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幼鱼蛋白质和能量需要的研究

黄颡鱼幼鱼蛋白质和能量需要的研究

余连渭[1]2003年在《黄颡鱼幼鱼蛋白质和能量需要的研究》文中提出配制十七种半精制饲料,通过六周养殖实验,对黄颡鱼幼鱼(均重2.0g)的蛋白质和能量需要进行了研究。每种饲料设叁个平行试验组,每日投喂二次,日投喂率4%~5%。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设定总能为20.01MJ/kg,采用八种蛋白质含量梯度(20%~5%)饲料,以增重率为指标,通过折线模型,确定了黄颡鱼幼鱼饲料的适宜蛋白质含量为37.49%,维持体重的蛋白质含量为10.37%,折合蛋白质需要量1.50g~1.81g/100g鱼·d,维持需要量0.41g~0.52g/100g鱼·d。饲料蛋白质含量过低(20%)时,黄颡鱼增重率、成活率和鱼体粗脂肪含量均显着低于其它组(P<0.05);增重率随饲料蛋白质含量增加而增加,在蛋白质含量50%时最高,但当蛋白质含量增加到55%时,黄颡鱼增重率呈下降趋势,且55%组的鱼体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其它组(P<0.05)。蛋白质含量过低(20%)和过高(55%),蛋白质沉积率都显着低于其它组(P<0.05)。 2.设定四个总能水平(18.87MJ/kg、20.01MJ/kg、21.39MJ/kg、22.81MJ/kg)和叁个蛋白质含量(35%、40%、45%)的十二种饲料,以总能和蛋白质含量为因子,以增重率、蛋白质沉积率和能量保留率为指标,通过二元二次回归方程确定黄颡鱼幼鱼饲料的总能适宜值为19.89MJ/kg~20.06MJ/kg,适宜能量蛋白比为46.35kJ/g~52.93kJ/g。 3.黄颡鱼对蛋白质需要量的适宜值与饲料总能水平有关。总能较低(18.87MJ/kg)时,则饲料蛋白质含量从35%提高至40%以上时,黄颡鱼的增重率、蛋白质沉积率和能量保留率等指标显着提高,饲料系数显着降低(P<0.05);总能较高(21.39MJ/kg、22.81MJ/kg)时,蛋白质含量增加,黄颡鱼的增重率、蛋白质沉积率和能量保留率呈下降趋势,饲料系数呈上升趋势,表明饲料总能提高,黄颡鱼对蛋白质需要量降低。 4.黄颡鱼饲料总能的适宜值与饲料蛋白质含量有关。在蛋白含量为35%时,总能21.39MJ/kg组的黄颡鱼增重率和饲料转化效率最好;在蛋白含量为40%以上时,总能18.87MJ/kg组的黄颡鱼增重率和饲料转化效率最好。 5.饲料总能过高(22.slMJ瓜g)时,黄颗鱼的增重率、成活率和饲料转化效率均显着低于其它能量水平组(P<0.05)。表明总能过高的饲料不适宜于黄颗鱼生长和饲料利用。 6.饲料总能和蛋白质含量对鱼的生长和饲料转化有极显着的交互作用(P<0.01)。低能低蛋白含量饲料(总能1 8.87MJ瓜g、蛋白质含量35%)和高能高蛋白含量饲料(总能21·39MJ瓜g和22·81MJ瓜g、蛋白质含量45%)下,黄颗鱼的增重率和饲料转化效率显着低于适宜总能(20.01MJ瓜g)和适宜蛋白含量(40%)饲料(P<0.05)。 7.总能从18.87MJ/kg提高至20.01MJ瓜g以上时,鱼体水份和粗蛋白含量显着减少(P<0.05);粗脂肪含量随总能提高呈现先增后降趋势,在总能ZI.39MJ/kg组最高;当总能增加至22.81MJ/kg时,粗脂肪含量较ZI.39MJ瓜g组显着降低 (P<0 .05)。

