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结核药物引起的毒副反应研究论文_苏兵

抗结核药物引起的毒副反应研究论文_苏兵

苏兵

(岳池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四川 广安 638300)

【摘要】 目的:探析抗结核药物诱发的毒副反应。方法:选择我院门诊确诊的400例结核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将其分为两组,其中15~54岁为对照组,17~59岁为观察组,两组均接受抗结核治疗,比较两组的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毒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应该正确运用抗结核药物,降低毒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 结核;毒副反应;化疗药物

【中图分类号】R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1-0065-02

Study on the toxic and side effects caused by anti tuberculosis drugs Su Bi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Yuechi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Guang'an 6383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sis of anti-tuberculosis drug induced adverse reaction. Methods Choose 400 cases of our hospital for TB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age, including 15 ~ 54, as the control group, 55 to 76 years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two groups of anti-tuberculosis treatment, compared two groups of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 of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Conclusion Clinical should correct use of anti-tb drugs,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

【Key words】Tuberculosis; Adverse reaction; Chemotherapy drugs

结核病主要指的是因为结核分歧杆菌诱发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比较常见的是肺结核,临床表现以消瘦、低热、乏力以及盗汗等症状为主,由于该病具有病程长、并发症多等特点,不仅威胁患者健康,还对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当前临床上在治疗结核病时,有多种多样的药物,包括乙胺丁醇、利福平、比嗪酰胺以及异烟肼等,虽然疗效显著,但是容易产生诸多毒副反应,影响疗效。因此,本文对抗结核药物诱发的毒副反应进行了研究,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门诊确诊的400例结核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将其分为两组,其中15~54岁为对照组,17~59岁为观察组。对照组的300例患者中,112例为男性,88例为女性,年龄15~54岁,平均年龄为(34.5±15.9)岁;观察组的100例患者中,62例为男性,38例为女性,年龄17~59岁,平均年龄为(37.2±16.3)岁。所有患者均排除胃肠道、肾、肝病史。两组的病程、病情等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运用短程抗结核治疗方案:(1)初治涂阳化疗方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750mg乙胺丁醇+450mg利福平+比嗪酰胺1250mg+300mg异烟肼,1次/d,连续治疗60d,然后改为300mg异烟肼+450mg利福平,1次/d,连续治疗4个月;(2)复治涂阳化疗方案。1250比嗪酰胺+450mg利福平+750mg乙胺丁醇+300mg异烟肼,再运用750mg链霉素对患者进行肌内注射,1次/d,连续治疗2个月,然后改为750mg乙胺丁醇+300mg异烟肼+450mg利福平,1次/d,连续治疗6个月。

1.3 观察指标

治疗期间,观察患者的毒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肝功损害、胃肠反应、过敏反应、听觉损害、关节损害、末梢神经炎以及视力模糊等,一旦发现患者出现毒副反应,应该立刻对患者进行检查,并认真记录。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毒副反应发生情况

本次研究的400例结核病患者中,共144例患者发生毒副反应,发生率为36%,其中观察组80例,占20.0%;而对照组64例,占1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毒副反应分布情况

观察组的100例患者中,80例发生毒副反应,发生率为80%,其中47例为胃肠道反应,占58.75%;10例为过敏反应,占12.5%;7例为关节损害,占8.75%;5例为肝功能损害,占6.25%;4例为视力模糊,占5.0%;4例为听觉损害,占5.0%;3例为末梢神经炎,占3.75%。

对照组的300例患者中,64例发生毒副反应,发生率为21.33%,其中38例为胃肠道反应,占59.375%;11例为过敏反应,占17.19%;6例为关节损害,占9.38%;5例为肝功能损害,占7.81%;3例为视力模糊,占4.69%;2例为听觉损害,占3.13%,1例为末梢神经炎,占1.56%。

3.讨论

临床上运用抗结核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往往容易出现诸多毒副反应,增加身体不适感,一些患者因此中断治疗或者不按照医嘱服药,不仅容易出现慢性传染源,而且还增加了出现复治耐药的风险,所以正确认识和处理毒副反应是提高疗效的一个关键[2]。通常情况下,抗结核药物的毒副反应包括功损害、胃肠反应、过敏反应、听觉损害、关节损害、末梢神经炎以及视力模糊等,其中胃肠道反应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毒副反应,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在本次研究中,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为59.03%,在诸多毒副反应中居于第一,其次为过敏反应,占14.58%;关节损害,占9.03%。同时,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毒副反应发生率较高,说明抗结核药物的毒副反应发生率还与年龄有关。有研究表明,在抗结核治疗中,强化期比较容易发生毒副反应,大部分结核病患者用药7d内出现不良反应,通常持续120min左右,随后症状可自行缓解。对于药物毒副反应比较严重的患者,应该将患者的体重和病情作为基本依据,在不对疗效产生影响的基础上,将药物用量适当减少,并且给予抗酸药品、吗丁啉以及胃复安等药物辅助治疗[3]。由于一些患者出现了肝功能损害,应该及时对患者进行保肝治疗;由于一些患者出现了听觉损害,应该给予复方丹参、维生素B、硫酸锌以及烟酸等药物辅助治疗。过敏反应作为一种变态反应,容易诱发机体的炎症反应,对于出现了疱性皮炎、过敏性休克以及高热等症状的患者,应该立刻停药,并给予补液、糖皮质激素以及肾上腺素等药物辅助治疗[4]。同时,比嗪酰胺是造成关节损害的一个主要药品,发生毒副反应后,患者会出现功能障碍或者关节痛等症状,应该对患者的饮食进行调整,饮食尽量清淡,缓解症状。

当前临床上在预防和处理抗结核药物的毒副反应时,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1)用药前,对患者的情况进行了解,包括药物不良反应史和过敏史,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对于存在癫痫家族史和精神病的患者,应该避免使用异烟肼;(2)治疗前,对患者的肝肾功能、血常规、乙肝全套以及尿常规等进行检查,并且用药期间,定期对患者的器官功能进行检查。比如,运用异烟肼和利福平等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该注意监测肝功能;运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该对患者的肾功能和听力进行检查;(3)对于肝肾疾病患者,应该减少药物用量;对于营养不良、儿童以及老年人等患者,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用药剂量进行调整,进一步加强用药监测,尤其是儿童、哺乳妇女以及孕妇,应该谨慎用药[5]。

综上所述,临床上运用抗结核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用药方案,并且用药期间加强监测,从而降低毒副反应发生率,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陈燕琴. 抗结核药物引起的毒副反应附76例临床分析[A].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全国抗结核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01:1.

[2]曲静华,梁新峰.抗结核药物引起的67例毒副反应观察[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24:38.

[3]刘岱.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临床分析[J].齐鲁药事,2012,03:179-180.

[4]曾丽翔,吴丽珊,王冬敏,李亚发.抗结核药物副反应分析[J]. 临床肺科杂志,2008,08:974-976.

[5]张艳玲,许琳,王芸,刘宣平,陈留萍,蒋晓燕.云南省抗结核药物毒副反应调查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09,12:1678-1680.

论文作者:苏兵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4月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8

标签:;  ;  ;  ;  ;  ;  ;  ;  

抗结核药物引起的毒副反应研究论文_苏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