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变革:科技驱动下新闻表达的重构_传统媒体论文

叙事变革:科技驱动下新闻表达的重构_传统媒体论文

叙事变迁:技术驱动下的新闻表达重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构论文,技术论文,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伴随传统媒体转型线上生产,网络公司、自媒体创业者纷纷涌入内容产业,内容生产创新进入近二十年来最令人瞩目的时期,一大批新闻作品突破了原有的表达范式,媒介更迭带来叙事变迁。

      如何讲好故事始终是媒体集团内容生产的核心能力,移动终端渐成用户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载体,传统的新闻叙事方式越来越难以在新载体上获得用户注意力,新闻表达重构应可看作内容生产未来最重要的发展趋势。

      一、叙事变迁:技术驱动下的新闻业务革命

      传播技术的变革对新闻业的冲击已到达各个层面,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传播终端、商业模式……新闻叙事颠覆性创新的开始意味着传统新闻业的革新进入到最核心的领域,将波及行业内主体人群。

      广义上,叙事是“一种交流活动,指的是信息发送者将信息传达给信息接受者这样一个过程①”。新闻叙事不同于文学叙事,它是“运用一定的语言系统叙述、重构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活动。”故事、话语、叙述三个层次共同构成了新闻叙事的框架。当受众转变为用户,桌面网络、移动客户端、微信微博新兴载体成为用户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传统新闻叙事的框架被突破,新闻叙事方式发生颠覆性变革。这一变革可以从下述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传播技术驱动下的媒介演进打破了新闻叙事的原有模式。媒介内容与媒介技术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北美媒介环境学派研究者保罗·莱文森的媒介演进理论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技术变革和新闻叙事的关系。保罗·莱文森用“玩具、镜子、艺术”来形容媒介技术的演进路径。他认为一种媒介诞生之初,技术就是玩具,“在技术文化的初期,技术占主导地位。情节、人物刻画、少得可怜的内容都扮演辅助角色,只是为技术新玩意服务,实际上不过是技术低调的载体而已。”②随着媒介技术进化及人类对技术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提升,媒介技术成为承载现实内容的一种重要的工具。而工具论之后是媒介技术对现实世界创造性地表现和重塑,即“艺术”,这一媒介演进思想一定意义上诠释了层出不穷的新技术诞生以后新闻业对技术发展抱持的心态。在经过初始阶段对新技术的欢呼和试水之后,技术将重归新闻叙事的工具角色。但是,因为媒介演进,新闻叙事因媒介特性而变,原有新闻叙事的框架被打破。媒体集团新闻叙事的方式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突破性的发展。例如,因为技术变革带来交互,在一个新闻事件的讲述中,叙述者(narrator)、讲述者(teller)、受众往往会出现角色互换。在一些新媒体的交互性文本中,受众往往会变成讲述者。此外,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信息海量、即时传播也都对新闻叙事产生重大影响。例如,传统新闻叙事方式中,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往往篇幅很长,多角度多侧面叙事。但是随着媒体进入即时传播以后,多数报道是即采即发,呈现出碎片化滚动表达的结构,但是这并未减损用户对新闻的理解,反而更快速地卷入了用户的情绪,加深了用户的意见参与,深度报道的叙事显然也发生变化,值得探究。

      第二,技术成为新闻叙事的重要表达元素。传统媒体人日益增长的职业焦虑感不仅仅由于传统媒体业绩下滑、收入不高、用户转移,一定程度上还来自于对自己未来职场竞争力的焦虑。对近年来报纸等传统媒体的招聘启事进行文本研究,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内容生产部门希望招聘到有一定技术专长的从业人员。对于数字化的内容生产而言,新闻表达往往需要依托技术工具来完成。为了制作出更具有创意、交互,体验良好的作品,国外一些媒体的新闻编辑部还采取了让软件开发工程师进入编辑部的方式,由软件工程师和内容编辑一同完成数据新闻、交互新闻等作品。一定意义上说,技术成为新闻叙事的一个重要元素。以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两会期间的作品《傅莹邀请您加入群聊》为例,这是一个以H5页面模仿微信聊天界面,并加入了一些有趣的元素。作品页面浏览量达到500万。这不算内容上的别出心裁,可视作以新技术创意叙事的成功。技术并不会改变新闻叙事的基本规律,但是技术增加了新闻叙事的空间。