方巍[2]2010年在《黄颡鱼摄食和投喂策略的研究》文中指出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隶属于鲶形目(Silurformes)、鲿科(Bagride)、黄颡鱼属(Pelteobagrus),因其有较高的食用和经济价值,已成为近年来一种重要的养殖品种。本文研究了池养黄颡鱼鱼苗阶段的食物组成变化、选食行为和摄食节律等摄食特性和投喂策略对黄颡鱼幼鱼生长存活、饲料利用、鱼体组成和能量收支的影响,以期揭示池养黄颡鱼早期生活史阶段的摄食和生长规律,为黄颡鱼的苗种培育和养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黄颡鱼早期发育阶段摄食的研究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池养黄颡鱼仔稚鱼的食物组成,选食行为和昼夜摄食节律。结果表明,黄颡鱼早期发育阶段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其食物组成随仔稚鱼的生长而变化。摄食初期(黄颡鱼9日龄时)主要食物为枝角类和轮虫,之后主要选食桡足类;从13日龄开始,摇蚊幼虫等底栖动物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从初期的54.84%到23日龄的69.52%,始终占主要优势。黄颡鱼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9日龄时摄食高峰值出现在20:00,其后,胃平均饱满指数均于4:00达最高峰,夜间时段的摄食显着高于白天时段,黄颡鱼仔稚鱼明显表现为晚上摄食类型。2.投饲水平对黄颡鱼幼鱼生长、体成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本实验研究了6种投饲水平(饱食量的100%、90%、80%、70%、60%、50%)对黄颡鱼幼鱼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投饲水平组黄颡鱼幼鱼的生长存在明显差异。随着投饲水平的增加,黄颡鱼幼鱼的摄食率和相对增重率逐渐上升,体长和体重的变异系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黄颡鱼幼鱼的湿重特定生长率、干重特定生长率、蛋白特定生长率、能量特定生长率均随投饲水平的增加而增加;湿重转化率、干重转化率、能量转化率均在70%投饲水平组达最高,蛋白转化率则是50%投饲水平组最大,70%组次之,但两者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且100%投饲水平组的湿重转化率、干重转化率、蛋白转化率均显着低于其它处理组(P<0.05);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和能量表观消化率随投饲水平的上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蛋白表观消化率随投饲水平的上升而显着下降(P<0.05);鱼体脂肪含量随投饲水平的上升逐渐增加,灰分含量则逐渐下降,投饲水平对鱼体水分和蛋白质含量无影响。投饲水平对黄颡鱼幼鱼的能量收支影响显着(P<0.05)。黄颡鱼粪便能和排泄能占摄食能的比例呈增加的趋势,代谢能占摄食能的比例显着降低,生长能占摄食能的比例先增加,在70%组达到最大,之后下降;随着投饲水平的增加,代谢耗能占同化能的比例显着降低,而用于生长的比例则显着增加。根据生长和饲料利用指标,结合生物能量学结果,黄颡鱼幼鱼的适宜投饲水平应为饱食量的70%。3.投饲频率对黄颡鱼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及体成分的影响本实验选用商品饲料饲养平均体重为(0.88±0.16)g的黄颡鱼幼鱼,经过8周的生长实验,研究了4种投饲频率(分别为1次/d,2次/d,3次/d,4次/d)对黄颡鱼幼鱼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体长相对增加率、相对增重率、饲料利用率和特定生长率均先增加,在3次/d组时达到最大,之后下降,且3次/d组显着高于其它组(P<0.05);特定生长率(SGR)与投饲频率(FF)之间的关系方程式为:SGR=0.4733+1.1879FF-0.2009FF2(R2=0.9765)。投饲频率显着影响黄颡鱼幼鱼鱼体生化成分(P<0.05)。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黄颡鱼幼鱼鱼体的水分和灰分含量呈下降趋势,蛋白质含量先增加后下降,脂肪含量显着增加。数据分析表明,投饲频率影响黄颡鱼幼鱼的生长是由饲料利用率和摄食率的提高共同引起的,建议黄颡鱼幼鱼的最佳投饲频率为3次/d。

