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新进展论文_胡相滔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新进展论文_胡相滔

广西玉林市兴业县人民医院 537800

摘要: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进展性的综合征,同时也是患者自身的心脏疾病终末期的表现。近些年来,在临床医学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关于心力衰竭的治疗和诊断工作也越来越规范,并且有更多的方式作为选择。本文主要梳理慢性心力衰竭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新进展,为临床医生对患者疾病的诊断提供理论方面的参考,促进患者生命质量的提升,同时也丰富学术研究成果。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方面的疾病,在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比较高,患者在四年当中的生存率和恶性肿瘤差不多,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在一年内的病死率会高达50%左右[1]。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明确心力衰竭的诊断以及有效的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家庭和社会方面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使得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得到提升[2]。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了解慢性心力衰竭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进展,均有较为理想的现实意义,能够在患者疾病的及时发现并作出有效治疗当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3]。

一、慢性心力衰竭诊断进展

1、影像学手段

在对慢性心力衰竭进行诊断的时候,影像学手段是非常关键的一种检查方法。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力衰竭非常重要的指标,通过这种检查方式可以了解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同时观察左室结构当中是否有异常的现象存在,或者是否存在心脏瓣膜结构病变[4]。在相应的疾病指南当中,要求对于怀疑心衰的患者,都应该开展超声心动图方面的检查,以此来明确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具体的功能情况。超声心电图可以对患者的心脏房室不同步进行有效的诊断,如果患者存在着这方面的疾病,在超声的表现里面会存在着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现象,同时还存在着室内传导阻滞的现象[5]。在影像学的检查手段当中,除了超声心电图之外,胸部正斜位片也是比较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在这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当中,可以表现出心胸比例大于50%左右的相应图像,以此来使得患者的心脏得到扩大,能够对患者的心脏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清除显示,甚至能够充分运用影像学的检查手段,发现心脏和食道间隙的状况[6]。近些年来,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血流向量成像评价、组织多普勒和脉冲多普勒测定Tei指数评价等方式比较热门,能够在传统影像学手段的基础上在评价的指标或者操作技术上进行创新,提升评价的效果,使得患者的疾病诊断准确性更加突出[7]。

2、生物学标志物

对于心力衰竭疾病进行诊断,生物学标志物功不可没,并且脑钠肽是最为典型的一种标志物,该标志物对于人体的肾和心等部位能够产生较为理想的作用,使得肾小球滤过率得到全方位的增加,并且对身体当中的那种吸收进行有效的抑制,使得尿钠能够及时排泄出身体当中[8]。除了脑钠肽这种标志物之外,心肌损伤方面的标志物也是较为典型的,例如有机钙蛋白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等等,除此之外细胞外基质和炎症因子也是较为常见的标志物[9]。患者在出现心力衰竭的过程当中,容易出现心肌细胞逐渐丧失的情况,因此会在自身的血清肌钙水平当中出现不断增加的现象。患者如果存在心肌受损的时候,那么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容易迅速释放到循环系统里面[10]。至于这样的身体变化特点,医生会认为心衰患者细胞外基质的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患者心肌细胞外基质的降解状况,同时也反映出左室重构方面的具体现状。在炎症因子方面,这些因子同样也可以作为心脏的重要标志物,例如:C反应蛋白[11]。

二、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研究进展

1、非药物治疗

器械治疗是非药物治疗模式当中典型的一种治疗手段,短期机械循环支持也是其中常见的治疗类型。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晚期患者来说,在对他们进行治疗的过程当中,可以结合身体的情况,选择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模式,使得患者的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能够得到循环方面的维持[12]。该治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时间方面的限制,通过短期的机械循环支持,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循环支持,从而使得血流动力学的状态得到全方位的改善,整体的稳定性更加突出。机械治疗的方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能够促进患者生存率的提升,但是也会增加患者在使用仪器治疗当中所面临的并发症[13]。长期左心室辅助装置可以减少患者心肌细胞的体积,最终对患者的心脏重构进行有效的支持[14]。对于这种治疗仪器来说,可以作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心脏移植方面的过渡阶段,同时这种治疗方式也是对于没有具备心脏移植条件患者的一种最终的治疗手段[15]。

