其同族的金属锰,尤其是Mn(III)在自由基反应、单电子转移(SET)等反应中的报道更是屡见不鲜。目前来说,铼和锰的反应研究还没有达到广泛、深入的层次。但是从已有的文献报道中,我们可以得知铼在C-C键以及C-X键(X=O、N、Si、B等)构建方面有着特殊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本实验中我们发现了一种铼(主要是ReBr(CO)_5、ReCl(CO)_5、Re2(CO)_(10)叁种催化剂类型)催化的、高价碘系列化合物(主要是PhI(OAc)_2及其类似物)参与的、对于苯乙烯类化合物(还包括其他一些烯烃)的双键同时进行脱羧烷基化以及酯化的新反应:1.高价碘(PhI(OCOR)_2)在反应中同时提供了加成到烯烃底物双键上的羧基-OCOR以及脱羧后的烷基-R;2.反应过程包含自由基以及离子型的中间体,机理研究较为充分;3.烯烃类化合物有17个例子,其中苯乙烯的苯环上可以包含卤素、羧基、烷基、甲氧基等,取代基的位置对于反应产率影响也较小,烯烃底物还可以是4-乙烯基联苯、肉桂酸甲酯、二苯乙烯等。高价碘衍生物有8个例子,碘上的酸根可以是乙酸一直到软脂酸(16碳酸)等脂肪酸衍生物,也可以是苯甲酸这种芳香酸衍生物(产率低)。本实验的创新点在于高价碘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一般作为氧化剂来使用,很少有人能够利用高价碘化合物的羧基对烯烃同时进行脱羧烷基化和酯化,尤其是铼催化的脱羧反应目前为止还没有报道过,而且整个过程不需要高温、汞灯照射等苛刻条件,条件温和、不产生有毒有害的副产物,环保绿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高价碘对于烯烃底物双键的加成反应具有完全的区域选择性。

王琳艳, 曹晨忠, 朱韵[3]2012年在《指定紫外吸收区间的4,4’-二取代二苯乙烯分子的设计与合成》文中认为应用作者报导的反式4,4’-二取代二苯乙烯化合物紫外吸收能量方程进行计算,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在指定紫外吸收波长区间有吸收的反式4,4’-二取代二苯乙烯化合物.通过实验测定其紫外吸收能量,比较了文献报导的2个方程的设计合理性,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叁参数的方程,对目标化合物的紫外吸收能量进行计算和设计.结果表明,文献报导的2个方程基本上可以用于分子设计,而新提出的叁参数方程的计算值与实验值相关性更好.方法可为二苯乙烯类光学材料的分子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李威[4]2015年在《具有聚集诱导发光特性有机发光液晶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将聚集诱导发光概念引入到液晶分子的设计中,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既具有聚集诱导发光特性又具有液晶性的有机化合物分子。采用核磁共振(1HNMR和13CNMR)和质谱(MS)等研究手段表征了化合物的化学结构;采用差示量热扫描仪(DSC)、偏光显微镜(POM)、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和荧光光谱(PL)等研究手段对产物的液晶性和聚集诱导发光行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论文主要分为叁部分:1.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长度烷基链的二苯炔衍生物,研究了化合物的液晶行为和聚集诱导发光行为。研究结果表明,该系列化合物可以形成稳定的向列相、近晶B相和近晶C相;该系列化合物具有明显的聚集诱导发光效应,在溶液态发光较弱,聚集后发射较强蓝紫光,其发光强度最大可以达到溶液态的4.7倍。2.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含苯并菲和二苯炔结构的盘状-棒状液晶分子,研究了该系列化合物的液晶性和聚集诱导发光行为。研究表明,该系列化合物在36-65℃范围内能够形成近晶B和近晶E相;该系列化合物具有典型的聚集诱导发光效应,在聚集态时的发光强度达到其溶液态的22倍。3.设计并合成了含不同结构尾链的氰基二苯乙烯衍生物分子,该系列化合物的液晶性和发光行为表明:该系列化合物可以形成向列相、近晶相和六方柱状相,氰基二苯乙烯两侧接的扇形结构会使其相转变温度降低20-25℃,且有较宽的液晶相区间;该系列化合物的聚集态发光行为表明其聚集态比溶液态发光增强23倍;氰基二苯乙烯的顺反异构使其表现光致变色行为,且有力致变色效应。

王景国, 李文胜, 蔡定汉, 王晓英, 苏子航[5]2013年在《荧光增白剂化学结构中二苯乙烯双键的合成》文中指出二苯乙烯在荧光增白剂的化学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以甲苯衍生物的氧化偶联反应、苄基氯衍生物的消除二聚反应及Wittig-Horne反应,叙述了二苯乙烯双键的合成方法以及重要品种的技术进展。