孙挺[3]2008年在《黄颡鱼幼鱼叁大营养素需要量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将1280尾黄颡鱼幼鱼(5.7±0.5g)随机分成64组,饲养于64口小网箱中。试验共设计了21种饲料,中心点四个重复,其余20个处理各叁个重复,试验共持续了60d。试验饲料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设定的范围分别为30~48%、3~18%和26~35%,旨在确定黄颡鱼幼鱼对饲料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能量的需要量。试验结果表明:(1)当饲料碳水化合物在26~29%,脂肪6~12%,蛋白质39~48%,能量在15.63~16.95 MJ/kg和能量蛋白比为36.38~43.46MJ/kg时,黄颡鱼幼鱼均获得较好的生长率,饵料系数低,蛋白质效率高;但饲料蛋白质42%、45%和48%时生长率没有显着差异(P>0.05),饲料脂肪水平为达12%及以上时,肝组织有不同程度的脂肪空泡化变性,饲料脂肪水平6%比饲料脂肪水平9%和12%的生长率稍低。(2)肌肉中水分随蛋白质的升高而逐渐降低;肌肉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受饲料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影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饲料碳水化合物含量35%时肌肉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最高。(3)肝体指数和肠脂比随饲料中脂肪含量升高而增大,而饲料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对肝体指数和肠脂比没有明显影响(P>0.05)。肝脏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随饲料中碳水化合物水平的升高而显着升高(P<0.05),饲料中碳水化合物水平35%时,肝脏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最高;(4)饲料中量显着影响肌肉中脂肪的含量,肠脂比、肝体指数和内脏比都随饲料中能量水平提而呈上升趋势,但肠脂比更加明显(P<0.05)。(5)饲料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对蛋白质有节约作用,但脂肪对蛋白质的节约能力较强。试验结果证明黄颡鱼幼鱼饲料中适宜的蛋白质需含量为39~42%、脂肪需含量为9~12%,但靠近9%,碳水化合物含量为26~29%,相应能量水平为15.63~16.95 MJ/kg,能量蛋白比为36.38~43.46MJ/kg。

李敬伟, 李文宽, 骆小年, 闫有利, 王吉桥[4]2005年在《黄颡鱼幼鱼对饲料中蛋白质和能量需要量的研究》文中指出以鱼粉和豆粕为蛋白源、大豆油为脂质源配制成3个蛋白质水平(35%、40%和45%)×2个能量水平(1.5×104J/g和1.6×104J/g)的6种试验饲料,投喂平均体重为(4.7±0.6)g的黄颡鱼,进行蛋白质和能量需要量的研究。经62 d饲养表明:黄颡鱼幼鱼配合饲料中的适宜蛋白质含量为41.47%~43.38%,最佳能量蛋白比为40.17。在6组试验饲料中,当蛋白质含量为40.38%,能量为1.622×104J/g时,体重增长率,蛋白质效率,肥满度均为最大值,分别为132.93%、1.14和1.76,饲料系数最低为2.17。