      第三,传统新闻业务的变革进入颠覆式创新模式。以往的新闻业务革新以传统创新、微创新为主,此轮叙事变迁则是量变导致质变,从原有的模式,完全蜕变为一种全新的模式。这一创新模式与上一个世纪末报纸视觉设计革新相似,因为数字化设计走进媒体,加之报业经营理念的更新,新闻编辑学教材把“设计”概念与“组版”概念进行了区分,新的设计理念完全改变了以往编辑使用黑白、版花、栏头、字体来创新版式的法则,引进视觉总监,采用计算机设计,报纸版式直接进入新的表达时代。技术驱动下的新闻叙事变迁与设计界那一次变革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业务指的是研究各种业务知识和新闻工作的技能技巧,包括采写编评等。新闻业务的创新是以导语变革、文体革命开始的,“新闻散文化”“延迟性导语”等创新仍然在原来的新闻叙事文本的框架之下,属于传统创新与微创新。但是,经历了传统媒体新闻表达翻版到新媒体、聚合型表达、跨终端表达等几个阶段,数字媒体的表达终于明显进入到一个颠覆性阶段——技术的驱动下,新闻叙事方式也已开始塌陷式创新,导语如何写得更好依然重要,但是更惹人注意的是新闻叙事范式的变革。H5、VR技术、交互叙事……不只增加了叙事手段,而且使得叙事语言、叙事结构也都出现了突破性变化。一定意义上说,技术不仅带来冲击,而且正在激发全行业对于什么是新闻,什么是媒体,怎样重新学习新闻叙事的思考和想象。

      二、新型叙事方式的特征和形态

      由于时间太短,探索未竟,也许还不能对新的新闻叙事方式给出稳定的模型,但是我们可以初步把数字媒体新闻叙事分为以下几种趋向:

      第一,交互性叙事。交互性叙事指用户参与叙事,在叙事过程中,叙述者、受众与事件当事人会形成身份互换。“计算机特殊的传播功能为叙事创作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媒介特性’,它将从前的读者和观众拉进创造叙事的过程,凭借超链接或人机界面的帮助,使观众(读者)成为作品的叙述者、讲述者或真实作者的联盟③”。对于交互性叙事的研究在电影研究中开始较早,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新闻表达中交互性叙事文本也已非常普遍。在传统媒体的叙事中,叙事系统是封闭的,其叙事逻辑是故事的发展。而数字媒体的交互性叙事则不同,“积极的用户”参与故事的创造,新闻成为信息流,叙述者、当事人、用户均是角色流动的,叙事系统是开放的。聊天室、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提供了一个可以现场情景叙事的互动叙事平台,用户的个体叙事在其中完成,与媒体的新闻叙事共同构成新闻文本。以哈尔滨野生鱼事件为例,2016年2月14日,一个名叫“陈岩”的江苏常州游客通过网络发布了他和家人春节期间在哈尔滨的遭遇,称其在哈尔滨一家名为松北野生鱼村用餐,结账时被收取了10302元的餐费,而后因为双方对峙真相,故事扑朔迷离。腾讯事实派的报道《哈尔滨万元吃鱼:剧情大逆转了?真相究竟是什么?》④在事件中期做了盘点梳理式报道。在这篇报道中,听故事的用户、事件当事人都利用微博直接参与叙事,封闭的叙事系统被打破。

