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视记者的影像思维_电视新闻论文

论电视记者的影像思维_电视新闻论文

浅论电视记者的画面思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画面论文,思维论文,记者论文,电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画面思维是记者的画面意识对客观事物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画面意识转化为画面思维,它凭借的工具主要是具象的非语言符号。所谓“直接反映”,是指记者对事态现场的直接观照、判断和选择;“概括反映”是记者具象观照的归纳与浓缩,是画面趣味的本质显现,画面思维系以“画面”为依托而展开,一般意义上的思维是以“词”为依托而展开的,画面思维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具有综合性、现场性、概括性和跳跃性,加强画面思维能力培养,是提高电视新闻从业人员素质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电视记者 画面思维

画面,是电视新闻语言的基础因素,一条新闻的优劣成败,很大程度决定于它是否有其独具魅力的画面;而这不同凡响的画面的构成,往往又取决于电视记者的画面思维能力的高超。何谓画面思维能力?它有哪些特征?如何培养记者的这种能力?本文试作如下浅论:

一、画面思维概念的提出与辨析

研究画面思维,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思维。所谓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①。通常意义上的思维,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这两类思维凭借的工具都是抽象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而画画思维呢?我们参照“思维”定义的基本内涵,根据画面语言的基本特征,作如是表述:画面思维是记者的画面意识对客观事物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画面意识转化为画面思维,凭借的工具主要是具象(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用具象的画面语言揭示不能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为了进一步阐明画面思维这一概念,我们不妨对曾经获得全国电视新闻特等奖的《振兴开封座谈会开成了催眠会》作一简析。作为一次振兴性的市级座谈会,与会者本应精神振奋,情绪饱满才是正常现象,这也是记者所应报道的事物本质之所在。然而,记者在现场所看到的是令人惊异的萎靡不振、睡态各异的场面。怎样报道这次会议?画面意识的集中与强化,促使记者改变了会议报道任务所形成的心理定势,画面意识跃迁为新的画面思维判断力,从而摄取了能够反映职业、性别、年龄特点的与会者的睡态画面若干组,用画面思维的结果批评了会议的不成功,向人们、向社会提出改变会风、提高工作效率等值得深思的问题。在这条新闻中,画面出色地表现了记者的现场应变能力。其实质是反映了记者用画面去伪存真、反映事物本质的思辨能力,这便是画面思维能力的具体反映。

画面思维,它虽然派生于人们早已熟知的思维这一概念,但画面思维与一般思维有着本质上的差异;画面思维的整个过程都是具象性的,它凭借的工具是画面。概念中涉及的直接反映,是指记者对事态的直接观照、判断和选择;概念中涉及的概括反映,是记者具象观照的归纳与浓缩,是画面趣味的本质显现。如上已举《催眠会》,单个的睡态镜头不足为凭,这仅是会场现象的局部反映,但记者最终用于表达观点的“镜头群”就是归纳性的事物本质显现了。而一般意义上的思维,它的对象(事物)的原始形态虽然也是形象的,但它是借助抽象语言(字、词、句)符号展开思维活动的,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一切具象性对象都嬗变为抽象的词,在整个演绎过程中,只有概念的交替组合,场面往往被模糊、忽略,总之,这两类思维活动,一类以画面为依托,一类忽略画面而以词为依托,这是在研究和应用“画面思维”时所应有的本质性辨析。

辨析这两类思维概念的本质差异,对于电视记者的业务素质的修养,以及电视新闻报道质量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什么一些电视新闻不受观众欢迎?主要是记者在新闻现场不是自觉地进行“画面思维”,而是习惯性地运用文字采访的思维方式指导拍摄,为了印证文字稿而去寻找画面。这种寻找是在“词”的概念诱导下进行的,往往忽略新闻现场的动人细节,更谈不上现场灵感的诱发与保持,有的仅是漫不经心的推拉摇移,所摄画面大多是可有可无,仅能填充文字稿的时间空白而已。必须指出的是,我们这儿强调的仅仅是记者在新闻现场运用思维方式的顺序——首先应该使用的是“画面思维”这一形式,而不是用字、词去套取画面。我们并不是在排斥,否定字词类语言的思维,事实上,“语言可以为每一类型的思维提供一个清晰明确的符号,帮助维持感觉世界固有的秩序。词语就像一个个指针,将那些有意义的峰尖从绵延在地平线上的山脉轮廓中突现出来。”②实践证胆,优秀的电视新闻在拥有独具魅力的画面的同时,也拥有相得益彰的文字声音,这是我们在辨析两类思维方式时所不容忽视的。