王丽娜[5]2014年在《饲料糖脂比及蛋白水平对黄颡鱼幼鱼生长、免疫与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旨在从生长和免疫两个方面确定黄颡鱼幼鱼的适宜糖脂比(CHO:L),并进一步探讨CHO:L对蛋白质的节约作用,为黄颡鱼幼鱼配合饲料的研制提供理论基础。本试验主要包括以下叁个部分:1饲料CHO:L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和代谢的影响试验探讨了饲料中不同CHO:L对黄颡鱼幼鱼(均重为0.90±0.02g)生长性能、体组成、糖代谢和脂肪代谢的影响。试验采用6组等氮等能的半纯和饲料投喂黄颡鱼幼鱼,其CHO:L分别为1.11,1.67,2.45,3.63,5.58和9.50,网箱养殖8周。研究结果表明,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氮保留率和能量保留率均在CHO:L为3.63时达最大值。肝体比、脏体比、全鱼水分含量、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均随饲料CHO:L的升高而显着升高(P<0.05),全鱼、肝脏和肌肉脂肪含量显着降低(P<0.05)。胃、肠道淀粉酶活性随着饲料CHO:L的升高显着升高(P<0.05),脂肪酶活性显着降低(P<0.05),蛋白酶活性则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此外,肝脏丙酮酸激酶、苹果酸脱氢酶及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随CHO:L升高而显着升高(P0.05);血浆总胆固醇和甘油叁酯含量以及肝脏脂蛋白脂酶、肝脂酶和总酯酶活性均随着CHO:L的升高显着降低(P<0.05)。对增重率和饲料中糖与脂肪水平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得出,黄颡鱼幼鱼的适宜糖和脂肪水平分别为29.16%和7.94%,最适CHO:L为3.67。2饲料CHO:L对黄颡鱼幼鱼非特异性免疫、抗氧化和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试验设计和饲养方案同试验一。结果表明,白细胞数、血浆球蛋白含量及溶菌酶活性在CHO:L为5.58时的值显着高于CHO:L为1.11与1.67时的值(P<0.05);补体ACH50活性变化与之类似;而红细胞数目在CHO:L为1.11-2.45范围内随CHO:L升高而显着下降(P<0.05)。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在CHO:L为1.11-5.58范围内随CHO:L升高而显着下降(P<0.05)。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与之类似,而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变化与之相反;血浆中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在CHO:L为1.11-3.63范围内随CHO:L升高而显着降低(P<0.05);CHO:L为2.45,3.63,5.58组肝脏组织结构正常,而肝脂肪变性指数和肝细胞凋亡率在CHO:L为1.11和1.67时的值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总之,黄颡鱼幼鱼维持生理状态和健康状况的最佳CHO:L为2.45-5.58,即糖为24.5-33.5%,脂肪为6-10%。3饲料CHO:L及蛋白水平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采用2×3因子设计,研究了饲料中不同CHO:L(2.65、3.63、5.58)和蛋白水平(37%、40%)及其交互作用对黄颡鱼幼鱼(均重:0.78±0.03 g)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鱼随机分在18个水族箱中,日投喂3次,养殖周期为8周。研究结果表明,末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能量保留率随蛋白水平升高而显着升高妒<0.05),P40/R3.63组末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最大,但与P37/R3.63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饲料系数、肝体比和氮保留率随蛋白水平升高而显着降低(P<0.05);而全鱼和胴体水分含量随CHO:L的升高而显着升高(P<0.05),脂肪含量则显着降低(P<0.05);胃、肠脂肪酶活性随CHO:L的升高而显着降低(P<0.05),胃淀粉酶活性显着升高(P<0.05);胃、肠道蛋白酶活性随蛋白水平升高而显着升高(P<0.05)。此外,以上所有指标,饲料CHO:L和蛋白水平之间均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由上述结果可知,黄颡鱼幼鱼饲料中添加适宜的CHO:L(3.63)可以节约蛋白。

王丽娜, 刘文斌, 张春暖, 李向飞, 徐维娜[6]2014年在《饲料中非蛋白能源物质对黄颡鱼幼鱼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探讨了饲料中不同糖脂比(CHO∶L)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和脂肪代谢的影响。试验采用6组等氮等能的半纯和饲料投喂黄颡鱼幼鱼,其CHO∶L分别为1.11、1.67、2.45、3.63、5.58和9.50,网箱养殖8周。研究结果表明,饲料中不同CHO∶L对幼鱼成活率无显着影响(P>0.05)。增质量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氮保留率和能量保留率均随着CHO∶L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0.05),且均在CHO∶L为3.63时达最大值。肝体比、脏体比、全鱼水分含量、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均随饲料CHO∶L的升高而显着升高(P<0.05),全鱼、肝脏和肌肉脂肪含量显着降低,而胴体率、肥满度、全鱼蛋白质和灰分含量则均无显着变化。胃、肠道淀粉酶活性随着饲料CHO∶L的升高显着升高,脂肪酶活性显着降低,蛋白酶活性则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此外,血浆总胆固醇和甘油叁酯含量以及肝脏脂蛋白脂酶、肝脂酶和总脂酶活性均随着CHO∶L的升高显着降低,而游离脂肪酸含量则无显着变化。对增质量率和饲料中糖与脂肪水平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得出黄颡鱼幼鱼饲料的适宜糖和脂肪水平分别为29.16%和7.94%,最适CHO∶L为3.67。

