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现状与途径_能力素质论文

论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现状与途径_能力素质论文

论中华民族素质现状及提高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华民族论文,现状及论文,途径论文,素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当今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世界大背景中,世界诸国之间的竞争集中表现为经济、科技、人才的竞争,而从更深的层面上看,是关于国民素质的竞争。当今,国民的素质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一项主要指标,民族的素质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或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塑造“四有”新人,以加快社会主义的建设,是邓小平一贯倡导的思想。基于此,本文试探索和分析中华民族素质的有关问题,以求共识和践行。

一、塑造现代素质的中华民族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和最深层目标

所谓人的素质,指人的心理和心理特质的总和,即一个人的身心系统。它包括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智能素质。人的素质较少方面源于天然禀赋,而大多方面是在后天实践中形成的。

所谓民族素质是指一个民族中,个体的生理状况、心理意识和思想观念的类化。它可升华为民族所崇尚和践行的伟大精神。民族素质从高低层次角度可分为内在和外在两种类型。内在素质指民族整体或成员思想深处的文化意识,是潜层次的民族文化。外在素质是指民族整体或成员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表现出来的知识和技能。这两类素质有区别,前者对民族素质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后者起辅助性作用。二者又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在交互作用中产生和发展,表现着民族素质的流变和升华。

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第一,提高中华民族素质是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必需的新型现代主体的关键。1985年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力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①]在这里邓小平以伟人的远见卓识科学地指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民主、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取决于高素质的民众,取决于人才的质和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品格、高智能素质的社会主体,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更为重要,作用更大,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性日益增强。罗马俱乐部已故主席,A·贝切伊曾断言:“解决人的问题,应该先于技术、经济和社会变革,在许多情况下,还是这些变革的前提。”这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的真谛。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以培养现代素质的民众作为前提条件。当然,这不意味等培养出这样的民众后,才能开始社会主义建设,而是指二者在相互作用中的共生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现代素质民族形成、发展的物质基础;现代素质的民族和人才的形成、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所必须的、经常的前提条件。可见,塑造现代素质的民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必备的关键因素之一。

第二,塑造现代素质的民族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深层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人的文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社会。当代西方许多研究现代化的专家认为:一个民族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世界观、文化意识诸方面的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的深层目标。认为经济的现代化是第一层次;政治制度的现代化为第二层次;人的建设的现代化为最高级的第三层次。专家们明确指出:民族的精神文明、文化建设是明天的经济。这种科学预见性的见解,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昭示了现代化建设的必然性。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更为高级的现代化,塑造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和民族,理所当然是它最深层的目标。

二、中华民族素质偏低现状种种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起步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根基上,不仅科学技术水平不居世界前位,而且,民族的整体素质也偏低。世界银行在《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对120个国家综合发展水平打分排队,中国人口素质一项得23分,比世界的平均水平还低1分。如不把我国人均寿命高分值计算在内,仅看文化素质,分值比这还要低。

中华民族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如下:

生理素质偏低。生理素质是指人的体态、体质、体能和生命值的总和。它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居物质基础的地位。目前,我国人均寿命指数居世界前位,但整体生理素质和发达国家比有差距。公民在体能储存量、爆发力、抗衡力、弹跳力等方面更明显。泱泱12亿人口的大国,各类体育明星和发达国家比数量还少就是佐证之一。

心理素质偏低。心理素质指人的相对稳定的意志、情绪、情感、心态等因素和过程的总和。它在素质结构中处于潜意识的地位,对人们的行为起重要影响。建国初期到改革前,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易于使国民养成凡事都要等待、依赖、听从上级指令的惰性习惯和消极心态,使国民的主体性,即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另外,前些年长期闭关锁国,与世界经贸、科技交往不足,各类世界级赛事稀少,使国民得不到更多国际间激烈竞技大赛的锻炼;加之科技不发达,民众的文化素质偏低等原因而造成中华民族心理素质偏低的现状。这从许多重大国际竞技赛事中,我们不是因为技术实力的问题,而是因为情绪不稳,心态不佳等原因而失桂冠和败北中可得到证明。

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偏低。这一素质是指人们的政治信念、理想目标、价值取向、法纪观念的总和。它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居于统帅地位,起指导性作用。

中国是礼仪之邦,思想道德教化是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国也历来注重以“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道德对国民进行素质培养和教化。所以,炎黄子孙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是良好的,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但是,“十年浩劫”使社会风气和党风遭到严重破坏,人们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大幅度滑坡。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以来虽有回升,但由于我国正处于体制的转轨时期,许多旧有的伦理规范被打碎,新的价值体系还未牢固确立,致使许多人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发生混乱。特别应指出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还不完善,不能完全消除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这导致某些人产生拜金主义、无政府主义、利己主义等资产阶级的思想和价值观,影响人的素质提高。近些年,国内大量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坑蒙拐骗、巧取豪夺等劣迹较多;党内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吃喝嫖赌者数目不小。这些丑恶的社会现象说明,不仅国民,就是一些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也偏低,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矛盾。

科学文化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教育落后、科技人才和知识分子少等方面。建国后,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很快,但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12亿人口中,工、农、职员队伍文化和技术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全国总工会在1994年,对69万职工做一次调查,其中大专学历以上占65%,中专(高中)以上占23.6%,有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占42%。高等教育培养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也太少,工人队伍中高级应用型人才所占比例,美国为38%,日本为32%,我国为2%。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还未完成扫盲工作,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的文盲比日本多达数十倍。教育落后还在于在各类学校中的素质性教育远未取代应试性教育;教育形式、内容较陈旧;教师的整体学历、教学和科研水平偏低。国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的现实,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

