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与评价研究

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与评价研究

张玉萍[1]2007年在《基于DEA的大连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文中提出内容摘要:城市发展是个持续的过程,包括经济持续、社会持续和资源环境持续。可持续发展观是进行人居环境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基点,如果可持续发展系统内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发展能力受到挑战,人居环境进一步提高和改善的幅度将会受到限制。人居环境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下去,根本上还取决于当前的可持续能力,为此进行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在当前人居环境进一步朝着和谐和优化方向发展的情况下,显得非常必要。本文首先探讨了城市人居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相关理论、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技术路线;在此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3大子系统出发,以人居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并结合实际发展现状和统计情况,初步建立了大连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从可持续发展系统投入产出角度,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近8年的大连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相对有效性评价,并对非有效年份进行投影分析,给出了非有效向有效转化和调整的尺度、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连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系统能力提高的相应措施。本文的主要成果有:(1)从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两个组成部分——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质量和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出发,通过阐述这两个部分在整个可持续发展系统内的作用和地位,并结合当前研究的侧重点,提出本文研究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原因所在,同时作具体分析。(2)在借鉴已有相关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出发,建立一套适合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3)将PCA与DEA相结合对大连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进行评价研究,避免了人为赋以权重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提高了评价模型的精确性和准确性。(4)通过投影分析模型的计算,指出现有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之处,并对其进行改进,使其在科学分析和验证的基础上更加趋于完善和合理,进一步显示了DEA评价模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陈叶红[2]2007年在《基于SD的干旱区城市尺度人居环境综合评价研究及MIS研发》文中认为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监控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考虑到城市居住区的环境质量,还应考虑城市社会、经济等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城市人居环境的内容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建立了干旱区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我国西部人居环境典范城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为例进行个案评价研究。本文研究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框架为依托,定性与定量、统计与调查、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人居环境的理论、方法与实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系统地阐述了人居环境理论及实践的背景和发展状况。(2)以宏观人居环境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套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并从人居环境尺度链中选择了城市尺度作为研究层次,构建了干旱区城市尺度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的一般指标体系,同时,探讨了人居环境居民满意度的评价方法。(3)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以石河子市为例,以干旱区城市尺度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的一般指标体系为指导,构建了石河子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制订了居民满意度调查问卷,并采用统计和调查资料数据对石河子市区人居环境质量进行分析、评价,得出石河子市人居环境质量较为理想,但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一般,各评价项目处于基本协调状态的结论。并且,提出了限制干旱区城市向着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指标,属于适度指标(指标值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由专家依据干旱区的实际情况及国际国内标准值,给出了较合理的上下限阈值及适宜值。(4)由于综合评价涉及巨大的海量数据和复杂的过程计算,虽然借助一些第叁方工具也能顺利完成这些任务,但却耗费了科研人员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错讹。因此,本文初步探讨了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信息系统(HSEIS)的开发步骤、实现可行性。

陈翠平[3]2008年在《武汉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优化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快速增长的城市面临着一系列人居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人们在迅速地改变城市面貌和成功地解决居民住房的同时,也带来了能耗剧增、耕地锐减、污染加重和资源破坏的严重后果。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的结构和功能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加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和优化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文选取武汉市为研究区域,定性分析了武汉市人居环境建设现状。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建立了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分析评价了武汉市近几年来人居环境质量变动规律,剖析了武汉人居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以分析结果为依据对武汉市人居环境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优化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武汉市实现“四城同创”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目标提供参考和可操作途径。本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绪论部分简要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选题的目的和研究意义、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结构;第二部分:文献综述,在说明人居环境相关概念涵义的基础上,对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综述;第叁部分: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先分析了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紧接着以武汉市为例,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武汉市的城市自然环境质量、社会环境质量、经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质量的变动规律进行了分析,剖析了武汉人居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文章最后一部分从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优化生态环境、提高住区环境质量和加快建设基础设施与政府管理水平等方面就优化人居环境,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提出了意见。本文对武汉市人居环境质量的研究仍属基础性研究,需要深入探讨的地方还有很多,有待于以后做更进一步的努力。