徐雷云[6]2009年在《有机卤化锌试剂合成白藜芦醇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共分成二章。第一章白藜芦醇的药理活性及其化学合成的进展本章先对白藜芦醇的发展做了详细的介绍,然后对白藜芦醇的药理活性和目前一些白藜芦醇的合成方法进行了综述。第二章有机卤化锌试剂合成白藜芦醇的研究本章主要以苯甲酸出发,经磺化、碱融、酸化得到3,5-二羟基苯甲酸,再经羟基保护(甲氧基、乙酰基),酰氯化,经催化氢化还原得到了中间体醛(3,5-二甲氧基苯甲醛和3,5-二乙酰氧基苯甲醛),醛再与4-乙酰氧基苄基溴化锌反应成功地合成了(E)-3,5-二甲氧基-4’-乙酰氧基二苯乙烯,和(E)-3,5-二乙酰氧基-4’-乙酰氧基二苯乙烯,后者经脱保护得到白藜芦醇。我们还研究了以3,5-二羟基苯甲酸为起始原料,经与甲醇酯化、羟基保护(苄基、甲烷磺酰基)、氢化铝锂还原、叁溴化磷溴化,得到中间体3,5-二苄基溴化苄和3,5-二甲烷磺酰基溴化苄,后得到苄基溴化锌,再与4-苄氧基苯甲醛或4-甲烷磺酰基苯甲醛反应生成关键中间体3,4’,5-叁苄氧基二苯乙烯和3,5-二甲烷磺酰基-4’-乙酰氧基二苯乙烯。

杨杰[7]2011年在《二苯乙烯与色满或苯并吡喃酮杂合体的合成及其癌预防活性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杂合体分子是拥有两个或多个具有不同生物活性结构域的分子实体。在一个分子骨架中包含两个药效团的杂合体构建已成为药物发现的重要策略(Acc.Chem. Res.2008,41,69-77).我们以白藜芦醇和维生素E为先导化合物,通过Wittig-Horner反应和使用乙硫醇钠作为脱甲基试剂的关键步骤,首次合成了羟基化的二苯乙烯-色满杂合体。以白藜芦醇和香豆素为先导化合物,通过Perkin反应合成了羟基化的二苯乙烯-苯并吡喃酮杂合体,包括6个新的邻甲氧基羟基杂合体。我们系统性地评价了这些化合物的抗氧化、促氧化和抑制癌细胞增殖活性、构效关系及其相关机制。具体内容有:1羟基化二苯乙烯-色满杂合体的抗氧化活性和机制。(1)通过反应动力学和氧化电位的测定以及相关的氧化产物分析,研究了杂合体在多种有机溶剂中清除DPPH* (2,2-diphenyl-l-picrylhydrazyl radical)和HNTTM·(tris(2,4,6-trichloro-3,5-dinitrophenyl)methyl radical)的活性和机制。我们发现杂合体清除自由基的活性显着高于其母体分子(白藜芦醇和2,2,5,7,8-五甲基-6-羟基苯并二氢呋喃,PMC)。清除自由基的反应机制包括直接的氢原子转移(direct hydrogen atom transfer)、质子优先损失的电子转移(sequential proton loss electron transfer, SPLET)、电子转移随后发生质子转移(electron transfer then proton transfer, ET-PT)和质子偶联的电子转移(proton-coupled electron transfer, PCET)机制。其相对贡献依赖于进攻自由基的类型、溶剂的介电常数、化合物的结构、氧化电位等。具体来讲,在质子性溶剂甲醇中,杂合体和母体分子清除DPPH*的反应以SPLET机理为主。在非质子性溶剂乙酸乙酯中,11a和母体分子以HAT机理清除DPPH*,而11b和11c以PCET或ET-PT机理清除DPPH*.在叁氯甲烷/甲醇中,杂合体和母体分子PMC以SPLET机理清除HNTTM*。(2)所有的杂合体在均相体系叔丁醇/水中几乎完全抑制偶氮引发剂AAPH (2,2'-azo-bis(2-amidinopropane)dihydrochloride)诱导的亚油酸脂质过氧化。与母体分子相比,是更加有效的链断型抗氧化剂。(3)杂合体抑制AAPH诱导的红细胞溶血活性显着高于其母体分子。(4)杂合体抑制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诱导巨噬细胞产生NO的活性也显着高于其母体分子,具有邻二羟基取代的杂合体11c呈现出最高的活性。2羟基化二苯乙烯-色满杂合体的促氧化活性、机制和生物学意义。羟基化二苯乙烯-色满杂合体与Cu(Ⅱ)构建的促氧化体系能够通过产生活性氯诱导质粒pBR322 DNA的氧化性损伤,其活性显着高于母体分子。其中,具有邻二羟基结构的杂合体11c呈现出最高的促氧化活性。通过紫外可见光谱研究了杂合体11c和Cu(Ⅱ)的相互作用以及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 EDTA)、N2、酸碱条件对这种作用的影响。有趣的是,酸碱条件均促进11c和Cu(Ⅱ)的反应动力学。此外,11c和Cu(Ⅱ)反应的中间体-酚氧自由基通过氧化产物苯并呋喃12c的鉴定得到证实。进一步地,通过苯甲硫醇对氧化产物的亲核进攻,导致的紫外可见光谱变化证实具有Michael加成受体的邻醌的生成。据此,我们提出11c和Cu(Ⅱ)在酸性、中性和碱性条件下的促氧化机制。更为重要的是,11c与Cu(Ⅱ)构建的促氧化体系可以通过活性氧的生成,协同诱导HepG2细胞的凋亡。3羟基化的二苯乙烯-苯并吡喃酮杂合体的抗氧化活性、抑制癌细胞增殖活性及其构效关系研究。大部分杂合体均能有效地抑制AAPH诱导的质粒pBR322 DNA的氧化性损伤。杂合体抑制癌细胞HL60和A549增殖活性的构效关系显示:在A环上引入邻二羟基和邻羟基甲氧基基团有助于改善其抗增殖活性。有趣的是,邻甲氧基羟基杂合体B1 (6-methoxy-7-hydroxy-3-(4'-hydroxyphenyl)coumarin)的抗氧化活性较弱,但它呈现出最好的抑制癌细胞增殖活性。进一步的研究表明:B1能够诱导A549细胞凋亡,并阻滞细胞周期在G2/M期。