能力素质偏低。能力素质是指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总和。它是其它素质的体现。在人的素质结构中起重要作用。人的认识能力,可归结为思维能力,是人们对认识对象进行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等精神操作的能力。思维能力主要表现在人的思维方式、方法的科学性和层次高低上。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理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度,人们的思维能力远比昔日高得多,这在伟人和知识界那里尤为突出。但因文化教育落后,80%以上的农村人口等原因,使民众的思维方式、方法还比较陈旧,思维能力层次低,还没有完全从那种单向、平面、静态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中解脱出来。那些表征现代思维素质的,求实性、全面性、系统性、开放性、预测性、创造性、适度性、价值性等现代思维方式、方法尚未牢固确立。思维能力上的缺乏和现代化建设相矛盾。

实践能力是指把内在潜能转化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外在物质力量的能力,主要指人们的社会实践工作的能力。这种能力集中表现在人们把精神转化为物质的创造价值能力上。我国国民的创造能力也偏低。例如,1994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438000亿元,同年人均创国民生产总值3650元,世界排名第90位。国人偏低的能力素质也有阻于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四、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深层目标和措施

造就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和“四有”民族,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深层目标。邓小平指出:“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②]“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③]。在这里,邓小平“四有”思想中所指的四个方面,是关于我国公民和中华民族素质质的目标规定,而“四有”思想中的诸多“有”是对公民和民族必须具有的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素质的要求。邓小平把培养四有公民,塑造“四有”的中华民族,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作为提高民族素质的深层目标,这不仅为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之操作指明了正确方向,而且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素质的理论。

提高国民素质,达到塑造出“四有”新人和民族的最深层目标,不是单一的操作,而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应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1985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以战略家的眼光指出:“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年,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④]远在这之前,他就从培养民族素质、人才的角度,指出抓好教育工作的措施。“一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强调把这一教育方针彻底贯彻到社会各领域,“提高整个国民的政治质量和科学文化素养。”二是使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三是尊重教师劳动,提高教师质量。

第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教育,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邓小平要求人民,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哲学思维素质,实践能力素质,以达能动地改造主客观世界之目的。他指示“全党的各级干部、首先是领导干部,在繁忙的工作中,仍然要有一定的时间学习,熟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从而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直达我们的最终目的,实现共产主义。”[⑤]这里的“四性”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历史主体的主体性等原理的学习、内化和运用,是人的高层次素质的外显特征。一句话,邓小平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培养干部和民众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邓小平特别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和运用。认为它是建设社会主义,提高中华民族素质所必须遵循的“一条最重要的原则。”马克思曾指明“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化”、“文明的活的灵魂。”真正哲学的根本任务,对个人来说,是启迪、引导人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塑造高精神境界素质的人。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在于塑造民族精神和培养优良的国民性。真正哲学正是通过塑造具有时代素质的主体,间接给予社会发展以内在巨大助力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认为,实用主义是美国的民族精神。美国人的求实精神、开拓精神、进取精神、科学与民主精神是实用主义培养的。在这里,基辛格揭示了哲学对培养民族素质的能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类精神宝库中一颗最璀灿的明珠。对培养、塑造民族精神起巨大能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巨大指导性作用。从广义上说,文化可理解为哲学、艺术、法律、道德等具体科学和人们的信仰、习俗及通过学习、实践而获得的技术和能力的总和。在这种大文化中,哲学是文化的“体”,而其它文化形式是“体”之所“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国其它文化形式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指导思想和方法论,的确是提高民族素质、塑造民族精神的强大思想武器。可以断言,在中国,如果没有以真正哲学为底蕴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中国就不可能成为先进的民族。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文化的力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特别要重点学习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升华中华民族社会主义建设的理性道德素质和实践能力素质,加快振兴中华的前进步伐。

第三,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教育和建设。邓小平特别强调“要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并主张对国民切实进行民主和法制教育,认为这是提高国民时代素质的重大举措。历史已经证明,“人治”的社会,不可能培育出优良素质的国民。只有高度民主的“法制”社会,才能为提高民众的素质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和人文环境;公民只有确立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才能形成高层次的主体性素质。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加强对国民的这一教育,是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使社会走向文明进步的政治保证。

第四,注重人才培养,规定人才选拔、录用的素质度标准;建立择优录用、公平竞争的人才机制;激发全民自我素质培养的自觉性和内驱力。邓小平曾指出:“靠会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⑥]基于此,他多次指示在开展普及教育的基础上,要特别重视人才的培养、教育和选择、任用。这一是要求上级教育部门,人才培养部门,要由以往的“应试性”教育向“素质性”教育转化,注重专业以外的思想道德、智能的培养,加大品格气质培养的力度。把握好现代素质人才培养的质和量辩证统一的度。加快各级各类人才的批量塑造,使中华民族的人才系统形成一个横向合理布局,纵向梯队结构的良性运作状态。二是要求国家或社会的用人单位,招标录用人才时,必须有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等素质的质和量的要求,即科学规定并把握好招标录用人才的度。单项或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才,要给予优惠政策,优先录用,委以重任。这就有助于调动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陶冶素质的积极性和内驱力。

注释:

[①][②][④][⑤][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20、110、120、147、256页。

[③]《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单行本,第5页。

标签:;  ;  ;  ;  ;  ;  ;  ;  ;  ;  ;  ;  

论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现状与途径_能力素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