杨莹[7]2011年在《日粮糖水平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和糖代谢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糖是饲料中最廉价的营养物质,饲料中添加适当的糖源可为鱼类提供能量,起到节约成本、减少饲料中蛋白作为能源被消耗的作用。虽然鱼类对糖的利用能力较低,但有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糖类,对促进鱼类的生长、提高机体的抗氧化力和免疫机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瓦氏黄颡鱼是我国特有的淡水底层经济鱼类,近年来,随着人工育苗技术的突破,养殖规模和面积逐年扩大。但迄今为止,有关瓦氏黄颡鱼营养需求和饲料研发鲜有报道,尤其是糖类。本研究结合水生动物养殖学、动物营养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手段,以营养素糖为切入点,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瓦氏黄颡鱼生理学差异,探讨糖对瓦氏黄颡鱼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并有针对性的选择糖代谢相关酶基因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瓦氏黄颡鱼糖代谢机理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人工全价配饵提供参考依据,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研究分为叁个部分:1.瓦氏黄颡鱼幼鱼标准代谢的研究对平均体质量分别为6.23g、11.32g和21.21g的瓦氏黄颡鱼幼鱼的标准代谢进行研究,分析了幼鱼以蛋白质、脂肪和糖类作为能源物的供能情况。通过测定幼鱼在禁食和静息状态下的耗氧率、排氨率和二氧化碳排出率,计算幼鱼的呼吸熵、氧氮比和能耗率。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幼鱼的耗氧率、排氨率和能耗率均随幼鱼体质量的增加而显着下降(P<0.01),且耗氧率、排氨率和能耗率与体质量呈负相关,而呼吸熵与体质量则呈正相关。不同体质量幼鱼的二氧化碳排出率和氧氮比的差异不显着;根据氧氮比的结果可知,瓦氏黄颡鱼幼鱼主要利用脂肪和蛋白质供能,且随着体质量的增长,脂肪供能的比例逐渐增大。研究发现,瓦氏黄颡鱼幼鱼对糖类的利用能力较为有限,有必要对该鱼的糖需求和利用率开展进一步的研究。2.日粮糖水平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用含糖量分别为7%(7%CHO),24%(24%CHO,对照组)和40%(40%CHO)的等氮、等能饲料(粗蛋白40%干物质,能量17.6MJ/Kg),饲养平均尾重为1.0±0.1g的瓦氏黄颡鱼幼鱼70d,研究饲料糖水平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体成分以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40%CHO处理组的瓦氏黄颡鱼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全鱼粗蛋白含量最高,饲料系数则最低;24%CHO处理组的鱼与40%CHO处理组的鱼相比,以上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7%CHO处理组的鱼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显着低于24%CHO和40%CHO处理组,饲料系数则显着高于前两组(P<0.05)。对血清成分的分析表明,血糖含量的总体趋势是随着饲料中CHO水平的提高而升高,但各组之间没有显着性的差异(P>0.05),其中,投喂40%CHO处理组鱼的血糖水平略高于投喂24%CHO的处理组。血清中甘油叁酯和总胆固醇的含量则随着饲料中CHO水平的升高而降低,其中40%CHO处理组显着低于7%CHO处理组和24%CHO处理组(P<0.05)。综上,瓦氏黄颡鱼幼鱼能耐受含糖量为40%CHO的饲料,过低含量的糖饲料会使瓦氏黄颡鱼幼鱼的生长速度下降和饲料效率降低。3.日粮糖水平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糖代谢酶基因表达的影响通过基因克隆获得瓦氏黄颡鱼葡萄糖激酶(GK)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基酶(PEPCK)cDNA片段,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以上叁组不同日粮糖水平瓦氏黄颡鱼幼鱼肝脏中GK和PEPCK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日粮糖水平能诱导这两种酶的基因表达:GK基因随着糖水平的升高而增高,而PEPCK则随着糖水平的增高呈现降低的趋势。综上,长期投喂的日粮糖水平会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的代谢产生一定影响,高糖饲料能促进GK基因的表达,抑制PEPCK基因的表达,瓦氏黄颡鱼具有和哺乳动物相类似的GK和PEPCK表达调控机制。