辨析“画面思维”的相关概念时,还有必要明确“感觉”、“知觉”在画面思维过程中所处的位置。一些电视记者很强调新闻现场的自我感觉,认为只要感觉好就能捕捉到好镜头,拍出好新闻。作为记者重视现场感觉是无可非议的,但光凭感觉是拍不好新闻的。这是因为,感觉还仅是认识的感性阶段,光凭感觉不足以认识和反映事物的本质,它仅是画面思维的基础与起点。一个电视记者画面思维能力的大小,首先表现为他能否将稍纵即逝的感觉变为稳定状态的知觉(知觉仍属于认识的感性阶段),再将知觉迁跃为真正稳定的,理性状态的画面思维,以准确的画面形象向人们传播确切的新闻信息。

二、画面思维的基本特征

画面思维是一个由诸多要素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它同任何系统一样,不但有其自身的发生和形成的契机,而且也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性。为了深入揭示画面思维的内在本质,必须具体认识它的基本特征。

1.画面思维的综合性

电视新闻采访活动,是通过画面思维和其他访谈活动进行的。访谈形式也要受思维活动的支配。电视新闻采访是一个整体活动。画面思维和其他形式的思维总是伴行共存的,很难把它们截然分开。这是因为,任何形式的思维活动都是一种心理过程,是一种“流动状态”,各种思维形式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结合,使思维活动现实而又生动地进行下去。任何单独的思维形式,实质上都不可能存在。

电视新闻采访,是通过记者的现场感知所形成的画面思维,结合新闻专业的文字语言构成进行的信息采制(或传播)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把彼此分离的表象组合起来。达到传播新闻信息,消除人们对某一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的目的。这便是声画综合产生的传播效应。

如果说在画面思维过程中,形象的突现(形成为人们关注的趣味中心)有赖于对形象的组合加工;那么,对形象内涵的深化,形象的加工就不能不受逻辑思维的渗透。笔者在1990年出版的《电视新闻学》中提出的画面与文字的关系是双主体关系的论述③,在肯定画面结构(即画面思维的结果)的主体作用的同时,亦肯定文字、声音结构(即逻辑思维的结果)的主体作用。这一论述,其实质就是阐明了画面思维具有综合性这一特征。广东电视台的《修铁路不吃皇粮——三茂模式的启示》(被评为1992年全国一等奖),以直观的阶段性画面表达了一个画面思维的结果,反映了广东改革开放的辉煌胜利,向受众展现了“经济腾飞的前提是转变观念”的哲理。过去认为修路是政府的事,38年未办成的事,转变观念后,自筹资金只用3年时间就办到了。抽象的理念思维通过画面的综合表叙(实质是画面表达一种思维过程)而显得更为生动、深刻。

2.画面思维的现场性

新闻现场,是任何一种新闻媒介进行采访的依据,任何形式的采访思维活动都离不开新闻现场。所不同的是,文字记者拥有事过境迁之余进行再思考的优势和借助其他方式(途径)进行间接采访的自由。电视记者则没有这个优势和自由,绝大多数情况下,电视记者的采访思维是以现场画面为依托而展开的。新闻现场的人、物、事是直接构成画面思维的物质基础。

以这个基础构建而成的画面思维过程,毋须经过概念(词)等中介元件的转换,可以直接告知人们思维的结果,如果没有新闻现场的画面思维的构成,任何高明的后补思维(往往都是罗辑思维)都将是苍白无力的。试想,如果《催眠会》没有记者运用画面思维构置的一组组睡态镜头,事后不管运用多么高超的文字技巧去表述记者的逻辑思维的结果。“特等奖”也是与之无缘的。任何脱离新闻现场、漠视画面思维而仅靠文字弄出来的电视新闻,充其量不过是条“优秀”的“口播文字稿”罢了。

全国历届电视新闻评奖活动表明,那些获得高等级奖的新闻无一不是在新闻现场产生的画面思维的结晶,如1987年的特等奖《大瑶山隧道胜利贯通》、《大兴安岭发生特大森林大火》,1988年的特等奖《乱开发票成为一个社会公害》、《七号台风袭击浙江》。1992年的新闻专题一等奖《邓小平同志在广东》、《“5.15”小女孩溺死事件》等都是很好的例证。至此我们不难理解现场对于画面思维构成的重要性。这就是,现场是展开画面思维的源泉与根本,失却了现场,画面思维则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3.画面思维的概括性