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模式是慢性心力衰竭最主要的一种治疗模式,在具体的药物当中,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是比较典型的一种药物。临床当中的药物选择通常情况下倾向于选择螺内酯和依普利酮[16]。虽然这两种类型的药物在临床的应用过程当中容易给患者的心和肾带来一定的作用,但是也会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性,从而制约了药物在临床当中的应用[17]。螺内酯第一代药物的高效性较为突出,但是由于药物本身缺乏一定的选择性,因此患者在服药的过程当中容易出现男性乳腺发育和阳痿的现象,女性在服用这种药物的时候,月经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18]。依普利酮是第二代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当中的一种类型,这类型的药物能够弥补第一代药物选择性较差的特点,但是在药效方面却不是特别理想,只有第一代药物在药效方面的1/40的效果[19]。目前在临床研究过程当中发现依普利酮在射血分数降低方面有着积极的功效。近些年来在这类型的药物当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任务,但是还没有能够经受住严格的临床考验。在药物治疗模式当中,重组人脑利钠肽也是比较有效的一种药物,该药物属于生物制剂的一种类型[20]。使用这种药物对心力衰竭的患者进行治疗,能够降低患者的病死概率,同时也使得患者的住院概率能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降低。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是近些年来在临床当中研究出来的一种药物,这种药物可以降低成因病死的概率,同时也降低患者在住院方面的概率[21]。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医学研究工作的进行,该药物有可能会成为对患者进行治疗的一种核心的药物。

3、干细胞治疗

当前心脏已经不再被人们认为是有丝分裂之后的器官,在25岁的成年人当中,他们心脏分裂所产生的心肌细胞能力大约在1%左右,但是到了75岁的老年人,这项数值就会降低到0.45%[22]。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学者对人体的骨骼肌母细胞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开始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在这些研究当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动物试验开展的过程当中,可以发现心肌梗死边缘衰弱的心肌细胞在开展干细胞治疗的过程当中,能够使得患者的细胞射血分数从37%提高到47%的水平,因此为干细胞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提供了基础和依据[24]。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很多疾病在临床上的研究都有了一定的进展。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治和治疗是临床医学当中研究的热点话题,然而理论和实践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推进,人们将会找到更加丰富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治方式,对患者的心力衰竭解决并进行确诊,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患者进行治疗。心力衰竭这种疾病在临床当中对于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导致患者面临着死亡方面的风险,因此医学研究者在多年的研究当中,也一直着力于关注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成果,希望通过这些研究能够更好地推动这种疾病诊断和治疗工作的进行,从而给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为患者的疾病提供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徐玲香,潘生智,陆兴沛.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J].内科,2018,13(4):557-560.

[2]龙曼云,桂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Angiopoietin-2浓度的变化及相关性分析[J].微创医学,2018,13(4):426-428.

[3]李斌.心电图联合超声心动图对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准确率的影响[J].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2018,39(1):34-36.

[4]郑磊,魏海东,韩碧波,等.超声心动图在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8):1489-1491.

[5]武占强.分析心脏彩超在诊断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外医疗,2018,(2):171-173.

[6]李妍娇.心脏彩超在诊断多病因慢性心力衰竭时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7):63-64.

[7]曾纪羡,郑彩红,叶广宁.超声心动图综合参数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及治疗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0):71-74.

[8]利建,刘富湘,吴扬燕,等.超声心动图综合参数在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中的应用意义探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7,26(4):907-910.

[9]黄艳玲.心脏彩超在诊断多病因慢性心力衰竭时的临床应用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17):121-122.

[10]黄毅.浅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时的脑钠肽变化情况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2):18-21.

[11]韦葭蔚,赵慧辉,黄幸,等.基于因子分析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特点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8,45(6):1218-1220.

[12]王刚,王娟,魏红随,等.血清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4、E选择素及游离脂肪酸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7,25(4):28-32.

[13]王靖红.27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体会[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6):87-88.

[14]李晓东,张茂文,高安路.依普利酮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炎症细胞因子及心功能的影响[J].潍坊医学院学报,2016,38(5):376-378.

[15]李宝亮.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79-81.

[16]李征,傅金木,蔡笔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经螺内酯(小剂量)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7,(2):54-56.

[17]马建林,王晓红,李春梅,等.依普利酮与伊伐布雷定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及其对血TNF-α、IL-6、BNP水平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2017,16(10):985-988.

[18]杨光全.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心肌损伤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8):4-6.

[19]张明强,李先维.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对患者白细胞介素-6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25):52-55.

[20]刘冰洋,黄洁,郑哲.药物和器械治疗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峰值摄氧量预测预后节点的改变[J].中国循环杂志,2018,33(5):517-520.

[21]刘彤,宋德利,刘小慧,等.机械循环辅助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5,34(10):782-787.

[22]后梅,张红星,叶青,等.CD133+细胞联合人脐血干细胞在心力衰竭小鼠中的作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20(14):2066-2072.

[23]马力,谢宜旭,常羽,等.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中CD133+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的评价[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20(28):4196-4202.

[24]高东学,刘艳华,王磌.脐血单个核细胞经静脉途径治疗终末期心力衰竭的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20(4):382-384.

[25赵先锋,徐予,朱中玉,等.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性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34(9):823-82

论文作者:胡相滔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0

标签:;  ;  ;  ;  ;  ;  ;  ;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新进展论文_胡相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