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林,“文化第一”_对虾论文

李宗林,“文化第一”_对虾论文

“养殖状元”李宗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状元论文,李宗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年50岁的李宗林,当过兵,也干过民办教师的行当。1985年,他联合5个农民,承包了一口有48亩面积的对虾塘。他用科技指导对虾养殖,这一年对虾亩产高达125公斤,成为全市单产最高效益最好的一口对虾塘。每个股份净分红1.2万元,成了当时全市首批农民“万元户”。

首战告捷,更激发了李宗林养殖对虾的信心。此后两年,在大部分虾塘出现对虾大面积死亡的情况下,他承包的对虾却是产量不减。

天有不测风云,养殖风险终于降临了。1988年由于海潮和气候的影响,所有的对虾长到七八厘米就开始死亡,几天时间便全军覆没。当时,李宗林那口对虾塘也难逃厄运,这一年亏空了3万多元。1989年,他认真总结上年失败的教训,决心向科学的深度要效益。他探索了一条轮捕和混养相结合的养殖之路。这一年一共轮捕了4次,对虾很少发病,他还在对虾塘里混养青蟹,套养缢蛏。对虾丰收后,他又利用自然白虾,再养一茬白虾。

1990年,李宗林与几个农民合股重新承包了有50亩面积的沙山盐场塘。他觉得虾塘养殖还有潜力可挖,他想试试立体养殖和虾养三季。虾养三季即第一季养中国对虾,第二季养长毛对虾,第三季再养白虾。立体养殖即上层养对虾,中层养青蟹,泥层养泥蚶、蛤蜊和缢蛏。这一年每亩利润高达2000元。市水产局及时总结推广了李宗林的三季养虾和立体养殖经验。第二年,李宗林的立体养殖经验在全国得到推广。从此,“养殖状元”的名声传开了。

乐清湾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尚未很好地开发利用。1994年,温岭市科委领导鼓励李宗林搞网箱养殖,最后李宗林便选择了安全系数较大的潮汐电站库区,购置40只网箱,开始养殖鲈鱼等。第二年,他又把目光盯住国际市场,第一次出口了5吨鲈鱼。现在,李宗林与农民合股的养殖场成为温岭市海珍品养殖科研基地,成了科研的示范点,网箱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现有网箱208只,约占全市的1/6。养殖海珍品有黄鱼、欧鳗、黑鲷、石斑鱼、鲈鱼等,仅黄鱼就有2万尾,欧鳗4万条,一年四季随时有海珍品供应市场,货源十分充足。

标签:;  ;  ;  ;  ;  

李宗林,“文化第一”_对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