“在人的思维活动过程中,任何一种思维方式都能从复杂多样的外界信息中选择既定目标和相关的信息,排斥与己无关的信息,从而使思维方式具有一种选择的作用,这种选择便导致了概括。”④画面思维也具有这种由选择而导致的概括特性。具体来讲,所谓概括性就是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抽取出来加以集中。画面思维概括性的主要特点是用归类的方式抽取感性的、直接的形象内容构成一种思维模式,将最终的理性判断交给受众去完成。这和逻辑思维的概括过程就有了本质上的差别,因为逻辑思维的概括过程全由思维主体承担完成,客体仅是处于被动接收状态。画面思维的概括过程虽说没有结论性判断,似乎是一种低层次的感性概括,然而正是这种概括过程的不完整而加强了受众的参与性,从而使这种感性概括得到质的飞跃。1992年,广州电视台根据省市委“广州必须大开城门深化改革”的宏伟决策。组织记者向金融、商贸、人才、信息各个市场出击,深入采访,从机场到码头,从商店到银行,从学府到街头,对象从高层领导到平民百姓,从外来富商到街边摊户,从博士学者到莘莘学子,以饱含信息的画面制作了新闻《广州,一座不设防的城市》(被评为1992年全国一等奖),向人们报告了这样一个思维结果:广州在以博大的胸怀笑迎八方来客,真正做到了“人不分东西,货不分南北,统统鼓掌欢迎”。这一由画面导出的思维结果,充分显示了画面思维概括的力度。

4.画面思维的跳跃性

众所周知,电视新闻的传播因传播节奏及时间所限,它的画面是难以具备情节的。一条一分钟左右的新闻,对新闻现场的时空因素作了高度的压缩,这就使记者的画面思维出现跳跃性。在新闻现场,思维主体(记者)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环境,而不断改变思维程序和方向,总是将镜头指向具有特殊意味的画格上,从而达到优化思维目标的目的。由于这个过程是不断运动的、调整的、择优的思维活动,因而呈现也轻视情节构成的跳跃性。这种动态性的画面思维的“动”(即跳跃),主要表现在“第一,画面思维根据新闻现场的实际的变动而跳跃;第二,画面思维围绕思维优化的目标而变动。其目标是摄取信息量最大、细节最生动的画面,以最圆满的思维结果传播信息。

画面思维的跳跃性是与记者在现场的理性思考的连贯性相辅相成的,没有连贯的理性思考,画面思维的跳跃将缺乏目的,而成为凭记者的零星感觉驱使的“乱跳”;一味依赖连贯的理性思考,画面思维则又会失去跳跃性而沦为不合实际的推、拉、摇、移。

三、画面思维能力的训练

《现代思维方式探略》一书认为;“在人类思维方式的改进与转换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产生着重大影响。”⑤画面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提出,正是顺应了电视传播技术发展的需要。努力改变习惯的思维方式,加强画面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提高电视新闻从业人员素质的当务之急。那么,应该怎样提高电视记者的画面思维能力呢?

1.改变思维结构,提高记者的认识能力

在新闻现场如何认识新闻事件的价值?除了记者的政治素养和文化底蕴外,思维方式的运用也是个重要因素。思维方式作为一个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模式系统,它具有认识功能,这主要是由思维方式的结构决定的。这是因为,思维结构规定着思维方式的性质和水平。有什么样的思维结构,就有什么样的思维功能;思维结构发生变化,思维功能也随之而改变。如果一种思维被封锁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内,不同封锁于圈外的客体接触,不了解也不考虑外界的变化,这样的一种结构水平,就只能形成那种闭塞狭窄、缺乏广阔时空的封闭性的思维方式。但如果能改变这种结构,扩展思维的空间和时间跨度。使思维及时接触外界变化发展着的事物,就会产生新的思维功能,使它从封闭狭窄的时空视野中解脱出来,使思维主体的认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在我们的电视新闻采访中,一些记者在新闻现场不是认真观察、选择可以充分传播新闻信息的事态细节,而是满足于为印证文字内容找画面,这表明记者已将自己的思维方式封锁在一个抽象的文字稿的时空范围内,使其现场的发现、认识具体形象的能力受到极大抑制,许多生动具体的细节因素都会因为思维方式选择的失当而视之不见,新闻的可视性势必大打折扣。因而我们不难想象,当电视记者的思维方式改变为用画面意识去探究、去发现,并辅之以逻辑思维的补充,这种改变了思维结构的采访,其效果必然是越发显著的。

2.加强观察训练,提高记者的发现能力

电视新闻拍摄的过程,是一个画面思维和逻辑思维相交融的心理过程,这个心理过程的具体程序可表示为:观察→理解→发出拍摄指令。这一过程以观察为基础而展开,观察方式的选择、观察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新闻传播的质量。

观察的外部动作看似很简单,就是注意地看,仔细地看,但它的内在活动却涉及到许多复杂问题。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在观察他周围的事物,电视记者的观察中包含着有关知觉定势的内容。电视记者的观察凭着新闻敏感和造型语言的参与,去发现和捕捉新闻对象在特定环境中的形象特征,并作为他所要表现的内容,这是每一个电视记者对观察这一概念应有的认识。

