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海因里希·伯尔的短篇小说《在桥边》情节三段式的叙事手法论文_曹馨云

浅析海因里希·伯尔的短篇小说《在桥边》情节三段式的叙事手法论文_曹馨云

(西安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陕西省 西安市 710128)

摘要:海因里希·伯尔的短篇小说《在桥边》讲述了一位桥边计数员战后的生计与爱情。在极短的篇幅内,伯尔以锋利的笔触很大程度地展现了二战之后小人物的精神面貌。如此我们得以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管中窥豹式地一探二战以后德国人民的生活状态。本文将从小说情节三段式的视角出发,分析主人公生活中“生计”与“爱情”两大冲突。

关键词:海因里希·伯尔;短篇小说;战后;情节三段式;冲突

二战以后,短篇小说被视为西德“文艺复兴”的起点,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决定了西德文学的面貌。海因里希·伯尔是当代西德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声称短篇小说是其最喜爱的形式。伯尔更多关注饱经战争摧残的小人物,他们的存在可能微不足道,但我们却能透过伯尔笔下的小人物看到德国战后最为真实的众生相。伯尔的短篇不为主人公起名,不提及所处地点,此种普遍意义似乎是在告诉读者——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以及任何人身上。伯尔写于1949年2月并于1950年出版的短篇小说《在桥边》便属此列。小说通过第一人称“我”的境遇揭示了德国战后颓圮的社会现状。

一、小说梗概

小说的主人公在战争中受了腿伤。腿伤治好之后被安排在一个不需要走动的岗位上——坐在桥边数每天有多少人从桥上经过。治好他腿伤并给他安排工作的人被主人公称为“他们”。他需要每天上报从桥上经过的人数。如果这数字高于平均数,他们便开心得手舞足蹈;如果这数字低于平均数,他们就会显得有些垂头丧气。他认为这些人的心情完全由他决定。他开心就会多报人数好让这帮人也开心开心,他不开心就会少报些人数。至于实际上每天到底多少人从桥上经过,无人查证,亦无人关心。他们只需要一个可以用来加减乘除的数字,好算出每分钟有多少人从桥上经过、十年后又会有多少人从桥上经过。他觉得很抱歉,因为这荒谬的结果只基于他随心所欲的计数。

但是,他永远不会把心爱的姑娘计入这冰冷的数字里。她在冷饮店工作,每天会从桥上经过两次。在她过桥的这两分钟内,什么都不会引起他的注意。彼时彼刻,静默地注视心爱的姑娘过桥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包括关乎他生计的活儿。

在被告知最近会有人来检查他的工作后,他开始异常认真地数过桥者,在他看来,没有人可以比他数得更好。监察人员拿自己数得的结果和他对比,夸赞他是个真诚可靠的人,因为他只漏数了一个人。漏掉一个不会对计算结果产生多大的影响,监察人这样说着。没有人知道,这个被漏数的人即是他心爱的姑娘。为了表彰他工作认真,监察人派他去数马车。数马车可是个好差事啊,下午四点到八点根本不准马车通过,那他就可以去散步,可以去冷饮店看她,甚至可以送她回家……

二、三段式情节叙述手法

如梗概中所述,此篇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通过主人公情绪沉浮带动读者情绪,用简单的词句,精简的篇幅,向我们传递出深远的寓意。被称为“国际文学巨擘”的伯尔,果然名副其实。

开篇介绍了主人公无意义的工作现状,彼时他唯一的乐趣也许就在于,“他们”的心情完全受他控制——“有时故意漏掉一个,有时又多算一个,平日我便以此为乐。如果我可怜他们,就会送几个人数。他们的幸福掌握在我手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于第一段情节的描述,着墨不多,却又明确写出主人公对于自己这份工作的态度:平平淡淡,懒散随意;同时也反映了主人公对于治好他腿伤又给了他这一工作的“他们”的态度:有些鄙夷,有些同情。

