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研究的四重维度论文

论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研究的四重维度论文

论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研究的四重维度

刘 雯1, 崔赞梅2, 付朝霞1

(1.河北科技大学 工会,河北 石家庄 050018;2.河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8)

摘 要: 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研究中,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研究是薄弱点,也是新时代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研究应在梳理以往成果的基础上,从理论维度、关系维度、系统维度和实践维度四个方面加强研究,以深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的科学内涵和理论特征、思想政治教育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系统及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的实践方案。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环境保护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中,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的研究是其中的薄弱环节。自学科伊始,虽已有不少学者关注到了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的理论成果也涉及了自然环境的论述,但系统性的研究不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高歌猛进,生态自然环境不断改善,美丽中国的目标依稀可见。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学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就是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研究,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在二者的良性互动中促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研究的理论维度

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研究首先要加强其理论维度的研究,主要涉及其科学内涵、理论特征等层面的阐释。

翻转课堂式教学视频有很强的针对性,其教学内容针对一个特定事物、话题来进行讨论。视频播放时间也是在学生注意力较为有效的时间内控制,把握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符合人类身心发展特点,更提高了学生视频学习的效率。给学生学习讨论的主动性,有探寻问题、思考问题的空间,激发学生解惑的积极性,激发其自身的潜力,运用多方面学习来解决自己遇到的疑难问题,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效果显著。如在设计《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这一节的学案时,提出:松的球果是不是果实?银杏的种子叫什么?银杏有没有果实?目的是让学生在答疑解惑中得到成长,真正学到知识。

(一)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的科学内涵

何谓“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它同日常谈及的“自然环境”有无区别?以往曾有学者尝试给予过界定。早在1997年就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是指围绕人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这个概念虽然简短,但抽象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的本质,铺就了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科学内涵的基础。但它将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的核心归结为“人”,将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简单等同于围绕在“人”周围的自然环境,造成对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概念理解的片面化和机械化。著名学者张耀灿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主要是指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中心的外部环境,从这一概念可以推论出,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主要是指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中心的外部自然环境,为进一步概括出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的科学内涵提供了重要启示。

我国的刑法规范基本上集中于刑法典中,因此,关于经济犯罪的规定也采取单轨制的立法模式。即关于经济犯罪的罪刑规范都规定在刑法典中。这恰如日本学者西原春夫所言:“在中国,至少在现阶段,所有的刑罚法规都集中在刑法典之中,而在刑法典之外则几乎看不见,因此,在中国不存在日本所谓的行政刑法。”[6]

要想给“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下一个准确定义,必须要把握两个基本要素:第一,它是自然环境,而不是社会环境;第二,它是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关的自然环境,而不是同“人”有关的各种自然环境。由此,可以概括总结出,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影响的各种自然物质因素的总和。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两个基本要点: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的核心要素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而不是“人”。 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紧密相连,并为其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的自然环境。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主要指的是人化自然,即打上了人类活动印记的自然,这是相对于自在自然而言的。自在自然,即人类活动尚未触及到的自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自然环境,应主要是人类生活其中的,对人类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影响的人化自然。例如,塞罕坝林场不单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由它所升华出来的塞罕坝精神是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对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塑造新时代生态文明新风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教育意义,所以塞罕坝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可知性。世界上没有不被认识的事物,而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人类的认识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对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的认知同样如此。人们在生产力水平和自身认知能力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对自然规律的认知也越来越深刻。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具有客观性,但是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类可以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它、利用它以及改造它。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一方面,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类只有在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要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其他各项社会活动,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以,自然环境也是人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能有效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例如,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生态素养,养成良好的绿色生活习惯,树立生态文明新风尚,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对有效塑造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的理论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有其独特的理论特征,即变异性、可知性、差异性。

一是变异性。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的变异性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是自发变异,即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随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是自然环境长期运动变化的自然结果,是内在的、自发的。另一方面是影响变异,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同其他人化自然一样,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如果人类行为在生态的思想意识指导下就会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的改善和良性发展,否则,会给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带来不良影响。

随着市政道路的长期使用,来往车辆频繁碾压道路,软土地基在长期受到外力和重力的负荷作用下,造成软土地基出现一定的形变,可能会对市政道路的质量和使用寿命造成较大影响[3]。这主要是由于市政道路施工过程中,没有采取合适IDE软基加固技术对软土地基进行加固,使得市政道路施工完成后,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软土流动的情况,进而引发市政道路路面塌陷的安全事故。严重影响市政道路的正常使用[4]。

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生态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宣传生态科学知识,让人们全面了解生态常识,认识到生态环境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从而落实到具体的生态行动上。可以将生态知识宣传与现代传媒技术结合起来,将生态知识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耳濡目染、见微知著,久而久之,不断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在全社会树立一种环境保护的新风尚。

