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山西城乡融合发展中的文化力论文

浅析山西城乡融合发展中的文化力

●李春梅

摘要: 山西城乡融合发展中的文化力不容忽视,文化结构的精神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和物质层面各要素间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从不同角度促进着山西城乡关系的融合。观念障碍、制度因素、城乡文化二元对立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滞后成为山西城乡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设计城乡融合发展中文化各组成部分相互间的作用路径,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接受文化的渠道;创新制度建设,基于城乡融合视角整体引领;合理优化人才梯队,引领和推进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提升文化产业发展品质四个方面得出山西城乡融合发展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 城乡融合 文化力 文化资源

一、文化力与文化结构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灵魂,是“社会肌体健康的基因”;文化力推动着经济的繁荣发展与社会的持久稳定,使政治、经济在协调一致中不断进步;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与物质硬实力相辅相成。王天玺将文化力定义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人自身的能力。”即人的能力,他又把文化力中核心的、先进的生产力具体化为文化生产力。

文化是一个复杂且内容丰富的有机体系,该系统内各因素紧密联系、相互影响。明晰文化结构及其内在组成是进行文化力分析的前提和基础。许学锋的“雷达”模型将文化结构从内向外分成四个组成部分:价值观体系(包括核心价值观和分类价值观)、制度层、行为层和物质层。模型体现了文化的动态性变化,强调了文化内部结构中的核心价值对其他部分的影响。借鉴该模型,本文将山西城乡中的文化内在结构分为精神、制度、行为和物质四个层面来进行分析。

二、城乡视角的山西文化组成现状

1.精神层面。该层面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山西区域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山西“三大精神”(吕梁精神、太行精神、右玉精神)和“五大传统文化”(诚信、廉政、孝德、关公、农耕)在人们的认同和践行中稳定递延,是山西区域文化中最高层次且最核心的文化内容。首先,作为全国整体的一部分,山西人们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价值取向,在实际行动中彰显着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这种精神气质将山西社会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建设目标不断推进。其次,山西传统区域文化结构脉络清晰、特质稳定且极具生命力,吕梁精神、太行精神、右玉精神和诚信、廉政、孝德、关公、农耕传统文化,是山西区域文化的焦点,其散发出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内涵不断增强着山西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跨越城乡的界限,这是山西转型发展过程中最有价值和最具潜力的生产力。

2.制度层面。遵循“五大发展理念”,在国家倡导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山西省积极出台了促进城乡融合的各项制度,这种规范性文化使人们在遵循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贯彻中认同,其作为一种整合力将城乡人们的力量集聚到城乡融合的建设中去。为积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山西省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和众多文件及会议上不断提到“城乡融合”(见表1),在山西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彰显着制度文化力。

表1 山西促进城乡融合部分制度及内容

3.行为层面。人们常以“以人化文、以文化人”来阐释人与文化二者之间的双向关系,人创造文化并用实践活动丰富着文化的内涵,以行动体现并传承优秀的文化;反过来,优秀的文化给人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塑造人优秀的精神品质和行为能力。工商业和农业分别给予了城市和乡村不一样的文化精神和气质,长期生活在这两片土地上人们受到无形的影响。一个地方在建筑、街道、景观环境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中展现着它的文化性格。在城乡融合的大背景下,作为向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山西传统文化以及制度给山西人们在大方向上行动的一致性,但城市与乡村文化性格的差异却使个人的人格特征成为城乡融合的障碍。

丁刚在许学锋文化结构“雷达”模型的基础上,根据文化结构整体特征上的稳定性、内在结构上的立体性和作用路径上的多向性,设计了文化结构的“立体动态”模型。借鉴前人经验,设计山西城乡融合中的文化内部成分的作用路径,对我们当前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三、文化结构视角下山西城乡融合发展中制约因素

职务犯罪调查与社会制度之间并非绝对的借用关系。当构成社会制度的规范变为阻碍调查权行使的客观因素时,反贪部门就会采取措施来消除障碍,从而达到最为顺畅的技术借用效果。比如对于银行等协查单位拒不配合信息查询的,可以对其发送监察建议或者约谈其相关负责人对相关制度进行整改。同时,这些被改造的社会制度也实现了自我改善,进一步理清了制度逻辑。

⑥Bagwell K.,Staiger R.W.,“Economic Theory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GATT/WTO”,American Economist,2002,46(2),pp.3 ~19.

1.城乡文化二元对立。新中国成立后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及一系列城乡二元制度的实施,在造成城乡经济、社会形成巨大反差的同时,带来了城乡文化的二元对立。另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对落后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山西传统的地域文化和精神特质不能在城乡间、文化源地内和文化源地外全面弘扬和传播,城乡文化发展相脱节,强化了城乡在文化结构精神层面上差异。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2017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意见》是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的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这一重要要求的具体化、规范化。

2.创新制度建设,基于城乡融合视角整体引领。建立健全针对城乡融合发展的统筹规划制度,发挥制度文化的导向作用。首先,保持城市与农村在政治、生态方面发展的一致性,并继续坚持“以城带乡”,以乡村为重点,大力发展经济建设,从社会保障和财政支持方面建立乡村发展托底机制。其次,重视乡村文化建设,从制度上保证农村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同步进行。文化供给和文化消费双管齐下,提供适合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文化消费形式,提升其可支配收入水平,转变其对文化消费的偏见;在城市宣导乡村文化,使其认识农村的文化差异及生活方式,在城乡融合的进程中尊重城乡文化的差异,从个体思想观念上实现城乡文化的接轨。创新城乡融合制度建设,着眼城乡整体发展,以共建共荣、统一部署为原则,发挥制度的文化作用力,促进城乡文化融合,进而才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整体进程。

