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场馆建设技术初探_风景论文

因山构亭手法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手法论文,山构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因山构亭,就是依顺地形的变化而构筑景亭。在我国455 个各级风景名胜区中,山岳型约占60%以上,而山岳风景又很多与亭有关。一个构筑恰当的亭,可以使自然风景得到升华;而一个不顾环境,妄自尊大的亭常成为自然和声中的杂音。因此,在对中国山岳风景构亭范例分析基础上作因山构亭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概论

自然,一般指客观的物质世界。自从有了人,自然便有了美恶之分。风景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体会到的认为具有美感的那部分自然。也可以说,风景是人和自然共同作用的产物。由于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人对自然的作用方式、力度也有所差异。在西方,自然风景以保持原色为珍贵,中国人却明显偏爱渗透了人文景观的自然,这是中、外风景区的根本区别。

构成风景的人文景观丰富多彩,有实存的如建筑、碑碣、壁画、风俗民情等和无形的如风景诗文、民间传说等,其中又以建筑的影响最大,它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又常是其它人文作品的载体和风景游览的基地;是构成风景的人文景观的主体。

同时,自然景观本身也是多种多样,举凡山光水色、日月星辰、鸟语花香等均是构成风景的元素。可是,正象刘勰所云“目既往还,心亦吐纳”,山水的视觉印象毕竟起主导作用。其中,山水又是最为重要的风景元素,为风景的骨架。

因此,建筑和山的结合也就成了中国风景名胜区常见的一种风景类型。本文讨论的就是如何在山地建亭并构成和谐的风景。

二、因山构亭的可能性、必要性及原则

(一)可能性

因山构亭的可能性首先是因为亭是一种实用功能和造景功能完美统一的建筑。亭具有供人休憩、纳凉、避雨和作观景点等实用功能。清·袁牧曾诉说过无亭可藉时观景的苦衷:“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如倾盖交,虽欢易别”。不过上山游览的主要目的毕竟是赏景,休憩、纳凉等仅是暂时行为,所以,游人对亭的实用功能的要求往往是十分简单的,只要有盖、有椅即可。这就使亭的造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较容易做到既供人休憩停集,又可充分地按造景要求构筑,也即可以充分地因山构亭。

因山构亭的可能性还因为山、亭具有一致的力势。山、尖耸而高,呈“A”型;亭大多呈“介”型,两者有着同样的向上的力势, 因山构亭可以强化这种特征,从而使山岳风景的个性更加鲜明。

最后,因山构亭的可能性还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精神基础。山,《说文解字》曰“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象形。”所以,山被看成是大自然精气吐纳之地,是人与自然作精神交流的传统场所;而亭,苏东坡曰“唯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象得天全”,人们习惯于通过亭这种媒介。用心灵的俯仰来观察空间万象。两者具有共同的精神作用。所以,具有精神上的相容性,为因山构亭在精神上提供了可能。

(二)必要性

因山构亭不仅可能,而且是十分必要的。自然山地风景是千万年来自然力作用的结果,正因为她的自然性、历史性、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才倍受人们珍视,如果任意改变地形,削足适履,那么自然山地的珍贵特性将被破坏殆尽,这样喧宾夺主建立的亭必定是自然和声中的杂音,所以,必须要因山构亭。

(三)原则

1、尊重山地的自然性。不管在风景中亭的作用如何, 都应在尊重基地并强化其特征的前提下构筑。

2、与山地取得和谐。形成风景的前提是内部各因素有序排列, 各成景元素总体上的和谐。所以,亭也只有与山相和谐才有可能构成优美的山岳风景。

三、因山构亭具体手法

中国山地风景区开拓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下,我们的祖先创作了无数亭与山地相谐而且自然风景特征被准确、有力表达的不朽之作。这些佳作都遵循了“尊重自然”和“与自然相和谐”这两个原则。同时,在具体手法上则贯彻了:因势、随形、相嵌和得体这八字方针。

(一)因势

山势即山地表现出来的状态和趋势。谢赫画论“六法”中第一法即气韵,而“气韵,生动是也”,也即气势。可见,“势”在景观欣赏中的重要性。构亭前务必审度风景地客观存在的力势,然后,因势利导地构景。著名风景建筑师西蒙兹(J·O·Simondes)曾用图(图1)表明对山地环境的不同态度的处理所产生的不同结果,恰当地说明了尊重山地潜在的“势”的必要性。

初阳台,建于杭州西湖宝石山顶。其手法是先顺应山势,于山顶建台,然后在台上起亭,通过台基的升高,强调出山体向上的力势(图2)。

四川乐山大佛栈道位于壁立千仞的崖面上,下面是惊涛骇浪的青衣江,为了突出这种险势,于崖壁建望州亭,并将亭基的1/3 向江面外挑,登亭俯视,心悸目眩,崖之险势得到了淋漓尽致地表达(图3)。