李敬伟[8]2007年在《黄颡鱼幼鱼对饲料中蛋白、能量、钙、磷和脂肪酸需要量》文中研究指明用鱼粉和豆粕为蛋白源、大豆油为脂质源配制成3个蛋白质水平(35%、40%和45%)×2个能量水平(15 MJ.kg~(-1)和16MJ.kg~(-1))的6种试验饲料,投喂平均体重为4.72±0.60g的黄颡鱼进行其对饲料中蛋白质和能量需要量的研究。经62d投喂,结果表明:黄颡鱼幼鱼配合饲料中的适宜蛋白质含量为41.47%~43.38%,最佳能量蛋白比为40.17。在六组试验饲料中,当蛋白质含量为40.38%,能量为16.22 MJ.kg~(-1)时,体重增长率,蛋白质效率,肥满度均为最大值,分别为132.93%、1.14和176%,饵料系数最低为2.17。以鱼粉和豆粕为蛋白源,大豆油和鱼油为脂质源,添加不同含量钙磷配制成4个磷含量水平(1.30%、1.60%、1.90%和2.20%)×2个钙含量水平(2.50%和3.00%)的8种试验饲料,投喂黄颡鱼(平均体重为4.38±0.69)g,进行其对饲料中钙、磷需要量的研究。经64d投喂,结果表明:饲料中适宜的磷含量为1.67%~1.78%。当饲料磷含量为1.67时,生长率最大,为295%;当饲料磷含量为1.78%时,饵料系数最小,为1.95。钙含量和钙磷比对生长和饵料系数的影响不明显。以鱼粉和豆饼为蛋白源制成粗蛋白含量40%和粗脂肪8%的半精制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鱼油、玉米油、花生油和芝麻油,使20C:5n-3(EPA)+22C:6n-3(DHA)的含量(占总脂肪的%)和n-3/n-6比例分别为1.507、0.178;6.801、0.568;11.402、0.827;17.887、1.224和22.054、1.838。饲料EPA+DHA的含量和n-3/n-6比例分别为0.976、和0.827时,鱼的增重率(135.83%)和蛋白质效率(155.20%)较高,饲料EPA+DHA的含量和n-3/n-6比例分别为0.124、0.178;0.976、0.827和1.456、1.224时,饲料系数较低(1.57、1.63、1.69),随饲料中EPA+DHA的含量和n-3/n-6比例的逐渐增加,鱼体肌肉中水分含量逐渐增加,粗蛋白含量逐渐降低,肌肉、肠道、肝脏的n-3脂肪酸含量和n-3/n-6比例逐渐增加,肌肉和肠道的n-6和n-9脂肪酸含量逐渐降低,肝脏中n-6脂肪酸含量增加,n-9脂肪酸含量降低。饲料亚油酸/亚麻酸比值为8-9时,黄颡鱼增重率最大,饲料利用率最高,即在8%的脂肪中,添加53.8%的花生油、35.0%的玉米油和11.2%的芝麻油或41.2%的鱼油、33.8%的花生油、7.5%的玉米油和17.5%的芝麻油。考虑饲料成本,以前一种配方为佳。