李文玲[8]2006年在《天然二苯乙烯类二聚物的全合成及卤鎓盐在碱性条件下的反应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对几种天然二苯乙烯二聚类化合物的全合成及卤鎓盐在碱性条件下的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共包括以下六个部分: 一、天然二苯乙烯低聚体类化合物及其仿生合成研究进展(综述) 综述了近年来天然二苯乙烯低聚体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生物活性、光谱特征及仿生合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二、天然产物(±)-Shegansu B,Gnetuhainin F,(±)-Maackin A与(±)-Cassigarol E的首次全合成 以3,5-二羟基苯甲酸为起始原料,经七步反应制得异丹叶大黄素(13)和白皮杉醇(14),在HRP/H_2O_2酶催化氧化体系中13和14分别进行自身的氧化偶联得到各自的二聚产物,首次完成了天然二聚二苯乙烯类化合物Gnetuhainin F,(±)-Maackin A与(±)-Cassigarol E的全合成,并以较文献报道为高的氧化偶联产率合成了(±)-Shegansu B。 叁、天然产物(±)-Quadrangularin A的首次全合成 以3,5-二羟基苯甲酸为起始原料,经七步反应先合成偶联前体-3,5-二叔丁基-白藜芦醇(15),用酶催化的氧化偶联反应作为关键步骤,合成得到了区域选择性的偶联二聚物(16),再经质子转移重排反应及脱叔丁基保护首次完成了(±)-Quadrangularin A的全合成。 四、天然产物(±)-Gnetulin及其衍生物的全合成研究

文小刘[9]2011年在《镁粉促进羰基化合物的硅醚化、烯基化及环化反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格式试剂发现以来,在金属有机合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一种很有研究价值的反应体系。近年来,镁粉促进的反应具有条件温和、反应速度快、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都很强等优点,是一类颇具使用价值和应用前景的研究热点,对于发展更温和的合成工艺和化学可持续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研究组从环境友好的角度出发,报道了镁粉促进的羰基化合物与卤代烃的碳碳键和碳氧键的形成反应。论文主要研究了镁粉促进TMSCl存在下羰基化合物与卤代烃的硅醚化、烯基化和环化反应研究。本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镁粉促进的有机合成反应研究进展本章主要综述了格式试剂的组成、结构与性质,以及格式试剂参与的现代有机合成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对格式试剂和镁粉的优点及局限性以及它们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第二章:一锅叁组分镁粉促进高烯丙基硅醚的合成研究本章简要综述TMSCl参与的有机合成研究进展基础上,考察了不同的反应条件对反应的影响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报道了镁粉促进TMSCl调控下,卤代烃与不同的芳香醛或芳香酮的反应,利用该方法合成了18种硅醚化合物,其中包括十种新化合物。通过IR、1~H NMR、(13)~C NMR、MS以及元素分析表征了产物结构。这一方法是“一锅”对羟基保护,构建C-C键和O-Si键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具有收率高、反应时间短、不使用催化剂等优点。第叁章:无溶剂镁粉促进溴化苄与羰基化合物的烯基化反应研究本章简要综述1,2-二苯乙烯类化合物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环境友好角度出发,首次实现了“一锅”无溶剂TMSCl催化条件下,实验发现镁粉促进卤代烃与羰基化合物的Barbier-type烯基化,提供了一种新的合成1,2-二苯乙烯类化合物的绿色化学方法。利用该方法合成了29种1,2-二苯乙烯类化合物,其中包括十一种新化合物。通过熔点、IR、1~H NMR、(13)~C NMR、MS以及元素分析表征了产物结构。这一方法是一种构建C=C键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具有反应时间短、产率高、选择性强、适用范围广及操作简单易行等特点。第四章:镁粉促进TMSCl存在下芳香醛与α-溴代苯乙酮的Darzens缩合反应研究本章简要综述近年来Darzens缩合反应的最新研究进展,报道了镁粉和乙醇的体系中TMSCl存在下的Darzens缩合反应。以醛、α-溴苯乙酮为原料合成了13种环氧乙烷衍生物.化合物的结构通过熔点, IR, 1~HNMR, (13)~CNMR等进行了表征。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产率高,立体选择性强,使用环境友好的乙醇为溶剂等特点,符合绿色化学发展的要求。

