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肺热方面浅谈对痤疮的认识论文_郭姣 钱秋海 通讯作者

从肺热方面浅谈对痤疮的认识论文_郭姣 钱秋海 通讯作者

郭姣钱秋海通讯作者(山东中医药大学250014;通讯作者: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摘要】中医认为,痤疮常形于外而根于内,与肺、脾、胃等多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但辨证重点在肺,其主要内在病因是肺经郁热。因肺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称为"华盖",肺在体又合皮毛,而痤疮多发于面部皮肤,面部是人体的最高位置,为肺所主,所以对于痤疮主要需从肺热方面来认识。因痤疮易引发皮损等,对患者容貌影响较大,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伤害,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1]。故此希望通过对痤疮肺热的认识,能帮助更多的患者进一步了解、认清痤疮的本质,减少其烦恼,使他们能及时的得到正确的治疗,尽快的康复,让他们充满自信,对生活充满希望。

【关键词】痤疮;肺热;认识【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10-0130-01

痤疮,中医称为粉刺,俗称”青春痘”,属中医“肺风粉刺”的范畴,是一种以颜面、胸、背等处生丘疹如刺,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皮肤病。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2]。正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肺风粉刺)云:“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刺,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宜内服清肺饮,外敷颠倒散。”本病多见于15-30 岁的青春期男女。据统计,在青春期95%的男性和85%的女性都不同程度的患过痤疮。痤疮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让患者清楚认识痤疮的本质,现将对痤疮从肺热方面的认识归纳如下:1 中国古籍对痤疮肺热的描述中国古籍对此多有描述。早在两千多年前,《内经》对痤疮已有论述,《索问·生气通天论篇》日:“汗出见湿,乃生痤弗”,“劳汗当风,寒薄为鼓,郁乃痤”。《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称本病为"肺风粉刺","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外科正宗·肺风粉刺酒齄鼻》说:“粉刺属肺,齄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谓有诸内,形诸外。”《外科大成·肺风酒刺》亦云:“肺风由肺经血热郁滞不行而生酒刺也。”清代顾世澄《疡医大全》载“(《启玄》)粉刺即粉疵。乃肺热而风吹之,多成此疵,虽无关人累,然书生娇女,各多此病,亦欠丰致。治以灭瘢丹为之添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秘录》)”另外他在《疡医大全》肺风粉刺门主论中载“申斗垣日:肺风粉刺,肺气不清,受风而生,或冷水洗面,热血凝结而成。”冯鲁瞻日:“肺风,是鼻生紫赤刺、瘾疹。(《锦囊》) ”《外科启玄》:“妇女面生窠瘘作痒,名日粉化疮。

乃肺受风热或绞面感风,致生粉刺,概受湿热也”。由此可见,先人对痤疮认识的描述多种多样,但描述虽异,归根结底还是肺热。

2 对痤疮肺热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认为,面部皮肤主要有肺胃二经所主,《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肺之和皮也,其荣毛也”。若素体阳热偏盛,肺经郁热,又复感受风邪(风易袭上位),则发“肺风粉刺”;肺与大肠相表里,若腑气不通,湿热不能下行,而上攻于头面部,则亦发为痤疮。或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厚味之品,致胃与大肠热盛,热邪上攻于肺,肺胃炽热,循经上熏,血随热行,上壅于胸面。或肝气郁结,肝胆湿热,反侮于肺,肺热上攻于面,复感毒邪而发病。或肺胃积热,久蕴不解,化湿生痰,痰瘀互结于头面,湿毒不能外出,致使粟疹日渐扩大,而致痤疮。或由热邪侵犯肺经,肺主表,外合皮毛,肺经郁热,肺卫失宣,皮毛被郁,热毒内蕴,熏蒸于面而成。中国医学研究表明:痤疮虽生长在皮肤表面,但与脏腑功能失调息息相关。中医认为引起痤疮的原因是:面鼻及胸背部属肺,本病常由肺经风热阻于肌肤所致。其病理机制主要是由于相火过旺,先天肾阴不足,肺胃火热上蒸于头面血热淤滞等原因而发病[3]。

3 对痤疮肺经郁热证治的认识证候:油性皮肤多见。丘疹呈红色,或有痒痛,多分布于鼻周。可有口干,舌红,苔薄黄、便黄,大便干燥,脉浮数。

治则:清肺散热、凉血解毒。

方药:枇杷清肺汤加减白花蛇舌草30g,野菊花10g,枇杷叶10g,桑白皮10g,黄芩10g,白茅根30g,生槐米15g,栀子10 克,金银花20g,苦参10g,黄连10克,生甘草10g,泽泻20g。如伴有手足心热,加女贞子20g、旱莲草20g,凉血兼调节激素水平;如药后便溏,去生大黄,加炒枳实15g,减缓药性,如额部皮疹较多,加服导赤散,如两颊部皮疹较多,加广郁金20g,疏肝行气。瘙痒者,加土茯苓20g、地肤子15g;失眠者,加炒枣仁30g、丹参15g;脓疱者,加公英30g、地丁15g等;4 对痤疮肺热治疗的体会肺主表,外合皮毛,肺经起于中焦,上行过胸,若腠理不密,热邪乘机侵犯肺经,使肺经血热郁滞,则肺卫失宣,皮毛被郁,邪毒肺热蕴于肌肤而致病;内因则由于饮食不节,过食辛肥甘厚味,使肺胃积热,积热循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上熏于面部,郁聚于毛孔则发本病。

因此,肺经郁热是其发病的重点。对于肺经郁热证型的治疗,应清肺解毒,药用连翘、金银花、鱼腥草、苦地丁、黄连、生大黄、香附、牡丹皮、白花蛇舌草、苦参、蒲公英等。但现今人们的饮食结构已发生较大变化,嗜食辛辣香浓及肥甘厚腻之品,以五畜为养,五谷为充,主次颠倒,能量过剩,必导致肌体阳盛阴衰,五脏受害,生湿化热,郁于肌肤可见痈疽疮毒,循经上蒸,壅于颜面者,则引发或加重痤疮。正如《素问·奇病论》日:“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则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素问·生气通天论》中:“高粱之变,足生大疔”。因此调整好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状态;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也很重要。选择合适的面部清洁剂和保湿剂,并养成良好的洗护习惯,使皮肤温润,皮肤屏障功能受保护,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痤疮的发生。

总之,痤疮的病因虽多种多样,但其主要内在病因是肺经郁热,肺热是辩证的重中之重,只有从肺热方面去了解、认识痤疮,我们才能从根本上去认识它,才能更清楚的认识痤疮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从而使我们能更好的预防和治疗痤疮。

参考文献[1] 余兰,蔡晓玲.自制甲一丁溶液治疗痤疮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08,19(3):61—63.[2] 李日庆.中医外科学[M].第2 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l—192.[3] 洪普,谭奇纹,刘华昌.中医治疗痤疮临床研究概况[J].山东中医杂志,2002,2l(4):25l 一254.郭姣,女,1988-08,山东省菏泽市,硕士研究生,中西医治疗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250014

论文作者:郭姣 钱秋海 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5月第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9

标签:;  ;  ;  ;  ;  ;  ;  ;  

从肺热方面浅谈对痤疮的认识论文_郭姣 钱秋海 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