赵宁宁[9]2016年在《脂肪和蛋白质营养对工业化培育黄颡鱼仔稚鱼的效应和生理代谢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黄颡鱼为重要的名特优淡水鱼养殖品种,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近年来黄颡鱼的人工繁殖技术已日趋完善,但苗种的营养和微粒饲料研究滞后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关于鲇形目仔稚鱼营养素需要和微粒饲料研究,主要集中在斑点叉尾鮰、革胡子鲇等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和脂肪酸等方面,且为流水养殖模式;关于工业化循环水条件下培育淡水鱼仔稚鱼的研究甚少,而针对工业化培育黄颡鱼仔稚鱼营养需求和微粒饲料的研究尚属空白。本试验在工业化循环水培育条件下,通过饲粮脂肪和蛋白质不同水平组配,研究两种主要营养素对黄颡鱼仔稚鱼成活率、生长性能、生理代谢、抗氧化作用等的影响,初步确定其适宜的主要营养素需求水平及其组合,并探寻生理代谢的机制,为开发工业化培育黄颡鱼仔稚鱼专用微粒饲料提供理论基础和应用参考。本研究以新颖的系统营养学、生态营养学、生理生化、鱼类生物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探究饲粮不同水平脂肪和蛋白质营养组合对工业化培育黄颡鱼仔稚鱼的效应和生理代谢机制。采用2×2双因素试验设计,包括2个蛋白水平48%、52%(P48、P52),2个脂肪水平9%、13%(L9、L13),形成4种试验处理组饲粮(P52L13、P52L9、P48L13、P48L9);每处理3重复,每重复3600尾仔稚鱼。试验鱼为2日龄黄颡鱼“全雄1号”仔鱼(4.6±0.3mg/尾),以卤虫开食1天后,经2天逐渐过渡为试验饲粮,正式试验期21天。同时,探寻本试验研究优良组合饲粮(P52L13)与国际一流进口同种饲料对工业化培育黄颡鱼仔鱼成活和生长性能的效应差异。最终获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长试验表明,单因素高脂肪水平极显着提高试鱼成活率,高蛋白水平极显着提高试鱼增重率和饲料利用率(P<0.01)。双因素P52L13组成活率极显着高于P52L9组32.67%(P<0.01),显着高于P48L13和P48L9组(P<0.05),其增重率也分别显着高于P48L13和P48L9组40.15%和43.74%(P<0.05);P48L9组成活率分别显着高于P52L9组15.83%(P<0.05),但增重率最低。本研究新发现,蛋白和脂肪水平较低时(P48L9),对仔稚鱼生长性能未有提高,但二组(P52L13和P48L9)比例(即蛋脂比)适宜时(本实验条件下为4.00~5.33),有利于工业化培育仔稚鱼存活能力的改善。2.生长激素生理测析表明,单因素高蛋白、高脂肪分别显着或极显着提高IGF-1和T3的含量(P<0.05或0.01)。双因素P52L13组试鱼的IGF-1水平显着高于P48L9组46.2%(P<0.05);P48L9组试鱼的IGF-1、T3和GH均为最低,其中IGF-1水平显着低于其他3组25.76%~31.6%(P<0.05)。这可谓该组饲粮未改善生长性能的生长生理机制所在。表明适宜的营养素水平及其组合对黄颡鱼仔稚鱼生长生理相关激素有重要的调节作用。3.消化生理测析表明,单因素高蛋白极显着提高Na+-K+-ATP酶活力(P<0.01)。双因素P52L13组消化酶和吸收酶活力均最高,且后两类均显着提高,其中AKP活力分别极显着高于P52L9和P48L13组37.38%和34.71%(P<0.01);P48L9组消化酶和吸收酶活力均趋于较高,其中AKP活力分别显着高于P52L9和P48L13组16.71%和14.57%(P<0.05)。表明P52L13组合饲粮更有利于提高黄颡鱼仔稚鱼的消化吸收酶的活力;P48L9组合饲粮有提高试鱼消化吸收能力的趋势,这可谓该组合饲粮促进试鱼成活率提高、而未改善生长速度的消化生理机制端倪所在。4.脂肪和蛋白质相关生理代谢测析表明,单因素高脂肪分别显着或极显着提高试鱼LPL和GOT活力,低蛋白显着提高FAS活力;双因素P52L13和P48L9组试鱼LPL活力分别比其他两组极显着提高57.5%~80%和35%~60%(P<0.01),GPT活力较P48L13组分别显着提高32.96%和24.81%(P<0.05)。从而促进机体脂肪营养分解代谢,提高试鱼蛋白代谢和能量供给效率,进而改善试鱼生命力和抗逆性。结果揭示,提高LPL和GPT活力对仔稚鱼成活和生长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适宜蛋脂比饲粮提高仔稚鱼成活率的脂肪和蛋白质营养生理代谢机制的显示。5.抗氧化和免疫因子测析表明,单因素高蛋白、高脂肪分别显着或极显着提高试鱼SOD、CAT和LZM活力,低蛋白、低脂肪分别显着或极显着提高GSH活力。双因素P52L13和P48L9组试鱼SOD和CAT活力均较P52L9和P48L13组分别极显着或显着提高16.00%~80.00%(P<0.01或0.05)和12.08%~62.96%(P<0.05);同时P52L13组比其他叁组显着提高LZM活力29.21%~34.43%(P<0.05),比P48L9组显着降低MDA含量11.11%(P<0.05),而P48L9组比其他叁组显着提高了GSH活力6.75%~41.92%(P<0.05)。初步的新发现是,双因素P52L13和P48L9两组饲粮改善生长性能的免疫抗氧化机制,不仅具有共同性,而且还存在作用途径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促使两组试鱼在生长性能中表现出显着提高成活率的共同特征与P52L13组显着改善增重率的附加特点。6.P52L13组合饲料与国际一流进口同种微粒饲料的对比试验表明,两组试鱼生长性能指标差异均不显着(P>0.05),其中P52L13组成活率偏高于对照组4.88%,但对照组增重率和日均采食量分别高于P52L13组11.02%和11.66%(P>0.05)。说明P52L13组合饲粮的促成活效应与国际一流进口同种微粒饲料相当或更优,促生长和提高饲料利用效果与之接近,其蛋白质水平、加工工艺等方面仍需完善。7.本研究获得的初步新发现是:饲粮蛋白和脂肪水平较低时,对仔稚鱼生长性能未有改善,但蛋脂比适宜时(本实验条件下为4.00~5.33),有利于工业化培育仔稚鱼成活率改善(如P48L9组);P52L13与P48L9组饲粮改善生理代谢机制(主为生长类激素、抗氧化物质等)的共异性,使其生长性能表现出提高成活率的共性特征和对增重率作用的差异效应。总之,本试验研究表明,饲粮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及其组合对工业化培育黄颡鱼仔稚鱼的成活、生长和生理代谢产生显着或极显着影响。初步确定,P52L13组合饲料是提高或增强黄颡鱼仔稚鱼成活率、生长性能、生理代谢和抗氧化免疫的优良营养组合饲料;P48L9组合饲料是改善黄颡鱼仔稚鱼改善黄颡鱼仔稚鱼成活率、生理代谢和抗氧化的低成本且蛋脂比适宜组合饲料。P52L13组合饲粮的促成活效应与国际一流进口同种微粒饲料相当,促生长和提高饲料利用效果与之接近。平衡且适量的脂肪和蛋白质营养组合饲粮是促进和改善黄颡鱼仔稚鱼发育、成活、生长的关键物质基础。