为了进一步提高区县级电视台专题节目的质量,在节目拍摄手段上要下功夫、创新拍摄手段,这样才能够让更多的观众产生新的兴趣点。中央电视台的新闻因具有权威性,所以专题节目用词精准,所表达的意思言简意赅。而区县级的观众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观众的文化水平以及专业素质相对较低,在拍摄手段上尽可能以简单直观的方式进行拍摄,这样便于地方观众理解,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一定程度上拉近节目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吸引观众关注自己的节目。以普法为例,在剧本上以及人物讲述角度上,可以采取第一人称的拍摄手法,语言通俗易懂,镜头简单明了,这样观众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

二、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研究的关系维度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与外在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是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研究的关系维度所要阐释的重要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活动开展的客观背景和现实物质基础就是外在的自然条件,自然环境作为不可或缺的外在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成效。同时,自然环境因素还会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与客体的思想意识、心理感受、身体素质之中,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起到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方面,人类自身及其历史发展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人类的历史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创设和发展的,每一代人都是在前人所创造的现有的社会既成性条件下继续发展的,都离不开前人所创造的各种社会现实基础与客观条件。另一方面,人具有主体能动性。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并不是说人类在客观环境面前就无能为力,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通过能动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来创造和改变环境。马克思强调“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1](P500)从而将科学的实践观引入唯物主义,将费尔巴哈的“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能够通过消耗少量的高品位能量把空气中的低品位能量通过制冷工质搬运到水中,实现大量自然资源和余热的再利用,从而有效地节省了热水制备所需的一次能源,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对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的结构和特点进行了介绍,并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

(一)自然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制约作用

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以自然环境为重大参量。健康的体魄、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良好的自然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人在自然环境的感染和熏陶下,逐渐养成随和环境的特性,不断实现人的自然化过程。首先,自然环境制约人的身体素质。人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人的身体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环境休戚与共,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体素质很大程度上受外在自然环境的影响。其次,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维水平。如大自然的景象能激发人丰富的想象力,精彩纷呈的景色能锤炼人的观察力等等。再次,自然环境的优劣、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密切联系影响并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仅局限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取材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而取材于现实生活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更真实、更有教育意义的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自然环境的能动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涵自然环境的内容与要素,如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教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培育等等,都可以有效地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乃至教育主导者的人格、学识、气质、品位中,实现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整合与优化。

651 Analysis of asthma phenotypes in children: an update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思想意识和政治觉悟。对自然环境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确立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提升人们的生态觉悟,由此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积极的能动作用。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教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培育,可以提高人的思想品德,养成绿色思维,形成生态价值观。在这种先进意识的指导下,必然会激励人们用自己的行动去改造和建设环境,养成绿色生活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序推进。

电网企业数据中心通常和办公大楼共用部分基础设施,难以将非数据中心区域消耗的能源单独分离出来统计,本文提出了一种易于操作的计算方法,较为准确地估算出共用设施中与数据中心关联的部分能效,可简单有效地计算出数据中心的整体能效水平。同时,本文的统计方法易于在数据中心综合管理系统中实现,并给出了可行的测量标准与计算方法。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者的人格、学识、气质、品位等也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习近平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认识深度、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态度、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都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受教育者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也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研究的系统维度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有机系统,在这个有机系统中又包含不同的层次和子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系统就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一)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系统及要素

任何事物都有内在的结构性,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也不例外,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由自然介质、自然资源和自然营养三个层次的要素组成,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形式、质量和发展都受到这三个层次由外到内、由广到狭、由间接到直接的影响。

1.自然介质

自然介质是指在自然环境中,各种类型的自然元素的聚集,如气候、水文等等,从对人的思想影响的程度来看,自然介质是最外围的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果有间接影响,这种间接影响作用是通过直接影响自然资源和自然营养的分布而间接形成的。

2.自然资源

教育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将变革高校“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带来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情境,为教育者们提供教学与管理方面的帮助。 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物联网及云计算将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巨大支持,许多高校也将利用教育大平台不断增加线上网络课程的数量,丰富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变革人才培养流程,同时利用大数据平台进行系统性、数据性、科学性的教育质量评估,促进高等教育的智慧教学与管理。

自然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等,是指蕴含在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自然物。自然资源对人们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智力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例如,我国内陆地区远离海洋,尤其在山区一带,交通不便,当地的人们与外界交流较少,乡土观念就比较浓郁;沿海地区则交通便利,人们思维就比较活跃,更乐于“走出去”接受新鲜事物。可见,自然资源的分布对人们性格的形成、职业的选择有直接的影响,从而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果与水平。

3.自然营养

自然营养,是指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营养物质。如天然存在于动植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等等。这些自然营养在人体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以及组合方式,直接影响着人们身体发育程度以及智力发展的水平,也由此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能力和思想品德发展的现实状况。

(二)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中的定位

2.宣传生态科学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相当于土壤,思想是土壤上盛开的花朵,要想让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就必须将土壤耕耘肥沃。对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层面,还要有针对性的对自然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建设,提出切实的优化措施和实践方案。