李陈[4]2015年在《中国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城市是当今世界一种主要的人居环境。自1996年联合国《全球人类住区报告:城市化的世界》发布以来,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逐渐引发人们的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国家之一,对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导致城市人居环境发生迅速变化。但中国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这主要表现在:①中国快速城镇化建立在经济粗放增长之上,创新型社会、信息化社会建设任重道远;②受户籍制度限制,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存在,半城镇化现象显着;③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中国资源和环境压力巨大;④城镇化发展导致区域差异有所扩大。针对中国城镇化进程出现的问题,对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出发,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论文一共7章,第1-2章为绪论和理论,第3-5章为中国城市人居环境的叁个方面的实证研究,第6章为综合评价研究,第7章是结论与对策。第1章绪论,包括城市人居环境研究背景、基本概念、研究进展与述评、研究内容和研究设计、研究方法和研究数据和主要创新点。第2章理论基础,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社会理论和城市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回顾与评价,参考联合国人居署、世界卫生组织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由于人居环境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需将多维的城市人居环境研究凝聚到若干个主要方面,本文确立以居住、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等叁个方面间题为导向,主要运用地理学时空分析的手段做评价研究。第3章中国城市居住条件评价。回顾中国城市居住条件演化过程,分析城市居住困难群体的空间格局,发现中国城市居住困难群体仍存在一定规模。以中国特大城市上海为例,对其建国以来的居住条件演化过程进行分析,发现上海的居住条件经历“整体居住困难-本市居住条件改善-外来人口居住问题/本市少数居住困难问题”的变化过程。利用上海“城中村”调查数据定量分析了影响居住条件的因素,结果显示个人家庭因素影响最大。第4章中国城市环境质量评价。论文回顾了中国生态环境污染过程,利用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和A模式、B模式和C模式等理论对城市环境污染进行理论解释。建立环保部2014年空气质量指数数据库对161座城市空气质量空间格局进行探讨,发现中国城市空气整体污染较重,中国城市空气污染呈现“北高南低”的格局。对比1981年和2014年监测城市空气质量,发现中国城市空气污染“北高南低”的格局变化不大。从直接污染源、重大事件、地形和气候、形成原因等角度进行定性解释,进一步利用空气质量数据库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工业烟(粉)尘排放量每增加排放1吨,空气质量指数将增加9.25%-9.70%。第5章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评价。构建中国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评价数据库,利用熵值法对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进行时空格局进行研究,发现地级以上城市整体进步较大;利用Nich指数、ESDA空间自相关和集中度指数对基础设施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团块状”分布,基础设施集中度指数缩小;利用Theil指数、GINI系数和变异系数对城市公共服务差异进行测度,发现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发展迅速,公共服务差异指数缩小。论文特别对上海的基础设施承载力过程进行评价研究,从地理区位、浦东开发、快速城镇化、重大事件(世博会)等角度对上海基础设施承载力变化进行了解释,结果显示上海基础设施承载力压力度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过程。第6章城市人居环境综合评价。回顾城市人居环境的评价标准,对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特征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居住条件、城市环境质量、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等因素,构建中国城市人居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36座大中城市人居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第7章结论与对策。对中国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研究得出主要结论:①城市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住宅配套设施拥有率有所提高,但大城市高房价和城市居住困难群体问题依然存在,需要统筹解决。②中国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空气质量持续恶化,空气质量南北差异明显,1981-2014年城市空气污染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变化不大。③中国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差异缩小,特大城市基础设施超载。④中国36座大中城市人居环境综合得分呈现“东中西”的梯度差异特征,经济越发达,城市人居环境发展水平相对越高。城市人居环境综合得分和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关系数达到0.620,处于强相关关系。最后,根据城市人居环境优化的可持续性原则,提出城市人居环境优化策略。

温倩[5]2007年在《池州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与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面貌也大大改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存的环境问题:耕地锐减、能耗剧增、资源破环、污染加重……,我国城市人居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1世纪,改善人居环境的质量成为全球关注的主题之一,创造一个与自然相和谐、安全、健康的人居环境,将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本文选取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池州市为研究区域,从城市人居环境内涵出发,重新认识和归纳了城市人居环境理论,界定了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自然环境质量、社会环境质量、经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质量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并采用城市建设水平和人居环境居民感知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价了池州市的人居环境质量,最后,针对池州市人居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优化对策。论文共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人居环境问题的提出,人居环境的定义以及人居环境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作了较详细的叙述,并提出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第二部分提出了城市人居环境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地理学人地关系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规划学与建筑学理论、城市生态学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即评价指标体系和居民满意度相结合的方法。第叁部分对池州市人居环境质量的建设现状进行了定性的分析,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构建了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综合指标体系,对池州市的人居环境建设进行了定量的综合评价与分析,得出池州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方面还很欠缺,综合评价值仅为0.385,在其它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第四部分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综合分析了池州市居民对人居环境的满意度,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得出居民对人居环境的综合评价结果,即居民对池州市人居环境建设的满意度较低,希望在绿化、市民素质、城市卫生、噪声、空气质量、治安、教育条件、医疗条件等方面有所改善。并与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得出居民满意度比建设水平要低,说明在人居环境建设中不能忽视人的感受。第五部分针对池州市人居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评价结果,结合居民意愿,提出了一些优化对策,如合理规划,构建井然有序的城市格局;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强化人居环境软环境质量;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化人居硬环境等等。结语部分简要总结了论文写作过程中形成的几点认识,如要处理好人地关系,走和谐发展的路子等等。