黄钧, 冯健, 孙挺, 黄晓燕, 何雷[10]2009年在《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幼鱼日粮中主要营养素需要量研究》文中认为提要采用"金字塔"法对瓦氏黄颡鱼幼鱼日粮中主要营养素的需要量进行了研究。试验共持续了60天。实验日粮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设定的范围分别为30%—48%、3%—18%和26%—35%。结果表明,当日粮碳水化合物在26%—32%,脂肪6%—12%,蛋白质39%—48%,能量在15.63—16.95MJ/kg和能量蛋白比为364—435J/mg时,瓦氏黄颡鱼幼鱼均获得较好的生长率;日粮脂肪水平为12%以上时肝组织有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和坏死;肌肉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沉积受日粮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影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肝体指数和肠脂比随日粮中脂肪含量升高而增大,肝脏中的糖原含量受到日粮中添加碳水化合物水平的影响,且有显着差异(P<0.05);日粮中可消化能显着影响肌肉中脂肪的沉积,肠脂比、肝体指数和内脏比都随日粮中可消化能水平提高而呈上升趋势。本实验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幼鱼日粮中主要营养素的适宜需要量为蛋白质39%—42%、脂肪6%—9%、碳水化合物26%—29%、能量15.63—16.95MJ/kg、能量蛋白比364—435J/mg。

参考文献:

[1]. 黄颡鱼幼鱼蛋白质和能量需要的研究[D]. 余连渭. 华中农业大学. 2003

[2]. 黄颡鱼摄食和投喂策略的研究[D]. 方巍. 华中农业大学. 2010

[3]. 黄颡鱼幼鱼叁大营养素需要量的研究[D]. 孙挺. 四川农业大学. 2008

[4]. 黄颡鱼幼鱼对饲料中蛋白质和能量需要量的研究[J]. 李敬伟, 李文宽, 骆小年, 闫有利, 王吉桥. 水产科学. 2005

[5]. 饲料糖脂比及蛋白水平对黄颡鱼幼鱼生长、免疫与代谢的影响[D]. 王丽娜. 南京农业大学. 2014

[6]. 饲料中非蛋白能源物质对黄颡鱼幼鱼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 王丽娜, 刘文斌, 张春暖, 李向飞, 徐维娜.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4

[7]. 日粮糖水平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和糖代谢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影响[D]. 杨莹.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8]. 黄颡鱼幼鱼对饲料中蛋白、能量、钙、磷和脂肪酸需要量[D]. 李敬伟. 华中农业大学. 2007

[9]. 脂肪和蛋白质营养对工业化培育黄颡鱼仔稚鱼的效应和生理代谢机制研究[D]. 赵宁宁.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16

[10]. 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幼鱼日粮中主要营养素需要量研究[J]. 黄钧, 冯健, 孙挺, 黄晓燕, 何雷. 海洋与湖沼. 2009

标签:;  ;  ;  ;  ;  ;  

黄颡鱼幼鱼蛋白质和能量需要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