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不典型肺结核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论文_朱纪文, 钱加新

朱纪文1 钱加新2

1.江苏省扬中市西来桥镇卫生院 江苏扬中 212220;2.江苏省扬中市人民医院 江苏扬中 212200

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对不典型肺结核患者应用CT进行临床诊断的情况和效果。方法:随机抽选2012年05月~2014年05月期间,在我院内科进行就诊的不典型肺结核患者30例。对患者分别进行X线检查和CT检查,并就两种检查方法的临床诊断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统计学分析显示,30例患者经过临床检查后,其CT检查的准确率(70.0%)明显高于X线检查的准确率(43.33%),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影像表现主要有四种,即结节肿块型12例,节段肺叶实变型9例,支气管内膜结核型2例,栗性病变型4例,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型3例。结论:采用CT检查方法对不典型肺结核进行临床诊断,其确诊率较高,但影像表现的种类较多,因此,在临床诊断时需要结合其他检验化验方法进行共同确诊。

关键词:不典型肺结核;CT检查;临床诊断

肺结核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肺部传染性疾病,它主要指的是患者因感染结核分支杆菌而导致肺部出现结核性感染的一种慢性传染疾病[1]。肺结核的临床表现较多,主要包括有咳嗽、胸闷、胸痛、咳痰、咳血、消瘦、乏力、呼吸困难等,且肺部伴有不同程度的湿罗音、胸腔积液等[2]。不典型肺结核是肺结核的一种,由于其临床症状不明显,因而在临床诊断时常常造成漏诊或误诊等问题[3],所以,必须要加强对不典型肺结核的临床诊断水平。本文选择2012年05月~2014年05月以来,我院内科接受的入院就诊的不典型肺结核患者30例。分别对他们采用X线检查和CT检查,并统计、对比和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临床诊断情况和结果。现将详细情况进行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1年01月~2013年01月之间,在我院内科进行就诊的不典型肺结核患者30例。患者的年龄大约为19岁~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8±6.4岁;女性患者11例,男性患者19例;病程时间大约在14d~5个月之间,平均病程时间在3.8±1.1个月;临床症状中,5例患者为胸痛、胸闷,11例患者为发热,9例患者为咳痰、咳嗽,6例患者为咳血。经过实验室检查以及病理检查得出,30例患者均为不典型肺结核,且不存在严重的心、肝、肾等器官功能性障碍以及血液性、全身性等疾病。经临床比较,30例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临床表现等方面的对比结果均不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比较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 X线检查 选择DR检测仪(上海医疗器械厂有限公司生产)对患者进行临床检查,且波长一般保持在0.1埃~0.3埃之间。患者平躺于检测床上,检测医生对患者的肺部进行全面扫描,并生成相应的影像图片。

1.2.2 CT检查 选择全身螺旋CT扫描机(GE公司生产)对患者进行临床检查。患者平躺于检测床后,检测医生要对患者的全肺进行常规性的曝光剂量螺旋扫描检查,并根据实际需要对患者进行增强扫描,其造影剂一般选择非离子型,且注射的速度多保持为3ml/s。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4.0软件对30例不典型肺结核患者两种检查方法的临床情况进行统计学对比和分析,并采用X?检验表示计数资料。当差异值P<0.05时,则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率分析

经过临床比较分析显示,30例患者采用X线检查的确诊正确率为43.33%,采用CT检查的确诊正确率为70.0%,CT检查的准确率明显高于X线检查,比较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CT检查的临床影像表现情况分析

统计学分析显示,30例患者在经过CT检查后,其影像表现主要有五大类,即:

2.2.1 结节肿块型 共有12例患者,约占40.0%。其中,病灶直径在3cm以上的有9例,3cm以下的有3例;病灶边缘光滑的有2例,病灶边缘有毛刺且浅分叶的有10例;病灶连接胸膜的有2例,病灶壁厚且空洞的有3例;病灶周围有单个小结节的有7例。