四、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研究的实践维度

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系统下还包括微观的自然介质、自然资源和自然营养等微观环境系统,这是一个环环相扣、层次分明的环境系统。同样,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的系统下,还包括社会精神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社会物质环境),它们都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如社会经济环境(社会物质环境)中的和谐劳动关系,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和谐劳动关系体现的是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的构建,这种经济环境的构建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讲诚信、讲道德的社会环境,这种讲道德的环境氛围势必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诚信教育,从而极大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一)增强环保教育,提升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的意识

1.加强生态观教育,遵循自然规律

自然界有其自身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人类必须遵循这些规律,才能使自然朝着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马克思指出,“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3](P251)所以,只有加强生态观教育,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培育新时代全民生态价值观,使每个公民都成为“生态人”,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生态素养,才能增强认识自然规律的意识和遵循自然规律的实践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分为宏观环境系统、中观环境系统和微观环境系统三个层次,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是宏观环境系统,它可分为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中观环境系统,二者是地位平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制度和保障。

三是差异性。差异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有所区别的属性,这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系统的构成要素各不相同。包括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和相同地区的差异性;同一地区,由于自然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地形条件等不同而形成的差异性;不同时间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的差异性等等。

3.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基础,深刻阐释了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人类能够正确认识客观规律并反作用于自然界。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有助于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生态思维,养成良好的绿色生活方式,对在全社会培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树立生态文明新风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爸爸一直在门口等着,妈妈早已经把饭做好,说了好几次让爸爸先吃着,可爸爸就是不肯,说孩子没回来这饭咋吃啊!

(二)加强对自然环境的治理,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然条件

加强对环境污染的防治。环境的污染容易导致人们思想压抑、情绪低落,不利于人们智力素质的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目标的实现。[4](P161)因而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必须打好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不但要依靠发展方式的转变,还要采用各种先进的污染防治技术,治理各种环境污染源,更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需要全体社会公民的共同努力,加强对环境污染行为的监管。

保护与开发新资源,满足合理的资源需求。自然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是影响人的智力水平的重要因素。例如,人们生活在土壤肥沃、水草肥美、物产丰富的地区,就可以获得足够的物质生活资源,其体质普遍较好,智力水平普遍较高;反之,如果生活在土地贫瘠、气候条件恶劣的地区,自然环境提供的生活资源有限,就会极大地限制人们体力和智力的发展。可见,自然资源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我们不仅要保护自然资源,还要不断开发新资源,以满足人类合理的资源需求。

(三)保护与合理利用自然环境

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人的全面发展同样需要良好的自然环境作为重要保障。人类愉悦的精神生活、舒畅的心理状态、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创造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优美的自然环境,它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身心的健康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保护自然景观的根本举措就是自然生态保护,通过建立自然生态保护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以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同时,要做好自然生态保护生态规划,加强生态管理水平和监督机制,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另外,保护自然环境是一项全民性的公益活动,所以必须要得到全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帮助,形成一种多元互动、多方筹措的格局,才能推进自然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任何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其中,任何人都不应做旁观者,最重要的就是在全社会培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树立生态文明新风尚,启发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从而诉诸行动自觉,养成良好的绿色生活方式。最后,保护自然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氛围,还必须要借助于法律手段,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5](P237)这就需要健全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从而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最坚实的法律保障。自2015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堪称“史上最严环保法”,实施四年多来,执法手段不断丰富、执法方式不断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为今后进一步健全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奠定了良好的法律基础。

注 释:

种植密度对春玉米广德5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的影响… 张向前,贾 凯,路战远,郭晓霞,白岚方,程玉臣,孙峰成,郭小刚(10)

①罗洪铁教授在《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第七章中的第一节专门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的概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2019-03-19(0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4]王 辉,王嘉惠,刘 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7.

[5]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Analysis of Four Dimension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U Wen1, CUI Zan-mei2, FU Zhao-xia1

(1.Labour Union,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jiazhuang 050018, China; 2. School of Marxism,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jiazhuang 050018, China)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weaknes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environ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issue to be solved urgently in the new era. On the basis of combing the past achievements, the research should be strengthened from four aspects: theoretical dimension, relationship dimension, system dimension and practice dimension in order to deeply explore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practical schem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ptimization.

Key words :environ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natural environ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rxist ecology ideas;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 B089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671-1653.2019.03.017

文章编号: 1671-1653( 2019) 03-0108-05

收稿日期: 2019-03-16

基金项目: 河北省教育厅重点社科研究计划项目(SD161080);河北科技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1181341); 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教育教学研究基金项目(2017Y10);河北科技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项目(X201801);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9MK017)

作者简介: 刘 雯(1983-),女,天津人,河北科技大学工会助理研究员;崔赞梅(1981-),女,河北衡水人,河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付朝霞(1968-),女,山西临猗人,河北科技大学工会副主席,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管理研究。

标签:;  ;  ;  ;  ;  ;  

论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研究的四重维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