      第二,重塑表达结构:超线性叙事。传统媒体的新闻叙事是按照事件的发生顺序及逻辑进行的线性叙事,受众的阅读也沿着事件逻辑,在二维空间里以形成与叙事者的沟通与共情。数字媒体中的新闻表达则不同,是以超文本为载体,超链接、数字化等使得数字媒体讲故事的方式呈现为超线性叙事。本文中所指的超线性叙事与电影叙事理论中的后线性叙事理论类似,是指“在某种程度上超越线性,在一个作品中可以产生多个线性故事的叙事模式⑤。”使用超线性叙事方法表达的案例很多,一定意义上说是用户对文本的不同选择次序形成了超线性叙事。例如获得2012年普利策新闻奖的作品《雪崩》,雪崩(Snow Fall)是个多媒体项目,包括六部分扣人心弦的故事,由纽约时报普利策获奖作家John Branch撰写。故事通过交互式图片、采访视频以及知名滑雪者的传记等多元化的方式呈现。报道实际上是结构性叙事,模块化的策划,不同用户阅读会产生不同的时间逻辑。在2016年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华盛顿邮报的数据报道中,这种多线索多视点的用户自主逻辑就更为明显。华盛顿邮报记者通过采访、搜集信息,开创性地自己建立一个美国警察枪击的数据库,它包含了被害者的种族、被害环境、是否携带武器等诸多讯息。整个数据库包含了990起美国警察参与枪击的详细名录,通过这样的数据分析,受众能够跳出单一个案的思维框架,重新思考由警察引发的枪击案,及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不同用户在阅读此新闻时,会使用数据库检索,那么显然他们得到的叙事文本是不同的。

      第三,追寻“有趣”:娱乐化叙事。线上阅读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渠道之后,吸引用户的关键词之一是“有趣”。做好看的新闻曾是都市报崛起时打出的一面旗帜,而叙事语态的变化,的确曾改变了报业格局。乃至新媒体可以使用多种媒介格式、多种技术手段进行表达之后,原本的“好看”需要转换为“有趣”。腾讯企鹅智酷的一项调查显示,年轻群体希望看到更多新奇有趣、娱乐性强的内容和频道。具有视频、动图等多媒体的动态新闻比文字新闻更受欢迎。

      第四,沉浸式叙事。讲故事的人永远探寻故事如何能使受众有身临其境之感,如何再现事实。从传统媒体着力的特稿写作案例,再到数字媒体的各种新表达,可以看出,“真实再现”始终是媒体的追求。例如,半岛电视台2014年12月举办的一届编程马拉松比赛的获奖作品——弗格森案的沉浸式“街景报道”。其主要创新之处就在于利用谷歌街景地图生动还原新闻事件,“通过在街景地图中插入文字、图片、音视频以及社交网络信息等来进行融合报道,使整个叙事过程呈现三维立体的结构,受众获得沉浸式的叙事体验”⑥。沉浸式叙事的特点是叙事者尽力使用户感觉身临其境——让用户不去想此时此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故事里的世界。在获取事实、信息之外,用户还可以感受到场景中的情绪。事实上,在新媒体新闻叙事中,对于受众来说,重要的不仅仅是获得新闻事实,还有情感分享、意见交流。沉浸式叙事更倾向于满足用户前两者的体验。全景照相机、VR报道使得沉浸式叙事的用户体验更为理想。目前VR已经在全球媒体机构刮起了旋风,特别是随着在线视频的快速发展,纽约时报、英国卫报、国内媒体等均纷纷推出VR报道。

      三、叙事变迁与新闻业迭代升级

      如何理解叙事变迁可能带来的影响?

      一位新媒体人把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比喻为马车时代,马车时代终将成为过去。一定意义上说,这一轮传媒业变革的实质是技术驱动下新闻业的产业升级。未来新闻业是在大数据基础上,以精准交互连接行为为基础重塑的新闻业。产业升级背景下,叙事变迁是必然结果。但是,叙事变迁也会反促进新闻业的迭代升级。下述三个影响将值得业内关注:

      第一,严肃新闻业将回归。关于内容和技术的关系始终都是业内备受争议的话题。特别是在变革之初,技术的作用被夸大,这导致了技术崇拜论的产生及极端反技术者的出现。人们一度非常担心,未来新闻业“碎片化新闻充斥,报道与妄断之间界限模糊,受众重新聚合。同时传媒业还不断寻求商业模式,例如屈从于数字技术公司的寡头垄断、任务驱动、非盈利化、算法筛选或者类似有戏网站Fandule的在线即时支付模式。⑦”但是,随着新媒体不断生长进化,传统媒体融合转型不断深化,无论业界还是学界都发现,“内容已死,渠道为王”的论调已经一笑而过,内容产业回归。互联网内容产业不仅成为各家互联网公司主要布局的领域,传统媒体也迅速转型杀进网络内容生产的红海。这一背景下,非常值得重视的是严肃新闻正在回归。内容生产创新热潮中,新闻叙事变迁带来的发展趋势是升级版的严肃新闻将在网络得到重视和传播。特别是随着数字媒体、传统媒体、自媒体大举研发新内容,和技术完美融合的严肃新闻作品的发展正受到鼓励。2016年第100届美国普利策奖获奖名单里,获得重要奖项的仍然多是传统主流媒体的严肃新闻,不同的是严肃新闻的呈现方式已经不同。

      第二,新闻从业者面临进一步转型。叙事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曾经,电视业作为新媒体出现,几代电视人为探索电视表达语态、电视叙事方式而努力,才终于找到电视表达的成熟模式。从Web1.0到Web2.0,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传媒业变局远比我们预想的深刻并且持久,新闻业的边界正在被突破,诸多新闻传播学的规则及理论正在被重写。2015年,内容创业热潮风起云涌,业界与学界开始一同热议并展望可能完全被重塑的未来新闻业与未来媒体。未来新闻业视域下,新闻传播体系也正在被重构。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快速更新使得传统传媒人的职业能力结构面临挑战。传媒集团内容生产将逐步转变为以网络及手持移动终端为主渠道的内容生产,鉴于新媒体终端的传播特性,也需要传媒从业者的传播技能升级,掌握新的叙事形式。传统媒体内容生产逐步转移到数字化生产,新闻叙事的范式发生重大变化,可能将带来新闻业最大规模的从业人员转型浪潮。

      第三,叙事变迁促进媒体编辑部组织变革。媒体编辑部正在转变为一个新的组织形态。机器人写作逐步替代基础写作,机器推荐逐步代替基础的编辑筛选,过去以采编为基础的编辑部功能出现变化。以数字内容为产品的媒体编辑部不是传统媒体编辑部那样的封闭式生产平台,社会化、移动化、平台化以及大数据使得数字媒体编辑部成为一个连接PGC、UGC,能实现关系转换、价值增值的新型组织。新闻叙事的变迁,实际上是新闻业升级改造的必然结果,互联网巨头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发各种新闻生产工具及服务,等待未来新闻的到来。例如谷歌2015年上线的newslab为新闻从业者提供了四大类型的工具:调查、报道、发行、优化,调查工具就包括公共数据搜索、谷歌警报、图片搜索等。和工具使用一起进入编辑部的还有那些新的岗位,如在一些报社,社交媒体编辑进入新闻编辑部,他们要负责和用户深度沟通;再如一些软件工程师进入编辑部,和技术菜鸟们一起完成数字媒体作品。一些软件工程师为了高大上的技术应用走向编辑部日常,还开发了各种软件,例如H5制作平台等。

      ①谭君强:《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②刘晗、龚敏芳:《保罗·莱文森媒介技术演进思想评析》,《贵州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③王贞子:《数字媒体叙事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版,第33页。

      ④参见http://news.qq.com/a/20160215/013742.htm,2016年2月15日。

      ⑤Brooks.Kevin Michael,"Metalinear Cinematic Narrative:Theory,Process,and Tool." Diss.of MIT.1999.

      ⑥俞哲旻、彭兰:《用街景地图讲故事:对弗格森案的沉浸式叙事报道》,《新闻界》,2015年第1期。

      ⑦史安斌、廖鲽尔、盛阳:《2016年全球新闻传播新趋势》,《全球传媒学刊》,2016年3月。这段话为马绍尔计划主编比尔·凯勒所讲。

标签:;  ;  ;  

叙事变革:科技驱动下新闻表达的重构_传统媒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