袁炜[10]2017年在《何首乌的化学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传统植物药何首乌(Radix Polygoni Mulfiflori)为寥科(Polygonaceae),何首乌属(Fallopia Adans)多年生草本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的块根。本论文对近年来何首乌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概括,发现近年来对何首乌抗糖尿病活性的有效成分并不明确,因此本课题对何首乌具有抗糖尿病活性的55%乙醇部位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发现具有活性的单体化合物。方法:运用现代各种色谱技术(大孔吸附树脂、SephadexLH-20、反相硅胶柱色谱和液相制备)对何首乌55%乙醇部位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核磁共振等光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降血糖活性筛选。结果:从何首乌中共分离鉴定了 27个化合物:Thunberginol C 6-O-β-D-glucopyran-oside(1),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L-鼠李糖苷(2),对羟基苯甲醛(3),反式-N-咖啡酰酪胺(4),白藜芦醇-3-O-(2"-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苷(5),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0-(3〃-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苷(6),决明酮-8-O-β-D-葡萄糖苷(7),6-hydroxymusizin-8-O-β-D-glucoside(8),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2〃-对羟基苯甲酰基)-β-D-葡萄糖苷(9),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0-(2〃-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苷(10),反式-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11),顺式-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12),苜蓿素-6-0-葡萄糖苷(13),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14),穆坪马兜铃酰胺(15),N-反式阿魏酰基-3-甲基多巴胺(16),槲皮素(17),苜蓿素(18),何首乌丙素(19),儿茶素(20),表儿茶素(21),土大黄苷(22),cis-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23),trans-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24),白藜芦醇(25),白藜芦醇苷(26),决明酮-8-0-(6'-O-乙酰基)-β-D-葡萄糖苷(27)。结论:化合物为1、2为新化合物,化合物4、5、13、27为首次从何首乌中分离得到。对何首乌各粗提部位以及单体成分进行降血糖活性筛选,结果表明,55%乙醇部位以及化合物6、9、10、23和24具有较好的降血糖活性。

参考文献:

[1]. 反式—二苯乙烯化合物库的构建[D]. 丁宁. 中国海洋大学. 2004

[2]. 铼催化的烯烃与高价碘的脱羧烷基化[D]. 王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3]. 指定紫外吸收区间的4,4’-二取代二苯乙烯分子的设计与合成[J]. 王琳艳, 曹晨忠, 朱韵.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 具有聚集诱导发光特性有机发光液晶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李威. 深圳大学. 2015

[5]. 荧光增白剂化学结构中二苯乙烯双键的合成[J]. 王景国, 李文胜, 蔡定汉, 王晓英, 苏子航. 染料与染色. 2013

[6]. 有机卤化锌试剂合成白藜芦醇的研究[D]. 徐雷云. 西北师范大学. 2009

[7]. 二苯乙烯与色满或苯并吡喃酮杂合体的合成及其癌预防活性和机制研究[D]. 杨杰. 兰州大学. 2011

[8]. 天然二苯乙烯类二聚物的全合成及卤鎓盐在碱性条件下的反应机理研究[D]. 李文玲. 兰州大学. 2006

[9]. 镁粉促进羰基化合物的硅醚化、烯基化及环化反应研究[D]. 文小刘. 西北师范大学. 2011

[10]. 何首乌的化学成分研究[D]. 袁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标签:;  ;  ;  ;  

反式—二苯乙烯化合物库的构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