电视记者观察能力的提高,应着重从以下两方面作出努力:

(1)加深对观察的完整性的理解和实践。电视记者的观察其最终目的是要报道一则完整的新闻信息。电视记者镜头下的完整,就是对细节要有充分表现,并对它在整体中所处地位作恰如其分的强调(特写)。细节是整体的基础,没有细节的整体是虚无的、空洞的。捕捉细节、区别细节,分出主次,并处理好细节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是丰富整体印象的基础。整体印象并非笼统的印象,整体印象是清晰的、鲜明的、笼统印象是虚无的、空洞的。详尽与概括、细节与整体是对立的统一。要想防止因追求整体而忽略细节,或因探求细节而忽略整体的倾向,就需要从零星的感性观察上升到理性观察(即完整的系统观察)。我们强调记者要会深入观察。所谓深入,是尽量丰富观察的直接印象,并从中寻求统一的因素。新闻《体操小将石丽颖带伤拼搏,感动观众》(被评为1988年全国一等奖)就是很能体现观察的完整性这一内容的片例。记者在获悉小石受伤坚持比赛的信息后,便加强了对她的观察,在小石投入下一项“跳马”比赛时,记者在拍摄这一比赛全过程的同时,抓取了“一瘸一拐走向比赛场地”、“脚扎绷带拼力奔向跳马”“落地后满脸痛楚”、“教练员奔向小石将她抱在怀里”、“观众眼含泪花”等细节镜头。有了细节与全过程的揉合,理性观察和感性观察如乳水交融,充分表明了记者的观察本领,显示了画面思维的表现力。

(2)加深对观察的准确性的理解和实践。电视记者的现场观察,其对象是处于运动状态的信息,如何透过变动中的外部现象探知深层的内在本质以求得观察结果(实际是拍摄)的准确性?这就不仅需要记者在观察时能明察秋毫,而且还要求记者能根据形体表象传递出来的信息,机敏地判断事物的本质、体察事物的深层底蕴。

电视记者观察的准确性,首先表现在对“轮廓”的发现与把握上。记者的现场观察,是从形象的基本状态——“轮廓”开始的。轮廓是主体和背景这两者的分界线。人的眼睛借助于微动可以分辨出主体的边界,并能把握轮廓和细节。其次,表现在对轮廓存在意义的探求上。记者对于轮廓的感知,仅仅是观察的开始,进一步的观察活动则在于认知构成轮廓的结构和实质。从电视新闻的角度讲,对被摄对象(轮廓)的深入探索,它不仅仅是意味着对某些细节的追求,而且是为了加深对对象的深入了解,以便更准确地体现总体印象。

3.强化镱头意识,提高记者的控制能力

画面思维的结果最终是表现在镜头的运用上。强化记者的镜头意识,提高摄制过程中对画面构成的控制能力,是保证画面思维质量的重要手段。强化镱 头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视点确立的训练。在观察、拍摄的过程中,记者能否在镜头空间中准确地表达对象,关键是要在运动着的对象中确立自己的视点,视点的确立,意味着对对象的把握。镜头,从物理性能上来说,它的观察和记录比之人的眼睛更加客观,似乎更能客观地把握对象。其实,镜头比人的眼睛更具有主观性和空间局限性。任何客观空间一旦转变为镜头内空间,首先必须经过人的主观选择和切割,这个选择、切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视点的取舍。一些记者在现场漫无目的地推拉摇移,实际上是视点不明,或者是茫无视点的具体表现。

(2)加强视野选择的训练。一个训练有素的电视记者,总是带着框框去看待发生在他眼前的一切图景的。所谓框框,实际是指寻像器中的画框。人的双眼(加上头的转动)的视野是环状全景式的,我们要求记者把无限无界的视觉空间转变为有界限的镜头空间,让眼睛像镜头一样去感觉对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记者观察的准确性和选择性,才能更快地抓住对象的个性,把它显现在镜头的视点上,从而简洁而准确地表达客观对象。

(3)加强视野扩展的训练。在电视新闻拍摄过程中,视野的扩展是指镜头的运动。当镜头推为特写时,新闻信息的细部得到放大,当镜头拉开时,画面信息容量得到扩充,当镜头摇移时,信息的显现表现出次序,等等。这一系列运动,只要是目的明确,都能引起受众强烈的参与感,因为镜头的运动实实在在地扩展了他们的视野。当然,镜头运动首先是以记者观察视野的扩展而运动起来的。

注释:

①见《辞海》“思维”条。

②阿恩海姆著:《视觉思维》,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第347页。

③黄匡宇著:《电视新闻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④⑤荣开明等著:《现代思维方式探略》,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标签:;  ;  ;  

论电视记者的影像思维_电视新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