江西石钟山的山坡亭则采用单面坡来适应基地,使亭和山地取得和谐,同时也强调了山坡倾斜的力线(图4)。

人在俯视时,由于势能的增加而产生险感并且会因险感而增加对高差值的估量。苏州虎丘第三泉就是运用这个原理,于涧上架亭,由于俯视的缘故,亭下之涧显得更为深邃(图5)。

(二)随形

随形,即选用与基地形状趋势一致的亭并顺势构筑。《园治》曰:“故凡造作,必先相对立基,然后定其间进,量其广狭,随曲合方”,即指此。基地面貌多样,但其本形式只有点、线、面三种,其中点又可以分为方、圆、三角及多边形;线可分为平线、凸线及凹线;面则是点、线的组合。在分析了具体的基地形式后,就可选用与其谐和的亭形,加以建筑。当然,在实际的地形中、点、线都不会象几何学上那样单纯,所以还需灵活布置方可。

峨嵋山道上梳妆台,有一呈三角形的道路转折点,此处建三角亭,十分妥贴(图6)。

桂林南溪山两峰间有一山脊,于此建长方形平面的龙脊亭,恰到好处(图7)。

苏州拙政园在一凸形地基上建凸形扇面亭(图8); 颐和园扬仁风在凹形地基上建凹形扇面亭(图9),均是适地随形的做法。

有时,地形复杂,或基地上原有树、石等造景元素,此时亭可适当进退,不拘形式。青城山五洞天奥宜亭就是一例(图10)。

(三)相嵌

相嵌是亭、地相融的一种有效手段。使人不经意间都难分彼此,就象是“从地里生长出来一样”。

青城山步桥雨亭利用原有两株楠木树作为亭柱,使亭和地有机结合(图11)。

浙江仙都山倪翁洞则纳石进亭,使亭顿时变得生动、自然(图12)。

马鞍山虎啸亭则嵌亭入崖,使亭、崖浑然一体(图13)。

浙江仙华山清虚亭建于清虚洞口,亭和洞空间相通,有机相连,相得益彰(图14)。

武夷山牛栏窝天心亭顺基地之变化做成内部有高差的亭基,在亭基与山地嵌合的同时,亭分成了动静二区,产生了较好的使用效果(图15)。

(四)得体

得体,指亭与环境有合适的尺度和比例。风景建筑要求亲切自然,所以,亭的尺度要适合人体尺度,不能过大(山岳风景中过小的情况极少);但亭常具有远观和近赏双重功能,当其作远观时,环境(如山体)尺度往往较大,要求设置体量相当的亭,否则,亭与环境不合比例,会降低整体景观价值。在中国山岳风景中,调和这个矛盾的手法是:

1、缩放尺度。在人体尺度允许的范围内, 通过缩放构件尺寸来缩放亭的尺度,按小山配小亭,大山配大亭的原则,因山构亭。

2、增大体量。构件尺寸基本不变,通过平面上增加间数、 亭组或竖向增高台基、重檐、复层等形式来增加体量。

3、以上几种手法的综合。

通过以上手法,从而同时满足整体与局部两种不同环境对亭子尺度、比例上的不同要求。

避暑山庄棒锤峰落照亭兼用放大构件尺寸和增加间数的方法来增大体量,从而较好地起到了控制空间的作用(图16)。

宜昌城西,南津关则采用亭组形式,较好地协调了近赏和远观对亭子尺度要求上的矛盾(图17)。

在空间局促之地,可通过缩小构件尺寸来缩小亭子尺度,从而适应环境要求,如安徽齐云山石亭(图18)。

四、结论和讨论

(一)结论

1、由于亭在实用功能和造景功能上的完美统一, 以及亭与山地在形体和精神上的相融性,所以说因山构亭是完全可能的。

2、由于山地风景是自然界经过千万年作用才造就而成的,所以, 因山构亭,保持山地的自然性、历史性、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是十分必要的。

3、因山构亭要遵循两个原则, 即尊重山地的自然特性和亭对山地的和谐。

4、因山构亭的具体手法可总结成八个字,即因势、随形、 嵌合和得体。

(二)讨论

本文涉及的例子大多是自然风景特征强烈,亭作配景的情况。在自然风景空白或薄弱处,亭可作主景,如对杭州孤山西湖天下景亭来说,因山构亭是否还必要?回答是肯定的。此时,对地势的分析应更细致,更注意其潜在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平淡出奇景,才能构成富有个性的景观。致谢:浙江林学院王欣先生帮助绘制了部分插图,谨致谢忱。

标签:;  ;  

山区场馆建设技术初探_风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