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病害防治技术措施_河蟹论文

河蟹病害防治技术措施_河蟹论文

河蟹病害的防治技术措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河蟹论文,病害论文,措施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河蟹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密度较大,生态环境不稳定,易患病。河蟹有微生物、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和非寄生虫性疾病等。此外,还有生物侵害。专家称,养殖户应注意下列疾病的防治。

1、聚缩虫病:聚缩虫前端有很多纤毛,身后有一个柄,固着在解体体表和鳃部,能形成很大的群体,一受到刺激整个群体会收缩。当水温18~20℃时,聚缩虫会在河蟹幼体上大量繁殖,多时可超过幼体大小的2~3倍,使幼体漂浮于水面呈絮状,以致死亡。

防治方法:在水温23~25℃时,用0.6‰的新洁尔灭药液浸浴30~40分钟,也可用0.5‰福尔马林液浸浴幼体2小时,或全池泼洒福尔马林液,使池水药液浓度达20ppm,并当天换水,排出药液余效。

2、菱形海发藻病:这种藻细胞以胶质相连或锯齿群体,水质肥时,会在蚤状幼体上迅速繁殖,幼体则不断扭动身体摆动(脱),由于大量消耗体力、不能正常摄食致死。

防治方法:增加换水次数、勿使光照过强、适当加温,直至幼体变态。尚未筛选出对幼体无害而又能杀死该藻的药物。

3、水蜈蚣:水蜈蚣又称水夹子,是龙虱的幼体,有一对钳形大颚,对各种幼体有危害。

防治方法:主要是育苗前对育苗池彻底清塘消毒。当育苗期间发现时,立即设法捞除。

4、华镖鳋:华镖鳋常在幼体培育池中形成种群优势,扰乱蚤状幼体安宁,使蚤状幼体很难培育至第3期。

防治方法:主要是彻底清池消毒,引进水时严格过滤,阻止华镖鳋及其幼体、卵囊带入。

5、摇蚊幼虫:摇蚊幼虫能缠绕住蚤状幼体咬食,直接伤害河蟹幼体。

6、曲弓反背病:幼体腹部出现褐色块斑,尾部向背弯曲至头部,不久幼体死亡。

防治方法:用土霉素定期对培育池水体消毒,浓度为0.5ppm。

7、蟹奴病:蟹奴体呈扁平圆形,白色,寄生在蟹的腹部。一只蟹常被几个甚至几十个蟹奴寄生,被大量寄生的河蟹,肉味恶臭,不能食。

防治方法:放养幼蟹前严格清塘。发现病蟹立即捕出,并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泼洒,全池清洁,浓度为0.7ppm(比例为5:2)。

8、肺吸虫病:肺吸虫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它生有三个宿主,河蟹为第二中间宿主,第一宿主是淡水螺,第三宿主是人畜。

防治方法:不将新鲜人畜粪便直接泼洒入池。消灭蟹池及其周围淡水螺。治疗肺吸虫病的方法,与治疗蟹奴病相同。.

9、薮枝螅病:薮枝螅病形似植物,常与苔藓虫和藻类共生在一起,固着在河蟹的背面。

防治方法:加强饲养,增强河蟹活动能力。发病时,将病蟹在1‰的福尔马林溶液中浸浴20分钟可杀灭。

10、细菌感染:病状是河蟹内脏受到损坏,导致死亡。尚未查明致病菌的种类。

防治方法:漂白粉液全池泼洒,使池水药液浓度为1ppm。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或大蒜喂养,可以预防。

11、水霉病:水霉主要感染在河蟹受伤部位,在伤口及周围形成絮状物,影响河蟹生长和生存。

防治方法:勿使河蟹受伤,患病后,用3%的食盐水溶液浸洗5~10分钟。

12、生物敌害:河蟹的敌害生物,主要有青蛙、蟾蜍、水蛇、水老鼠、鱼类、鸟类等。

防治方法:筑好防逃设备,既预防河蟹外逃,又防止敌害生物进入蟹池。此外采取捕、吓等方法驱除。在幼体尚未长大前,不放养滤食性、肉食性鱼类。

联系电话:0451-84690154

标签:;  ;  ;  

河蟹病害防治技术措施_河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