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论文_周秋府

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论文_周秋府

(叙永县人民医院内三科 四川泸州 6464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以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的患者60例,对所有患者在入院后采用头颅CT或者是MRI、心脏超声、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头颅CTA或者是DSA等检查,并且在入院时、4周后、8周后采用Barthel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了解,并且对其病变部位、危险因素、以及DSA表现以及预后的关系进行评价。结果:本次研究的60例患者中,8周后患者的Barthel评分大于85分的有65%(39/60),小于85分的患者有30%(18/60),发生死亡的有3例,死亡率为5%。结论: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对其实施检查的比较有效的手段就是采用CT或者是MRI,而且及时的对患者进行cta检查或者是DSA检查,可以尽快的了解患者的病变范围和具体位置,以便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手段的进行治疗,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后循环脑梗死;临床特点;预后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2-0113-02

临床上后循环脑梗死的致残率以及死亡率都比较高,而且患者的预后比较差,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威胁[1]。临床上讲后循环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这种系统是由椎动脉、基底动脉以及大脑后动脉组成的,主要作用是给脑干、小脑、丘脑、海马、枕叶、部分的颞叶以及脊髓提供充足的供血。因此发生这种疾病后,一定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才能对患者的预后提供帮助[2]。本次研究特选取2014年4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的患者60例,主要探讨分析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以及预后情况。现将具体过程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的患者60例,且所有患者的发病时间不超过3天。对所有患者进行血常规、尿常规、大便+潜血、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肝肾功能、心肌酶等常规化验,并且所有患者都经头颅CT或者是MRI检查确诊为后循环脑梗死。所有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40~65岁,平均年龄(57.3±2.8)岁。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头晕、眩晕、眼球运动、瞳孔异常、意识障碍、构音障碍、共济失调、运动障碍、感觉障碍以及周围面神经瘫痪等。

1.2 方法

本次研究的60例患者在入院后都采用头颅CT或者是MRI、心脏超声、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头颅CTA或者是DSA等检查,并且在入院时、4周后、8周后采用Barthel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了解,并且对其病变部位、危险因素、以及DSA表现以及预后的关系进行评价。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的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对其进行分析处理,采用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P<0.05时,就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对60例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结果发现所有患者中有50例患者都有高血压病,而且35例患者都有吸烟史,34例患者有高血脂症,18例患者有糖尿病,10例患者有心脏病合并房颤,8例患者有既往卒中史,不明病因的有5例。

患者的影响学表现:所有患者经过头颅CT或者是MRI检查发现,40例患者属于单发病灶病变,其中包括4例丘脑、5例小脑、4例枕叶或者颞枕叶、2例中脑、21例脑桥、4例延髓。多发病灶20例。

患者的预后:所有患者采用Barthel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价,8周后患者的Barthel评分大于85分的有65%(39/60),小于85分的患者有30%(18/60),发生死亡的有3例,死亡率为5%。

3.讨论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步伐在不断的加快,因此,脑梗死在我国的发病率也在不断的增加。患者一旦发病相应的就会出现部分肢体功能方面的障碍、如失语、意识障碍等,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生活的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这类疾病的治疗应该及早有效,才可以有效的避免患者出现后遗症,而且对患者的预后的改善情况以及病灶的改变都具有积极的影响[3]。后循环脑梗死是一种表现为各种程度的椎基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的特征主要是同侧颅神经瘫痪以及对侧感觉运动发生障碍;双侧感觉运动障碍;双眼协同活动以及小脑功能障碍,没有长束征或者视野缺损的现象;患者的LACI表现为各种腔隙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有眩晕、感觉异常、肢体瘫痪、步态共济失调,而且有一侧的脑神经损伤和另一侧的运动神经损伤的交叉表现,而且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综合征就是延髓背外侧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her综合征等[4]。因此患者一旦出现眩晕的感觉,就应该及时对神经系统进行检查,避免出现误诊以及漏诊的现象。

经过研究发现[5],造成后循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心脏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其中最为主要的危险因素就是高血压。因此这种疾病的患者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头颅CT或者是MRI,心脏超声、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头颈联合CAT或者是DSA等,对患者的病变位置明确后,先从后循环缺血的病因以及发病机制开始进行研究,和患者的发病时间以及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等相互结合,然后实施有效的静脉或者是动脉溶栓、抗血小板聚集以及抗凝等危险因素的处理,并且采取合理的手术进行治疗,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避免疾病的发展,造成不可挽回的事件发生[6]。患者的后循环一旦发生缺血的现象,就会对患者的大脑半球结构中的枕叶、颞叶内侧、深部丘脑等造成损伤,而且使得患者的胼胝体和胼胝体的压部、脑室旁、扣带回、内囊后肢等都造成损伤。本次研究对患者进行头颅CT或者MRI检查后,发现脑桥、小脑、枕叶以及丘脑都是后循环梗死比较常见的累及范围,对于后脑循环梗死存在意识障碍的患者,大部分的患者都存在有病灶面积大或者范围比较广的现象。而且脑桥梗死是后循环脑梗死的常见部位,其脑桥供血动脉的解剖特点是脑桥的发病原因,使得脑桥的动脉官腔口变细,侧肢的循环减少导致的。

综上所述,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对其实施检查的比较有效的手段就是采用CT或者是MRI,而且及时的对患者进行cta检查或者是DSA检查,可以尽快的了解患者的病变范围和具体位置,以便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手段的进行治疗,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朱冉.以急性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躯体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点与发病机制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11):94-95.

[2]杨璐,曲方,何凡,等. MRA基底动脉不显影是后循环缺血预后不良的影像学征象[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5,23(02):138-142.

[3]戴晓蓉,刘军梅,张瑞.伴有卵圆孔未闭的隐源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5,28(04):293-295.

[4]乔红,张雷,钟平,等.以眩晕起病的后循环梗死5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05):14-16.

[5]王雪梅,蔡丽朋,王艳玲,等.脑干腹侧中线旁对称性脑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9(09):965-970.

[6]王光胜,童道明,杨同慧,等.心房颤动合并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12):1250-1252.

论文作者:周秋府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9

标签:;  ;  ;  ;  ;  ;  ;  ;  

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论文_周秋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