周关红[6]2009年在《城市规划对城市人居环境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在城市建设不断改善城市面貌、居民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同时,由于建设速度加快使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活动缺乏充分、科学、有效的论证,最终导致城市建设决策不科学、不严谨,出现诸如重复建设、环境恶化、资源能源不足、侵害公众权益等问题。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成为当前世界各国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反思城市人居环境的形成过程,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其从编制到实施整个过程都对城市人居环境产生直接的,甚至决定性影响。要解决城市问题,就必须从城市人居环境形成的源头出发,抓住城市规划这个纲,深入分析城市规划对城市人居环境形成过程的作用机理,充分挖掘和有效发挥城市规划的职能。因此,在政府控制、市场经济主导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大背景下,政府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特别是如何利用和发挥好城市规划及管理这一政府职能,对城市建设活动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控制,建设适宜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人居环境已经迫在眉睫。论文通过应用系统理论,分析了城市人居环境的形成过程,以及城市规划对其建设和形成的影响机制;通过应用对比、比较分析等方法,构建了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标准指标体系,并对各个指标的具体内涵、计算方式及评价标准进行了深入讨论;进而深入分析了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标准指标与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一一对应关系,探讨了如何将人居环境建设理念融入城市规划编制内容,指导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和形成的方法和途径;最后,深入解构了城市规划实施管理与监督各个执行阶段的运行程序和内容,分析了它们各自对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和形成的影响,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规划管理改进措施。

王琦[7]2008年在《基于GIS的吉林省城市人居环境研究》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伴随着吉林省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吉林省城市人居环境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这对吉林省城市人居环境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即是在此背景下对吉林省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现状和演变特征进行的一次实证研究。在综合国内外城市人居环境理论和评价方法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吉林省城市的实际发展特征,本文将城市人居环境系统划分为人文环境、经济环境、服务环境和生态环境四个一级子系统,并在一级子系统的下面又划分出人口环境等九个二级子系统。在城市人居环境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吉林省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四个一级指标、九个二级指标和35个基础指标共同构成。选取2000年、2003年和2006年叁个时间断面对吉林省城市人居环境进行测算。基于测算结果,本文对吉林省城市人居环境进行了质量与结构特征分析、变差指数分析、相关分析及协调指数分析,并在ArcGIS9.0中将吉林省行政区划的矢量图与统计资料计算得出的城市人居环境得分联系起来。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城市人居环境工业化中期特征明显,整体人居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改善,但内部协调性较差,经济环境改善速度最快,服务环境紧随其后,生态环境改善则最为缓慢,城市污染甚至逐渐加剧。以政府管理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城市软环境建设成为推动吉林省城市人居环境改善的主要因素。同时吉林省城市人居环境还面临着区域产业整合带来的挑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之间的差距在逐步拉大。反映出吉林省政府对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和管理水平有待加强。最后,本文基于分析结果对吉林省城市未来人居环境建设提出了几点优化建议:加强城市人居环境研究和城市软环境建设、强化城市污染治理和城市绿化、建设生态城市,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之路。