2.2.2节段肺叶实变型 共有9例患者,约占30.0%。其中,肺实变密度不均且支气管气相明显可见的有5例,支气管扩张征的有2例,胸膜增厚且叶间胸膜移位的有4例,胸膜腔存在积液的有4例,病灶周围有明显结节状钙化影的有2例。

2.2.3支气管内膜结核型 共有2例患者,约占6.67%。其中,相邻淋巴结增大的有1例,相应肺段不张影的有1例。

2.2.4栗性病变型 共有4例患者,约占13.34%。其中,双肺有明显斑点状物的有2例,单肺有明显斑点状物的有1例,肺部有模糊斑点状物的有1例。

2.2.5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型 共有3例患者,约占10.0%。其中,气管旁组有1例,支气管肺组有1例,气管旁组、支气管肺组以及淋巴结肿大有1例。患者影像表现多为肺部出现纤维条索灶或钙化灶。详见表2。

3讨论

不典型肺结核,即指的是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表现以及病变部位等均不符合一般性、典型性的肺结核病。由于这一病症特点,使得在对不典型肺结核进行临床检查时,经常由于症状表现的不明显、临床检查结果的混淆性等情况造成对患者的漏诊、误诊或错诊等情况,进而延误患者病症的治疗,严重的甚至还会引起其他的并发症,增加临床诊治的困难[4-5]。因此,必须要提高对不典型肺结核的临床诊断水平和准确性。目前,临床上对不典型肺结核的诊断方法主要为影像学检查、痰结核菌试验、胸腔积液检查以及白细胞计数等等。而影像学检查的方法主要为CT检查和X线检查[6-7]。其中,螺旋CT检查方法是近些年来临床上新采用的一种检查手段,经过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螺旋CT检查法对不典型肺结核的诊断效果较好,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临床研究显示,在本次随机抽选的30例不典型肺结核患者中,采用X线检查的临床确诊正确率为43.33%(13/30),采用CT检查的临床确诊正确率为70.0%(21/30)。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就表明,对不典型肺结核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采用CT检查的准确率要明显高于采用X线检查的准确率,CT检查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更高。通过分析统计,30例患者的CT检查影像表现主要有5大类,分别为结节肿块型患者12例,节段肺叶实变型患者9例,支气管内膜结核型患者2例,栗性病变型患者4例以及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型患者3例。且每一类中患者的影像表现也不尽相同。由此可见,CT检查对不典型肺结核的影像表现的类型较多,不具有明确的同一性,这就会给具体的临床确诊造成一定的困难和麻烦,因此,在对不典型肺结核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可以应用CT检查方法进行诊断,但需要同时配合有其他的实验室检查、临床检查等手段,医生需要通过对多种检查结果的综合分析来进行临床确诊,以便更好的确保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具体性,从而为有效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加明确、详细的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何维明,潘玲.对42例不典型肺结核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影像检查结果的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04(08):55-56.

[2]茹新海,赵健,蔡雪华.不典型肺结核螺旋CT的影像学分析(附22例报告)[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02(04):637-639.

[3]朱忠福.多层螺旋CT诊断不典型肺结核的临床价值[J].基层医学论坛,2014,06(16):2117-2118.

[4]李振明.36例不典型肺结核的X线及CT诊断分析[J].吉林医学,2012,10(24):5300-5301.

[5]徐明月,黄慧仪,林子乔等.不典型肺结核CT表现及对其误诊原因的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01(07):89-91.

[6]张大勇.不典型肺结核的X线及CT诊断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3,15(06):68-69.

[7]胡晓凤.应用多层螺旋CT对于不典型肺结核诊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3):257-258.

论文作者:朱纪文, 钱加新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9

标签:;  ;  ;  ;  ;  ;  ;  ;  

CT诊断不典型肺结核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论文_朱纪文, 钱加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