3. 观念障碍。相对发达的城市经济和相对落后的农村经济、不同的产业部门和生产方式,决定了城乡居民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及风俗习惯的差异;受教育程度的局限及所拥有知识水平的低下让乡村居民离开土地后陷入生存与发展的困境。城乡融合最终是“人”的融合,是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的融合,自卑、盲目及乡土情结是从乡到城整体搬迁农民面临的极大挑战,也成了城乡融合发展无形但巨大的障碍。

山西省文化结构组成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是山西城乡融合发展的助推剂,但是在山西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接受文化的渠道。借助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总的政策导向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向农村倾斜,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和科技发展引领的“互联网+”时代,也要求我们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首先,搭建农村信息服务平台,通过传统媒介和新媒体创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让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同步学习主流核心价值体系、了解全面的山西传统文化及精神品质,进而为保护山西物质文化、传承与弘扬非物质文化提供前提,为山西省全面转型、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做好铺垫;其次,建设村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及学习场所,满足农民群众更高层次和更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在教育培训等提升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拓宽其知识面、开放其思想观念,缩小城乡居民间的文化鸿沟,加快城乡发展中“人”的融合。

四、山西城乡融合发展启示建议

4.物质层面。文化结构的“雷达”模型中,物质层面的文化是处于最外层的文化,它是文化存在的载体。从自然地理文化到人文历史文化,山西省都展现出物质文化资源的优渥,山西省有国家级森林公园16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 个、世界自然保护区8 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 个。尤其是山西现存的古建筑居全国之首,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有50 处,省级400 多处,2019 年4 月1 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录中,山西有7 个镇、64 个村名列其中。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让山西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是山西发展文化生产力的保障,更是山西省推进城乡融合契机。

4. 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山西历史文化资源较多地分布在村、镇中,借助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振兴乡村,促进向城乡融合最有力的形式。山西在优化文化产业供给结构,实现文化产业纵深发展方面亟需改革创新,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

2.制度因素。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积极的制度和政策导向不可或缺,城乡融合发展更应发挥制度文化的力量,大力发展乡村和进行乡村建设是城乡融合的薄弱环节,故现有的政策制度多强调乡村振兴,城乡融合,更多是各行各业改革创新的目标和方向。形成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战略格局,亟需出台系统化且具有针对性的政策,统筹安排。

3.合理优化人才梯队,引领和推进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个体的行为活动受主流价值观和文化观念的影响,同时又在传承和创新的基础上给予文化新的内涵,“人”的融合是城乡文化融合乃至城乡融合的关键,在城乡融合进程中不乏专家学者和致力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执行者,但在城乡融合中的城乡居民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其是城乡融合人才梯队里不可或缺的力量。

一节课有45 min,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至少在这45 min内,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当中,更好的进行学习,更加高效率的复习.

首先,要加大向农村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提升农村居民的基础知识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使其逐渐形成对精神文化的消费诉求,主动汲取精神食粮,改变落后且不科学的生活习惯,进而提升自己的行为作用力;积极引导城市居民了解农村文化,理解农民,尊重农村的风俗习惯和农民的生活方式,提升其思想道德层面的修养。其次,积极推动城乡劳动力资源双向流动,尤其是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使其先在工作中融入城市,接受城市文化的熏陶,进而从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上适应并融入城市;城市劳动力资源向农村流动主要在于对农村的科技和智力支持,也可以使其在生活和工作中融入农村,促进城乡的融合发展。

4.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提升文化产业发展品质。文化产业的内容涉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有很强的包容性,发展文化产业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而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和物质文化资源也为山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在山西打造“文化强省”的战略背景下,山西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首先,要充分开发利用山西既有的名村、名镇等历史文化资源,延长文化产业链,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实现文化产业供给端的纵深发展,提供适应广大消费者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在提升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精神文化消费理念的同时,从时间和消费能力上提升其可支配能力,从制度上引导城乡居民对主流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实现文化产业的供需匹配。其次,提升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的服务品质。同时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稳定可持续的载体和途径。

或许是第一次意大利游学之旅深受震撼(其中包括在威尼斯对贝利尼的拜访),阿尔布雷希特·丢勒(Albrecht Dürer,1471~1528年)回到家乡纽伦堡后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坊。约在1502年前后,他也创作了一幅雕版作品表现“好运”(也称《复仇女神》,图 2)。画中拥有一对华丽翅膀的裸体女子脚踩一个球体,她漂浮在云端,右手拿着一个高脚杯,左手拿着缰绳。

参考文献:

[1]高占祥.传统文化是文化力核心[J].北方音乐,2007(11)[2]王天玺.什么是文化力[J].当代贵州,2012(17)

[3]许学锋.“雷达”模型:企业文化结构探讨[J].中外企业文化,2007(9)

[4]苏思涵.论山西文化资源整合与品牌创建战略[J].城市文化研究,2016(5)

[5]丁刚.大学文化自觉管理的向度、模型与方略[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中图分类号: F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4914(2019)12- 219- 02

[本文为山西省社会科学院青年课题,“城乡关系70 年:山西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探析”。]

(作者单位:山西省社科院 山西太原 030012)

[作者简介: 李春梅,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经济理论。]

(责编:贾伟)

标签:;  ;  ;  ;  

浅析山西城乡融合发展中的文化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