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他爱上了一位从桥上经过的姑娘。因着姑娘的出现,他那空洞乏味的生活似乎有了些许明亮的星光,这令他感到愉悦——“当我心爱的姑娘过桥时……我的心就停止了跳动。我那不知疲倦扑通跳动的心脏就这样停止了跳动,直到她转入林荫道消失不见。”这两分钟内,除了那位姑娘,他对桥上其余的一切都视而不见。“当她晚上从冷饮店回来时,看着她走在人行道的另一侧,我那必须不停数数的嘴便停止计数,心脏又一次停止跳动。直到再也看不到她,我才又开始计数。”他不愿这样可爱美丽的姑娘被记入那冰冷又毫无意义的数字。“的确,我爱她。她对此一无所知,我也不希望她知道。她不该知道她以何种方式令自己越过那些加减乘除,她就应该天真地、毫不知情地散着她棕色地头发,踏着轻快的步伐走向冷饮店,收取很多小费……”第二段描述了主人公对于心仪姑娘的喜爱,通过不希望将她计入数字的愿望表达了对自己工作的质疑。看似平铺直叙,实则暗流涌动。

对面数汽车的矿工提醒他,近来要好好工作了,因为会有人来检查。“监察员站在人行道的另一端,一小时后与我的结果进行比对。我只比他少数了一个人。我的姑娘刚刚从桥上经过。” 当爱情与生计冲突到需要选择的时候,我们似乎是能感受到主人公的纠结与迷惘的。“我永不会将这个美丽的孩子数进将来时,我的爱人不该化为一个数字被乘、被除、被变成虚无的百分比。”他可能会丢掉工作,但更加令他难过的却是不能看着她过桥,“我的心像是在滴血,我必须要数数,不能看她。”小说进行到这里似乎要滑向悲剧的结局,未曾想柳暗花明,他捡了个大便宜——被派去数马车。“监察员拍着我的肩膀,说我是个好人,可靠又忠诚。‘一小时内漏数一个人’,他说,‘问题不大。反正我们的计算也会有一定比率的折损。我将提议,调您去数马车。’”被派去数马车,就意味着有了更多可以跟她接触的机会。下午四点到八点禁止马车通行,他就可以去冷饮店看她,说不定还有机会送她回家……所有的冲突都集中在这最后一段,又峰回路转地结尾。就好似两辆平稳行驶的汽车眼看即将相撞,却又戏剧性地避开彼此。这样的结构安排给人很强的画面感,冲突愈是剧烈,小说可读性与趣味性就愈强。

三、小结

伯尔这篇短短两页的短篇小说,戏剧性地放大了战后小人物生活中的重要冲突——生计与爱情。第一段主要描写了主人公所从事的工作,通过主人公各项心理活动突出其对这项工作的态度。第二段描写主人公的爱情,这期间爱情与工作之间只存在轻微冲突,如果说这里他还能轻而易举地做出选择,那么在第三段中由于监察人员的出现,爱情与生计之间的冲突忽就变得不可协调。不能看着她过桥已然让他心碎,此时唯一能做的妥协便是不要把姑娘数进那些虚无的数字里去。如此郑重的选择在监察员眼里不过是个小小的失误,他却因此得了数马车的美差,进而可以有更多接触心爱姑娘的机会。

在这样的叙事结构中,所有冲出最为明显的段落即为小说的高潮部分。此篇小说的高潮在结尾处,匠心独具。所有冲突聚集之处又峰回路转,点睛之笔。这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感,实为读者添了几分盎然的阅读趣味。

参考文献

[1]Gesamtherstellung: Reclam, Ditzingen.(2005). Klassische Deutsche Kurzgeschichten. Seite 52-55

作者简介:曹馨云(1993.08-),女,渭南市人,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2016级德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德语教学法。

论文作者:曹馨云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下《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3/7

标签:;  ;  ;  ;  ;  ;  ;  ;  

浅析海因里希·伯尔的短篇小说《在桥边》情节三段式的叙事手法论文_曹馨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