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间康复模式对恢复期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临床研究论文_陈泽聪龚飞中蒋硕

陈泽聪龚飞中蒋硕

(自贡市第五人民医院四川自贡643020)

【摘要】目的:探讨日间康复模式在恢复期精神障碍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住院的100例处于恢复期实行开放式管理的精神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日间康复组(即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应用阳性和阴性症状评估量表(PANSS),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量表(SDSS),康复状态评定量表(MRSS),对两组患者的精神症状、社会功能缺陷程度、康复程度在入组时、参加日间康复模式的第1、第3个月末进行评估。结果:入组时两组患者的PANSS、SDSS、MRS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参加日间康复模式后的第1个月末两组相比,有差异(P<005),第3个月末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日间康复模式能提高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兴趣和治疗主动性,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促进康复状态的提升,提高社会功能。

【关键词】日间康复模式;精神障碍;康复效果

【中图分类号】R246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10-0400-02

针对精神障碍患者,特别是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具有高复发性,高致残性,病情迁延不愈,患病后回归社会及重返原来工作岗位或者再就业困难的特点,结合2013年5月1日即将实施的《精神卫生法》中相关的条款,为满足患者和社会的要求,让患者处在适合的康复环境中,通过综合的康复措施,让其更好回归社会。在总结之前取得的康复成效的基础上,于2012年12月我院开始探索实施“以白天来院进行康复训练,夜间回家适应环境”的一种康复过渡模式—“日间康复模式”,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并提供一定就业帮助,收到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①选取目前在我院缓解期病房住院实行开放式管理的100例患者入组,诊断标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分类标准。②年龄为23~55岁,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上,排除严重躯体疾患或伴精神发育迟滞患者。③经过系统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病情稳定,自知力大部分恢复,处于维持巩固治疗阶段。④病员、家属均签订开放治疗告知书,实行全开放管理。按照病区开放管理报名顺序分为单双号,并随机分为日间康复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为(322±913)岁,对照组男24例,女26例,平均年龄为(297±84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程、文化)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方法

121对照组在病区内参加生活技能训练,服药训练,社交技能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而研究组的康复地点在日间康复模式病房,有一套规范的康复方案和根据兴趣爱好的职业康复小组。设置的康复小组及各小组康复目标和内容如下:

a、种植、园艺小组

①学会基本的种植技巧,如小菜,小葱,供应给开心厨房。

②对一些花草、盆景的习性、特点、施肥、浇水等能掌握。

③对医院园区的盆景负责管理。

④对外出售盆景。

⑤对职工或者其他家属家里的花草、盆景等需要帮助管理协助管理并收取适当管理费。

b、洗衣、洗头、理发小组

学会基本的洗涤和洗吹头发技巧。

学会分类清洗、晾晒。

学会整理、折叠技巧并将干净、整洁的衣服下收下送到科室。

C、多媒体小组和书法、绘画小组

①接待访客。

②医院各部门报纸的分发。

③负责医院海报、宣传制作,协助病区内康复文化、正能量文化宣传、制作、上墙等。

定期更新医院墙报,将好的作品用于医院文化宣传,播放不同的影片、节目等。

d、保洁小组

①学会最基本的清扫、擦洗,以利于回家后能从事一些简单家务活动。

②主要负责康复园区的环境保洁。

③实行片区包干制,根据参加人员多少来进行分配。

④学会擦鞋技术,能够自己进行简单就业。

e、手工制作小组

①主要学习一些剪纸、插花、烟缸手机袋、钱包的构制,折纸鹤,制毛线衣,十字绣等,以利于出院后能进行相关就业。

②组长要带领组员出去联系产品的销路,训练社交能力

f、开心厨房小组:主要目的是让患者学会一些简单的生活技能,辅助就业。

①学会抄手、饺子、土豆条、凉面等制作,各种粥的熬制。

②通过送外卖,训练社交能力。

③学会理财,能够收、找零钱。

g、便利店小组:主要经营常用的日常生活用品和小食品,训练患者社交能力和计算力,经营和理财能力,提供到超市的就业指导。

f、文艺小组:为有特长患者提供表演的平台,主要有手风琴,吉他,二胡,口琴等乐器训练,还组织了瑜伽训练,形体训练,舞蹈等。

122研究组中的心理治疗及综合管理

a、行为治疗针对患者早药服下后犯困,缺乏动力现象,每天早上到日间康复病房之后,做30分钟~1小时的康复保健操,以提高患者的内在动力,缓解犯困症状。

b、积极的暗示治疗:从多方面对患者进行正性的暗示治疗。首先进行礼仪和仪容仪表修饰培训,并定制统一的职业服装和工作牌,让患者从个人仪容仪表,形象上进行改变,对患者所取得的进步给予及时肯定、鼓励,让患者的信心逐渐树立起来。

c、定期的团体心理治疗:每周将患者集中起来做团体心理治疗,主要以游戏形式为主,让患者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在游戏中体验快乐,病友之间真诚的帮助,让社交困难的患者在团体治疗中得到锻炼。

d、每天工作小结点评:对康复表现突出者给予及时的点评,鼓励,让他们对康复越来越充满信心,对康复中存在的不足及时提供帮助,让他们感受到团队所能提供的帮助,帮助树立信心和找到成就感。

123统计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差异,P<001为差异显著均有统计学意义。

13结果

表2两组各时点PANSS、MRSS、SDSS评分比较

表2显示,入组时两组间PANSS、MRSS、SDS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过为期3个月的日间康复模式的康复训练和心理等联合干预,日间康复组(即研究组)的各种量表评分各时点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

14讨论:对于精神障碍患者来说,急性期治疗是短暂的,而精神康复却是要持续终身的[2]。许多精神障碍患者在经过治疗尤其是经过正规达到临床痊愈的患者,在维持康复中始终不能恢复病前的社会功能[3]。多项研究表明,采取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4],可提高患者的康复水平与生活质量,促进其顺利的从医院环境过渡到家庭环境,最终达到职业康复。医院作为患者康复的重要场所,在患者回归社区前进行的日间康复过渡模式,从规范的管理,根据病员的兴趣提供的丰富多彩的职业康复活动,与家庭生活、社会活动进行良好接轨,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我院通过学习香港的经验,结合本地的地方文化和特点,与2012年12月开始成立精神障碍日间康复模式病房,通过半年的探索实践,得出的结论是日间康复模式将更多的康复理论融入到现实环境中,让患者更能够接受,更容易实施。能改善了患者的精神症状,促进了患者的康复动力和兴趣,让被动康复变为了主动康复,改善患者的人际关系,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与国内外的多项研究结论一致。[5]虽然我院的日间康复模式在患者的康复上取得一定效果,由于经过规范化培训的康复治疗师比较欠缺,康复场所还在不断扩建展中,对患者康复的探索和完善还需要一个过程。

参考文献

[1]Neil Preston,王晓慧,张松.现代社区精神病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5:127130

[2]王诚.心理与健康[J].精神康复—精神病人的回归之路,2012(8):2829

[3]李尚兰.精神康复治疗对恢复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9,30(8):619621

[4]徐文炜,张紫娟,李达,等. 社会技能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7,40(3):192

[5]余英仪,余世江,杨孝,等.日间医院工作站康复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功能康复的作用[J].四川精神卫生,2010(2)102105

论文作者:陈泽聪龚飞中蒋硕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3年10月第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19

标签:;  ;  ;  ;  ;  ;  ;  ;  

日间康复模式对恢复期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临床研究论文_陈泽聪龚飞中蒋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