司莲花[8]2010年在《山东省主要城市人居环境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人居环境,不仅包括城市居民居住生活的实体环境,还包括居民在这个实体环境中所进行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活动。本文在综合国内外对人居环境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客观地对城市人居环境综合评价方法作了探究,并应用于实证分析。本文首先选取了山东省城市人居环境的评价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对山东省17个城市人居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其次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山东省主要城市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山东省主要城市人居环境改善的限制因素,进而提出山东省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本论文针对当代山东省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居住条件、经济条件、生态环境和公共基础设施四个方面入手,选取了26个评价指标,这些指标能全面真实反映城市人居环境状况并便于山东省17个城市间的比较,选取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的目的之一就是对其进行综合评价。运用主成分分析,对山东省17个城市人居环境进行综合评价。本文在数据分析、统计和处理过程中,引用SPSS13软件和统计软件Microsoft Excel。运用以上方法进行计算,根据十七城市的综合得分情况,把十七城市的城市人居环境水平分为四个类别:人居环境优的城市威海市、青岛市、日照市、济南市、烟台市;人居环境良的城市东营市、德州市、潍坊市;人居环境一般的城市淄博市、泰安市、滨州市、济宁市;人居环境差的城市临沂市、莱芜市、枣庄市、聊城市、菏泽市。根据对山东省17城市人居环境的综合评价及城市人居环境优的城市与全国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城市相比较这两方面的内容,结合对山东省主要城市人居环境现状及问题的分析,为山东省主要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善山东省主要城市人居环境,必须遵循人居环境的五大原则:促进山东省城市人居环境整体质量的提高,缩小各城市间的差距;提高城市整体经济实力,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供物质保障;加强污染治理,减少污染,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加大对城市社会人文环境的投资,努力提高社会人文环境;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满足城市居民需求;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及符合实际的政策。

朱明琪[9]2010年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居环境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城市化作为人类历史进步的产物,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已成为各个国家繁荣、发展的标志。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堵等一系列“城市病”的产生,使得城市环境遭受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并威胁到居民的健康、生活和工作,影响了城市人居环境,也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对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城市化问题的基础上,对苏州市区人居环境自然环境子系统、居住环境子系统、基础设施子系统及社会环境子系统作了客观建设水平和人居满意度两方面的评价,更加真实地反映了苏州市区人居环境的现状,从而使提出的人居环境优化措施更具针对性,为社会实践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对城市化和人居环境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将人居环境分为了自然环境、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及社会环境四个子系统。介绍了相关的评价方法,并参照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列举出了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的一般指标体系。其次,根据研究区域的区位特征和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构建了具体评价指标。在客观建设水平和人居满意度两个方面对苏州市人居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苏州市区人居环境的发展状况,提出苏州市人居环境质量优化与建设的具体措施。

宋延杰[10]2009年在《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和优化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城市建设取得了极大的成就,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人居环境问题,如住宅紧张、交通拥挤、绿地缺乏、人口密集等。探求更加理想的城市发展模式和人类聚居形式,建设高效、健康、平等的城市社会,创造宜人的人居环境,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国际机构和学术团体越来越重视的研究课题。为了全面评价苏州市的人居环境,论文从城市人居环境的居住条件与资源配置、生态环境质量、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以人居环境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生态学及生态经济等理论为指导,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构建了反映苏州城市人居环境特点的评价指标,由四大子系统和25个具体评价因子组成。对2002~2007年苏州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质量,在时间序列上进行了趋势评价。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在说明相关概念的涵义基础上,对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综述并阐述了研究城市人居环境的意义。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分析了人居环境的研究重点,并从人居系统构成等方面对人居环境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对人居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评价的指标框架。其次,对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根据研究区域的区位特征和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构建了评价指标并探讨了评价方法。运用建立的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及评价模型对苏州市人居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通过与国内4个典型城市进行横向对比,诊断苏州市人居环境建设中薄弱的环节。最后,提出苏州市人居环境质量优化的目标,给出了苏州市人居环境质量优化与建设的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1]. 基于DEA的大连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D]. 张玉萍. 辽宁师范大学. 2007

[2]. 基于SD的干旱区城市尺度人居环境综合评价研究及MIS研发[D]. 陈叶红. 新疆大学. 2007

[3]. 武汉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优化研究[D]. 陈翠平.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4]. 中国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研究[D]. 李陈. 华东师范大学. 2015

[5]. 池州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与优化研究[D]. 温倩. 安徽师范大学. 2007

[6]. 城市规划对城市人居环境作用机制研究[D]. 周关红. 重庆大学. 2009

[7]. 基于GIS的吉林省城市人居环境研究[D]. 王琦.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8]. 山东省主要城市人居环境综合评价研究[D]. 司莲花. 山东师范大学. 2010

[9]. 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居环境问题研究[D]. 朱明琪. 苏州科技学院. 2010

[10].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和优化对策研究[D]. 宋延杰. 苏州科技学院. 2009

标签:;  ;  ;  ;  ;  ;  ;  ;  ;  ;  ;  

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与评价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